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裴炎生平简介?裴炎历史评价?

Posted 唐朝

篇首语:知识是到达天堂的翅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裴炎生平简介?裴炎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裴炎生平简介?裴炎历史评价?

裴炎

裴炎(?—684),河东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字子隆。《新唐书》称赞裴炎为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重学业。早年补为弘文馆生徒,学习期间,废寝忘食; 每次休假,生徒们多外出闲游,或见物赋诗作文,卖弄风骚,或尽情玩耍,但裴炎从不随波逐流,一人独处室内,手捧经唐书,诵念不止,不肯荒废半点学业,因此成为弘文馆的高材生。在弘文馆学习仅一年多,弘文馆便向吏部举荐,裴炎则认为学业不深极力推辞,没有应荐赴任。裴炎的举动,在弘文馆引起不小的震动,既令诸生们羡慕不已,又让同窗们为之惋惜。

裴炎在弘文馆苦心研读了近十年,遍览经典,深明大义,极得儒家思想之宗要,尤其是对《春秋左传》以及前四史中的《汉书》颇有造诣,见解极深。不久,裴炎参加了明经科的科举考试,并名列甲榜,寻即出任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司仓参军。后来,历任兵部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高官要职,是高宗、中宗、睿宗三朝的核心人物之一。

开耀元年(681)十月,定襄道(治今山西大同)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在北境巡边时,与东突厥人发生了冲突,俘虏了一批突厥人,并交给朝廷处置。唐高宗读了裴行俭的奏章后,赦免了大批俘虏,但阿史那伏念、温傅等54人被斩首。当初,裴行俭讨伐阿史那伏念的时候,阿史那伏念拒而不降,裴行俭派人与他谈判,并声明若阿史那伏念放弃抵抗,投降唐朝,则可以免予一死; 阿史那伏念同意,并降服于裴行俭。然而,裴炎对裴行俭的军功十分妒嫉,当裴行俭将俘虏献给朝廷后,裴炎趁机启奏唐高宗,说阿史那伏念在其副将程务挺、张虔勗的胁迫之下,再加上回纥族等自碛北南下的威胁,穷困窘迫之下才投降的,并非真心实意,理当诛杀。于是,阿史那伏念等54人被处以极刑。对此,裴行俭十分不满,并认为: “浑、濬之事,古往今来,人人都认为是件耻辱的行径,而如今又重蹈覆辙,诛杀投降之人,恐怕今后没人再敢降服。”裴行俭因此称病辞去了官职,隐居家中不出。所以,后人修史者在评价这件事时,曾指责裴炎的奏疏导致了唐朝背信弃义,诛杀了投降归服的人; 同时,又“妒能害功,构成阴祸,”其最终开罪武则天,惹祸及身也是应该的适宜的。

永淳元年(682),唐高宗巡幸东都洛阳,由皇太子李哲留守京师长安,诏命裴炎与刘仁轨、薛元超辅佐皇太子。次年,巡驻东都洛阳的唐高宗身体不适,裴炎随从太子奔赴东都看望和侍候。十一月,唐高宗病情加重,便诏命皇太子监国,裴炎奉诏与黄门侍郎刘齐贤、中书侍郎郭正一共任东宫平章事。十二月,唐高宗病逝,由年28岁的皇太子李哲(又名显)继位,是为唐中宗。59岁的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握有实际大权。

自永徽以来,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分成元老旧臣和新贵集团两大部分,武则天就是在两派矛盾纷争中,在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贵集团的支持下,登上了唐朝政治大舞台的。在高宗晚年多病之时,武则天干政,进而擅权听政,对那些反对她的元老旧臣们先是拉拢贿赂,软的不行,便排斥打击,即便是执政30余年的元老、唐高宗的舅舅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于志宁等中坚分子也未能免。这些变故,唐中宗李哲都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过,可以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中宗继位后,有心挽回元老集团的败局,并采取行动,开始与武则天唱反调。

中宗即位之初,在皇后韦氏的怂恿之下,便想让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封其奶娘的儿子五品官,裴炎认为不合适,并数次上书劝谏,惹得唐中宗十分恼火。唐中宗曾经对左右官员说: “我把国家让给韦玄贞也没什么,何况是侍中呢?”裴炎听后一惊,心中不免有些惧怕。同时,裴炎也看出了武则天对中宗的不满,特别是中宗的对立,更令武则天恼怒,裴炎便在武则天面前攻击中宗,并建议废掉中宗,另立新帝,武则天不仅同意,而且授命裴炎负责这个阴谋。

数日后,经过周密策划,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勗等人率兵冲入皇宫,宣读了皇太后武则天让中宗李哲让位的旨令,并将中宗李哲扶下了宝座。惊恐中的中宗十分不解,质问道: “朕有什么罪?”武则天闻言,吼道:“你欲将国家送给韦玄贞,怎能说没有罪呢? 简直是弥天大罪。”便将中宗李哲废为庐陵王,另立四子李旦为傀儡,是为唐睿宗。至此,在元老旧臣集团与新贵集团的争权夺利中,新贵集团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唐朝政权完全掌握于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新贵集团手中,实际上由皇太后武则天一人独揽。裴炎也因定策有功,授封为河东县侯(又说为永清县男)。

唐睿宗李旦只是个傀儡皇帝,一切任由武则天摆布; 加以对元老旧臣乃至李姓的排斥压抑,外戚势力甚嚣尘上,李唐王朝俨然武氏政权。某日,武承嗣上书请求立武氏七庙,追封武氏先祖为王,武则天认为也未尝不可,便准备同意。

但裴炎反对,上疏劝谏道: “皇太后是天下庶民的圣母,以圣德临朝称制,应当保持公正处事的原则,为武氏先祖追封王号不是太适宜的,那只能向天下人表示了自存私心。况且,又有汉代吕后的祸败为鉴呢?臣担心后来人看待现代就像现代人们看待过去一样。”皇太后武则天答道: “吕后之封,受封者还健在,如今只是为逝者追封尊号,情况大不一样,怎么能相提并论呢?”裴炎则再劝道: “蔓草难图,渐不可长,殷鉴未远,应当断绝其源。”武则天十分不高兴,但又不得不终止追封之事。

当时,李氏皇族的言行多受到限制,甚至有的遭难或被贬流,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人都是他们排斥的对象。武承嗣及其从兄弟武三思曾数次劝皇太后武则天寻找借口,因事诛杀他们,从根本上取代李唐王朝。公卿刘祎之、韦仁约等人都心怀余悸,害怕多言多语祸及九族,一般情况下唯唯无言以求自保,惟独裴炎在朝廷上据理力争,甚至直言顶撞,因此得罪了武承嗣之流,令他们怀恨在心。

文明元年(684),“临朝称制”的武则天在改行文字的同时,对中央三省及其官职名称也多作了更改,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改为内史,当时裴炎为内史。是年秋天,开国元勋李勣的孙子徐敬业因反对武则天临朝听政而于扬州起兵。后来又有唐朝宗室李贞等在河南、山东等地起兵,天下形势骤然紧张。中央三省多次聚议,武则天还单独召裴炎入宫商定对策; 裴炎也对武则天的专权表示不满,便趁机请求武则天归政于皇帝,道:“如今皇帝已年长成人,却未能亲政,从而导致一些狡猾之徒多有微词和不规之举; 若太后归政,那么,此贼不用讨伐便可以解决。”武则天听后,十分恼怒。御史崔察见状,趁机上奏攻击裴炎,说: “裴炎任职朝廷长达20年有余,受遗辅佐,大权在握,若无异图,为什么要请皇太后归政呢?”便让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弹劾裴炎,右卫大将军程务挺还受密诏负责审理此案。凤阁侍郎胡元范犯颜上书为之辨争,说:“裴炎为社稷忠臣,有功于国家,悉心侍奉皇上,天下人看得十分明白,臣相信他是不会反叛的。”朝中大批文武官员均证明裴炎无反叛言行,但皇太后武则天都不予采纳。光宅元年(684)十月,裴炎被斩首于都亭驿的前街。

裴炎被逮捕入狱之初,周围许多人都劝他让步或屈服,但裴炎坚决不从,慨叹道: “宰相下狱,焉有更全之理。”裴炎被诛杀后,武则天又下令籍没其家,家中竟然没有什么蓄积。许多同僚部属因此受到牵连,如申州义阳(今河南信阳)人胡元范流死琼州(今海南),程务挺伏法,纳言刘齐贤被贬为吉州长史,吏部侍郎郭待举被贬为岳州(今湖南岳阳)刺史。

唐睿宗即位后,曾经下制赠裴炎益州大都督,追谥忠。裴炎之子裴彦先,官至太子舍人。

相关参考

裴炎是清官吗? 如何评价裴炎

  裴炎  裴炎被诬陷谋反斩杀后,唐睿宗为其平反,赐谥号为忠,唐德宗将裴寂定为唐朝开国以来“名迹崇高,功效明著”的宰相中的上等。  裴炎是清官吗?  武则天将裴炎斩杀于洛阳都亭驿,抄没其家产。但裴炎家

唐朝裴炎简介 武则天为什么要杀裴炎

  裴炎  裴炎出身河东裴氏洗马裴,曾任唐朝宰相,是的顾命大臣,曾接受顾命,废黜中宗,封爵河东县侯,最终因得罪武则天被诬以谋反而死。  唐朝裴炎简介  裴炎(?-684年),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山西闻

武则天因何要除掉裴炎? 唐朝宰相裴炎被杀之谜

684年,武则天以谋反罪名杀死了宰相裴炎。当裴炎被抓后,朝中一片哗然,大批官员为裴炎申冤辩护,但最终都得到了严厉的惩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武则天决定除掉裴炎的?真是武则天所说的谋反,或另有其他原因?裴炎

武则天因何要除掉裴炎 唐朝宰相裴炎被杀之谜

684年,武则天以谋反罪名杀死了宰相裴炎。当裴炎被抓后,朝中一片哗然,大批官员为裴炎申冤辩护,但最终都得到了严厉的惩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武则天决定除掉裴炎的?真是武则天所说的谋反,或另有其他原因?裴炎

武则天因何要除掉裴炎 唐朝宰相裴炎被杀之谜

684年,武则天以谋反罪名杀死了宰相裴炎。当裴炎被抓后,朝中一片哗然,大批官员为裴炎申冤辩护,但最终都得到了严厉的惩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武则天决定除掉裴炎的?真是武则天所说的谋反,或另有其他原因?裴炎

武则天因何要除掉裴炎? 唐朝宰相裴炎被杀之谜

684年,武则天以谋反罪名杀死了宰相裴炎。当裴炎被抓后,朝中一片哗然,大批官员为裴炎申冤辩护,但最终都得到了严厉的惩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武则天决定除掉裴炎的?真是武则天所说的谋反,或另有其他原因?裴炎

唐朝裴炎只是政治制度下的牺牲品

唐朝裴炎唐朝宰相裴炎早年的时候就勤奋好学,同学在游玩的时候,他仍旧刻苦钻研,还因为觉得自己学术不精,而拒绝政府的征辟。唐朝宰相裴炎680年,裴炎成为宰相,在唐高宗前往洛阳的时候,被安排在长安城守候,并

唐朝裴炎只是政治制度下的牺牲品

唐朝裴炎唐朝宰相裴炎早年的时候就勤奋好学,同学在游玩的时候,他仍旧刻苦钻研,还因为觉得自己学术不精,而拒绝政府的征辟。唐朝宰相裴炎680年,裴炎成为宰相,在唐高宗前往洛阳的时候,被安排在长安城守候,并

历史人物 裴炎勾结徐敬业谋反全因骆宾王的一首童谣 他被杀是报应

裴炎裴炎别名裴令,字子隆,出身河东裴氏,是唐朝宰相、唐高宗的顾命大臣,曾经支持武则天废唐中宗改立唐睿宗,最后又因为得罪武则天而被诬陷杀害。后人认为,武氏能得势跟裴炎脱不了关系,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对

历史人物 唐朝宰相裴炎是怎么死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唐朝宰相裴炎是怎么死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古代皇帝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想做什么事,想铲除什么人,无论什么由头,合理还是不合理,是否会遭到天下人的非议,他们都可以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