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扑朔迷离的明朝南北榜科举案

Posted 明朝

篇首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历史 扑朔迷离的明朝南北榜科举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历史 扑朔迷离的明朝南北榜科举案

明朝洪武年间,在南京的科举考场上发生一起大案,史称“南北榜案”。这起案件,案中有案,悬念迭生,扑朔迷离,最后,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阅卷定案,使此案才落下帷幕。

录取的都是南方人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定都南京。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起开科举。明洪武十七年(1384)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的程序分为地方考试(院试)、省级考试(乡试)和中央考试(会试和殿试)。

洪武三十年(1397),发生了“南北榜”事件,又称“春夏榜”事件。

这年春天,礼部会试,朱元璋任命德高望重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官。刘三吾被皇帝钦点,受宠若惊。他召集纪善、白信蹈等考官开会,约法三章,决心不能徇私舞弊,以报效皇上信任。

考试期间,刘三吾不顾自己年迈体衰,亲自去考场监考。会试前后,他的很多亲戚朋友、同窗故旧,甚至一些朝中大员、皇亲国戚,打招呼、递条子、请客送礼,想让刘网开一面,多加关照,但都被刘三吾拒之门外。

会试一结束,刘三吾亲自主持阅卷,一字一句斟酌推敲,生怕出差错。凡是被录取的卷子,他都要再阅一遍,核实无误之后,张榜公布。

发榜那天,举子们纷纷前来观榜。这一榜共录取52人。一个细心的举子发现,榜上52人全都是南方考生,北方举子全部落榜。经他这么一说,大家议论纷纷。这时突然有人说:“主考官是湖南人,其他考官大多也是南方人,肯定有幕后交易。”于是,北方举子们群情激奋,他们成群结队来到礼部抗议,要求主考官解释。礼部的官员怕出现骚乱,要求兵部派兵弹压,局面进一步扩大。

北方的举子们联名写御状,向朱元璋告发主考官刘三吾徇私舞弊,有意拔擢其南方人。

刘三吾的解释朱元璋不满意

朱元璋接到告状信后,大为震怒。他平生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他一拍龙案,下令道:“一定彻查此事,弄个水落石出,该处理谁就处理谁!”

他亲自召见刘三吾,询问情况。刘三吾一五一十,将考试的筹备、规章制度、考试监考和阅卷评卷过程详细作了汇报。朱元璋听了,确实没有什么漏洞,他问道:“榜上的52人全部是南方人,你不觉得可疑吗?”

刘三吾答道:“皇上,试卷都是密封的,看不到考生的名字和籍贯,确实是按照文章的好坏而定的。”

“那北方人为什么一个都没被录取呢?”朱元璋又问道。

“陛下,这事也不难理解,元朝一直统治北方,实行高压政策,百姓日子非常艰难,士子们更苦不堪言,受尽了摧残,哪里还有读书的时间和环境?”刘三吾恭恭敬敬地分析道。朱元璋听了刘三吾的解释,也感觉到有些道理,只能先让刘三吾退下。

刘三吾的解释,并没有完全打消朱元璋的疑虑。他决定重新复核。他传下圣旨,急召翰林院侍讲张信进宫,命他带领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等人,在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士子上榜。

状元张信主持复核

张信,浙江定海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

和张信一起复阅试卷的有六七位翰林、侍讲。张信向同僚说:“北方考生闹事,认为南方考官偏向南方举子。所以我们要认真阅卷,不能把好文章埋没了,做到公平公正。”他制订三条规定:一、凡参加复核的考官阅卷期间一律不准回家;二、不许跟任何人接触来往;三、不准把阅卷的消息泄露出去。如有违犯,将严加惩办。

复核过程中,有同僚给张信建议:皇帝生气,主要是因为没有北方考生上榜,不如更换几名南方举子,选择成绩较好的北方举子上榜,以“迎合圣意”。张信不同意,坚持以实际成绩定英雄,不受任何人干扰。

张信阅卷后认为,刘三吾没有徇私舞弊,所取正确。他向朱元璋汇报:“臣认真复阅了所有试卷,北方考生的文章确实不如南方考生写得好。刘大人是公正的,没有暗箱操作,徇私舞弊行为。”他还说:“考试应该以文章定优劣,以成绩排名次,这是历朝历代科考的惯例,不应有地域照顾。”

朱元璋听后很不高兴,认为张信没有领会自己的指示和意图。

就在此时,朱元璋又接到举报,告发张信等人是受了刘三吾等人嘱托,暗中勾结,在复阅试卷中做了手脚,故意选择低劣的试卷呈报给皇上御览。朱元璋看了御状后,更加震惊、气愤,他决定亲自处理这起大案。

疑案落幕任由后人评说

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他要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当时,北方刚刚摆脱蒙古人统治,人心涣散,用科举手段收服北方士子之心是当务之急。

朱元璋觉得,必须用强硬手段处理这起所谓的“科场舞弊案”。他下令刑部立即把张信、刘三吾等考官逮捕入狱,严加追问。他还下旨礼部,将这次考试的试卷全部呈报上来,由他亲自审阅,定下最终名次。

刑部通过严刑逼供,终于搞出了一个六百多人徇私舞弊、行贿受贿的名单及证词。朱元璋则称考官及先前负责调查之人,与十几年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有牵连,最终做出了决定:白信蹈、张信以及同科试官二十多人,全部凌迟处死。刘三吾因年事过高,发配充军。所选南方贡士全部罢黜,受牵连者不下千人。

朱元璋又命翰林儒臣在落第的试卷中选择文章优秀者61人,重新廷试,擢韩克忠等61人。韩克忠状元及第。这61名进士中全为北方人,此榜因此又称北榜。(郑学富)

相关参考

明朝历史 南北榜案是冤案吗

据史料,洪武三十年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纪善、白信三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十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结果涉案诸官员皆遭到严惩

明朝历史 南方人屡遭打压

   随着洪武三十年“南北榜”糊涂案的落幕,明王朝“南北分榜”的考试制度也就此确立下来,在其后的时日里,它不断被修正,到明朝中期,终变成了&l

明朝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插手“南北榜案”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插手“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是发生在明朝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会试后的一件大事,一桩奇事,一则丑事

明朝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插手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是发生在明朝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会试后的一件大事,一桩奇事,一则丑事。说它大,是因为一次北方落第举子的骚乱,最后演变成为一场南北方人对抗的政治运动,朱元璋亲自出马才搞定;说它奇,是因为此

"南北榜"科场案制造20多个冤鬼

朱元璋“策划”制造600多人徇私舞弊证词20多人被处死———“南北榜”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场案件。在朱元璋的“策划”下,制造了了一起轰动历史的冤案。这起案件用今天的法律审理,又会是什么结果呢?古案回

明朝历史 朱元璋南北榜案是怎么一回事

明洪武三十年(1397)春闱会试,主考官为翰林学士刘三吾、白信韬。发榜所录进士宋琮等52人,竟全是南方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春闱会试,主考官为翰林学士刘三吾、白信韬。发榜所录进士宋琮等52人,竟

历史人物 明代科举大案――南北榜争

  科举考试在古代就和今天的高考一样,是选取人才的国之大事。高考若是出了问题,肯定会有一大批人受到处罚。科举也一样,甚至于在古代刑罚更为严重。斩头、族诛、罢官等,都曾经在科举案件中出现。  一般说到科

明代科举大案——南北榜争

  科举考试在古代就和今天的高考一样,是选取人才的国之大事。高考若是出了问题,肯定会有一大批人受到处罚。科举也一样,甚至于在古代刑罚更为严重。斩头、族诛、罢官等,都曾经在科举案件中出现。  一般说到科

历史秘闻 大明王朝的高考南北榜是怎么来的

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开科取士,也就是大明朝的高考。朱元璋以刘三吾、白信蹈为测验官,究竟所录五十一名满是南方人,史称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这是以前从未有过如许的事情。于是,会试落选的北方举人是以联名上疏,

大明王朝的高考南北榜是怎么来的

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开科取士,也就是大明朝的高考。朱元璋以刘三吾、白信蹈为测验官,究竟所录五十一名满是南方人,史称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这是以前从未有过如许的事情。于是,会试落选的北方举人是以联名上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