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王爚生平简介?王爚历史评价?
Posted 宋朝
篇首语: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王爚生平简介?王爚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王爚生平简介?王爚历史评价?
王爚
王爚,字仲潜,绍兴新昌(今属浙江)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
初入仕途的王爚,先是担任了一个时期的地方官,在常熟、泰州、滁州、瑞州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王爚为官清廉、公正,体察民情,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也深深了解下层人民的苦难。因此在担任地方官时,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
淳祐二年(1242),改任监三省枢密院门。之后又历任太府寺丞、秘书丞、户部郎官、尚书左司员外郎等职。
宝祐元年(1253),王爚担任国史编修一职。对王朝兴衰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对国家政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曾经上书朝廷,希望陛下下诏,要各大臣“互相商议治乱之方。”他认为: “治理国家应该居安思危,修德行政,摧垮奸佞小人的气焰。如果这样,才能使国内明治,百姓拥护。在外则强大无比,能够抵挡住外来入侵。”针对当时外部蒙古日益强大,而南宋朝政腐败的现实,王爚恳请理宗振奋起来,振兴朝廷。但是,此时的理宗在位已30年,整日醉生梦死、昏昏沉沉,哪里能听得进去这样的劝告?王爚的话也只能说说而已。
看到皇帝如此昏庸,王爚十分伤心。这时,任京湖宣抚大使的赵葵对王爚仰慕已久,派人延揽王爚,王爚遂到了赵葵军中。赵葵乃南宋名将,在对蒙战争中屡建战功,王爚在其手下,为其出谋划策,成为赵葵的得力助手。
开庆元年(1259),王爚授集英殿修撰、枢密都承旨、权吏部侍郎。景定元年(1260),为真侍郎兼太子左庶子,负责对太子赵禥的教育培养。王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工作中,为太子选择书籍,教太子治国治民之道,严格要求,孜孜不倦。他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得到了太子的尊敬,也深为理宗喜欢。
咸淳元年(1265)正月,王爚拜签书枢密院事。不久,王爚又担任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一职。咸淳二年(1266),任参知政事。这时宋廷朝政被贾似道一手把持,他结党营私,专横跋扈,打击忠良,陷害正士。朝中正直的大臣都不愿与其同流合污,王爚、叶梦鼎等人多次上书,乞归田里,但是,都没有得到允准。
在贾似道的统治下,朝政越发腐烂不堪,加之外部蒙古日益严重的威胁,南宋小朝廷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到咸淳九年(1273)元军攻下襄樊后,分水陆两路大举进攻南宋。在元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南宋将士逃的逃,降的降,大片宋土沦于敌手,南宋危在旦夕。而身为臣子的大部分官员这时也顾不了什么“忠”“义”了,丢下皇帝自己逃命去了。度宗在咸淳十一年(1275)任命王爚、章鑑为左、右丞相兼枢密使。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王爚极想有所作为,无奈,元军已兵临临安城下。城内人心惶惶,虽然王爚久负名望,留在朝中多少镇定了人心,但却不足以解决朝廷的困境。为了能够挽救宋廷,王爚恳求朝廷准许他回乡,召募忠义之士抗击元军,以图复兴,但是未获准许。这时的王爚已顾不了许多,虽然朝廷没有批准他的请求,他仍然按原计划,渡过钱塘江到了萧山,招募忠义之士抗击元军。正在王爚实施自己的抱负时,朝廷召回他的诏书却到了。王爚重又回到朝中。他对腐败不堪的政局向皇上陈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目前朝政不堪目睹的现状都是贾似道专权造成的。恳请皇上改过自新,励精图治。王爚固然有忧国忧民之心,然而,国事到了这等地步他又能拿出什么灵丹妙药呢?
王爚似乎也感觉到了宋廷的灭亡即在眼前,他为无力挽救而难过,他想,与其眼睁睁地看着社稷倾覆,倒不如远离的好。于是王爚又多次乞请归隐田里。但宋廷正值危难之际,还需重臣扶辅,遂任命他为平章军国重事。不久,王爚因与宰相陈宜中不和,去职。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王爚死。
相关参考
晏殊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春,全国各地的学子齐集京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朝廷大考。江南安抚使张知白向朝廷举荐一名“神童”应考,真宗即命驿送至京,与千余名考生一起在宫廷中参加礼部试(又称省试、春试)。
寇准提起寇准,人们就会想到长篇评书《杨家将》中那个刚正不阿、机智幽默的寇青天。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寇准的传说,比如智审潘仁美、寇准背靴等,歌颂他的公正执法、为国尽忠的事迹。这些都是经过人们的想象
韩绛宋朝时的相权随着皇权的无限膨胀而大大地削弱了,军事、财政大权亦被分出,宰相成了一个行政首脑。但作为百官之长,它仍然是权力的象征,尊贵的名词,闪烁着诱人的光环,是大大小小官员追逐的目标。韩绛、韩缜兄
苏颂绍圣初年,亲政后的宋哲宗对元祐政事展开了全盘清算,凡元祐年间得势的大臣或遭黜谪,或被治罪,罕有幸免。在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风云骤变之际,有一个人却唯一例外地受到了宋哲宗的礼重保护。这倒不是因为此
刘挚刘挚,北宋东光(今属河北)人,字莘老。嘉祐(1056—1060)进士。元祐元年(1086)任尚书右丞,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六年(1092)任右仆射,为元祐更化的重要人物,是旧党朔党领袖。哲宗
梁克家梁克家(1128—1187),字叔子,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他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三月参加“庚辰科”殿试,一举夺魁,成为南宋第十一位状元。时年32岁。被
京镗京镗,字仲远,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从小聪明好学,绍兴二十七年(1157),不满20岁就考中进士。此后一直在江西任地方官。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名臣
王旦王旦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北宋大臣。字子明,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淳化二年(991),任右正言、知制诰。真宗即位,任中书舍人。“澶渊之盟
富弼按宋朝的宗庙制度,诸朝帝王皆有功臣配享之制。在北宋的皇帝当中,配享宋神宗之位的曾先后有两人,一是哲宗绍圣元年诏以故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守司空、荆国公、赠太傅王安石配享,一是绍圣三年诏罢王安石,
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句名言是宋太宗对其大臣吕端的评价。吕端在政治上并不是一个有重大建树的历史人物,但关于他的这句名言,人们却不陌生。有人甚至把他与三国时的蜀汉名相诸葛亮相提并论,有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