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王晙生平简介?王晙历史评价?
Posted 朔方
篇首语: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王晙生平简介?王晙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王晙生平简介?王晙历史评价?
王晙
王晙,祖籍沧州(今河北沧县),后徙居洛阳。祖父王有方任过岷州刺史。其父王行果担任过长安尉一类低级职务,政声颇好,但他去世过早,使王晙自少就成为一个孤儿。少年时期的王晙刻苦好学,深得祖父的欢心和疼爱。祖父曾骄傲地预言说: “这孩子一定能光宗耀祖。”长大后,王晙豪爽旷达。他参加明经科考试及第后,始任清苑尉,继为殿中侍御史。景龙(707—709)末年,调任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后来又在北部地区担任过副大总管、大都护等职,长期过着戎马生涯。开元十一年(724)夏,代张说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金紫光禄大夫,充任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大使。后因事被免去宰相职务改任蕲州(今湖北蕲春)刺史。开元十四年,又升为户部尚书,重新充任朔方节度使。开元二十年卒。王晙是玄宗时期的著名将帅,他长期活动于边境地区,建立了多方面的功业。
一
在王晙一生的政治活动中,最突出的是他驰骋沙场、克敌制胜的战斗生涯。开元二年(714)八月,吐蕃以10万精骑甲士杀向临洮,进至名叫大来谷的险要山地,吐蕃的大将坌达延也统兵而至。此时正担任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的王晙指挥所部2000余众卷甲兼程,与唐朝临洮的其他两支军队共同抗击吐蕃的骚扰活动。面对强敌,王晙采取了迷惑敌人、精兵夜袭的战术。他首先精选700名敢战之士,给他们换上吐蕃的戎装,设计了破敌方案,将出征的700名将士分为前后两部,后部在距敌营5里的地方安排下战鼓、号角,前部直奔吐蕃大营。当前队接战后,士卒奋力疾呼,杀声震天。后队将士擂起战鼓,吹响号角。正在睡梦中的敌人闻声惊恐万状,顿时乱了阵脚,他们自相杀伤,死者万计。恰在此时,另一路唐军在薛讷指挥下进至离大来谷20里的地方,而王晙、薛讷两军却被数量众多的吐蕃军队隔绝在两地。王晙不惧连绵数十里的敌军,又在夜间派出精锐之师进击吐蕃,迎接薛讷之军。两军汇合后,势力大增,吐蕃势穷西逃。王晙等直追至洮水,杀获不可胜计,取得了抗击吐蕃之战的辉煌胜利。王晙因功被加以银青光禄大夫、清源县男,又兼任原州都督。
开元四年,已归附唐朝的一部分突厥首领在北部边塞发动了叛乱,王晙再次受命出征。他率领军队卷甲舍幕,昼夜兼程。一天夜里,军队艰难地行进在崇山峻岭之中,突然间狂风怒号,大雪漫天,行军严重受阻。王晙担心贻误军机,就仰望苍天发誓说: “我王晙如果不忠于国家,不征讨叛逆,老天要因此降罪的话,本该由我一人承当。我的士卒有什么过错,让他们受此艰苦! 我辈忠心耿耿,老天是清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请神灵止风回雪,以帮助我辈完成圣上的使命!”事有凑巧,不久就风停天晴,王晙指挥士卒乘夜色,踏冰雪急速前进。当时叛军分为东西两路,王晙军主攻东路,在战斗中,唐军追杀叛军1500余人,生擒1400余众,拦获了大批驼马牛羊。这次战功之后,王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
突厥的另一部分部落,硤跌部和僕固部都督勺磨等,在归附唐朝后被安置在受降城一带居住并从事生产。开元八年,这部分已经进入内地的部落又暗中勾结境外的突厥首领,重新策划了里应外和的叛乱阴谋。此时仍担任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的王晙,为了安定边境秩序,保卫中原地区,在征得朝廷同意的前提下,设计将硤跌部的800多名党羽、爪牙一举除掉。王晙杀元凶、安众人和弥乱于未萌的举措,得到朝廷的赞赏,不久,他担任了兵部尚书的重要职务。
开元九年,居西北边疆一带的兰池州胡人首领康待宾,又煽动已经得到唐朝政府安置的降户叛乱。康待宾有卒7万,攻陷了周围的六个州县之后,又率军进至夏州(今陕西靖边)。西北地区烽火再起,当地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朝廷诏命王晙和陇右节度使郭知运连兵进讨。王晙在这次平息叛乱中,以军队为后盾,以招抚为主要手段,使部分胡人首领重新归附投降。鉴于此,他上奏朝廷表示: 自己所统率的朔方军事力量足以平息叛乱,请朝廷调还郭知运的陇右诸军,以免劳师伤财。奏章还未上报玄宗,郭知运已率军赶到,因此王晙和郭知运之间出现矛盾。郭知运不顾大局,指挥陇右诸军向已被王晙招抚的各部胡人发起进攻,胡人以为王晙出尔反尔,出卖了自己,又相继叛走。本来逐渐安定下来的边塞形势,又被郭知运粗莽的举动给葬送了。王晙也被朝廷以不能安边定胡的罪名贬到梓州(今四川三台),担任了刺史。
王晙在边塞多年,屡经战阵,几建奇功,在边疆军民中有很高的声望,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王晙去世以后,信安王李祎在幽州讨伐奚族取得胜利。据说在激烈的战斗中,不少士卒都看见王晙统带兵马助战破敌,连唐玄宗听到这个传闻后也似信非信,叹异再三。这个故事本身虽然是荒诞不经的,但它却反映了王晙安边保境的活动在当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王晙不仅是一位决胜边塞的著名将领,也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谋略家和治境临民的实践家。
开元三年,他曾针对边疆地区烽火不断、朝廷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上书玄宗。在这篇近九百言的奏表中,他深刻地分析了边疆形势,剖析了当时朝廷方针、政策的利弊得失,在总揽全局的前提下,提出了上、中、下三种安边保境的策略。他设计的上策是: 在保持强大军事力量的前提下,采取招抚边疆各族的方针。要对他们晓以大义,陈以利害,然后将归附的部族从边境地区迁徙到黄河、淮河以南的中原地区,赐予种粮,教以农艺。让各族百姓逐渐改变随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学会稳定的农业生产。他认为,有20年的时间,各族就会渐染淳风,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熏陶下,成为社会的安定因素。王晙的建议虽然由于边疆形势的恶化没有付诸实施,但它仍不失为长治久安的高明之论。
王晙的致治思想在他任桂州都督时得到了较好实施。桂州地处南部边疆,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那里寇盗出没,秩序混乱,百姓流亡。为了稳定边疆,朝廷在当地派有戍卒。由于当地的经济凋蔽,所以军粮的供应主要靠衡州、永州(均在今湖南境内)漕运解决。这既增加了当地百姓的负担,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王晙到任后,废止了从衡、永诸州转运粮食的旧制,开始在桂州境内组织生产活动。他督率军民修筑江堰,整顿水利,平整土地,进行屯田,先后辟出良田数千顷,使农业生产得到稳定地发展。这一活动既解决了军队的用粮问题,又给当地百姓带来实惠。后来他上书朝廷请求回乡扫墓,拜祭先人。当地百姓听说后,纷纷赶到都督府,苦苦挽留。玄宗为此也专门下诏,一方面表彰他在桂州的业绩,一方面指示他顺应当地民心,继续留任,暂时不要回乡扫祭。王晙在桂州一年多的时间里,使桂州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得到朝廷的褒奖和境内群众的赞许。他离任以后,桂州百姓刻石立碑,称颂他的业绩和功德。
王晙以国为重,以大局为重,尽职尽责的精神也多次得到玄宗的赞扬。开元十一年,王晙虽然被拜为宰相,但他仍然兼任朔方节度使的重要职务。当年冬天,他在朔方负责备胡防务事宜。当时朝廷正在筹备祭天祭地的隆重郊祀大典,玄宗遂命王晙回朝参与这一盛事。王晙当即上书朝廷,指出,时置隆冬,黄河冰封,担心叛胡踏冰越河,乘虚而入,他请求玄宗允许他继续留守朔方,以备不虞。玄宗对王晙这种以国家为重的风格大加赞许,亲自书写诏命进行慰劳勉励,并特赐一套衣物。
三
王晙不仅是一位威振四夷的杰出将领,同时也是一位正直无私的义士。长安三年(703),宰相魏元忠遭到张易之、张昌宗诬陷,虽然在宋璟、张说等朝臣力争下免于一死,但还是被免去宰相,贬到地方。对这种宠佞横行、滥陷无辜的结局王晙极为不满,他重新上书为魏元忠申明冤屈。宋璟劝王晙说:“魏公幸已免死,已属不易,你再次上书申冤冒犯天威,是十分危险的!”王晙当即义无反顾的表示: “魏公以忠直获罪,我深为他的大义所激励,即使我为此遭贬,颠沛天涯海角也绝无悔恨之意! ”王晙的慷慨大义,使宋璟也自叹不如。
王晙为魏元忠鸣冤并没有任何私情,他也曾为被魏元忠陷害过的将领仗义执言。在一次战斗中,朔方元帅魏元忠指挥无方,招致失利,魏元忠为逃避惩罚,将失败的责任推到副将韩思忠身上,并奏请朝廷诛杀韩思忠。魏元忠这种逃避责任、加罪他人的卑劣手段遭到王晙的抵制。他在朝廷上,极言韩思忠为偏将,指挥调度大权不在他的掌握之中,失败之责不应由他承担。他还讲,韩思忠智勇兼备,不能独杀无辜。在他的反复争执下,韩思忠保住了,他自己却丢掉了殿中侍御使的职务,被赶出朝廷作了渭南县令。
先天元年(712),刘幽求因触怒太平公主被流放到属于广州都督管辖的封州。太平公主的死党、宰相崔湜指令广州都督周利贞在境内杀掉刘幽求。王晙当时正在桂州都督任内,他既不满于太平公主的跋扈,又知道他们欲置刘幽求于死地的阴谋。当刘幽求路经桂州时,王晙就将他留在桂州保护起来。周利贞连续几次向桂州发出索要刘幽求的文书,王晙均不予理采。周利贞无奈,只得上报崔湜,崔湜又以宰相的名义多次逼迫王晙交出刘幽求。刘幽求对王晙的极力救护感激不尽,但他担心如此僵持下去会给王晙带来灾难,于是向王晙提出离开桂州去广州的要求。王晙当即表示,如果为此获罪,无所悔恨,坚持将刘幽求留在桂州。及至太平公主被除、崔湜自杀以后,刘幽求才有了出头之日。
在乱伦事件时有发生的隋唐时期,王晙也能严守君臣礼法。开元九年,唐玄宗为了褒奖王晙等人在平息兰池胡战争中的功劳,竟将后宫的宫女作为礼物赏给王晙等人。王晙这位坐怀不乱、深知礼法的大丈夫辞谢上了皇帝的美意,讲出一番堂堂正正的君子之言。
尽管王晙既有边功,又有政绩,还有一腔忠肝义胆,但也免不了在政争中受到牵连。有一次,许州(今河南许昌)刺史王乔家的奴仆捏造了王晙与王乔互相勾结、谋图不轨的罪名,朝廷审理的结果是查无实据。但玄宗又利用其他借口免除王晙的宰相职务,将他贬到了地方。开元二十年,王晙去世,终年70余岁。
王晙生前气宇轩昂,身材雄壮,当时的人都说他有熊虎之状。他崇礼重义,公正忠直,有古贤人之遗风; 他治军严肃,对部下恩威并重,将士对他既敬且畏,但都乐于效命。他死后,朝臣为他请身后之封。玄宗派遣使者到王晙家祭奠家庙,以表示对他的尊崇和哀悼,还为他的儿子加官晋级。
相关参考
王晙王晙(653?—732.9.2),沧州景城(今河北交河县东北)人,唐朝著名军事将领。王晙祖籍为沧州景城人,后迁居洛阳(今河南洛阳)。王晙的祖父王有方曾官至岷州(治溢乐,今甘肃岷县)刺史;父亲王行果
杨炎一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杨炎出生在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一个书香门弟的士大夫家庭里。他的曾祖父杨大宝,唐初任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令,当时唐朝尚未统一全国,晋北地方割据势力刘武周率兵进攻龙门,
魏征有史以来,我国享有盛名的谏臣屈指可数,而在其时受朝野尊崇以至为后世楷模者,更是寥若晨星,唐初杰出的政治家魏征正是这样一个古今传颂的人物。唐太宗曾评价魏征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
刘晏唐朝政府的财政状况,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就处于极度窘迫之中。在这一形势下,刘晏受命于危难之时,勇挑重担,肩负起理财的大任,他夙兴夜寐,辛勤工作,为大唐帝国经济的恢复与振兴,殚精竭虑,成为唐代后期一
李靖在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中,李靖沉厚恭谨,才兼文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家。他追随李渊、李世民父子,为大唐王朝的建立东征西讨,屡立大功,并因此而出将入相,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尚书右仆
刘仁轨一刘仁轨(601—685),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刘仁轨出生时,家境比较贫寒,但却聪明、谦恭、好学,深得族人、家人的喜爱。刘仁轨的童年时代,正是隋朝封建统治腐败衰落的时代,统治阶级内
韦待价唐朝前期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大族韦氏家族中,出了不少宰相,韦待价是其中的一个。他辅弼当朝天子,显贵一时,所不同的是他起自武职。一隋朝及唐朝早期,封建统治集团的核心是关陇士族地主集团,京兆万年韦
姚崇姚崇(650—721),本名元崇,曾改名元之,开元元年(713),因避年号讳,又改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永徽元年(650),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姚懿在贞观时期担任过嶲州都督。姚崇
杨绾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杨温玉,武则天时任户部侍郎、国子祭酒等职;父亲杨侃,玄宗时任礼泉(今属陕西)县令。祖、父都以儒行著称。杨绾自幼天资聪慧,机敏过人。在他4岁
裴炎一裴炎(?—684),河东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字子隆。《新唐书》称赞裴炎为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重学业。早年补为弘文馆生徒,学习期间,废寝忘食;每次休假,生徒们多外出闲游,或见物赋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