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朱元璋南北榜案是怎么一回事

Posted 明朝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历史 朱元璋南北榜案是怎么一回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历史 朱元璋南北榜案是怎么一回事

明洪武三十年(1397)春闱会试,主考官为翰林学士刘三吾、白信韬。发榜所录进士宋琮等52人,竟全是南方人。

明洪武三十年(1397)春闱会试,主考官为翰林学士刘三吾、白信韬。发榜所录进士宋琮等52人,竟全是南方人。接着殿试状元陈安也是南方人。北方举子一片哗然,强烈不满,纷纷指责刘三吾、白信韬因是南方人,故而偏袒南方压抑北方。北方举子由群起议论到聚众闹事,撕去贡院张挂的录取黄榜。同时,责问主考官袒南抑北的“大字报”贴满南京城。礼部官员急忙调兵弹压,仍然无济于事。消息终于传进皇宫,惊动朝廷。

朱元璋急召刘三吾进见。他知道刘三吾一向办事认真,且已85岁高龄,不会徇私舞弊。所以,朱元璋未问具体考试情况,直接提出南人尽占黄榜不尽合理,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即删除一些南人,替补上一些北人,以抚慰北边民心。但刘三吾性情耿直,只认死理,奏称所取之士均以文章优劣为据,尽管都是南方人,但确为公平的结果,万万改不得。朱元璋大怒:“汝不肯按朕的意思办,莫非有私?” 刘三吾倔强地回答:“陛下怀疑老臣有私,尽可另委大员复审。”于是,动了真气的朱元璋革黜刘三吾的翰林学士衔,待家候审。同时,朱元璋另派翰林侍讲张信等人前往复查。

张信平时行事均迎奉上意,这次他主管复查,朝野认为此案必翻。公布复审结果之日,春天的南京城天气阴沉,全城笼罩在濛濛烟雨之中。皇宫内气氛十分紧张。清晨卯时一到,景阳楼的钟声敲响,皇帝升殿,百臣肃立。40余岁的张信出班禀奏,手上拿着几份落选的北方举子试卷:“这几份试卷可算是北方举子中的佼佼者,文章文理尚通,算得上是国家的人才了。”话音刚落,朱元璋面露笑容,满朝官员都认为原榜翻案已定。不料,张信接着又奏:“只是,这几份试卷与前榜录取的试卷相对照,发现竟比不上前榜末名中试者的文章。由于名额有限,所以对北方举子只能割爱落选。”一语毕,满殿惊。文武官员都敬佩张信敢于坚持取士标准的胆气。朱元璋气呆了,万万没想到张信会变着法子顶撞自己。于是,冷笑一声:“朕要你们知道寡人的厉害!”

与此同时,北方举人仍然不服,两次上疏皇帝指斥张信与刘三吾互相勾结欺蒙圣上,故意挑出北方人的劣等卷子呈送御览。

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刑部官员捏造出刘三吾、张信等人乃反叛朝廷的“蓝党”余党,朱元璋亲自朱批:白信韬、张信等其他同科试官凌迟处死,包括状元陈安一并处死。刘三吾因已85岁,念其曾为太子老师,免死发配充军边塞,会元宋琮也予充军。随后,朱元璋亲自阅卷,钦定任伯安等61人为进士,这回全是北人,无一南人。史称“南北榜”之争。又因第一榜发于春,第二榜发于夏,亦称“春夏榜”。

其实,现在看来,这一明初科场大案并非舞弊与反舞弊之争,主考刘三吾作弊的可能性极小。一则考卷照例密封,考官并不知道考生籍贯;二则,当时北方迭经长期战乱,经济文化水平均低于南方,南方士子优于北方士子自属必然。三则,刘三吾投靠朱元璋以来主持过多次重大典章制度的拟定,经验丰富行事谨慎,作风正派向受器重。尤其洪武登基以来,残酷虐杀功臣元勋,刻意营建莫测天威,各级官僚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惟恐祸从天降,哪敢为包庇南方举子这种对自己几无价值的小事逆触龙鳞。

这场血案固然为朱元璋借机生事,但目的却十分明确:扩大统治基础,笼络北方士人。当时,退往长城以外的元朝残余势力仍然经常袭扰边境,明廷多次调集大军予以征讨,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北方形势依然不稳。而且,北方长期受蒙族元人统治,北方士族对明廷的认同,远比南人疏远。因此,笼络北方士大夫,在南北籍贯官吏中平衡权力分配,对朱明王朝来说相当必要,属于政治大局的“维稳工程”。刘三吾、张信等人不解圣意,不明白内中政治需要,自信并未舞弊,良心无亏,完全凭卷定夺,坚持“江南本多俊才”,太认死理,招致血祸,还让好不容易考上状元的陈安白白搭上性命。对这样一件原本完全能够解释清楚之事,朱元璋之所以大动干戈,残杀无辜,其意之一当然在于向北方士大夫公然表态,换取他们对朱明皇朝的支持。更深一层的意义则在于儆戒百官,必须顺从上意,否则就有可能遭遇“不测天威”。《明史》上说朱元璋“圣德有亏”,这位洪武爷的手腕也太“铁”了,完全无必要如此“强调”,惩戒一下也就可以了,效果也达到了,何须借大臣之血以示“天心”?

“南北血榜案”的第二年(1398),70岁的洪武爷去世,来不及将按地域派分进士名额置为定制。直到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赣籍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制定出具体办法,南北分卷考试,程度有所差别,录取名额定为“南六十,北四十”。由于给了北人看得见的出路,北方读书风气渐盛。明仁宗赞曰:“往年北士无入格者,故怠惰成风。今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矣。”此后,又具体划分南北中三大区,具体确定各省所占名额,并按户口增减加以调整。清承明制,始终执行南北分省取士,名额分配亦大致为“南六北四”。这一兼顾南北地区差异的平衡之策,垂今不废。

。如今每年高考仍以省为单位分配名额。因为,各省之间差异甚大,若绝对按文化水平,发达地区考生自然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这样中西部地区学子便没有进入全国一二流名校的机会,名额配省就是兼顾地区不平衡。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出处,尤其是带着如此血腥的出处。历史,真是不忍回顾。

相关参考

明朝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插手“南北榜案”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插手“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是发生在明朝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会试后的一件大事,一桩奇事,一则丑事

明朝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插手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是发生在明朝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会试后的一件大事,一桩奇事,一则丑事。说它大,是因为一次北方落第举子的骚乱,最后演变成为一场南北方人对抗的政治运动,朱元璋亲自出马才搞定;说它奇,是因为此

明朝历史 明朝胡惟庸案是怎么回事

  明初,朱元璋为整顿吏治和经济秩序,大兴狱讼,经济领域:洪武十五年的的“空印案”和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政治领域: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

明朝历史 明朝南北榜案历史评价

明洪武三十年三月五日,会试发榜。榜上有名者共52人,均为江南考生,是为南榜(春榜)。北方举子开始议论纷纷。三月殿试又取福建闽县陈某为状元,北方举子大哗,认为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是南方人,因此袒护南方人

明朝历史 扑朔迷离的明朝南北榜科举案

明朝洪武年间,在南京的科举考场上发生一起大案,史称“南北榜案”。这起案件,案中有案,悬念迭生,扑朔迷离,最后,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阅卷定案,使此案才落下帷幕。录取的都是南方人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

明朝红丸案是怎么回事?哪个皇帝因此死亡

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自幼不得其父喜爱,13岁才出阁读书,又长期辍读,经历坎坷。即位前的几十年中,他孤僻、压抑,遂沉湎酒色,恣情纵欲,这无疑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朱常洛即位后,颇具心计的郑贵妃为保全自己

竟刚及第就被皇帝处死 史上下场最惨的状元

中了状元本是件无比荣耀的事,但历史上却有个人因为高中榜首而悲惨死去……南北榜案:古代学生掐架的是是非非南北榜案是明初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又称为刘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争,无论从当时涉案者的结局还是

明末三案是怎么回事

明末三案是指明朝末年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桩案件。  明朝神宗时,神宗皇帝迟迟不立皇太子,引起朝野上下的不安。原来,皇长子朱常洛的母亲是位宫女,还是太子时的神宗见她漂亮就占有了她,后来生

蓝玉案和胡惟庸案是朱元璋故意造的冤案吗

古代剥皮,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其残酷程度与凌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刑罚并不在规定的处刑之列,但是在历史上却有很多朝代都行使过这种刑罚,明朝皇帝朱元璋处死功臣蓝玉就用了剥皮的刑罚。剥皮的方法就是从脊椎

蓝玉案和胡惟庸案是朱元璋故意造的冤案吗

古代剥皮,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其残酷程度与凌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刑罚并不在规定的处刑之列,但是在历史上却有很多朝代都行使过这种刑罚,明朝皇帝朱元璋处死功臣蓝玉就用了剥皮的刑罚。剥皮的方法就是从脊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