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什么想立李恪为太子?最终为什么选择了李治?

Posted 长孙

篇首语: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什么想立李恪为太子?最终为什么选择了李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什么想立李恪为太子?最终为什么选择了李治?

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立太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不光是在为自己选择继承人,更是为这个国家选择一个可以接替自己延续下去的力量。唐太宗李世民就面临过这样的困境,先是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晋王李治,但是在李治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还是犹豫了,他想要改立李恪。那么,为什么李世民要这样想,最终为何还是选择了李治呢?

在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中,因为李世民曾经考虑过立为太子,而他后来被长孙无忌加害,所以引起很多人同情,在一些电视剧里,李恪的形象也都很正面。但回到当时的具体历史情景来说,李恪是不太可能被立为太子的。

李世民只是说过,李恪“英果类我”,算有一定程度的赏识,但还说不上最赏识。看看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是什么态度,对李恪是什么态度?

李承乾就不用说了,从小李世民就非常宠爱,即便后来谋反失败,群臣商量要处死,李世民还舍不得,最后才下诏废为庶人。贞观十九年,承乾在贬所病死,李世民还特地废朝,以国公礼下葬。

再来看魏王李泰。李泰以文学著称,又编纂《括地志》,书城之后,李自成各种赏赐。当时李泰已经出居长安延康坊的府邸,李世民亲临李泰宅邸的时候,下诏长安死罪免死,延康坊居民免一年租税。之后,李世民还想让李泰入宫住在武德殿,只是魏征反对,才作罢了。李泰被贬逐之后,李世民还经常提起他,并且对大臣说“我心念之不已”,说明即便他已经觉得李泰为人过于阴险,但依然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相比之下,李恪更早的记录并不多,只是在晋王李治已经被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又反悔,想改立李恪,才说了“英果类我”的话。但在长孙无忌表示反对之后,他就马上放弃了,并没有进一步坚持。这之后,李恪就被外放到地方去了,齐州都督。没多久,因为与乳母的儿子赌博,被告发后,被撤了都督的职务,封户也被削减了三百。

参与赌博这个事儿可大可小,但这么容易就被处理,说明李恪在李世民心目中本身地位就不高,只是找个借口处理他而已。为什么呢?

本来外放李恪,就是为了保证李治的太子地位不受威胁,同时也可以避免李恪因为觊觎太子位置,被坏人利用。但外放为都督,这是有兵权的职位,李世民可能事后也意识到不太合适,将来有可能起兵叛乱,所以就找了个借口罢免了都督职位。

既然李世民并不是太看重李恪,为什么又要征求长孙无忌的意见,想立他为太子呢?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在经历了李承乾和李泰争立事件之后,剩下的皇后嫡子就只有李治了,如果李治还不行,接下来就是庶子了。而庶子中,李恪不仅他妈是隋炀帝女儿,而其他也是当时还活着的李世民的庶子中最年长的,自然就轮到他了。

其实从李世民一贯的行事风格来看,他这时候试探长孙无忌的意思,并不是真心想立李恪为太子,只是试探一下长孙无忌而已。因为长孙无忌和李世民关系太深了,从玄武门之变开始,长孙无忌就参与了,到后来又长期当宰相,但李世民这时候显然对他并不完全信任,是有所怀疑的。但他这样试探的结果是害了李恪,让长孙无忌对李恪提高了警惕。

高宗继位后,一开始长孙无忌主导下,将立刻又外放为梁州都督,这显然是为了安抚李恪,防止他有其它想法。因为当时高宗刚继位,最需要的是保持稳定,避免出现大的动荡。但不久之后,就借着房遗爱谋反的案子,大肆株连,顺便就一起把李恪杀了,以绝人望。

皇家的孩子就是如此,往前一步当上皇帝就可以生杀予夺,主宰别人的命运,往后一步就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成了别人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相关参考

揭秘唐太宗为何想要立李恪为太子的残酷真相

唐太宗立李治时的雷厉风行,在一干重臣面前以秀自杀为要挟,而反观李恪,唐太宗只对一个最不可能赞成的人随口说了一句。而且从《资治通鉴》的史料上看,就算李治十一月十七日拒绝纳妾,唐太宗疑其仁弱并立马想到了李

揭秘李世民为什么不立吴王李恪为皇太子?

在嫡长子李承乾与唐太宗最喜爱的皇子李泰因废之后,李世民的众多儿子中,也只有晋王李治与吴王李恪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了。按理说,李恪性格与太宗类似,李治性格温和,李恪胜出的概率应该更大。然而事实是立李治为皇太...

李恪简介李世民和如意的儿子李恪是怎么死的

【李恪简介】李世民和如意的儿子李恪是怎么死的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如意公主。李恪贤能无比,李世民曾多次想要立李恪为太子,可是最终还是立了李治为太子。贤能无比的李恪,年仅39岁

历史人物 李世民和如意的儿子李恪简介 李恪是怎么死的

  电视剧《隋唐英雄》中,是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如意公主。贤能无比,曾多次想要立李恪为太子,可是最终还是立了李治为太子。贤能无比的李恪,年仅39岁就了,那么,李恪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

唐太宗立李恪为太子残酷真相 李恪悲剧人生

《资治通鉴》:(贞观十七年十一月)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癸巳(十七日),太子遣左庶子于志宁辞之。.....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上乃止

唐太宗立李恪为太子残酷真相 李恪悲剧人生

《资治通鉴》:(贞观十七年十一月)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癸巳(十七日),太子遣左庶子于志宁辞之。.....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上乃止

揭秘李世民为什么不立吴王李恪为皇太子?

在嫡长子李承乾与唐太宗最喜爱的皇子李泰因废之后,李世民的众多儿子中,也只有晋王李治与吴王李恪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了。按理说,李恪性格与太宗类似,李治性格温和,李恪胜出的概率应该更大。然而事实是立李治为皇太

为什么最终被李世民放弃? 最像自己的李恪

李恪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可是就这样一位让李世民一直看好、悉心培养的皇子为什么最终没能登基大统?最终在一场莫须有的叛逆中被杀,结束了

为什么最终被李世民放弃? 最像自己的李恪

李恪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可是就这样一位让李世民一直看好、悉心培养的皇子为什么最终没能登基大统?最终在一场莫须有的叛逆中被杀,结束了

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什么不立最喜欢儿子的李恪为太子

  唐太宗立风波:唐太宗曾欲立吴王为这件事,历来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那么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唐太宗立了李治不久之后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