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寺的金台寺历史
Posted 贤士
篇首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金台寺的金台寺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金台寺的金台寺历史
南宋末年,诸忠臣护卫着祥兴帝赵丙在广东新会 崖门海面摆开千艘战船抗击元兵失败,丞相陆秀夫背负年幼的祥兴帝投海殉国。
大将张世杰率领余部突围,在南海遇上狂风舟覆而亡,其遗体漂流 至黄杨 山下,被村民安葬于黄杨山麓。
遗臣承节侍郎赵时从、大理寺丞龚行卿、翰 林学士邓 光荐 等人为避元兵追杀而筑茅草隐居于黄杨山第二峰腰,取名“金台精舍”。
据《清统一志》史载春秋时燕昭王于易水筑“黄金台”以召天下仕。
赵时从等人于黄杨山筑舍也自比贤士聚会,以读书吟句为名,密谋抗元为实。
后赵氏后裔将“金台精舍”改名为“金台寺”作出家人修行办道之所。
清乾隆壬辰年(公元 1772年),光镜大师发起扩建金台寺,有《重建金台寺碑记》以志其 详: 胜地必待名贤而后得,名贤必择胜地而后居住。
地与人之相交也往往然矣。
考邑志,时赵公避宋乱而寄迹于黄杨山,光存邓公, 行卿龚公,宋之尽臣也,与赵公友善,亦避乱而啸咏于此,则三贤之有取于斯山传,斯山亦因三贤而益著也。
不有志据,鸟可考哉。
乾 隆庚申年赵氏因其胜而创立一寺,为高僧行杖驻锡之所,榜之曰“金含”。
然规模犹未广也。
迨乾隆壬 辰年,光镜鼎新之,志而为叩募,赵氏即倡此举,四方之高人雅士亦乐为之助。
高其垣墙,广其堂宇,明神显灵之地,遂大改前观。
而水秀山青,云行雾合,不仅为贤士大夫游宴 之所,亦为讴吟之资哉…
扩建后的金台寺有 3000余平方米,共三进殿堂。
中座为大雄宝殿、东厢 供奉南宋三遗臣像,后座为二层的魁星阁。
山门刻联:“金身永在,台镜常明”。
系清朝在广西任巡抚的邑人黄槐森所题。
周围环境秀丽,山水夹流,瀑布百丈,下为龙潭,清冽香醇。
每逢佛诞及习俗节日,山上游人如云,寺内香客如潮。
百十年间,住持几易,中有东莞人直印大师于1933年进山,凡十余载。
其佛学与文学颇具造诣,常与乾雾香泉寺住持一峰大师谈禅论道。
其诗作《金台寺》云:“金台久有鼓音传,每到朝朝集瑞烟。
一段锦纹离垢地,千寻白炼湿花天。
霏霏带雾清晨聚,漠漠连云晓日悬。
此情此景谁会得 ,应知桐里有逃禅。”其后,金台寺屡遭兵焚,日渐寥落。
大跃进三年被拆掉主体建筑,後因兴建金台水库,终剩残墙断壁。
欣逢盛,百废俱兴,人民政府保护合法宗教场所。
90年代初,修复金台寺工程启动。
因旧址已被水淹且交通不便,遂选新址于黄杨山南麓“将军卸甲”处,此地风景秀美,前眺崖门海口,后枕黄杨主峰;青龙山绵延于左,白虎山骑伏于右;前面一弘碧水,对岸山头高岩突兀名“登仙石”正是斗门民间传说的牛仔王升天之处。
相关参考
1、金台寺原名金台精舍,位于珠海市斗门区境内,背靠海拔583米号称珠江门户第一峰的黄杨山,乃黄杨八景之一。据《清统一志》史载春秋时燕昭王于易水筑“黄金台”以召天下仕。赵时从等人于黄杨山筑舍也自比贤士聚
>燕国,中国时期在华北与东北地区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召公是西周宗室大臣,与周武王、旦同辈。
清朝有两位影响力巨大并且家喻户晓的太后,即慈禧、孝庄,然而除了她俩以外,其实清初还有一位太后在历史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就是叶赫那拉·苏泰。>>叶赫那拉·苏泰长相美艳,并且出身不凡,其族察哈尔部创立
昭王拜师在易县燕下都东南,易县、定兴搭界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叫金台陈村,现属定兴县境,别看村不大,名气可不小。原来这个村就是古时候燕昭王筑黄金台招募天下英雄豪杰的地方,金台陈村这个村名就是这么来的。黄金
净土寺,又名下堡寺,史载:此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寺庙建成后,历代都有扩建,据寺碑载有“敬德八百年重修”的铭文。元代,住于下堡寺路家村的兵马大元帅路通对寺庙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寺院
上清寺是重庆渝中区不可缺少的交通枢纽之一,每日从此经过的客流量是难以用万来计算的,如今的繁华和喧闹渐渐掩埋了曾经的历史,已经有很少人再对它的由来加以叙述了。早在明嘉靖以前,上清寺附近多是田土、坟冢和大
1.青海乐都曲坛寺命名来历瞿昙寺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其总体结构布局雷同北京故宫,人称“小故宫”。故寺以宏伟建筑、珍贵文物、精美壁画而著名于世,1982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二批全国重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废。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靖海候施
01据县志记载,宁国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由无尘和尚开山。原名宁国禅寺,后易名为宁国教寺。原址在大新桥东、叶挺路北侧。面临大街背倚城墙,前后共六进,寺房计数百间,有「”跑马关山门”之说,乃
密印寺,位于宁乡县沩山山腰、毗卢峰下。是我国佛教南禅五大宗之一沩仰宗的起源地。禅宗有“一花五叶”之说,沩仰宗为五叶之首。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灵祐禅师来沩山开法,后公元847年,由时任潭州观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