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巴州万泉堡寺的历史

Posted 寺院

篇首语:学问是心灵的慧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民和巴州万泉堡寺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和巴州万泉堡寺的历史

净土寺,又名下堡寺,史载:此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

寺庙建成后,历代都有扩建,据寺碑载有“敬德八百年重修”的铭文。

元代,住于下堡寺路家村的兵马大元帅路通对寺庙进行了扩建。

扩建后的寺院占地200多亩,寺北是临清往上党(今山西长治)的官道:寺南是通往”三圣庙"的东西大道。

寺周有72眼水井,按丹凤朝阳环绕寺院,至路家庄形成了"凤头"、“凤眼",预示着路家庄的富贵与吉祥。

寺院建筑东西宽150多米,南北长200多米。

寺院山门向南,门外有凹型照壁。

寺中有三座大殿,中为大雄宝殿,大殿琉璃复顶,悬山建筑,四角飞檐,四面环廊,雕梁画栋,巍伟壮观。

寺内碑碣林立,素有"碑林"之称。

寺内有一大皋,名曰"玉皇皋"。

其高大之形像被民谣喻为"下堡寺的皋,临清的塔,济南府的大菩萨",由此而知其高大雄伟。

寺内松涛阵阵,杨柳吐翠,僧人讲经说法,连社墨客吟咏,为一所清净无为的极乐世界。

明临清州人五英有《咏净土寺》诗云:"西风吹我到禅林,邂逅盘桓且散心。

莲社香销僧住讲,松关画静鸟调音。

绿杨驻马秋还热,金界题诗日未沉。

几度笑谈相唉厚,清茶啜罢酒重斟。”

明末清初,寺庙沉沦,连年战火,灾荒,兵焚民劫。

到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一把火,偌大寺院荡然无存。

只留下一个庙会,庙会的日期是农历的四月初五,据说是临西县最大的庙会。

相关参考

归元寺的历史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浙江僧人白光、主峰创建归元寺;在前朝(明朝)王章甫的葵园旧址基础上建造。1661年,中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初建,其后经多次维修;现大雄宝殿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道

曲坛寺的历史

1.青海乐都曲坛寺命名来历瞿昙寺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其总体结构布局雷同北京故宫,人称“小故宫”。故寺以宏伟建筑、珍贵文物、精美壁画而著名于世,1982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二批全国重

上清寺的历史

上清寺是重庆渝中区不可缺少的交通枢纽之一,每日从此经过的客流量是难以用万来计算的,如今的繁华和喧闹渐渐掩埋了曾经的历史,已经有很少人再对它的由来加以叙述了。早在明嘉靖以前,上清寺附近多是田土、坟冢和大

普陀寺的历史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废。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靖海候施

历史人物 卫武公 施行康叔政令,使民和睦安定

人物生平夺取君位卫武公,姬姓,卫氏,名和,是卫侯之子。卫侯四十二年(公元前813年),卫侯去世,和的哥哥太子余继位,史称卫共伯。和的父亲卫侯在世时,非常宠爱和,所以赐给和许多财物,和便用这些财物收买武

金台寺的金台寺历史

南宋末年,诸忠臣护卫着祥兴帝赵丙在广东新会崖门海面摆开千艘战船抗击元兵失败,丞相陆秀夫背负年幼的祥兴帝投海殉国。大将张世杰率领余部突围,在南海遇上狂风舟覆而亡,其遗体漂流至黄杨山下,被村民安葬于黄杨山

历史秘闻 宝应宁国寺的历史传说

01据县志记载,宁国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由无尘和尚开山。原名宁国禅寺,后易名为宁国教寺。原址在大新桥东、叶挺路北侧。面临大街背倚城墙,前后共六进,寺房计数百间,有「”跑马关山门”之说,乃

沩山密印寺的历史渊源

密印寺,位于宁乡县沩山山腰、毗卢峰下。是我国佛教南禅五大宗之一沩仰宗的起源地。禅宗有“一花五叶”之说,沩仰宗为五叶之首。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灵祐禅师来沩山开法,后公元847年,由时任潭州观察使、

历史秘闻 荀子名言二十一句,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譯文:所以說:本性是人天生的材質;人為是盛大的禮法文理。沒有本性那麼禮法文理就沒有地方施加沒有人為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變得美起來。2.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

关于归元寺的传说

归元禅寺系佛教禅宗寺院,约在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落成,基址在明代汉阳诗人王章甫的“王氏葵园”的翠微峰下的风景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归元寺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院落,占地两万平方米,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