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英法寻衅制造大沽事件
Posted 公使
篇首语:热水治不了百病,情话过不了一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英法寻衅制造大沽事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英法寻衅制造大沽事件
1858年6月(清咸丰八年五月)《天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的灾难更加深重。但是,英、法政府仍不满足于从中国攫取到的种种特权,叫嚷“条约中有关商务的条款不能令人满意”。1859年初,英、法分别派遣普鲁斯和布尔布隆为驻华公使。英国政府为便于日后向清政府再行勒索,令普鲁斯要坚持在北京换约,必要时可使用武力。普鲁斯到达中国之后,就北上换约时英、法所应采取的立场和行动与法公使布尔布隆进行了讨论。他对布尔布隆说:“假如要有麻烦的话,那末就不如直接了当地找上这些麻烦,甚至可以说最好事前就去挑起这些麻烦。”布尔布隆也报告法国政府,希望政府能预先激起某些困难,使自己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用最简单、明白的话说就是,英、法使节设想清政府将不愿在北京换约,这就成为英、法使节的“麻烦”或“困难”;而英、法使节将不采用任何和平的方法以促使清政府改变态度,反之还要尽力挑起“麻烦”或激起“困难”,使分歧尖锐化,为使用武力铺平道路。换句话说,只要清政府的换约安排与英、法使节的要求有哪怕最细小的不同,英、法使节也要挑起武装冲突。清政府确实很不愿意英、法使节在北京换约,故命令1858年10月至上海与英、法、美进行新税则谈判的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留在上海,等英、法使节到达上海后争取使之同意在上海换约。
1859年6月初,英、法使节到达上海。他们贯彻初衷,断然拒绝与桂良等会见,根本不给桂良等就换约问题进行磋商的机会。在这以后,清政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咸丰帝先谕令桂良,若不能于上海换约,只要英、法同意将北上兵船停泊于白河口外的拦江沙外面,随同英、法公使至京的人数不多,就可以同意英、法在北京换约;随即继令桂良等兼程赶回北京主持换约,并命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英、法使节,要他们由北塘登陆去北京,且命恒福亲自去北塘接待英、法使节,令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保护、备办供应,还派人在北京预备宽敞房屋三处,以供英、法、美三国公使在北京下塌之用。这些事实表明,清廷尽管心中并不愿意,但是它不仅已经同意于北京换约,而且已经为迎接三国公使进行了积极的准备。6月中旬,英、法公使离开上海,一个法国人说,英国使团“看上去不那么怀有和意”。20日,普鲁斯和布尔布隆到达大沽口外。英、法舰队在此以前已经达到,在白河口外耀武扬威,且连日不断进行侦察,破坏白河口清军防御设施,抢劫商船、鱼船,肆无忌惮地进行挑衅。普鲁斯与布尔布隆傲慢无礼地拒绝了清政府要英、法使节从北塘由陆路进京的要求,坚持要率英、法舰队沿白河上驶至天津进京。英国使团的威妥玛更狂妄地向中国官员宣称:“定行接仗,不走北塘。”于是英国舰队司令受命攻占大沽炮台,打开白河的大门。这位“海军上将认为他已稳操胜券,他满脸得意洋洋,神气非凡”。6月25日下午,英、法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动进攻,遭到守台清军的坚决回击。经过一昼夜激战,英国13艘舰艇中有4艘被击毁、击沉,另有6艘丧失了战斗力,1200名参战英军死伤达434人,60名参战法军死伤14人。英、法军队因无力再战而撤出战斗。大沽事件完全是由英、法一手挑起的,但侵略者却反诬是清朝军队“狡诈”地袭击了英、法军队,并指责清政府于大沽口设防以及要英、法使节由北塘登陆是“根本反对进入北京”换约,疯狂叫嚣要对中国进行大规模报复。次年,英、法即派遣远征军大举侵略中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相关参考
大沽海战:英法的军舰静静地停泊在大沽口岸,宁静的海水之下却是暗潮汹涌。5月20日,联军向谭廷襄下了最后通牒。他们决定,这份通牒在交给中国政府两个小时以后,假如答复仍是不满意的话,那么就要开始进攻炮台。
1859年(清咸丰九年),英、法军队在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英、法国内以后,英、法资产阶级立即发出了疯狂的战争叫嚣。英国首相巴麦尊叫嚷:“我们要派一支陆海军部队攻占北京。”伦敦《每日电讯》也傲慢地宣称:“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以后,英、法、美、俄四国相互协调,互相支持,继续向清政府施加压力,逼迫清政府接受各国的要求。1858年(清咸丰八年)2月,英、法、美驻上海领事等向江苏巡抚赵德辙递交了四国分别致清政府的
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大沽口,不过这次罕见的清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也是清军伤亡比较少的一次。当时清政府已经算是穷途末路,对于欧洲来的列强简直束手无策,但是清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
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大沽口,不过这次罕见的清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也是清军伤亡比较少的一次。当时清政府已经算是穷途末路,对于欧洲来的列强简直束手无策,但是清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
僧格林沁,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双胜镇)人。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道光十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承袭科尔沁扎萨克郡王、亲王,历任御前大臣、侍卫大臣、总理行营大臣等。是道光皇帝
1860年(清咸丰十年)8月,为报复上年大沽口惨败,英、法调集2万余名侵略军和200余艘舰船,从北塘登陆,攻陷大沽,占领天津,9月又推进至通州。9月21日,清军在连败之后,集结3万余兵力,与英法联军会
文|青楼大茶壶导读:1858年,英法联军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用枪炮强行撬开中国大门。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以6艘炮艇掩护的陆战队近千人向天津海防要塞大沽口炮台侧面登陆,遭遇清军
·在海光寺签订中英《天津条约》自左至右坐者:花沙纳、额尔金、桂良、西马縻各里(英军司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进行了3次大沽口之战。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始于英国借故进攻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第二年,
大沽口战败,僧格林沁曾信誓旦旦地向咸丰密奏将功赎罪,下定决心在通州设下伏兵全歼蛮夷。然而,结果是老僧的三万蒙古铁骑被英法联军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咸丰其实已经预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因为在大沽失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