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新闻记者邹韬奋简介,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Posted 精神
篇首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新闻记者邹韬奋简介,邹韬奋的新闻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新闻记者邹韬奋简介,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邹韬奋,为建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百位英雄之一,主要从事教育、编辑相关的工作,其生平致力于宣扬正义之声,抨击黑暗势力,面对敌人的威迫毫不畏惧,纵观邹韬奋简介,不得不说他是一位在笔尖上作战的英勇战士。> >邹韬奋,本名邹恩润,后来在生活周刊担任主编是将笔名改为世人所知晓的这个名字吗,他说过,这个名字时刻勉励着他一方面要时刻提醒自己韬光养晦,此外还要用一生去不停地奋斗。邹韬奋祖辈家境不错,祖父曾经担任知府,母亲也是大家闺秀,但随着祖父退休以后,到了父辈家道便逐渐衰落,邹韬奋作为家中的长子,小小年纪便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邹韬奋的求学经历相对消极,年纪很小的时候便被父亲逼着读三字经,在私塾中的生涯跟坐牢没有什么两样,这种封建教育对他的思想启蒙有一定的反面作用。一开始,他按照父亲的意愿学习电机类的工科专业,但后来觉得自己实在不适合当一个工程师,于是转而学文,这成了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毕业以后,邹韬奋进入《教育与职业》刊物任主编,深入社会调查,也形成了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初步了解。之后,他转入生活周刊任新闻编辑,进行了大幅改革,开始进行社会讨论,重视读者,使这本杂志日渐壮大,具有了极大的话语力量,开始批判社会上的各种黑暗现象,还常常受到国民政府的威胁。>之后,邹韬奋积极支持爱国运动,最终遭到了国民当局的迫害,于各地逃往,最终死于癌症,通过对邹韬奋简介的了解,他的种种爱国举动十分令人动容,将笔杆子当武器,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最终带着一腔热血,离开了人世。>杰出的出版家邹韬奋精神>延安日报上曾经发表难过毛泽东对邹韬奋的一段评语:“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这段话也在后来成了邹韬奋思想。> >毛泽东所题韬奋精神>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作为一位编辑、出版人,邹韬奋原本可以平平淡淡地完成日常的工作任务以自保,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为人民发声、为人民谋利,也就代表着他放弃了宁静的、安全的生活,因此在后来遭到国民政府的迫害,想必于他而言也是迎难而上的抉择。>邹韬奋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创刊、办报,这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工作,他是一名伟大的战士,他用笔杆当武器,从未停止过战斗的脚步,其所有的工作实践中都体现了他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他向来不畏压迫、权贵与威胁,敢于讲真话,正是因为这种不怕得罪人的性格导致他得罪了不少人。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舆论界中的一面大旗,就在于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全力主张支持抗日,所有创办的刊物、书店都在宣扬抗日。>尽管在各种斗争中,他的事业历经坎坷波折,可他未曾放弃过,坚守自己的信念,手中的刊物被封了一个,就再办一个,从未停歇,这种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持续到了他生命停息的最后一秒。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所有为民报务精神、言论自由精神、爱国精神、坚毅精神,都是邹韬奋精神。>邹韬奋记者的新闻思想>邹韬奋作为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记者,从未放弃过为民主主义斗争献出自己的力量。了解他长期的报刊实践工作,研究邹韬奋的新闻思想对于当今的新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以及现实意义。> >邹韬奋照片>邹韬奋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为人民服务,立足于大众立场。邹韬奋办报的初衷就是保护人民大众的利益,努力办出一份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刊物。而邹韬奋在真正的工作中,最初的“为人民办报”的观念顺应社会的变化与需求,逐渐转为集体主义以及共产主义,但从未脱离大众的立场。>二是关怀全社会,以改进社会为目标。尽管邹韬奋最初是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社会主义新闻人,但他的爱国情怀从未有什么变动,因此他也始终将全社会的进步与民族的解放视为己任,将之当做新闻事业的最终目的。>在办报的过程中,邹韬奋不断遭到国民政府的威胁与迫害,甚至位列对方的暗杀名单,但他从未向恶势力低头,坚决维护社会民众的言论自由,并苛刻地批判国民当局的新闻把关制度,痛斥对方掠夺人民合法权利的恶劣行为。>邹韬奋的新闻精神始终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保持与社会的一致性,心系祖国命运,他的政治目光与共产主义精神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变得更加敏锐。相关参考
邹韬奋 邹韬奋(汉语拼音:ZouTaofen,1895~1944),中国记者,出版家,政论家。原名恩润。原籍江西余江,出生于福建永安。1912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19年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改学文
邹韬奋,原名邹恩润,江西省余江县人,1895年11月5日出生于福建长乐。其父清末曾任福州候补盐大使、浦城盐大使,后在北京财政部任科长,曾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集资筹办纱厂,结果欠了巨债,终生潦倒。
知名人物 邹韬奋生平故事简介,邹韬奋历史评价,邹韬奋怎么死的?
邹韬奋,原名恩润,江西余江县人。1895年11月5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九日)出生于福州。他的祖父曾任福建延平府知府,父亲邹国珍清末在福州做候补官,北洋政府时任过财政部的科长。邹韬奋五岁由父亲启蒙教
幼年的苦学生活邹韬奋,原名恩润(乳名荫书),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五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九)生于福建省长乐县①,成长在福州,祖籍则是江西省余江县。他的家庭是一个官僚地主旧式大家庭,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官。他
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宣告国民党文化“围剿”的破产。1935年12月12日,上海文化界马相伯、沈钧儒、邹韬奋等280余人发表救国宣言,对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表示同情,坚持国家领土和
七君子事件(汉语拼音:QijunziShijian),中华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上海逮捕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和执行委员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章乃器、邹韬奋、史良等7人的事件。因为
1936年7月15日,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了《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的文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红军,共同抗日。对此爱国之举,国民党政府竟以“危害民国”罪,于1
?新生》周刊是由东北实业家、著名爱国志士杜重远于1934年2月创办的。杜重远原是东北一位精干的实业家,又是邹韬奋所创办的爱国刊物《生活》周刊的热心读者。“九·一八”事变后,杜重远流亡到上海,不久就积极
一、历史上的今天七月二十四1901年7月24日总理衙门正式改为外务部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逝世1953年7月24日法国伞兵包围谅山1901年7月24日总理衙门正式改为外务部1944年7月24
党史上的今天:11月23日,党的历史上发生了5件影响深远的大事。11月23日党史回眸1、1936年11月23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史良等七人,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