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的故事
Posted 竹林
篇首语: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的故事
阮籍嵇康
魏正始年间,以嵇康带头的竹林七贤就喜欢在当时山阳县竹林下,饮酒狂欢,抒发自己的志向,向世间倾吐自己的抱负,反对官场制度。而在这七人中,嵇康和阮籍的文学造诣相对较高,而他们的友谊却远远胜过二人在文学上的成就。
阮籍嵇康
嵇康和阮籍,都是文人墨客,都是竹林七贤,他们都不慕权贵,都不在乎礼法的约束,他们的生活是当时人们向往的那种真是,纯真。
对于二人的事迹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了解,有人知道一些小故事,有人曾经读过二人的作品,但是最珍贵的还是二人坚如磐石的友谊,但是这一点却鲜为人知,我们一起来看看二人的惺惺相惜。
阮籍比嵇康年龄大,所以先从阮籍说起,《滕王阁序》中写阮籍猖狂,把他错误的当成了反面教材。其实不是,阮籍面临的穷途末路不是一般的逆境,他在绝境中嚎啕大哭,不是在向困难低头,相反,他是在向不顺利抗议这种无奈是很多人不曾体会的,我们似乎可以从阮籍绝望的哭声中听出他的反抗,他的不甘心。
嵇康和阮籍是一见如故的好朋友,阮籍的母亲去世后,嵇康的哥哥前去吊唁,阮籍并没有得到安慰,嵇康听说就拿琴和酒到阮籍母亲面前,在当时看来,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但是阮籍看出了嵇康是想要用动听的音乐和美酒来送别自己的母亲。可见二人不被传统礼数束缚,追究更高的生活意境。
正因为二人有这样的羁绊,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经常把二人相提并论,而他们的名字也将永远连在一起,被后人铭记。
嵇康 广陵散
《广陵散》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是中国音乐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鼓琴曲,嵇康在临死前弹奏这首曲子,让《广陵散》被人们所知道。
嵇康 广陵散
嵇康除了在文学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研究魏晋时期的资料,在音乐上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对音乐有特别的感应能力,在乐器演奏上有极高的天赋。说嵇康在联系弹琴的时候几乎是无师自通。
嵇康对于琴和琴曲的嗜好,让人们对他产生了种种猜测,嵇康也伴随着他的音乐给后人留下一段段美丽的传说。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琴,他把自己的家业卖了,向尚书令讨了一块玉,把玉切成薄片镶在琴上,嵇康对这张琴十分热爱,日夜守护者它,有一次,嵇康的好友山涛开玩笑,在嵇康睡觉的时候说要剖琴,嵇康用生命相威胁,才让爱琴逃过一劫。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琴曲,可以看出嵇康的影响力有多大。
传说有人看到嵇康晚上的时候到山上采药,冬天的时候用长发保暖,夏天的时候就用编稻草当衣服,正是因为嵇康这种表现,那种不拘小节的洒脱,让他在音乐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
嵇康弹奏的《广陵散》是嵇康加工而成的曲子,在长期的流传中,就像民歌一般影响着人们,正是因为嵇康在临死前弹奏了这首《广陵散》这样有名的乐曲才被人们知道,嵇康的名字也一直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
嵇康之死
嵇康的死是因为好朋友吕安的事,吕安的哥哥对自己的妻子不敬,吕发要告发哥哥,反倒被恶人先告状,结果吕安的哥哥没有得到任何惩罚,自己反而被关到狱中,嵇康看不下去了,他为吕安作证但是被诬陷,把自己也带进去了。随后司马昭下令杀了嵇康。
嵇康
关于嵇康的死,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竹林七贤中只有嵇康一个是被害死的,其他人都保全了性命,这嵇康的死有太多可疑的地方。
第一,嵇康是曹魏宗亲,在魏国后期,司马氏统治着政权,要是不能被司马家族利用的一切势力,都随时有可能被杀害,中国政治的残酷无情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诸多政治力量此消彼涨的过程。可以说嵇康的老婆是曹氏家族让嵇康被害。
第二,嵇康帮助朋友在常人看来是两肋插刀,但是在政治家眼里就变为了,嵇康早就不问政事,专心做一个铁匠,但是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所以就得出嵇康要谋反这个结论,再加上嵇康声望很高谋反所需的人马、兵器、号召力,嵇康都具备,所以统治者想要尽早除掉嵇康。
第三,嵇康的自身原因让他难免一死,嵇康性格刚烈,有才识过人,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总有小人想要陷害这些正直的人,而嵇康的成就和洒脱就成了小人嫉妒的理由。
第四,嵇康之所以最后落得被杀的命运,是因为他极力反对司马昭的政治统治,司马昭开始是想要重用嵇康的,但是嵇康不同意,每一次都不同意,那帝王自然不开心,我好心想和你分享我的成果,你多次拒绝是看不起我的意思咯。
第五,嵇康必须死,原因是他呢可怕的号召力,在嵇康死之前三千太学学生一起为他求情,这影响力放到哪个朝代不是对帝王的威胁。
嵇康夜游
嵇康晚上住在仙台,游山玩水一天之后,正准备好好休息放松一下的嵇康,突然听见在山谷的深处传来悠悠扬扬的琴声,嵇康觉得很好奇,大半夜的为什么会有在弹琴,而且琴声又透出如此孤寂的味道,让人想要知道这个弹琴的人。
嵇康夜游
不如我去拜访一下这位在深夜弹琴的音乐家,于是嵇康就决定放弃休息,他随着声音一路走去,来到一家茅草屋前,远远的就看见屋内有一盏孤灯,在风中摇曳着辉光,想必就是这家了。
越走越近,琴声的悠扬越加让嵇康欲罢不能,他迫切的想要见到这位弹琴的乐师。走进茅草房,嵇康轻叩房门,主动报上姓名,一个美丽的女子从屋内走出来,伴随着一股淡淡的香气,眼前这位谜一样的女子让嵇康心中充满疑虑,他有太多问题想要向面前这位美丽动人的女子弄清除了。
女子对嵇康说,先生您来到我简陋的小屋实在是我的荣幸,不如进屋来坐一会吧,你看这夜黑得那样深邃,在这个宁静的世界,你我相遇也是一种缘分吧。
嵇康走进屋内发现,看似简陋的小屋被装饰的很好,女子的家具摆放的落落有致,丝毫没有一丝脏乱,空气中弥漫的阵阵芳香让身子变得极其放松,在这样的环境下,弹奏一曲真是惬意。
女子泡了茶来招待嵇康,两人聊天之后嵇康才知道女子是山里的女鬼,只是因为有牵挂,不能成否,变成这山中的守护神,晚上天气好的时候,就会想起前生记忆,弹一首小曲来为自己解闷。
今天不巧把先生引来了,也算是与我有个伴吧,嵇康也感觉到这冥冥之中应该是早有安排,这次的相见一定不是巧合,两人聊了一个晚上。
嵇康酒会诗
《酒会诗》是三国时期嵇康所著的五言诗,全诗写的是嵇康和竹林七贤游山玩水,坦荡的生活,诗的前半部分就写出山水的好风光,让人心旷神怡,可以看出诗人是在一个极其放松的心态下,有了这酒会的感慨。
嵇康《酒会诗》
“竹林七贤”是在魏晋更替的时期,他们大多仕途艰难,为了避免在朝廷做官惹上杀身之祸,开始为了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而找寻目标,他们有时作诗弹琴抒发对世道不公的感叹,有时登高远眺向自然倾吐自己远大的抱负。在大自然的洗礼后,他们获得了精神上的寄托了愉悦。
诗歌的前半部分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溢于言表的快乐。“乐哉”二字一出,就奠定了全文欢快的基调,一开始诗人就因为自己置身于大自然,远离官场感受到了莫大的乐趣,面对美妙的景色,诗人陶醉了。
花朵盛开的芳香馥郁,极目远眺的高台峙立,林木枝叶交错纵横,深池里鲤鱼欢快的嬉戏。此情此情都是自然为人们展示的自己神秘的一面,这样美不胜收的景色怎么能让作者不为之动容。
诗的下半段意境有明显转折,从写景转到抒情,感情色彩也由原先的高兴陷入思考。想到这样美好的景色自己的好友阮侃不能销售到,不由得多了点淡淡的忧伤,但是嵇康在饮酒的同时,幻想出自己的友人就在身边,充分表达了诗人想要分享这份快乐的心情。
诗人因为欣赏到山水而产生的快乐之情的背后,流露出的是莫名的爱上,给整首诗蒙上一层暗淡的色彩,这是嵇康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当时魏末时期诗人共同的感情。
晋朝历史 阮籍嵇康
阮籍嵇康
晋代士族风尚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以貌取人,重形象,嵇康父子,潘岳,王衍,谢安等等都是大帅哥;二是推崇谈吐,清谈就是靠上面这些人搞起来的:三是推崇至孝,王祥没什么大本事,就是靠着老实忠孝,官至极位。
嵇康长的帅不用说,“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是晋代能排进前三的美男子。阮籍虽是酒鬼,年轻时也“容貌环杰”,至少也是英气逼人;至于其二,二位都是辩才高手,善谈吐,"不臧否人物",也就是善于捣糨糊,说了等于没说。
关键在第三点。
阮籍为东平相时候,有人杀母,阮籍说:“杀父尚可,不好杀母”,司马昭问他怎么能说这么大逆不道的话,阮籍回答说:“禽兽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杀父不过是禽兽,杀母却是禽兽不如”明显是调戏皇帝。
还说他母亲死了,故意食肉饮酒,有人吊唁也不哭为礼。不尊礼教。
而嵇康更是公然宣称父母对儿女无恩,生儿育女不过是自己快活的结果(没有避孕手段的古代,儿女确实是性生活的赠品)。宣称要越名教而任自然。
凭着共同的大逆不道,嵇康与阮籍无疑是晋代一百多年反政府力量的精神领袖。
晋代忠义不存,底气不足,只有举孝治国,以孝劝忠。《晋书》人物传中,正面人物几乎都会提到“性至孝”之类,而象王祥为继母卧冰求鲤孝到变态,却是当时社会极力提倡的。孝悌就是统治阶级的主流价值观。虽然自晋武帝以后,八王之乱,皇族兄弟相残,兵连祸接,证明孝完全是司马氏虚伪之极的表面文章。
但是越是虚伪越是怕揭穿。嵇康阮籍公然举反旗,就是找死。
嵇康是曹氏的女婿,不被司马所用再正常不过。但遭杀身,纯是自取,也是必然。钟会为司马指出杀嵇康的充分理由,阮籍却得以不死完全是装疯卖傻的本事好些,运气也好些,遭正人君子何曾怒斥,皇帝还保他一保。
清谈论虚,游山玩水还是喝酒打铁,都是避世。但是嵇康和阮籍的避世却始终是抗争。
在阮籍的咏怀诗可以看出他也曾崇尚出世建功,却又无法和现实同流的矛盾。
一边说“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一边又说庄周子虽达观,却“捐身弃中野,乌鸢做患害,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还是应该建功立业好。
而嵇康却态度更明确而坚决,始终不合作,最好的朋友山涛荐他代己为官,他却写了言辞激昂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向友人坦明心志。
儒道成了伪饰门面的朱红,只有拾起老庄。
时代的疾病,他们无力医治,老庄玄学是最好的止痛丸,黄老玄学之风经由他们偶像地位的影响,之后晋士大夫开始人人清谈。到后来王衍之辈,病却已被视而不见,嗑药只是自我麻醉。晋代为后世景仰的名士风,好比美国六十年代的嬉皮风,不同的是,美国嗑药的是年轻人,晋代嗑药的却是整个统治集团,蔚为壮观到万世景仰。
所以阮籍登广武而感概:“世无英雄,令竖子成名”。指的当然是阴构取政的司马氏时代,英雄无出,相继争权逆篡的八王,王敦,恒榅也都只是竖子之辈。即便是打赢了淝水之战的谢安,也是运气成分多些,也终难挽不断颓败下去的后晋局面。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三国曹魏文学家嵇康的简介 嵇康是怎么被害死的历史名人
嵇康人物生平简介 嵇康字夜叔,是三国曹魏著名的文学思想家。他与阮籍等人提倡玄学,信奉道教,他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他娶了曹操的孙女的女儿为妻,官拜中散大夫。嵇康的祖先本来姓奚,住在现在的浙江
阮籍嵇康 晋代士族风尚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以貌取人,重形象,嵇康父子,潘岳,王衍,谢安等等都是大帅哥;二是推崇谈吐,清谈就是靠上面这些人搞起来的:三是推崇至孝,王祥没什么大本事,就是靠着老实忠孝,官
阮籍嵇康 晋代士族风尚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以貌取人,重形象,嵇康父子,潘岳,王衍,谢安等等都是大帅哥;二是推崇谈吐,清谈就是靠上面这些人搞起来的:三是推崇至孝,王祥没什么大本事,就是靠着老实忠孝,官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诗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嵇康 嵇康(224─263),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国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他们放荡不羁,不拘礼法,常聚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中酣歌纵酒,故称竹林七贤。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郡!县(今安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诗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嵇康 嵇康(224─263),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
“美少男”作家郭敬明的最新小说《小期间》一出街就成贩卖榜第一,去豆瓣网,任意一搜,只有大把对该书的恶毒诅咒,以及对郭敬明同窗的人身攻击。郭敬明本人,踩着足以踏平一座都会的尖叫和诅咒腾云驾雾,登上中国作
“美少男”作家郭敬明的最新小说《小期间》一出街就成贩卖榜第一,去豆瓣网,任意一搜,只有大把对该书的恶毒诅咒,以及对郭敬明同窗的人身攻击。郭敬明本人,踩着足以踏平一座都会的尖叫和诅咒腾云驾雾,登上中国作
嵇康和阮籍等人称为“竹林七贤”,嵇康是精神领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也就是什么规矩、传统啊,都不要了,人活着就是潇洒、快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喝酒、吟诗、弹琴、嗑药,醉生梦死。实际上凡是放浪形骸的
王戎是魏末晋初人,“竹林七贤”之一,位至三公。说到他,就令人想起与李子相关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夸赞他早慧,逻辑思维强:小时候,王戎跟小伙伴们出外游玩,见到路旁一棵李树果实累累,小伙伴们一窝蜂跑去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