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苏共列宁执政时期党章
Posted 列宁
篇首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苏共列宁执政时期党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苏共列宁执政时期党章
苏联·苏共列宁执政时期党章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世时通过了2部党章,即1919年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和1922年第十二次全国代表会议的党章。苏共党章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通过,迄今在苏共历史上仅这么2次。这2部党章变化很大,反映了执政党的特点。这2部党章都是66条,在内容上主要有四大变化: 一,严格入党条件。1919年,党章首次规定党员预备期,并规定入党介绍人也必须有6个月的党龄,特殊情况除外。到了1922年,党章不仅延长了党员预备期,而且对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的手续也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把预备党员按个人成份分为三类,对不同类型的预备党员规定了严格的入党介绍人数,并要求介绍人对被介绍人负责。指出: “如果轻率介绍,要受党纪处分,直至开除党籍。”党执政后,由于新党员大批涌入党内,使党员队伍成分不纯,俄共 (布) 曾于1919年、1921年进行两次大规模的清党。从1921年12月到1922年3月,列宁多次强调要规定更严格的入党条件,延长预备期,这反映了列宁对执政党党员从严要求的思想。二、对党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作了比以往更详细的规定,反映了十月革命执政党组织的发展和变化。党章规定,从上到下党的组织系统是,全俄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 区域代表大会和民族共和国党的代表大会—区域委员会和民族共和国中央委员会;省、县代表会议——省委会、县委会;乡党员大会——乡委会; 支部党大员大会——支委会,并规定党的委员会可设立民族部、妇女干部部、青年工作部等专门的部。1919年党章第一次规定在党外机关和组织中建立党组,专门增加了 “党外机关和组织中的党组”一章,规定了党组的建立及其职责。三、更加严格党的纪律。两部党章新增加 “党的纪律”一章,规定全体党员和一切党组织在迅速地执行中央机关决议的同时,有关党内生活中的一切争论问题,在决议未通过之前,党内可以充分自由地进行讨论。。1919年党章还首次规定了对党组织的三种处分形式和对党员的六种处分形式。四,1922年党章首次规定建立各级监察委员会,并增加 “监察委员会”一章。这里吸收了1920年9月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的有关内容,特别是将1921年党的十大决议中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内容固定为党的法规。
相关参考
苏联·苏共民主革命时期党章十月革命前有5部党章,即1903年、1905年、1906年、1907年、1917年在党的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党章。这5部党章以其关于党员资格和条件、党的组织原则、党组织的建设和批
苏联·苏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党章赫鲁晓夫任期内通过了一部新的党章1961年二十二大党章和一个部修改党章的决议(1956年二十大上);勃列日涅夫任期内没有通过新的党章,只是在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
苏联·苏共二十七大党章1986年2月底至3月上旬,苏共召开了二十七大,大会通过了一部新党章。二十七大党章同上一部党章相比,在形式、体例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内容却适应新的要求作了许多重要的补充和修正。二
苏联 苏联·1990年3月11日苏共中央三月全会及苏共党建思想的重大变化
1990年3月11日苏共中央三月全会及苏共党建思想的重大变化1990年3月11日—16日苏共中央召开全会,讨论修改宪法、修改党章和召开苏共二十八大等问题。戈尔巴乔夫在11日第一次会议上就苏共的地位、作
苏联·苏共中央书记处苏共中央的日常工作机构,主要职能是检查党的决议执行情况和选拔干部。最初建立于1905年。这年4月底至5月初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第三次代表大会,选出了由列宁等5人组成
苏联·苏联党政关系作为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权机构之间的关系。苏共在70多年执政历史中,党政关系体制经过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一、苏联党政关系体制的形成时期。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国家政
苏联·扎伊科夫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扎伊科夫,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共中央书记兼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23年4月3日生于俄罗斯中部的图拉市,1957年入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扎伊科夫到列宁格勒市的
苏联·苏联共产党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缔造的无产阶级政党。它由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而成为全体苏联人民的党。根据党章,苏联共产党“按照自愿原则吸收苏联工人阶级、集体农庄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先进的、最有觉悟的部分
苏联·苏联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苏共几十年来继承和发扬了列宁关于选拔后备干部的思想,把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管理、使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中一项首要的战略任务。苏共各次党的代表大会都要专门研究后备干部队伍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党内斗争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矛盾,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许多干部和群众已经感到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