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董槐生平简介?董槐历史评价?
Posted 宋朝
篇首语: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董槐生平简介?董槐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董槐生平简介?董槐历史评价?
董槐
一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今安徽)人。
董槐从少年时代就特别喜爱兵器,潜心钻研兵书,像孙武、曹操等人撰写的兵书都是他涉猎的对象。并立下志向,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这与董槐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大片中原国土沦于金兵之手; 而日益强大的蒙古正加紧了对宋的战争,南宋丧师失地之事屡屡发生,社会危机深重,朝廷日益腐败。董槐立志要改变这种状况,他经常说: “如果皇上用我,必将恢复中土,还我大宋江山。”血气方刚的董槐胸有满腔豪情,他长得魁梧高大,一表人才,有点自命不凡,自称是诸葛亮、周瑜再生。他的父亲听到他的话后,严厉地训斥了他一番,说他“好说大话,不尽心学习,能成就大业吗?”听了父亲的话,董槐心知有愧,乃从师于永嘉的名儒叶师雍、辅广,潜心学习、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嘉定六年(1213)董槐登进士。历任靖安主簿,广德军录事参军。他任职期间,能够明察秋毫,治理有方,得到百姓拥护。
绍定三年(1230),董槐通判镇江府。及董槐到任时,正值已降蒙古的原起义军首领李全大举攻宋。李全兵多势众,加之准备充分,一路杀来,渡过淮河直趋长江。董槐虽然是刚到任上,也义不容辞担负起抵抗的任务。他昼夜奔忙,立即组织起一支军队,亲自率兵渡江迎击李全。加之赵范、赵葵二将率军英勇作战,大败李全。
嘉熙年间,董槐历任提点湖北刑狱、知江州(今江西九江)、潭州(今湖南长沙)等职。董槐为人正直,办事公正,遇事沉着冷静,颇有大将风度。这在处理常德兵变事件中得到证明。南宋王朝自建立之时起就处在战争动荡的环境中,由于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等原因引发的兵变事件不计其数,而因处理不得当致使兵变者叛宋降敌的事也不在少数,严重削弱了宋朝的力量。当常德兵变之时,董槐充分考虑了这些问题,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对常德城内兵变者不宜动武包围,而应该和平解决。同时考虑到常德城内兵变者正纵火烧城、鼓噪不安等情况,应立即着手解决,不宜拖延。在接到常德兵变消息后短短的时间里,董槐很快理清了头绪,作出了决定,由他带几名随从亲自到常德城内,平息变乱。对于他这一决定,大多数人都不同意,认为此去凶多吉少。但董槐主意已定,坚决地走向城内。来到常德城,董槐见到兵变首领,非但不加责怪,反而和言细语地询问变乱的原因,检讨自己的过失,保证以后更好地对待士兵。士兵们都很受感动,本来他们也不想一意孤行,这时见董槐公开表示歉意,立即表示听从指挥,结束变乱。这样,一场变乱很快地平息了,董槐临危不惧、处事镇静的作法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江北尽被金兵占领,金朝贵族对百姓实行野蛮的奴役统治,许多百姓被迫逃离家园,纷纷渡江来到江南。流民大批的到来,使本来就很紧张的粮食问题更加严重。虽然南宋地方官几乎都遇到过这个问题,但首当其冲的还是像镇江府等这样的靠近江北的地区。面对大批流民,董槐认为不能不管,因为他们同是大宋臣民。对于他的这种想法,很多人向他吹风,说什么“军队需要振兴,郡国所储粮食不宜给流民。”董槐从“民乃国之根本”这一点出发,说服众人,把粮食分发给流民,使他们赖以生存下去。对于生活无着被迫啸聚山林的起义军,董槐也极力招抚。董槐辖区有一支义军,占山为王,打家劫舍,与官军为敌。董槐采取怀柔、招抚的办法,几次亲身入山寨,劝他们归附朝廷,一致抵御外侮。经过董槐三番五次的工作,他们终于归附,率部下加入宋军。其他的一些义军如曹聪、刘清等也纷纷归顺,壮大了抗金、抗元的力量。
军队数量的增加,无疑增强了战争的实力。但是,处于连年战争之下的宋朝国力衰微,大量的军事开支从何而来?只有从民间收取、摊派,这样一来杂税多如牛毛,百姓生活异常困苦。董槐深知这一点,在他任地方官时,能够体谅民之疾苦,积极发展生产,缓解人民负担。筹备粮饷时,妥为筹划,尽量做到不扰民,又使宋军之需得以保证。
淳祐年间,董槐调任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在其任职期间,整顿军纪,加强训练。宋朝的军队长期以来军纪松弛,战斗力低下,面对这种情形,董槐把军队按照战斗力高低分为三等,对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教授士兵基本的作战知识、作战方法,进行体能训练。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军队的战斗力普遍提高,军纪松弛的现象大有改观。
淳祐六年(1246),董槐担任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驻地邕州(今广西南宁)。初到邕州,董槐就深入民间,考察治辖内各方面情况。邕州为少数民族杂居之处,西通大理国,南连交趾(今越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董槐在考察分析的基础上,上守御七策,向朝廷陈述自己对防守邕州之地的建议与看法。邕州时常发生民族争斗、交趾入侵等事件。对内部民族间的争斗,董槐采取缓和、调解的方针,对少数民族赤胆相交,赢得了少数民族的爱戴与拥护。由于正确处理了内部关系,生产、社会秩序一片井然,来犯者也有所顾忌。在此基础上,董槐与交趾定立互通互利条约: 无犯边; 归还侵我之地; 归还掳掠的人口、牲畜; 奉正朔; 通贸易。交趾还曾派使者到临安,承认宋王朝的属国地位,贡献方物、大象。南方少数民族的和睦相处与南部附属国的稳定,与董槐的艰苦工作是分不开的。
二
董槐在任外职期间,不计个人得失,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得到了朝野的一致认可,宝祐元年(1253)被调入朝,担任参知政事。此时经略四川的抗蒙名将余玠由于谢方叔等人的挑拨被撤职,召他入朝,仅给他一个资政殿学士的虚衔。余玠知道自己入朝不会有好结果,就在当年七月含恨自杀。理宗罢免了余玠以后,任命余晦为四川制置使。余晦还没有到任,蒙古将领汪德臣听说余玠已死,立即出兵侵扰四川。余晦指挥不利,接连失败,四川形势日益紧张起来。理宗也十分生气,夺了余晦的官,诏荆襄制置使李曾伯前往四川。四川乃宋蒙交战前线,李曾伯胆小如鼠,且无为国分扰的责任感,列出许多理由不愿前往。董槐见此,上疏请求朝廷派他前往,认为国家危急,为臣应赴汤蹈火,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一番肺腑之言,表达了他的一腔报国心愿。但朝廷没有批准。
董槐遇事敢于直言,入朝后,他的正直的性格也丝毫未变。他自以为既为理宗重用,就要知无不言。有一次,理宗询问董槐“积民籴备边”一事,理宗意欲得到董槐的肯定,董槐却说: “吴民贫困,不应该向他们征籴粮食。因为民为邦之根本,失去他们的支持,国家还能成为国家吗?”理宗不以为然。面对宋朝所处境地,董槐向理宗指出,当今形势关系宋王朝的存亡,应该像勾践那样振作起来。他对理宗说: “外有强大的敌国,就应考虑自强之计。能够自强,敌人就会怕我,我不必惧怕敌人。”为了自强,他向理宗建议应选拔人材,起用虽有过失但有才能之人,使他们为朝廷效力,才能壮大我们的力量。但理宗已是年老昏花,终日醉生梦死,被一群小人裹胁,听惯了谄媚奉承的话,对董槐的直谏,要么置若罔闻,要么心中不快。
宝祐三年(1255),董槐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一职,更觉责任重大,一心要整顿纲纪,振兴宋朝。他向理宗指出,“为政有三害: (一)戚里不奉法; (二)执法大吏作威作福; (三)皇城司不检士”。接着,董槐分析了这三害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 执法大吏作威作福身不正,不足以慑民; 皇亲国戚不守法,法令就会遭到鄙视,法令不行,朝廷的号召力就下降,必然造成社会动荡,秩序紊乱。董槐恳求理宗对皇亲国戚、不法权臣的行为进行制裁,改变当时的腐败政局,这遭到了一些奸佞小人的反对。理宗也无意更新政局,对董槐的劝告只是听听而已。但以丁大全为首的一群平日作威作福、为所欲为的奸佞之徒却不能放过董槐。丁大全先是来软的一手,暗地里派心腹与董槐结交,董槐为人正直,哪里愿和这等小人结交,把来人大骂一场,赶出门去。丁大全见此招不行,对董槐由怒生怨,发誓与他誓不两立。董槐却对他们并无防备,继续劝说理宗振作起来。他认定丁大全依靠阎贵妃的支持,窃弄威权,理宗是被暂时蒙蔽,作为臣子,应该向君主进忠言。他多次对理宗说丁大全是一个邪佞小人,不可亲近。理宗却对丁大全刻意袒护,对他说: “大全并未说过你的坏话,你不要疑心。”董槐见无法说服理宗,便向理宗表示不能和自己眼里的奸臣并立朝廷,这惹恼了理宗。丁大全乘机上章弹劾。奏章尚未批答,丁大全就半夜调集兵士100多人在灯笼火把的照耀下,个个手执明晃晃的刀剑,叫喊着包围了董槐的宅第。丁大全拿着御使台的公文,猛擂大门,叫董槐快快出来受绑,说要押往大理寺审讯。董槐出来,丁大全却并不绑他,只是连推带搡押上一顶轿子,随手扔进去一根绳索,然后抬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暗中吩咐士兵们大声议论: “这次董丞相非判死罪不可!”故意制造气氛,企图让董槐畏惧自杀。然而他们一路吵嚷着一直走出了北关,掀开轿帘看看董槐还神态自若地坐在里面,不由得又气恼又无可奈何。丁大全就吩咐把董槐连人带轿丢进路边沟中,和士兵们呼啸而散。
董槐爬出来,徒步慢慢地走到了接待寺。这时天已放亮,而将他罢相的诏书也在朝廷上公布了。
董槐被罢相后,眼见朝政日非,兵连祸结、疆土日蹙,越发忧心忡忡。景定四年(1263)的一个雷雨之夜,董槐在家中猝然而卒。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董槐简介 董槐是怎么死的 董槐官职 董槐是怎样的人
本名:董槐 字号:字庭植,号榘堂 所处时代:南宋 出生地:安徽定远www.cha138.com 去世时间:1262董槐——南宋大臣 董槐(?—-1262)南宋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字庭
王淮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的铁蹄正在残暴地蹂躏着黄河两岸的壮丽河山,江浙一带远离战火,还暂时显得比较平静。此时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一户姓王的人家新添了一名男婴,父亲大概对淮河以北的弥天硝烟深
晏殊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春,全国各地的学子齐集京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朝廷大考。江南安抚使张知白向朝廷举荐一名“神童”应考,真宗即命驿送至京,与千余名考生一起在宫廷中参加礼部试(又称省试、春试)。
寇准提起寇准,人们就会想到长篇评书《杨家将》中那个刚正不阿、机智幽默的寇青天。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寇准的传说,比如智审潘仁美、寇准背靴等,歌颂他的公正执法、为国尽忠的事迹。这些都是经过人们的想象
韩绛宋朝时的相权随着皇权的无限膨胀而大大地削弱了,军事、财政大权亦被分出,宰相成了一个行政首脑。但作为百官之长,它仍然是权力的象征,尊贵的名词,闪烁着诱人的光环,是大大小小官员追逐的目标。韩绛、韩缜兄
苏颂绍圣初年,亲政后的宋哲宗对元祐政事展开了全盘清算,凡元祐年间得势的大臣或遭黜谪,或被治罪,罕有幸免。在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风云骤变之际,有一个人却唯一例外地受到了宋哲宗的礼重保护。这倒不是因为此
刘挚刘挚,北宋东光(今属河北)人,字莘老。嘉祐(1056—1060)进士。元祐元年(1086)任尚书右丞,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六年(1092)任右仆射,为元祐更化的重要人物,是旧党朔党领袖。哲宗
梁克家梁克家(1128—1187),字叔子,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他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三月参加“庚辰科”殿试,一举夺魁,成为南宋第十一位状元。时年32岁。被
京镗京镗,字仲远,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从小聪明好学,绍兴二十七年(1157),不满20岁就考中进士。此后一直在江西任地方官。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名臣
王旦王旦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北宋大臣。字子明,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淳化二年(991),任右正言、知制诰。真宗即位,任中书舍人。“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