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士阮籍青白眼的故事

Posted 礼法

篇首语:心静可以生慧,行善方能得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名士阮籍青白眼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国名士阮籍青白眼的故事

2、魏晋历史上名士调侃司马相如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三国名士阮籍青白眼的故事

历史上有个关于阮籍的青白眼的典故,典故主要发生在阮籍的母亲去世后,嵇喜、嵇康两兄弟前来吊丧,而阮籍对待两兄弟的态度却差异颇大,对遵从礼法的嵇喜白眼相对,对带酒带琴而来的嵇康却青眼相对。后人就用青眼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用白眼表示对他人的不屑。

>

嵇康

阮籍的青白眼典故大致内容是这样的:阮籍是个对世俗礼法之类相当不屑蔑视的人,虽然非常孝敬母亲,但是行事又与他人有所不同。在传来他母亲的死讯后,阮籍坚持要下完他的棋,要说这样是他不爱自己的母亲的表现的话,但在下完棋后阮籍就放声痛哭,甚至还吐血数升,可见他对母亲的死还是相当悲痛的。

阮籍母亲死后,裴楷来吊丧,他见到憔悴的阮籍后没有打招呼,自顾自地进入灵堂开始哭丧,哭完后离开的时候也没有跟阮籍打招呼。后来有人问他吊丧的人是在主人开始哭后才开始哭祭的,但是为什么阮籍都没哭他却要哭呢。裴楷回答阮籍世俗礼教,但是他却是要遵循世俗礼法的。

第二天,嵇喜前来吊丧,阮籍不仅不打招呼,还对他白眼相加。对此,嵇喜相当不悦,认为阮籍这是看不起他,于是就在灵前拜了一拜就走了。之后嵇喜将这事告诉了他的弟弟嵇康,嵇康安慰兄长阮籍本就是这样一个人,瞧不起那些热衷功利的人,对这些人,他都是加以白眼的,不必放在心上。之后,嵇康就带着酒和琴前去吊丧,阮籍一改对嵇喜的白眼态度,对嵇康青眼相对。嵇康见阮籍如此憔悴,并不忙着安慰,只是与他弹琴对饮,以此来慰藉阮籍心中的伤痛。

文学家阮籍的儿子是谁

阮籍的儿子是阮浑。据世说新语记载,阮浑长大成人后,样貌气质都与父亲十分相像,十分羡慕竹林居士的生活,也想跟自己的父亲一样放达。阮籍的狂放在魏晋名士中也非常出名,常常做着不符合礼法的事。比如还在孝期时就当众饮酒作乐,对美女调笑,有失世家体统,这在当时很出格。

>

阮籍图片

其实在阮家放达的人并不只有阮籍一个,根据历史记载,阮家子弟大多喜欢谈玄远,有放任的家风,所以阮浑也想要放达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放浪的阮籍这回拿出了父亲的威严,他警告自己的儿子不许做向父亲一样放浪的生活。那时的阮籍头脑非常清醒,不像往常一样因为喝醉酒而睡眼朦胧。

放浪的父亲却不许自己的儿子放浪,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其实年轻的阮浑只看到了父亲潇洒的姿态,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放肆地生活。阮籍身处时代的政治环境并不同寻常,每天都有人在死去。阮籍放浪是为了寻求精神的暂时安定的地方。乖僻的行为,放诞的言论是在高压政治下明哲保身的最好的方法。阮籍看作自由自在的生活背后有着的是无边无际的痛苦。魏氏春秋中记载阮籍经常在独驾中痛苦,这哪是阮浑能够理解的。

有人认为阮咸也是阮籍的儿子,但两人只是叔侄关系。阮咸的作风和叔叔一样,狂放之态有过之而无不及。叔侄两人经常不论辈分地在一起肆意酣畅。

魏晋历史上名士调侃司马相如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读《世说新语》,发现作者经常借时人之口调侃司马相如。比如,在《任诞》里有这样的叙述:王孝伯(王恭)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刘孝标注云:“言阮皆同相如,而饮酒异耳。”类似的叙述大概出现了三次。仔细分析,确然事出有因:魏晋那一帮林下诸贤,虽然和司马相如一样,都相当能闹腾,但在骨子里或许是真的瞧不起司马相如。

将两汉的文人墨客都从棺材里揪出来晒晒,也就司马相如一人,可以和魏晋的古惑仔们有得一拼。于是,司马相如可能非常不幸地成了魏晋名士们的“出气筒”。司马相如玩过著名的私奔,这在儒家子弟的眼里,属于“恣情任性”和“倜傥放荡”的不检点行为。而在魏晋名士们的眼里,此举纯属小儿科。阮籍的做法是,居丧期间勾引邻家美貌少妇,且是有夫之妇,简直惊世骇俗,分明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还一下子成了时尚达人(《晋书》评曰:达而无检)。此类事例甚多,人所熟知,不待详引。

司马相如不但嗜酒如命,还自己酿过酒,当过酒馆的店小二,这叫什么?叫“嗜酒荒放”。可是,魏晋名士们对此依然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司马相如嗜酒,只是寻常的“杯中之好”罢了,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贪杯,他心中没有须酒浇释的“垒块”。这种情绪在后人的诸多注释中多有出现,比如鲁迅先生就曾揭示过。而竹林七贤的嗜酒,其背后有着政治高压下的穷途末路之心态,醉酒,是他们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司马相如有过在宫殿里脱裤子撒尿的“劣迹”,还被廷尉抓了现行,告以大不敬之罪,算起来也是潇洒裸一回了。可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澄就是不买账,他以实际行动予以反击:当着一帮子文武百官的面,全裸爬树抓喜鹊(解衵脱衣上树、裸形扪鹊),还跟市井卖帽子的老婆婆调笑,甚至直呼父亲的字。

司马相如的“劣迹”,饱读诗书的王澄不可能不知道。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前者是偷偷摸摸,后者是光明正大,前者是“宵小之行”,后者是公然结交宵小,前者是袒露身体,后者不光袒露,还对父亲构成大不敬。变本加厉至极,近乎不耻了。难怪当时的“士庶莫不倾慕之”。司马相如再怎么闹腾,汉武帝始终也没严办他。以刘彻数十年执行刑罚之酷(独尊儒术是面子功夫),司马相如能仅以身免,说明了什么?后人将其归于弄臣之列,赵炎以为,恐非空穴来风。弄臣之弄,即玩弄之弄也,说白了,你司马相如不过是刘彻的开心果而已,没怎么把你当盘菜。那么,这一点,司马相如自己知道吗?完全明了。据史载,他常说笑话逗刘彻开心,奴才之面孔昭然若揭。有一顶帽子叫气节有亏,给司马相如戴,尺码恰好合适。

再看魏晋诸名士,无论在朝在野,皆是朝廷的反对派和对立面,抵触与不合作,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气节一条而言,他们瞧不起司马相如的理由,已经足够了。另外,姓氏上的渊源,或许也构成了魏晋名士对司马相如的排斥。虽然司马相如是成都人,而司马懿是河南温县人,八竿子扯不到一块儿。但是,打断骨头连着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即周宣王执政时期官拜司马(管辖军政和征战的官职)的程伯休父(《通志·氏族略》)。因此,司马氏主政的朝廷对司马相如其人其文推崇备至,而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群体极力调侃司马相如,借以讥讽当局和当局的奴才们,就存在可能了。历朝历代,有才的奴与有才的人之间的斗争,莫外如斯。

相关参考

三国魏晋 阮籍与嵇康

阮籍与嵇康竹林七贤为了稳定西晋局面,司马氏从代魏之日起,便在政治上、经济上尽量满足世族地主的需求,不断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的名士,则采取又打又拉的两面手法。依附曹氏集团的人多被排挤,拥护

魏晋历史上名士调侃司马相如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读《世说新语》,发现作者经常借时人之口调侃司马相如。比如,在《任诞》里有这样的叙述:王孝伯(王恭)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刘孝标注云:“言阮皆同相如,而饮酒

阮籍为什么不许儿子放肆生活

阮籍的儿子阮籍的儿子是阮浑。据世说新语记载,阮浑长大成人后,样貌气质都与父亲十分相像,十分羡慕竹林居士的生活,也想跟自己的父亲一样放达。阮籍的狂放在魏晋名士中也非常出名,常常做着不符合礼法的事。比如还

历史百科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国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他们放荡不羁,不拘礼法,常聚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中酣歌纵酒,故称竹林七贤。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郡!县(今安

历史人物 孙皓三国中最白眼的皇帝

三国中最白眼的皇帝那就要属东吴的第三代君主孙皓,也就是孙权的儿子。但是孙权死后并没有把皇位传给孙皓,而是传位给小儿子孙休,孙皓在自己岳父大人张布的帮助下坐上了吴国的皇位。不过,孙皓杀死恩人岳父张布之后

三国历史 阮籍是谁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

三国历史 益州牧刘璋为何主动邀请白眼狼的刘备入川

刘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刘备的入侵。而刘备之所以能够顺利进入川中,恰恰是刘璋自己发出的邀请。赤壁战前,曹操已经消灭了盘踞北方四州的袁绍,三分天下有其二。当时的曹操踌躇满志,满以为只要自己出兵江南,定可以一

历史人物 阮籍与阮咸故事 阮咸骑驴追赶婢女

阮咸与叔父阮籍都是“竹林七贤”之一,为人洒脱豪放所以被一些人讥讽,但二人依然四处游玩、纵情竹林,做了许多世人认为“惊世骇俗”的事情。阮籍与阮咸故事>阮咸与叔父阮籍游于竹林,当时信守礼法的人讥讽他们的所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的故事

阮籍嵇康魏正始年间,以嵇康带头的竹林七贤就喜欢在当时山阳县竹林下,饮酒狂欢,抒发自己的志向,向世间倾吐自己的抱负,反对官场制度。而在这七人中,嵇康和阮籍的文学造诣相对较高,而他们的友谊却远远胜过二人在

中国历史 《不受礼教约束的阮籍》的历史故事

不受礼教约束的阮籍魏晋时期的士人崇尚清谈和玄学,以藐视礼教的束缚为放达之举,其中最有名的人有7个,史称“竹林七贤”。阮籍就是这7个人当中的佼佼者。阮籍相貌出众,气质豪放,性格高傲,他喜欢凭个性做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