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甩发舞”是怎样跳的 佤族舞蹈
Posted 佤族
篇首语: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佤族的“甩发舞”是怎样跳的 佤族舞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佤族的“甩发舞”是怎样跳的 佤族舞蹈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嘿”,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产生年代已久。早年起佤族妇女就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都要低头梳整甩发晾干,也许“甩发舞”由此而来。“甩发舞”既可两人表演,又可集体进行,但人员必须是偶数。对对舞伴拉手围圈,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每唱完一段唱词后,双手拉紧,身子后仰,接着左右前后猛然地甩起长发狂舞,好似巨浪翻腾,柔中有刚,给人美的享受。
相传甩发舞是500多年前一个叫叶带的佤族姑娘首创的。传说叶带与佤族小伙子岩奇相爱,一天,他们相约到山箐里找竹笋,竹林里蜘蛛网很多,密密麻麻粘满了叶带的长发,回到寨里用了三天三夜时间,想了很多办法也未能将蛛网清除掉。后来,聪明的岩奇做了一把竹木梳送给叶带,让她在月下梳头,再到水槽下冲洗,甩干头发,终于把蜘蛛网全部除尽。叶带根据自己的体验,约着姑娘们编出了边唱边跳的甩发舞,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纪念这件有意义的事。
套甩发舞的舞者自歌自舞,无乐器伴奏。服饰以黑、红色为主色调,简洁大方,配以银头箍、各色珠链、大圈耳环、银手镯等。舞蹈人数不限,二三人至数十人均可携手成排或成圆圈起舞。动作以上步、退步、左右移步配合上身前后俯仰、左右躬曲,顺势甩动黝黑漂亮的长发为主要特征。
通过“甩发”展现佤族女子喜爱蓄留长发并时常在竹楼阳台洗发、甩发、梳发的场景和爱干净、爱美的习惯,通过甩发展现佤族姑娘美丽善良、勤劳豪放的品格。舞中甩发要求甩得像火焰升腾,似瀑布飞溅,充满阿佤人特有的活力。整个舞蹈节奏强烈,动作优美潇洒,展现了佤族姑娘热情奔放、粗犷纯朴的性格。
近数十年来,甩发舞除单独唱跳外,还被文艺工作者用来与木鼓舞、象脚鼓舞、铓锣舞等编创在一起跳,在国内外跳出了名并多次获奖,使“甩发”也成了佤族舞蹈的标志性动作之一。甩发舞易学易唱,主要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永茸寨的主要传承人肖叶弄已有87岁,多年来传授了大批传人。目前,永和村委会有3支活跃在当地的农村文艺演出队,全县93个农村文艺演出队已把“甩发舞”作为主要表演节目。
相关参考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
...体调合而成。在灰色的石灰岩崖壁上赭红色的图画,当地佤族人称为“梁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图案中可辨认出1099个图形,其中人物813个,动物109个,房屋26座,道路15条,各种表意符号37个,还有树木、舟船、太阳、云朵...
佤族的木鼓舞历史悠久,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其舞风古朴粗犷,刚健豪爽,热情奔放,韧性悠长。形成这种舞蹈风格与佤族的文化特征密切相关。第一,它与佤族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有必然的联系,与佤族古老的禁忌风俗
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1962年以来,已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勐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等地发现了11...
2009年7月14日,63岁的佤族民间艺人尼端穿着盛装,带上自制的佤族乐器,参加了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期阿佤文化传习小组的学生毕业典礼,指导教师张晓玲带着12名学员早早来到佤族木鼓风情园表演歌舞,为孩子
2009年7月14日,63岁的佤族民间艺人尼端穿着盛装,带上自制的佤族乐器,参加了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期阿佤文化传习小组的学生毕业典礼,指导教师张晓玲带着12名学员早早来到佤族木鼓风情园表演歌舞,为孩子
佤族祭祀——做鬼,是佤族人的重要宗教活动。佤族原始宗教信仰中鬼神众多,几乎到了"无物不有鬼神"的地步,有各种树鬼、火鬼、水鬼、谷子鬼、山鬼等等。在诸鬼神中,他们最崇拜的是"
从唐代以后的记载可以看出,佤族主要从事狩猎、采集、饲养家畜,有的已经是初期的农业经济。明清以来,佤族的社会经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的佤族社会已从原始的采集、狩猎过渡到以农业为主,并从原始氏族公社过渡
绘画的原料是用赤铁矿粉和动物血,加上含胶质的植物液体调合而成。在灰色的石灰岩崖壁上赭红色的图画,当地佤族人称为“梁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图案中可辨认出1099个图形,其中人物813个,动物109个,
佤族盛行父子连名制。佤族人的名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排行,第二部分是本名。两个部分组成一个人的真名或者全名。男子的排行是长子叫艾,次子叫尼,三子叫桑,四子叫赛……女子的长女叫叶,次叫伊,三女叫安……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