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太宗为何想要立李恪为太子的残酷真相
篇首语: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唐太宗为何想要立李恪为太子的残酷真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揭秘唐太宗为何想要立李恪为太子的残酷真相
唐太宗立李治时的雷厉风行,在一干重臣面前以秀自杀为要挟,而反观李恪,唐太宗只对一个最不可能赞成的人随口说了一句。而且从《资治通鉴》的史料上看,就算李治十一月十七日拒绝纳妾,唐太宗疑其仁弱并立马想到了李恪,但短短的十几天,十二月初六,唐太宗却反过来警告李恪不要学燕旦,并说我已经帮你做准好了霍光。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唐太宗居然在临终前还对着长孙无忌提到了霍光,这其中的奥妙,有些人是不愿去想,也不敢去深究的。
当然,也有人声称唐太宗用燕王旦警告李恪是在“保护”李恪,为李恪“好”,让李恪自己谨慎小心一些,不过这真的是唐太宗在为李恪好吗?李恪作为亲王,无论是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命都不掌握在他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何况以李恪提名太子未果这件事,以及他敏感的庶长子身份,新皇登基后会发生什么事,以唐太宗的政治智慧不可能想不到。所以唐太宗要是真的在保护李恪,真的为李恪好,就不该是告诫李恪自己要谨言慎行一些,而是应该明确告诉未来的皇帝李治你要善待李恪。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汉高祖刘邦在改立刘如意失败后,特意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告诉他一定要照顾好如意这个弟弟;唐太宗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就是为了让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能够同时活着——唐太宗既然能明确向自己的接班人李治表示日后一定要善待李承乾、李泰这两个哥哥,为什么不同样强调一下也要善待李恪呢?
所以唐太宗警告李恪只是警告而已,和保护李恪无关,更不是在为李恪好。唐太宗若是真的为李恪好,就该告诉未来的皇帝一定要善待李恪。还有人说警告云云也有记载是在贞观十一年的,但《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在没有确切时间记载的事,司马光通常是很统筒把事情记载在一个大事件后面,而警告别学燕旦,《资治通鉴》里明确记载了是“十七年,十二月,壬子”。
司马光与李恪无冤无仇,没理由去捏造一个日期来使得立李恪为太子变得可笑与不真实,所以这个日子就是唐太宗告诫李恪日子,何况《册府元龟》上也同样记载了此事发生在贞观十七年十二月。综合对比一下上述史料,唐太宗为什么要提名李恪,也就一目了然了。
相关参考
《资治通鉴》:(贞观十七年十一月)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癸巳(十七日),太子遣左庶子于志宁辞之。.....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上乃止
《资治通鉴》:(贞观十七年十一月)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癸巳(十七日),太子遣左庶子于志宁辞之。.....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上乃止
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什么想立李恪为太子?最终为什么选择了李治?
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立太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不光是在为自己选择继承人,更是为这个国家选择一个可以接替自己延续下去的力量。唐太宗李世民就面临过这样的困境,先是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
在嫡长子李承乾与唐太宗最喜爱的皇子李泰因废之后,李世民的众多儿子中,也只有晋王李治与吴王李恪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了。按理说,李恪性格与太宗类似,李治性格温和,李恪胜出的概率应该更大。然而事实是立李治为皇太
在嫡长子李承乾与唐太宗最喜爱的皇子李泰因废之后,李世民的众多儿子中,也只有晋王李治与吴王李恪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了。按理说,李恪性格与太宗类似,李治性格温和,李恪胜出的概率应该更大。然而事实是立李治为皇太...
唐太宗立风波:唐太宗曾欲立吴王为这件事,历来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那么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唐太宗立了李治不久之后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
【李恪简介】李世民和如意的儿子李恪是怎么死的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如意公主。李恪贤能无比,李世民曾多次想要立李恪为太子,可是最终还是立了李治为太子。贤能无比的李恪,年仅39岁
电视剧《隋唐英雄》中,是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如意公主。贤能无比,曾多次想要立李恪为太子,可是最终还是立了李治为太子。贤能无比的李恪,年仅39岁就了,那么,李恪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
李恪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可是就这样一位让李世民一直看好、悉心培养的皇子为什么最终没能登基大统?最终在一场莫须有的叛逆中被杀,结束了
李恪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可是就这样一位让李世民一直看好、悉心培养的皇子为什么最终没能登基大统?最终在一场莫须有的叛逆中被杀,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