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联共(布)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
Posted 帝国主义
篇首语: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联共(布)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联共(布)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
苏联·联共(布)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
20年代中期在联共 (布) 内部发生的一场争论。1925年,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结束,苏联的国际地位也有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转入低潮,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而经济技术又非常落后的苏联,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苏联党和人民十分关心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党内发生了尖锐分歧,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联共(布) 中央多数人同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为代表的一部分人于1925年底到1926年末展开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下述几个方面: 1. 关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直接依据。托洛茨基等人认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比帝国主义时期更为激烈,那时,使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就是不可能的。到了帝国主义时期,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减弱了,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当然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不平衡发展的规律完全反对一国社会主义的理论。”斯大林认为,垄断前资本主义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不平衡规律具有不同的形式,产生不同的结果。在垄断前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还在向上发展,世界还没有瓜分完毕。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能够不经过跳跃和战争,通过 “进化”的方式,通过向 “自由的”未被占领地区的 “和平”扩展,来赶上和超过另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这个时期的具体条件,得出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里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到帝国主义时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特点是: 第一,世界已被各帝国主义集团瓜分完毕,为了占据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扩展势力,必须用武力从别国夺取这些土地; 第二,技术的空前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水平的日趋均衡,使一些国家有可能并易于超过另一些国家,这些迅速发展的国家可能并易于排挤比较强盛的国家; 第三,各帝国主义集团为了在势力范围之内旧的划分和新的力量对比之间求得“平衡”,必须用帝国主义战争来周期地重分世界。因此,帝国主义时期,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更加剧烈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和冲突日益加深,使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帝国主义互相削弱,从而使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冲破帝国主义阵线中的薄弱环节,首先在个别国家取得胜利。2. 关于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内部条件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是一个如何看待农民的问题。托洛茨基不承认农民的革命性,不承认工农联盟的可能性,他认为,农民从来就是反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不可能成为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同盟军。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不但会和资产阶级发生敌对的冲突,而且会和那些协助过它取得政权的广大农民群众发生敌对的冲突。苏联经济技术落后,如果得不到西方无产阶级国家的直接帮助,就不可能单独建成社会主义。对此,斯大林认为,由于资本主义道路使大多数农民贫困破产,社会主义道路使劳动农民生活不断提高,因此,苏联农民乐意和无产阶级一道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苏联,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因此也就能够吸引劳动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无产阶级和农民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这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能够妥善解决这些矛盾。有强大的工农联盟作依靠,就一定能够战胜资产阶级,建成社会主义。经济技术落后,没有发达国家的援助,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障碍。斯大林认为,国际援助不只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国家的直接援助,西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也是对苏联的援助,因为它能够削弱苏维埃敌人的力量。3. 关于苏联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问题。季诺维也夫等人认为,没有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爆发无产阶级革命,没有欧洲无产阶级的直接援助,俄国工人阶级就不能保持政权,就不能把自己暂时的统治变成长期的社会主义专政。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混淆。在列宁主义看来,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指苏联无产阶级用本身的力量战胜本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 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问题,是战胜世界资产阶级的问题。无产阶级国家面临两种矛盾,一种是国内矛盾,一种是同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下,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本国工农之间的矛盾,巩固工农联盟,战胜本国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依靠一国无产阶级的努力是不能解决的,只要有帝国主义存在,就一定会有外国武装干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因此,社会主义在一国取得最终胜利是不可能的。斯大林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应当努力保卫革命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支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以推进世界革命。在这场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中,斯大林为代表的联共 (布) 中央多数人的意见被全党普遍接受,这就为苏联20—30年代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关参考
苏联 苏联·1925年俄共(布)党内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
1925年俄共(布)党内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1925年,苏联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处在低潮,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暂时稳定时期,帝国主义国家继续奉行封锁、孤立苏联
苏联·联共(布)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的争论20年代中期联共(布)内部关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发生的一场争论。1925年底,联共(布)召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大会确定,动员全党为把苏联从农业国家变
苏联·联共(布)关于农业集体化问题的争论20年代后期联共(布)内部以斯大林为代表的中央多数和以布哈林等为代表的少数人就苏联农业集体化问题所发生的一场争论。2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的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
1929年4月联共(布)党内的反右倾斗争在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问题上,布哈林提出经济综合平衡发展理论,即: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强调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积累和消费按比例协调发展,反对牺牲农业
历史百科 苏联的命运之争——斯大林宣布“一国实现(建成)社会主义”
苏联的命运之争——斯大林宣布“一国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和参加党代会议的代表在一起1925年4月27—29日,俄共(布)举行第十四次代表会议。会议肯定了由列宁提出的“一国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的
1938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以后,联共(布)中央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中央特设委员会,组织编写《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938年《教程》出版,并被列为正式党史课
1920年—1921年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俄共(布)党内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时期就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一场争论。1920年11月,俄共(布)在全俄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废除工会中军事
1934年1月联共(布)第十七次次代表大会召开1934年1月26日—2月10日,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的有表决权的代表1225名,有发言权的代表736名,共代表1874488
苏联·俄共(布)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1920年末至1921年3月,俄共(布)党内以列宁为代表的“十人纲领”同托洛茨基派、“缓冲集团”、“工人反对派”、“民主集中派”之间的一场争论。当时,由于连年战祸使苏
1928年7月斯大林的“贡赋论”问世为了提高工业化的速度,解决工业化资金来源问题,1928年7月,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全会提出他的“贡赋论”。他认为,苏联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不能也不允许像帝国主义那样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