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康有为“公车上书”
Posted 光绪
篇首语: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康有为“公车上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康有为“公车上书”
康有为“公车上书”
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段上层的利益,主张在不动摇封建主义统治基础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挽救民族危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后,全国掀起了汹涌澎湃的反抗怒潮。正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联合十八省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开会讨论上书事宜。他起草了一篇万言书,在书上签名的有一千三百多人,于5月2日到都察院要求代呈给光绪皇帝。书中提出警告说: “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日本一国得逞,列强必接踵而来,“亡无日矣”。要求:光绪皇帝下罪已诏,惩办卖国贼,提拔有用人才; 迁都西安,以两亿两赔款充军费; 选将、练兵、购械,“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农业和工业,改革官制,设立议郎,使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等。
这份上皇帝的万言书虽然由于顽固守旧官僚的阻挠,没有被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是,由于会试举人来自全国各地,故它在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吏中,辗转传抄,广泛地传播,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由于在万言书上签名的都是入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而汉代就用公家车马送应举的人,“公车”成为入京会试举人的代称,所以这次上书被称为“公车上书”。
相关参考
北京宣南地区还完整保存着我们古老首都的最后一片胡同,其中就有一座"松筠庵"。这座小四合院外表毫不起眼,和许多北京城区的小院一样"私搭乱建"现象严重,被塞进了许多住户。由于松筠庵在中国历史上名声显赫,所
北京宣南地区还完整保存着我们古老首都的最后一片胡同,其中就有一座"松筠庵"。这座小四合院外表毫不起眼,和许多北京城区的小院一样"私搭乱建"现象严重,被塞进了许多住户。由于松筠庵在中国历史上名声显赫
康梁策动“公车上书”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四月的一天,北京都察院门前人头攒动,1000多名进京应试的举人,脑后拖着长长的发辫,操着不同的口音,激愤地议论着《马关条约》丧权辱国的有关条款,向光绪
戊戌变法及其夭亡“公车上书”不久,康有为又以工部主事的身份,向光绪上了两封奏章,言词更加恳切,情绪更加激昂。光绪看了,钦佩他的远见卓识,赞赏他的变法主张。但一想到自己的处境,又有些胆怯,心想:自己刚刚
“公车上书”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转变为变法维新运动的重要标志。“公车上书”后的第二天,北京会试榜发,康有为中了进士,授为工部主事。他没有就职,而是滞留北京,于5月底和6月底,相继写成上清帝第三书和第四书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以公车上书力陈维新成名,1898年6月19日,康有为获光绪帝召见,随后开始维新变法,戊戌变法仅维持百日便告失败,康有为逃入日本,开始了海外之旅。康有为与国外友人合照康有为脸谱之一:死
何谓『公车』上书 在学习“戊戌变法”这段历史的,许多学生常常发问:何谓“公共汽车上书”? 原采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
何谓『公车』上书 在学习“戊戌变法”这段历史的,许多学生常常发问:何谓“公共汽车上书”? 原采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
梁启超公车上书梁启超公车上书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始出自顾
在中国近代史上,康有为是致力于变法维新的改良派,公车上书、戊戌变法都离不开他的主导。而生活中的康有为,处处留情,妻妾成群。那么康有为有几个老婆呢?康有为后代今何在?都说康有为妻妾成群,但他共有多少小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