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世民为什么不立吴王李恪为皇太子?

Posted 李世民 李恪

篇首语: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李世民为什么不立吴王李恪为皇太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揭秘李世民为什么不立吴王李恪为皇太子?

2、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什么不立最喜欢儿子的李恪为太子

揭秘李世民为什么不立吴王李恪为皇太子?

在嫡长子李承乾与唐太宗最喜爱的皇子李泰因废之后,李世民的众多儿子中,也只有晋王李治与吴王李恪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了。按理说,李恪性格与太宗类似,李治性格温和,李恪胜出的概率应该更大。然而事实是立李治为皇太子,李治后面也顺利登基。那么,李世民为什么选择了李治而不是更像自己的李恪呢?

其一,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中国古代从周代开始便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李治虽然排行老九,却是长孙皇后所出。李恪年纪虽比李治大,怎奈是杨贵妃所出。原本长孙皇后大子李承乾是第一继承人,可惜他出事了,老二李泰也出事了,按照规矩当然该李治继承。

其二,李恪身份特殊。李恪的生母杨贵妃是隋炀帝杨广之女,也就是说他是杨广的外孙,唐太宗如果立李恪就要冒风险的,以李恪刚强的性格为杨广翻案是极有可能的。即便是太宗同意,恐怕那些大臣们也不同意。李世民曾经询问过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很肯定地说选李治(不论是否有私心,在朝臣中还是有影响的)。

其三,李恪不是唐太宗,能力有缺陷。李恪从性格上是很像唐太宗,但他毕竟不是,甚至可以说是差的远。贞观十一年,李恪在任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的时候因狩猎过度、践踏庄家而被御史柳范弹劾,一个地方刺史都做不好,怎能指望治国。反观李治,在下去锻炼的时候政绩就不错,受到民众爱戴。

其四,保全所有儿子。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深深知道帝王之家兄弟残杀的残酷性,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重蹈覆辙。如果选了李恪,一向与李承乾、李泰有矛盾的他,可能不会放过李承乾与李泰。李治则不同,他性格温和,不喜欢杀戮,他当了皇帝各方都能保全。

各种因素一结合,加上朝臣们的意见,让太宗很快便打消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事实证明,李世民的选择没错,李治当皇帝期间,大唐疆域达到最大,文治武功都很不错,甚至还灭了高丽圆太宗一生之梦,有贞观遗风。

当然,有人会说,那些功劳都是武则天的,李治不过是个傀儡。如果选择李恪,便不会出现后来李氏被屠杀的事情。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弄清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问题。可以肯定的说,李治自始至终掌握大权,武则天只是他完成工作的工具。李治在位的时候,一直是亲理朝政,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临死前三个月还罢免了宰相李义琰。最为重要的一点,大唐的军权始终牢牢掌握在手中,只此一点便足以证明李治是一个有极高权谋之术的人。至于李氏族人以及长孙无忌等人,基本可以说是李治想杀而不能自己出面杀,武则天便是这个出面替他杀人的人。

武则天后面称帝,与其说是李治无能,不如说是他的儿子无能。李治在晚年,便着力培养皇太子,只奈天赋不够再怎么培养也白搭。李治还让裴炎辅政,只不过裴炎也斗不过武则天,连长孙无忌都斗不过,何况裴炎。从李治去世,到武则天称帝共经历了经历了七年,也说明了在高宗时期武则天并没有掌握实权,无论威望还是权力都不足以支撑其称帝。

可以说,李恪如果当皇帝,历史确实会改写,武则天无法称帝。然而这种原因并非李恪能力比李治强,读史书便知道李治是一个腹黑且高明的帝王。根本原因在于李恪可能根本不会娶武则天,但是他是否能在文治武功上赶上李治则很难说。至于李家被杀的那些人,李恪上台也极有可能杀,而且杀得比较直接,引起的矛盾会更大。当然,李恪当皇帝的这些结果都是按照性格、能力推测,历史则没有如果。

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什么不立最喜欢儿子的李恪为太子

   唐太宗立风波:唐太宗曾欲立吴王 为 这件事,历来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那么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唐太宗立了李治不久之后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于是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 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一来是所有庶出皇子中 为年长的(二皇子李宽早夭),二来贞观七年便去了自己的封地,再者比起下面明显不成器的李愔、李恽等人,品行也要好得多。相比之下,贞观十六年才开始上朝参与政务的李治自然不够老练成熟。>  「贞观十六年七月三日,敕晋王宜班于朝列。」(《唐会要·公主·杂录》)>  但是很显然,唐太宗欲立 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所想到的。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而且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眼睁睁地坐看长孙无忌在朝中一手遮天?>>  何况废立 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怎么可能只被长孙无忌这么一劝,便立刻就此作罢。而且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  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干、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嫡子们:>  「泰立,承干、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干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若是李恪在唐太宗心中还算是有些份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於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  更何况对于一个历史人物来说,他的重要事件主要表现在他本人的列传中,然而《旧唐书》却只在长孙无忌传里将此事一笔带过。想来就连史官也觉得,唐太宗虽然有过「欲立吴王恪」的想法,然而 后却让李恪的提名沦为了打酱油的,这件事对于李恪来说绝对算不上是什么多光荣的事迹,所以才会在他的列传中根本就只字未提。>  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那么事实是否确实如此呢?我们还是一起来看一看史实吧。>  首先,同样是在《旧唐书》中,对李恪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中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通尝,意为曾经而不是常常),对太子承干则是「太宗甚爱之」,而对李泰更是用了「魏王泰宠冠诸王」这样的说法。如此一番比照,唐太宗对李恪这位所谓的「爱子」的宠爱,也实在平淡无奇了些。更何况唐太宗对三位嫡子的爱护在史书上的记载是数不胜数,而对李恪的照顾相比之下就单薄了许多,甚至无从列举。李恪能否算上是唐太宗爱子,着实值得推敲一番。>  其次,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七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十八年、二十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而贞观七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仍旧选择把心爱的李泰、李治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却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如果唐太宗真的舍不得李恪前往封地,真的心疼爱子的话,想必李恪也应当如同李泰李治一般,留在自己的身侧,但是唐太宗并没有这么做。也许有人认为是朝臣的反对与力谏,使得李恪不得不远赴封地,不过唐太宗可不是会这么乖乖听话的人。>>  《旧唐书》中就有记载,李泰撰成《括地志》后,唐太宗「赐泰物万段」「俄又每月给泰料物,有逾于皇太子」,惹得褚遂良上了一篇《谏魏王泰物料逾东宫疏》。唐太宗虽然对褚遂良的观点表示赞同,但并没有因此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下了一封《皇太子用库物勿限制诏》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变相地维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销。而李治被立为太子后,也因为一直同唐太宗居住在一起而并不是按照惯例入住东宫,被褚遂良、刘洎等人屡屡进谏,唐太宗最终也只是答应了让李治每个月一半的时间住到东宫,一半的时间仍旧留在自己身边。>  可见群臣的意见唐太宗虽然会听取,但如果他是真的想这么做的话,总有达成的手段。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想将李恪留在身边以成全自己的爱子之情,是绝对能做的到的。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说了一番场面话,什么「父之爱子,人之常情」「但家国事殊」。如此也能认为李恪算得上是唐太宗爱子的话,个人以为这样的「爱子」其实不提也罢。>  再者,贞观11年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的这番话——「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可不戒!」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就是:父子之间虽然是至亲,一旦犯罪,则天下的法令不能够偏私。汉朝已立昭帝,燕王刘旦不服,暗中图谋造反,霍光以一封便笺就杀了他。为人臣下,不能不深以为诫!>  很明显,这口吻已经相当严厉了,根本不是父子之间联络感情的话语,而是在训斥。而联想一下正是在这一年,李恪因为打猎踩坏百姓庄稼的事被唐太宗罢免了安州都督一职,所以番话实际上是唐太宗在非常严肃地斥责李恪:「虽然你是我儿子,但你若不遵纪守法我也救不了你!」真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看得出来,唐太宗其实是一副爱子情深的模样的。>  至于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干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干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李明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两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立刻作罢。>  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干、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嫡子:>  「泰立,承干、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干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份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直到贞观十七年年底诸位皇子回京过年时,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於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样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  更何况对于一个历史人物来说,他的重要事件主要表现在他本人的列传中,然而《旧唐书》却只在长孙无忌传里将此事一笔带过。想来就连史官也觉得,唐太宗虽然有过「欲立吴王恪」的想法,然而最后却让李恪的提名沦为了打酱油的,这件事对于李恪来说绝对算不上是什么多光荣的事迹,所以才会在他的列传中根本就只字未提。更别说李恪提名失败后,并没有因此得到父亲一星半点的愧疚之情或补偿之意。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相赵,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即军中斩哙」。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干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著称于各部史书,李元昌的墓志甚至铭刻着各种溢美之词:「姿容端丽,体貌淹华。渔猎典坟,颇好音乐。至于啼猿落雁之巧,命中如入神;垂露象形之工,转注穷众妙。」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射猎如神,绘画精妙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就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中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在史书或墓志铭上则完全没有分毫的体现。>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最年长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几个弟弟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唐中宗时,身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实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孙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物情」。>  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绝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武三思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王世充杀害杨侗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武则天杀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言罢了,究竟能有几分份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吴王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节大都督扬州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诸军事。扬州刺史。」(《唐会要》)>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是李恪的整整一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事实上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所以贞观2年5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整整一半。>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的时候,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干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对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相关参考

揭秘长孙无忌为什么要杀李世民的亲儿子呢?

长孙无忌在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争储的时候,认为谁继承皇帝位都是他妹妹文德皇后的亲儿子。谁争赢了,他都是天子元舅,所以长孙无忌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被贬,李世民想立李恪为太

揭秘长孙无忌为什么要杀李世民的亲儿子呢?

长孙无忌在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争储的时候,认为谁继承皇帝位都是他妹妹文德皇后的亲儿子。谁争赢了,他都是天子元舅,所以长孙无忌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被贬,李世民想立李恪为太

李恪是怎么死的,武媚娘传奇中吴王李恪是怎么死的

武媚娘传奇中吴王李恪是怎么死的《武媚娘传奇》中,吴王李恪是被长孙无忌忌惮诬陷致死的。李恪是李世民众多儿子中文韬武略最为出众的一个,母亲是前朝公主杨淑妃,而李恪也算是隋炀帝的后裔。李恪本性心机深沉,有个

李世民的孙子、李恪的儿子,隐藏五十年,六十岁后参与了两件大事

唐高宗李治初期,长孙无忌初露狰狞,一举把对李治皇位有威胁的李氏族人全部拿下,其中就包括李世民的三子吴王李恪。之后,李恪的四个儿子都被流放到岭南,其长子李仁年仅7岁。李仁,又名李千里,史书上记载是「”褊

吴王李恪墓在哪里,吴王李恪(唐太宗的第三子)的陵墓在哪里

吴王李恪是怎么死的?新皇登位后,授予那位能力出众的兄长吴王恪以司空之职,对于一个仁慈的帝王,和一个没有野心的属下来说,这似乎是最好的结局了。然而最好的结局,通常却不是最后的结局。一切都是那样的戏剧化,

李世民的杨妃是怎么死的?杨妃什么时候死的?

...华阴,名讳不详,生卒年不详。隋炀帝杨广之女,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徽号未载,安葬地亦不明。唐太宗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生母。史书对其本人的正面记载甚少,仅有寥寥数字,但其记载于其子吴王李恪...

李世民的杨妃是怎么死的?杨妃什么时候死的?

...华阴,名讳不详,生卒年不详。隋炀帝杨广之女,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徽号未载,安葬地亦不明。唐太宗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生母。史书对其本人的正面记载甚少,仅有寥寥数字,但其记载于其子吴王李恪...

揭秘:秦始皇嬴政为何迟迟不立扶苏为皇太子

千古一帝秦始皇辉煌的一生,做了不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其煌煌功业,赫赫武功一直激励着万千中华儿女。然则嬴政皇帝迟迟不立贤能长子扶苏为皇太子,最终让赵高、李斯二人阴谋立无脑小儿胡亥为帝,导致大秦帝国

李恪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李世民儿子李恪怎么死的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是隋朝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的女儿如意公主。因为他的身世还是非常显赫的。而且他从小的表现也十分突出,骑马射箭,读书绘画,样样信手拈来,再加上他的个性敢作敢为,因此...

李世民杨妃之子李愔生平 李世民之子蜀王李愔简介

李愔(?—667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六子,吴王李恪同母弟,母隋炀帝女杨妃。贞观五年(631年),封梁王。贞观七年(633年),授襄州刺史。贞观十年(636年),改封蜀王,转益州都督。贞观十三年(639年),赐实封八百户,除岐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