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要为长平之战背锅吗?

Posted 赵括

篇首语:当生活如同炼狱,必须自己创造阳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要为长平之战背锅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要为长平之战背锅吗?

发生在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国的局势,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之争。韩国要把上党,献给秦国的时候,上当郡守冯亭,却把上党献给了赵国,意图显而易见。

最终赵王接收了上党,上党险地向来为兵家要地,一旦落入秦国之手,秦国攻赵之路畅通,秦军可越太行山威胁位于河北的赵都邯郸,远可挥兵北上控制吕梁山与太行山上的险境要塞,截断邯郸与代郡、雁门郡、云中郡等北部地区的联系,这无疑是赵国不愿意看到的战略局面。

这就为秦.赵长平之战拉开了序幕。后世看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关乎国运之战的分析,从全局来看比较好,我个人认为从战略层面上分析一下,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

国家间的战争,无外乎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综合较量。

军事方面赵军带兵出战的是廉颇,他被是认为是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之一。赵军早就普及了铁制兵器,并且从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以后,赵国率先有了骑兵这一兵种。

秦国虽然兵器以青铜为主,但是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的军功爵制,完全弥补了秦军技术上的落后,对于秦国的老百姓来说,要想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完全取决于自己在战场上获得的军功爵位,在秦国爵位分为20级,杀敌斩首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在秦国当官为吏必须有爵位,没有爵位是不行的。秦军对战争的渴望与热情,远非六国可比。这也是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国”的重要原因。

在长平之战的初期,秦军是有王龁带领的,在初期的交战当中秦军是占有优势的。最初的三个月内赵军遭遇了一连串失败,丢失两道防线,折损一将六尉。弄得赵孝成王都怨廉颇不出力。可见秦军的战斗力比较高一些。

从经济方面进行分析,对于公元前262年的赵国而言,和平的希望已经不存在,战争爆发后,赵国想和秦国议和,但以失败告终。从这时开始,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就成了两国之间的战略大决战!

赵国军事上有三种选择,主动攻击,自行撤军和持久防御。进攻已经被证明是不行的了,那自行撤军在战国时期,那种敌军当前情况下主动撤军,就相当于大溃败也不太可能了。何况大军撤回太行山以东,依托壶口关,滏口陉,井陉险地防御,固然可用兵以较少,并能阻挡秦军,但这意味着赵国失去太行山以西的大片领土,其中包括赵国起家的晋阳(太原),这是赵国不能接受的,因为战败的结果也不过如此。剩下的就是只有坚壁清野了,秦军对据险死守的赵军也显得没有办法,两军在长平相持三年之久。

战略决战最终考验的就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首先是经济方面的表现。在战国时期,经济第一表现就是农业发展。秦赵两军在长平对峙,这时考验两国后勤能力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

长平之战前,秦国已经拥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赵国从耕地面积而言,赵国与秦国相距甚远,土地质量也相差很多。更何况商鞅变法将耕战确为秦国最高战略,赵国的商业发达,但农业却相对滞后,让赵国的粮食储备没有秦国的多。

并且公元前290年,魏国将河东(今山西西南部)400里献给秦国,这里当时便是着名的粮食产地,经过秦国30年的苦心经营,到长平之战前已成为秦军在山西东南与韩,赵作战的后勤基地。

因此后勤补给战中,赵国败下阵来,赵国粮食储备已不足以供应长平前线,赵国被迫向齐国求援。但是齐国,并没有支援,断然拒绝了肯定会得罪秦国的对赵粮食援助。

现在战略态势已经很明显了,国内无粮外援无望,经过三年的对峙,赵国已无法继续进行战争。这时候从赵国国情出发,选择有利的军事行动就是主动进攻,这还可能有一线生机。

廉颇处于战场形势而言,并没有选择主动进攻,而是坚持了防御战略不变。当国家领导层与前线指挥员在军事战略上发生冲突,又无法调和时,领导层通过人事调整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图是古今通例,廉颇换掉主帅的位置,这是显而易见的了。

当时赵国名将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已经老病,当时还有田单,但是田单是外人,不可能担当这么重要的将领,赵国就启用了宗室将领赵括。

赵括担当长平之战的指挥,也有自身的失误。但是可以说赵军战败的命运,在补济战线上与秦国较量失败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综合国力较量的失败,说明赵括不应该为长平之战的失败背锅。虽然赵括的责任也很大。

相关参考

秦赵长平之战--围歼战,纸上谈兵的赵括是否真的不堪一击

秦赵长平一战名垂千古,历史上为战国时代的转折点,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至此以后赵国国力大减,再也无法和秦国抗衡。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卫国人商鞅为左庶长变法,至长平之战爆发时

历史人物 赵王为何选“纸上谈兵”的赵括当主将,难道赵国真的没人了吗

说起战国时的长平之战,很多朋友应该很熟悉吧。战国七雄最强的两雄—秦国和赵国,为了争夺上党地区爆发了激烈的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一开始的时候,45万赵军的主将是经久沙场的廉颇。廉颇领导的赵军在长平和秦军相

长平之战中的赵括并非“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赵王因为国力不济,不能用廉颇的固守之计,只好以赵括既代廉颇。而赵括主动出击,不是没有胜机,可惜赵军粮草、兵力都不足,这才无力回天。即使如此,赵括也大量消耗了秦军的有生力量,没让秦军占到大便宜

春秋战国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秦赵两国战前综合实力对比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因此威名大振,而赵国的赵括却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成王败寇是历史铁律,作为失败者的赵括

春秋战国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秦赵两国战前综合实力对比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因此威名大振,而赵国的赵括却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成王败寇是历史铁律,作为失败者的赵括

赵括真的没本事吗?长平之战为何会用赵括代替廉颇?

《大秦帝国之崛起》已经快要结局了,决定战国七雄格局的长平之战也已经落下了帷幕,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历史上颇有些不同的将军赵括,剧中是这样形容赵括的“纸上谈兵骄横将,四十万精壮埋长平”。剧中的赵括是

赵括真的没本事吗?长平之战为何会用赵括代替廉颇?

《大秦帝国之崛起》已经快要结局了,决定战国七雄格局的长平之战也已经落下了帷幕,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历史上颇有些不同的将军赵括,剧中是这样形容赵括的“纸上谈兵骄横将,四十万精壮埋长平”。剧中的赵括是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的悲剧发生的原因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的悲剧发生的原因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

历史军事 长平之战失败真的是因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长平之战的真实情况解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一场著名的战役。赵括也因此战成为众人熟知的历史人物,因他产生的“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也因此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