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一无是处吗
Posted 剧照
篇首语:没关系,天空越黑,星星越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一无是处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一无是处吗
中华文学博大精深,不仅同样的字在不同语境有各种解释,简单的一句话能够诠释一个现象或事情,还有四字成语耐人寻味,往往四个字就能表达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成语的来历都有特定的故事,并非无中生有,胡编乱造,那么下面我们来就说一下「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背后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成语纸上谈兵 之所以说纸上谈兵,最起码得有纸这件物品,但是考古学家多年的考古经验发现,虽然纸张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创造出来,但是那个时候的制作工艺并不完善,因此没有被大家接受,更没有广泛使用。 直到东汉时期的蔡伦对纸张进行改进,发明了蔡侯纸,那个时候人们对纸才慢慢利用起来,到了魏晋时期,纸张的使用力度便非常大,渐渐开始被广泛使用。 因此纸上谈兵这个事情,肯定发生在魏晋时期之后,毕竟之前人们所用的书写材料是简、竹或者是帛。 图片来源于网络:东汉时期蔡伦改进纸张 有些人认为,之所以说成纸上谈兵,而不是在,其他东西上谈兵,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明朝初期文人刘三吾所写的"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一句,因此纸上谈兵这个典故虽然来自于战国,但是这一成语的出现却晚了那么多年。那么纸上谈兵到底说了一件什么事情?为什么大家对这个词语解释为贬义词?这还要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说起。秦国跟赵国发生战争时,赵国派出国内名将廉颇应战,然而廉颇的对应办法却令赵王非常不满意,于是将廉颇换成了赵括。 图片:廉颇剧照 赵括是当时赵国另一名将赵奢的儿子,虽然熟读兵法却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因此后世人觉得,赵括的作战经验相比自己的父亲赵奢而言,还是低了很多档次。 再加上赵括确实在长平之战大败,导致赵国的国力一下子衰退不少,因此纸上谈兵四个字也是借机对赵括的讽刺。然而这场两个国家的争斗中,赵国之所以战败,难道全部原因真的是赵括一人所为吗?赵括为什么会输掉战役?他真的是否如传闻所言是一个根本没有能力的人呢? 图片:赵括剧照 当初秦国为了扩大国家实力,争夺土地而与赵国发生了激战,秦王命左庶长王龁攻打赵国,而赵国派出大将廉颇与之对抗,面对战斗力超强的秦军,廉颇想出的最好办法就是高筑城墙,只守不攻。 原本这样的做法是想消耗秦军的战斗力,然而在消耗秦军的前提下,赵国也应该有足够的国力支撑,不过战争后期,赵国的国力却无力继续维持,以至于赵国无奈向其他国家借粮草,这也说明赵国国内已经接近空虚。 而此时的赵王为了尽早结束这场战争,不得不向秦国求和,但是遭到了秦国的拒绝,为此赵王对廉颇这种作战方式十分不满。 图片:赵孝成王与赵括剧照 此时秦国的丞相范雎,看到赵国国内有些君臣不和的意思,于是故意散播出消息说,秦国其实没有什么好怕赵国的,要说唯一惧怕的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 这个说法一起,果然令赵孝成王相信了,于是他急忙换下大将廉颇,改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为主将,统帅赵军。看到赵孝成王如此行事,丞相蔺相如立即相劝,蔺相如认为,赵括虽然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习兵法,把很多兵法熟读于心,并且对他父亲赵奢的用兵方法非常了解,但只是表面上了解罢了,并不能很好的对这些兵法进行理解和运用,而且非常骄傲自大,不适合当一军主帅。 然而蔺相如的劝谏对赵孝成王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此时的他只想尽快和秦国做一个了断,根本听不进任何谏言,于是执意任命赵括为大将,还令赵括立即结束这场战争,对秦国主动出击。 图片:赵括领兵剧照 对此赵括的父亲赵奢也表示,自己虽然多次跟儿子探讨军事要法,赵括虽然对父亲提出的问题能够对答如流,但因为实战经验不足,他也并不认为自己的儿子能够统领一方士兵。 赵括的母亲曾对丈夫提出的这种说法感到疑惑,还寻问过丈夫的意见,赵奢说对妻子说,儿子虽然很有天分,但确实有些自持,将统兵一事想得太过简单,如果有一天真的让他带兵一定会吃亏的。然而此时的赵孝成王却是谁的劝说都不采纳,还是依旧我行我素,赵国在换下廉颇改为赵括之时,秦国也将主将王龁改成了大将白起。 白起可不是个一般人物,他统兵以来从未打过败仗,不论是军事能力还是战斗能力都是一流,就连赵国的大将廉颇和赵奢,也不敢说一定就能战胜他,更别说此时的赵括了。 图片:秦国主将王龁与白起剧照 了解那段战争的人都知道,秦国当时为了一统天下,大力征兵,可谓是投入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而赵国却没有这样的觉悟,不过在对战的时候,赵国还是布兵四五十万,而秦国的兵力有多少虽然说法不一,但不论哪种说法,人马比赵国都多上许多。赵括来到战场上本想一展身手,带领士兵主动出击,而在战场上带兵打仗已是家常便饭的白起,更是早早做好准备,他假装吃败仗往后退,引得赵括的部队疯狂追击,后白起又派另一支精锐部队,迂回到赵括后方,前后夹击,对赵括军队形成了包围之势。 正因如此,赵括这一仗打得非常吃力,更糟糕的是,白起命将士将赵括的粮草供应切断,白起用兵之神让赵括根本无力思考对策,只能全力应战,做好防守措施。 图片:长平之战赵军被包围之势地图剧照 接下来赵军因为粮草不足,军心散乱,于是赵括只能率领精锐部队突围,但最终被射杀,不过这次赵括虽然失败了,但也对秦国的兵力造成重创,秦军死伤过半,也没讨到多大好处,说起他让白起也痛恨无比。对于赵括的军事才能,因为他的死,历史也没有过多记载。 图片:赵括被射杀剧照 但是当时赵括确实是在赵国不占优势的时候,还能给白起所带领的军队造成重创,并不像个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人。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相关参考
秦赵两国战前综合实力对比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因此威名大振,而赵国的赵括却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成王败寇是历史铁律,作为失败者的赵括
汉朝才出现纸,战国赵括真能“纸上谈兵”吗?这是一个历史错误,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和背后的典故流传非常深远,每次谈起都会把矛头直指战国时期的赵括,但
《大秦帝国之崛起》已经快要结局了,决定战国七雄格局的长平之战也已经落下了帷幕,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历史上颇有些不同的将军赵括,剧中是这样形容赵括的“纸上谈兵骄横将,四十万精壮埋长平”。剧中的赵
《大秦帝国之崛起》已经快要结局了,决定战国七雄格局的长平之战也已经落下了帷幕,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历史上颇有些不同的将军赵括,剧中是这样形容赵括的“纸上谈兵骄横将,四十万精壮埋长平”。剧中的赵括是
《大秦帝国之崛起》已经快要结局了,决定战国七雄格局的长平之战也已经落下了帷幕,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历史上颇有些不同的将军赵括,剧中是这样形容赵括的“纸上谈兵骄横将,四十万精壮埋长平”。剧中的赵括是
发生在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国的局势,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之争。韩国要把上党,献给秦国的时候,上当郡守冯亭,却把上党献给了赵国,意图显而易见。最终赵王接收了上党,
发生在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国的局势,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之争。韩国要把上党,献给秦国的时候,上当郡守冯亭,却把上党献给了赵国,意图显而易见。最终赵王接收了上党,
秦赵长平一战名垂千古,历史上为战国时代的转折点,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至此以后赵国国力大减,再也无法和秦国抗衡。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卫国人商鞅为左庶长变法,至长平之战爆发时
历史人物 赵王为何选“纸上谈兵”的赵括当主将,难道赵国真的没人了吗
说起战国时的长平之战,很多朋友应该很熟悉吧。战国七雄最强的两雄—秦国和赵国,为了争夺上党地区爆发了激烈的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一开始的时候,45万赵军的主将是经久沙场的廉颇。廉颇领导的赵军在长平和秦军相
赵括纸上谈兵: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众所周知,战国的著名将领赵括因"纸上谈兵"闻名于世,并为此而被人病诟,长平之战后,赵括足足被后人讥讽了两千多年,这不由得不令人深思,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