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第14节 宁戚

Posted 管仲

篇首语:愿你在孤独难熬的时光里,始终没有辜负那个拼命的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第14节 宁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第14节 宁戚

  宁戚何许人也?齐桓公得贤才宁戚还有一段故事。> >   管仲有个爱妾是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人,名字叫婧(jìng),文学好,有姿色,而且聪明。> >   桓公好色,每次出行都要带妃嫔相随,管仲也就带着婧相随。> >    这一天管仲带兵出了南门,走了三十多里到(náo)山(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南),看到一个山野之中隐居的人,穿着单衣光着脚又戴个破草帽在山下放牛。 看到管仲的车到了,就拍着牛角在那里放歌。管仲觉得这人不俗,就派人给他送了些酒饭。这人吃完也喝完了大咧咧地说:我想见相国仲父。> >   派去送酒食的使者就说:相国的车已经过去了。> >   这人说既然我见不到他的面,那我有一句话请你传给相国:“浩浩乎白水”。> >   使者追上了管仲的车,把这人说的话学给了管仲。管仲茫然不知是什么意思,就问小妾婧。婧说:我听说古人有《白水》这首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浩浩白水,(tiáo)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从诗的含义看,这人是想出仕。> >   管仲就让停车,派人召见这人。这位把牛寄存在村民家里,就跟着使者来见管仲。见了面只揖不拜,很不礼貌。> >   管仲也不怪罪,就问他姓名,这人说:我是卫国的一个山野村夫,姓宁名戚。听说相国能礼贤下士,就远路跋涉来到这里,因为没法见到你,就暂时住在这里给村里人放牛糊口。> >   管仲提出了几个问题,宁戚对答如流。管仲感慨道:“豪杰辱于泥涂”,没人引见就没法显露自己的才能,辱没人才啊!并告诉宁戚,桓公率领大军过几天也要经过这里,我写一封信留给你,你把这信交给齐侯,他一定会重用你。> >   管仲写了信交给宁戚,互相道别就走了。宁戚仍是原来的样子在这里放牛。> >   桓公带着大军三天后经过这里,看到一个放牛的人在这里光着脚,一身的破衣服,戴个破帽子,站在路边也不知道回避,还拍着牛角在那里唱歌。唱的是:> >   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 >   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gàn)。> >   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   桓公听了觉得歌词有隐意,就让侍卫把宁戚叫到车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宁戚如实回答说:我姓宁名戚。> >   桓公问他:一个放牛的,为什么讥刺朝政?> >   宁戚回答说:我一个平头百姓,怎么敢讥刺朝政?> >   桓公说:当今周天子在上,我率领诸侯臣服于天子,让百姓安居乐业,齐境国泰民安。现在的齐国是舜日尧天,你却说不逢尧舜,又说长夜不旦,不是讥讽是什么?> >    宁戚笑了笑,不屑地回答说:我虽然是个村夫,不曾体验过先王的明政,但对尧舜的业绩却也听说过一二。尧舜的时候,十天一场风,五天一场雨,百姓耕田而 食,凿井而饮,正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但现在周王室纲纪不振,教化不行,世风日下,您却说现在是舜日尧天,这让小人不能理解。而且我还听说尧舜的 时候,正百官服诸侯,去掉四凶而天下安然,王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但今天齐侯您第一次会盟就有宋叛盟,第二次会盟又有鲁劫盟,连年来用兵不断,民贫财 敝,您却说:百姓乐业,国泰民安,这又让小人不能理解。小人听说尧抛弃他的儿子丹朱而让位给贤德的舜,舜又谦让地躲避到河南,百姓却闻名而至,躲都躲不 开,不得已才继了帝位。但今天您杀兄得齐,假借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小人怎么就看不出当今有尧舜之治呢?> >   这一番话,句句说到桓公的短处,气得齐侯大叫:匹夫出言不逊,马上给我斩了他。> >   左右侍卫绑了宁戚就要行刑,但宁戚不慌不忙,神色坦然,没有半点害怕的样子。却对天长叹道:“桀杀龙逢,纣杀比干”,我宁戚算是第三个了!> >   吕隰朋一看桓公生气闹僵了,马上上前对桓公说:我看这个人面对强势不屈服,面对君威不惧怕,不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放牧人,君侯您应该赦免了他。> >   齐桓公毕竟是齐桓公,其胸怀和肚量不是常人所能比得了的。听了吕隰朋的话怒气顿消,就让人给宁戚松绑。马上换了一副笑脸对宁戚说:刚才我是要检验一下你的胆识,你确实是个有见识、有骨气的士人。> >   宁戚这才从怀里掏出管仲的推荐信,桓公拆开一看,信上写道:> >   “臣奉命出师,行至山,得卫人宁戚。此人非牧竖者流,乃当世有用之才,君宜留以自辅。若弃之使见用于邻国,则齐悔无及矣!”> >   桓公说:你既然有仲父的信,为什么不早点给我看呢?> >   宁戚说:我知道“贤君择人为佐,贤臣择主而辅”的道理,君上您如果讨厌直言喜欢阿谀,以愤怒来对待臣下,那我就宁可死了也不会拿出相国的信了。> >   桓公十分高兴,让宁戚上了后车直接随军走了。> >   当天晚上扎了营,桓公让侍卫举着火把到处找衣服帽子。竖貂就问:君上找衣冠是为给宁戚晋爵用吗?> >   桓公说:是的。> >   竖貂说:卫国和齐国相距不远,为什么不派人调查了解一下,如果是真的贤士再赐爵也不晚。> >   桓公说:这个人直正刚毅,洒脱豁达,不拘小节,在卫国时也会有不拘小节之过,真的访出来了,“爵之则不光,弃之则可惜”,还不如直接施恩。> >   就在灯烛之下,用宁戚为大夫,让他和管仲一同处理国政。宁戚也改换了衣冠,谢恩就任。> >   桓公带着大军进了宋的边界,陈宣公和曹庄公已经等在那里了,随后周王室大夫单蔑带着王师也到了。大家见了面,就商量这宋该怎么打。> >   宁戚献计说:主公是奉天子之命号令诸侯,那么威胜就不如德胜。以臣的愚见,不如以大兵压境做为威慑,然后我借兵威去说服宋公请降,这样就可以不动刀兵了。> >   桓公高兴地采纳了宁戚的计策,就把大军驻扎在宋的边境,让宁戚入宋见宋公。宁戚坐着一辆小车和几个从人直奔睢阳来见宋桓公。> >   宋桓公就问戴叔皮:这个宁戚是什么人?>

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 第14节 二圣重聚

  再说孔子和老子见了一面受益颇多,在51岁那年,也就是公元前500年,得知老子隐居在沛地,就又带着弟子前来拜访老子。>>  两位圣贤见了面,老子问孔子:我们一别二十几年,听说你广收门徒已成就了北方圣

春秋战国 第14节 转换期

  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一样,也经历了封建奴隶主制度向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转换期,也体现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强大和旧制度的没落,当时的通病是君弱臣强,但由于后来出现了秦孝公,利用商鞅变法强力完成了制度转换,所以

春秋战国 第14节 名相后话

  楚军大胜,奏凯而还。庄王论功行赏。为嘉奖伍参的良谋,晋为大夫。伍氏从此进入了楚国的贵族阶层。后来这个家族出了几代能人,伍举、伍奢,大名鼎鼎的伍子胥都是伍参的后人。>>  令尹孙叔敖觉得很没面子,自

春秋战国 第14节 信陵君

  信陵君就是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安王的同父异母弟弟。昭王死后,安王继位,封公子无忌为信陵君。>>  信陵君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他集良好的德行、性情和优秀的军事智慧于一身,是本书

春秋战国 第14节 家事国事闹心事

  鲁成公继位时只有十三岁,本来公室制约力就弱,君主年龄再小,大权就更加旁落。国内的事无论大小实际都由季孙行父决断。>>  季孙行父召集众大臣聚于朝堂,对大臣们说:现在我们鲁国君幼国弱,治世必须律法分

春秋战国 第14节 赵奢救阙舆

  秦赵的渑池之会,让赵国喘了一口气,赵国借机以蔺相如为大将,率兵讨伐齐国,大败齐军,一直打到平邑(今山西省大同县东)。取得了对齐战争的小胜。>>  但转过年的公元前270年,也就是渑池之会的十年之后

春秋战国 第14节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郑昭公复位时正值卫侯姬朔刚刚继位,听说郑厉公跑了,郑国来接在卫做政治避难的姬忽复位,当然十分高兴,抓住这个与郑亲和的机会急忙发兵送姬忽回国。>>  祭仲见了姬忽先请罪,说当时怎么怎么回事,一时保护

春秋战国 齐桓公得宁戚,明君的求贤之举

正因为求贤若渴,见到有才之人,不计前嫌,待人以宽,有才之人才愿意安心在他手下办事,得到能人帮助的齐桓公才能成为春秋的一代霸主。原文宁戚欲干[1]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15],于是为商旅将任车[3]以至

宁戚想媳妇

齐桓公让管仲去请宁戚。宁戚说:“浩浩乎,育育乎!”管仲听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在中午吃饭的时候,为这件事发起愁来。他身边的婢女问:“大人你愁什么?”管仲说:“这不是你们听使唤的丫头们所知道的!”婢女说:

春秋战国 鲍叔牙是什么梗 鲍叔牙临死长叹“难哉,管兄!”什么意思

姜小白、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在一起喝酒,酒过三分微醉后,茶至三分微熏时,已是齐国国王的姜小白突然问鲍叔牙:你为什么不敬我酒?看着洋洋自得的姜小白、不发一言的管仲、频频敬酒的宁戚,鲍叔牙忽然端起了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