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密印寺的历史渊源
Posted 禅师
篇首语:你对人人都喜欢,也就是说,你对人人都漠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沩山密印寺的历史渊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沩山密印寺的历史渊源
密印寺,位于宁乡县沩山山腰、毗卢峰下。
是我国佛教南禅五大宗之一沩仰宗的起源地。
禅宗有“一花五叶”之说,沩仰宗为五叶之首。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灵祐禅师来沩山开法,后公元847年,由时任潭州观察使、后任唐朝宰相的裴休奏请朝廷,唐宣宗李忱御笔亲书“密印禅寺”门额,建立了这座寺庙。
密印,来源于佛教中的“密传心印”一语。
密印寺开山祖师为唐朝灵佑禅师,灵祐禅师承继于禅宗门下南岳怀让一脉,其弟子慧寂禅师前往江西仰山传法,后人合称沩仰宗。
故寺门门联曰:“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
”据史籍记载,唐宋时,密印寺占地广阔,殿宇宏伟,传说极盛时有僧众3000余人,寺内铸有千僧锅、万斛洪钟,声震山野。
历代著名方丈先后有宋空印法师、明彻当法师、清慧山大师、民国太虚大师等,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前任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均为沩仰宗嫡系传人;历史上最有名的兴寺大德有唐丞相裴休,裴休之妻陈夫人、宋著名大思想家张栻、抗金名将张浚等。
相关参考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浙江僧人白光、主峰创建归元寺;在前朝(明朝)王章甫的葵园旧址基础上建造。1661年,中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初建,其后经多次维修;现大雄宝殿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道
1.青海乐都曲坛寺命名来历瞿昙寺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其总体结构布局雷同北京故宫,人称“小故宫”。故寺以宏伟建筑、珍贵文物、精美壁画而著名于世,1982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二批全国重
上清寺是重庆渝中区不可缺少的交通枢纽之一,每日从此经过的客流量是难以用万来计算的,如今的繁华和喧闹渐渐掩埋了曾经的历史,已经有很少人再对它的由来加以叙述了。早在明嘉靖以前,上清寺附近多是田土、坟冢和大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废。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靖海候施
南宋末年,诸忠臣护卫着祥兴帝赵丙在广东新会崖门海面摆开千艘战船抗击元兵失败,丞相陆秀夫背负年幼的祥兴帝投海殉国。大将张世杰率领余部突围,在南海遇上狂风舟覆而亡,其遗体漂流至黄杨山下,被村民安葬于黄杨山
净土寺,又名下堡寺,史载:此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寺庙建成后,历代都有扩建,据寺碑载有“敬德八百年重修”的铭文。元代,住于下堡寺路家村的兵马大元帅路通对寺庙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寺院
01据县志记载,宁国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由无尘和尚开山。原名宁国禅寺,后易名为宁国教寺。原址在大新桥东、叶挺路北侧。面临大街背倚城墙,前后共六进,寺房计数百间,有「”跑马关山门”之说,乃
归元禅寺系佛教禅宗寺院,约在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落成,基址在明代汉阳诗人王章甫的“王氏葵园”的翠微峰下的风景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归元寺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院落,占地两万平方米,现存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九月,玄奘从吠多补罗城南渡恒河,进入印度著名的古国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及加雅地区)。这是释迦牟尼一生主要的生活、活动地。他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释迦牟尼
昆明「”三碗水”农庄内的一座寺庙说起来,徐霞客来到昆明省城之后,在他晚年西南「”万里遐征”的征途中,算是过了一段舒心、舒坦的日子。在昆明,徐霞客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唐大来、有处处流露真性情的同乡吴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