中国历史 公车上书

Posted 举人

篇首语:恐惧自己受苦的人,已经因为自己的恐惧在受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公车上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公车上书

1895年春,康有为以举人身份入京会试。日本逼签 《马关条约》 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立即派梁启超发动广东、湖南举人上书朝廷。台湾籍举人更悲愤地上书,反对割让台湾岛。康有为抓住群情激愤的有利时机,联合各省举人在松筠庵召开会议,并用一天一夜时间起草了14000余字的 《上清帝第二书》,16省举人603人签名呈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公车上书” (汉代取士主要通过征召和察举,被征召和举荐的士子,乘公家车辆赴都,后来相沿用 “公车” 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 中指出: 割弃台湾,民心离散,必将导致土崩瓦解,其他列强将接踵而至。要求光绪皇帝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前三项为 “权宜应敌” 的策略,后一项是“立国自强” 的根本。强调朝廷“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他概括变法的要目为“富国”、“养民”、“教民”。“富国” 之法为行钞法、筑铁路、造机器、兴矿务、铸钱币、设邮局; “养民” 之法为务农、劝工、惠商、恤穷; “教民” 之法为立学堂、设报馆、尊孔教,以及汰冗官、办外交、派游学等。在政治方面,则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公车上书”,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提出的政治纲领。5月2日,呈递到都察院。都察院推说 《马关条约》 已批准生效,事情无可挽回,拒绝接受。上书的内容却很快被传抄印刷,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相关参考

历史百科 梁启超公车上书

梁启超公车上书梁启超公车上书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始出自顾

清朝 康梁策动“公车上书”

康梁策动“公车上书”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四月的一天,北京都察院门前人头攒动,1000多名进京应试的举人,脑后拖着长长的发辫,操着不同的口音,激愤地议论着《马关条约》丧权辱国的有关条款,向光绪

清朝 康有为“公车上书”

康有为“公车上书”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段上层的利益,主张在不动摇封建主义统治基础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公车上书

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公车上书1895年在北京会试举人联合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的请愿事件。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即将签字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各阶层人士的无比义愤。在京应试的各省举人纷纷上书

怎么评价公车上书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避战自保”,为了私人目的而丧失了北洋舰队作战的良机,断送了北洋水师,而且使日本侵入了威海港口。>>  腐败的朝廷派自私自利的卖国贼李鸿章和日本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康有为公车上书只是动议没有实施

北京宣南地区还完整保存着我们古老首都的最后一片胡同,其中就有一座"松筠庵"。这座小四合院外表毫不起眼,和许多北京城区的小院一样"私搭乱建"现象严重,被塞进了许多住户。由于松筠庵在中国历史上名声显赫,所

历史人物 康有为公车上书只是动议没有实施

  北京宣南地区还完整保存着我们古老首都的最后一片胡同,其中就有一座"松筠庵"。这座小四合院外表毫不起眼,和许多北京城区的小院一样"私搭乱建"现象严重,被塞进了许多住户。由于松筠庵在中国历史上名声显赫

历史百科 《中外纪闻》创刊

“公车上书”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转变为变法维新运动的重要标志。“公车上书”后的第二天,北京会试榜发,康有为中了进士,授为工部主事。他没有就职,而是滞留北京,于5月底和6月底,相继写成上清帝第三书和第四书

历史人物 东方朔简介,有”东方朔救乳母“典故

人物生平公车署上书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更是写了三千片竹简的内容上书,这些竹简要两个人才扛得起,而武帝则花了二个月的时间才读完。在自荐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