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明代科举大案――南北榜争
Posted 科举
篇首语: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明代科举大案――南北榜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明代科举大案――南北榜争
科举考试在古代就和今天的高考一样,是选取人才的国之大事。高考若是出了问题,肯定会有一大批人受到处罚。科举也一样,甚至于在古代刑罚更为严重。斩头、族诛、罢官等,都曾经在科举案件中出现。
一般说到科举大案,大家想到的一定是科举舞弊案。但实际上科举大案,并不单单指舞弊案。砸明朝初年,就有一个科举大案南北榜争,又叫南北榜案、春夏榜案等。
当时这件案子是以科举舞弊而定性的,但实际上这场科举考试,并不存在舞弊的情况。它其实是一场南北士子争风和上层统治者扩大统治基础,笼络人心的政治事件。
这场科举考试于洪武三十年开考,彼时朝廷经历了蓝玉案,许多官员牵连其内。作为这场大的政治动荡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对于当时的政局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科举是为了国家选取人才的考试,这场考试之后,新的血液补充进入官场,对于刚经历“蓝玉案”风波的朝廷而言,是很好的。但没想到,这次考试却成为了另一场动荡。
朱元璋对此次考试也十分重视,特地选取了在儒士间很有声望的刘三吾担任主考官。刘三吾是元朝旧臣,元末时曾担任过广西提学。进入明朝之后,许多科举制度的规章条例就是他制定的。在接受这项任务的时候,刘三吾已经是78岁的高龄。
这场考试顺利结束,考试中途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但是放榜之后,却引发了大争议。科举放榜,共录取五十一名。而这五十一名全都是南方人,北方士子无一人在榜内。
这种情况前所未见,所以当时人将此次榜单称为南榜。若是不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顶多当个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特别是北方书生而言,这样的一个榜单可就并不那么好看了。一时间北方士子群情激奋,上书说刘三吾以及另一位考官白信蹈偏似南方士子。
刘三吾的确是南方人,这种说法似乎说的过去。于是朱元璋就下命彻查,将试卷呈上来重新批阅。
北方士子的试卷呈上来之后,的确文理不佳,甚至有些还有犯禁忌之语。于是又有人说,是刘三吾等人特意选取不佳的试卷呈上。
事实当然不是如此,但是事件已经闹大,北方士子的怒火需要有人来浇灭。朱元璋于是下旨处罚与此次考试有关的官员,考官刘三吾被定为蓝玉党,以老戍边。白信蹈张信等被凌迟处死。剩下的人也遭到遣戍,只有戴彝尹昌隆免罪。
朱元璋重新命人增加北方士子录取名额,因为当时增加录取的人全都是北方士子,于是又称谓北榜。这次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到洪熙年间这个制度完全确定。
作为统治者的朱元璋,利用此次事件,进一步打击江南地主,同时收取北方人心,也是操作犀利。而刘三吾等人公正录取,却不想飞来横祸,才真是可惜可叹,令人同情。
相关参考
明朝洪武年间,在南京的科举考场上发生一起大案,史称“南北榜案”。这起案件,案中有案,悬念迭生,扑朔迷离,最后,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阅卷定案,使此案才落下帷幕。录取的都是南方人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
一种制度的产生必是有利有弊。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如同现代的考试作弊,在古代科举舞弊这种现象也是经常发生的。在清朝的科举制度中,就有这样第一起的舞弊大案。
一洪武年间发生了一件奇案。历年来,到了科举之时,各州府举荐的部分科班考生连续离奇失踪。今年亦是如此,‘寻人的奏章摆在了督察院御史曹卜卿的案桌上。此事非同小可,莘莘学子是国之栋梁,这样下去岂不断了华夏命
明朝的科举制度是怎么样的呢?榜文 明代的科举轨制,是明代的一个特征。科举轨制并不是自明代起,却在明代发扬光大,说来真是风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入选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常常只取几十人
每年的高考为了防止作弊,管理非常严格,现代高考更是为了防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作弊手段,而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把控。其实高考作弊在古代也存在,古代高考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也是如临大敌。贡院考生“装备”大全根
每年的高考为了防止作弊,管理非常严格,现代高考更是为了防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作弊手段,而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把控。其实高考作弊在古代也存在,古代高考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也是如临大敌。贡院考生“装备”大全根...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自古以来,封建社会的文人都将科举入仕当作功成名就的最佳途径,科举中的最高荣誉便是状元,考科举的,没有哪个人不想高中状元的
明朝特色的八股科举考试科举科场 陈腔滥调科举轨制这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景象,陈腔滥调能够说是明代的发明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代中期开展完美,影响了厥后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不成不说。学子
为什么科举必考八股文?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明代科举的另一个发展便是规定了应试答卷的形式——八股文,它从明代开始,成为文人入仕的“敲门砖”。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
作者:胡一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明代廷争的激烈想必不用再多做描绘和渲染了,国初南北分榜之争、都燕论开廷争之滥觞,中期谏武宗南巡,大礼议,后期争三王并立,以致崇祯朝危机之时,还要议迁都并争论“君王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