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木鼓舞有何文化内涵 佤族舞蹈简介

Posted 佤族

篇首语:年轻不是用来放纵的理由而是奋斗的资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佤族的木鼓舞有何文化内涵 佤族舞蹈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佤族的木鼓舞有何文化内涵 佤族舞蹈简介

佤族的木鼓舞历史悠久,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其舞风古朴粗犷,刚健豪爽,热情奔放,韧性悠长。形成这种舞蹈风格与佤族的文化特征密切相关。

第一,它与佤族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有必然的联系,与佤族古老的禁忌风俗密不可分。

木鼓舞是佤族典型的宗教祭祀乐舞,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与佤族的各种信仰和崇拜密不可分。佤族人民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引伸出的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跳的木鼓祭祀舞蹈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木鼓祭祀活动已不存在,但这些舞蹈还保留着最本质的色彩,并且从特定环境才跳的舞蹈变成了现在不分场合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长期流传民间。

第二,佤族木鼓舞带有明显的山区文化特色,与佤族社会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佤族民间舞蹈大都刚劲雄浑,腿的力度强,身体的俯仰幅度大,集中体现了居于山区的民族文化特点。其中它的围圈、拉手、抬腿、提襟等,都与佤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这些特点贯穿于木鼓舞表演过程中。

第三,佤族的木鼓舞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

佤族的舞蹈中吸收融合了周围傣族、彝族等民族舞蹈文化因素,随社会的发展,已形成佤族舞蹈的特征,成了佤族人民喜爱的、自娱性的、群众性的民间舞蹈。

过去木鼓舞带有浓烈的原始崇拜及娱神娱人性质,现在的木鼓舞与宗教无关,已经发展为年节喜庆时的表演舞蹈,甚至加入了佤族女子的“甩发”动作,使木鼓舞在形式和舞蹈语汇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出现了以“高格龙勐”、“甩发舞”、“加林赛”等一批蜚声中外的优秀代表作品。

相关参考

佤族的“木鼓舞”主要是有哪四部分组成

《木鼓舞》由四部分组成,舞蹈首先展现了,由巫师“魔巴”带领全村健壮剽悍的阿佤男子,以藤条捆绑已选择好的巨大树干后,在骑于树干“魔巴”的一路领唱下,拉木人边踏歌为节,边迎合高呼地拉木前进直达村寨的歌舞。

佤族盛大的木鼓节有何文化特色 佤族节日

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是佤族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节木鼓活动的时节。木鼓节分为拉木鼓、跳木鼓、祭木鼓,一般在播种旱谷之前,收割旱谷之后期间举行。佤族视木鼓为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是山寨村民赖

佤族人为何会崇拜“牛”?其中有何原因

佤族是以牛为图腾崇拜的民族。牛在阿佤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高贵、庄严的象征。佤族对牛的崇拜,产生出一系列与牛有关的文化现象。透过这些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感知佤族对牛崇拜的文化心理。在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

佤族人为何会崇拜“牛”?其中有何原因

佤族是以牛为图腾崇拜的民族。牛在阿佤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高贵、庄严的象征。佤族对牛的崇拜,产生出一系列与牛有关的文化现象。透过这些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感知佤族对牛崇拜的文化心理。在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

佤族崖画有着怎样的历史?佤族崖画简介

...体调合而成。在灰色的石灰岩崖壁上赭红色的图画,当地佤族人称为“梁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图案中可辨认出1099个图形,其中人物813个,动物109个,房屋26座,道路15条,各种表意符号37个,还有树木、舟船、太阳、云朵...

佤族的竹竿舞是怎样的一种舞蹈形式 佤族舞蹈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

佤族的“甩发舞”是怎样跳的 佤族舞蹈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嘿”,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产生年代已久。早年起佤族妇女就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都要低头梳整甩发晾干,也许“

佤族服饰 佤族服饰有何特点和风格

佤族服装承袭原生态的浸染工艺并经腰机编织而成。线料有棉线、麻线、彩色毛线。棉线采用植物紫梗、衣果、山李子汁和麻粟树皮同煮取水浸染色泽,成色均匀自然。佤族服装多以黑色为主色调,这是佤族崇尚黑色,以黑为美

佤族服饰 佤族服饰有何特点和风格

佤族服装承袭原生态的浸染工艺并经腰机编织而成。线料有棉线、麻线、彩色毛线。棉线采用植物紫梗、衣果、山李子汁和麻粟树皮同煮取水浸染色泽,成色均匀自然。佤族服装多以黑色为主色调,这是佤族崇尚黑色,以黑为美

佤族服饰有何特点和风格 佤族服饰

佤族服装承袭原生态的浸染工艺并经腰机编织而成。线料有棉线、麻线、彩色毛线。棉线采用植物紫梗、衣果、山李子汁和麻粟树皮同煮取水浸染色泽,成色均匀自然。佤族服装多以黑色为主色调,这是佤族崇尚黑色,以黑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