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王随生平简介?王随历史评价?

Posted 宋朝

篇首语: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王随生平简介?王随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王随生平简介?王随历史评价?

王随

王随,字子正,太祖开宝六年(973)出生于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太宗淳化三年(992)登进士甲科,仕途一帆风顺,先由将作监丞改任同州(今陕西大荔)通判,又由秘书省著作郎迁至直史馆,判三司磨勘司。

王随年少得志,尤得真宗信任。不久,他又由判三司磨勘司出任京西转运副使。王随是河南府人,这次任命正好使他能顺便回家乡一看,也是他做官后第一次回归故里。为此,他颇为得意,在向真宗面辞时,他感谢真宗的厚爱说: “臣父母家居洛阳,今年正逢大寿辰,这次臣得奉圣命,移任京西,使臣能顺路对父母略尽孝心,实在是皇帝陛下对卑臣的恩泽,臣不胜荣幸与感激。”一番话,也说得真宗颇为高兴。真宗一时兴起,亲书诗词一首相赐,并赐其羊、酒、布帛等物,让其回家为父母祝寿,人以为异礼。

王随衣锦还乡,颇为荣耀,邻里乡舍也对他表示祝贺,纷纷去其家拜访,一时门庭若市。王随以有王命在身,不敢久留,在家仅住三日便赴任所。由于他为政认真,兢兢业业,颇获政声,遂由京西转运副使擢任淮南转运使。

在淮南任职期间,王随的父亲因病去世,他辞职回家。恰这时淮南地区发生饥荒,王随奉诏夺情起复,匆匆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即复任淮南。由于饥荒,农民失业,破家荡产,多逃亡在外,使大片的土地撂荒不耕。为此,王随坐卧不宁,他令所属州县贷放官库钱粮,救济灾民,稳定人心。又令各州县向农民借贷种粮,等收成后,从便还贷,以尽快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结果使大批流亡的人口返还故乡,复业耕垦。王随以其能补偏救弊的突出才干,获得真宗的异常赏识,先由淮南徙任河东转运使,三迁至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复擢任知制诰。

在宋代,知制诰职掌起草机要诏命、制诰、敕书、德音等文书,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同时也是皇帝的顾问,在当时主要由翰林院翰林学士充任,其他人担任此职,须是皇帝所亲信的人。但是想不到,王随虽是进士出身,文章也不错,但却不擅长诏、诰、敕、令等这类文辞,故担任知制诰不久,即因起草的文件多不合朝廷之意而改知南京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

王随性情较孤僻,平时话语不多,但注重实际。他又笃信佛教,以佛教教义相自律,为政崇尚宽简。真宗有一次即对宰相王旦说: “王随治理南京,为政太宽。”王旦说: “南京为都会之地,不实行严政恐难以治理。王随临政为人就是太宽厚了。”建议真宗改任王随别郡。真宗采纳王旦的意见,于是改任王随知扬州,复加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

天禧二年(1018)八月,真宗立皇子赵祯为皇太子,这时的参知政事丁谓为人皌壬,善于逢迎,为了专权,他千方百计排挤宰相寇准。寇准也担心哪一天真宗死了之后,丁谓等人会谋夺国政,于是奏请真宗说: “皇太子渐已长大成人,众望所属,但丁谓为人奸佞,不可辅佐少主,请择方正大臣以为羽翼。”真宗点头称善,于是简任王随为东宫官,拜右庶子,仍领开封府事。由此,王随又与真宗的继承人、后来的仁宗结下了深厚的关系。

真宗晚年,病体缠身,暮气沉重,持盈守成,避居深宫,沉溺丹鼎,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带来了极好的机会。尤其是参知政事丁谓,权欲心极强,他不惜屈身阿附讨好真宗刘皇后,又串联枢密使曹利用与刘皇后的姻亲、翰林学士钱惟演等人,沆瀣一气,结党固权。还向真宗进谗言,诬蔑寇准专权、图谋不轨。这时真宗已身患重病,事多健忘,便轻信丁谓等人所言,将寇准罢相,擢参知政事李迪为相。

此后不久,丁谓又与真宗亲信的宦官、入内副都知周怀政发生矛盾。周怀政与职掌契丹、高丽国信使见辞宴赐及四方进奉、四夷朝觐之事的客省使杨崇勋等合谋,欲杀掉丁谓,复相寇准,奉真宗为太上皇,传位赵祯,废刘皇后,并约定于天禧四年(1020)七月十五日起事。不料就在政变发生的前一天晚上,杨崇勋畏惧怕死,告发自首,周怀政遭捕被杀。丁谓即借此大兴狱案,排除异己。因王随被视为寇准的人,以曾向周怀政借银五十两为名,夺官降职,改给事中,出知杭州。

丁谓又将李迪排挤出朝,自己升任宰相,一手把持了政权,并进一步穷究所谓“寇党”,把先已被贬为道州司马的寇准再贬为雷州司户参军,把出知郓州的李迪再谪为衡州团练副使,必欲置他们于死地,以防其重被起用。副相王曾说对寇、李贬责太重,也被丁谓指责为“寇党”,王曾不敢再说什么了。

王随对丁谓的专横跋扈非常气愤,他联合知青州周起责、知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王曙等地方官上疏朝廷,直斥丁谓的专擅。结果受到丁谓的进一步打击,再遭谪贬,降官为秘书少监,徙知偏远的通州(今四川达县)。

王随虽连遭贬谪,但却仍尽心竭力于政事。通州是个小州,因地处僻远,文化不发达,教育状况相当落后,境内竟无一处像样的学校。王随认为,要改变这里的落后状况,须先发展教育,于是他首先主持改建了州城里的孔子庙,又增盖屋舍,建起了颇具规模的州学。通州人非常高兴,纷纷送自己的子弟入校学习。这时,王随的母亲去世,他即辞职奔丧回家。

就在王随为母服孝期间,朝廷也发生较大的变动。乾兴元年(1022)真宗病卒,仁宗赵祯即位,尊刘皇后为皇太后,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接着,丁谓失宠被贬,王曾、张知白、张士逊等人相继为相。王随服除,亦起复为光禄卿、知润州(治今江苏镇江),复徙知江宁府(治今南京)。

这时,淮南连年发生饥荒,淮南转运使没有作调查研究,即移檄江宁,令王随发放常平仓粮,按灾民每口每日二升计算,如数拨运,救济灾民。但王随认为,饥荒之所以发生,固然与天灾有关,但主要还是人为的,是由于那些富商兼并之家,有意借蝗旱之灾,囤积居奇,谋取暴利,致使谷价腾涌,饥民日多。因此他主张,发放救济粮不如出官仓粮投放市场,平抑物价,使更多地人受惠,安家乐业,比发放一点救饥粮更能起到缓解饥荒的作用。转运使采纳他的建议,结果收到良好的效果。

随后,王随以政绩突出,复官给事中,擢龙图阁直学士,改知秦州(治今甘肃天水)。秦州属秦凤路,为宋朝西部重要边防地区,宋政府在此派驻有大量的军队。但宋军中常有士兵因违反军纪害怕惩罚而逃入宋夏毗邻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就投依一些少数民族贵族家庭做了家奴。做家奴的若得罪了其主人,其主人又往往将其捆绑起来复交宋朝官府。宋地方官府则以叛逃罪而定这些逃亡士兵的死罪,故常有许多人坐此遭斩杀,实多冤枉。对此,王随奏请朝廷作了一些变更规定,废除以前的苛法,规定凡是有逃走的士卒而后又自己归来的,皆免于死罪,且视情况允其重新入伍,隶于军籍。这样一来,先前那些逃亡而不愿做家奴的逃兵,又都纷纷归来自首,同时也安定了军心。

尤其是秦州为边地,宋夏战争曾对这些地区以严重影响,以致生产萧条,许多田地荒芜不耕。为了恢复发展秦州的农业生产,王随还上书朝廷,建议招募归降的蕃部士卒或民户,分拨给因战争而荒废的牧马地,让他们耕种,得朝廷允准,使大片荒地得以开垦。

秦州任满,王随又徙知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再迁御史中丞、同知礼部贡举,进为尚书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从此,王随即又任职京城,并逐渐参预朝廷军政大事的决策。

自宋初以来,宋政府实行榷盐制度,把全国分为若干个盐区,对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等进行垄断经营。如京西洛阳、南京应天、北京大名所属州县及其他一些地区,盐的销售皆由官府运输销售,运输之役也皆由民户担任,负担沉重,故天圣末年以来,就有人上书朝廷,要求在这些地区开放榷禁,实行通商,以宽恤民力。仁宗因此诏王随与翰林学士盛度一起本着除弊兴利的原则,变更榷盐制度。

王随经认真调查研究,确认这些地区实行盐的通商有利无害,因此天圣八年(1030)十月,仁宗下诏罢京西、南京、北京所属州军榷法,允准商人从便转运销售。此法实行后,不仅大大减轻了民户的力役负担,盐价降低,而官府也增加了税收,官私皆便。

明道二年(1033),垂帘听政达十年之久的刘太后病卒,仁宗亲政,起用张士逊、李迪为相。王随先以江淮地区发生灾荒,被任命为江淮安抚使,当年四月使还,拜户都侍郎、参知政事。因仁宗年纪尚轻,王随建议宰臣们应定期向皇帝进讲前代名臣规谏等,启迪圣心,但被认为这不是宰臣之职而没有被仁宗采纳。这时,江湖地区又因榷盐制度的衰弊,老百姓严重缺乏食盐,有人上书大声疾呼要求改革。按宋朝原来的榷盐制度,江湖地区所需食盐由官府从淮南运进。但由于在运盐过程中,纲吏舟卒,侵盗贩鬻,不足部分便掺以沙土,使本来很好的精白盐变成盐沙掺杂而不可食的粗黑盐。官府为制止吏卒的舞弊盗贩行为,以严刑惩治,结果,又有许多人遭鞭笞、流配。再加上运输不力,还使淮南积聚了大批的食盐卖不出去,连锁导致盐户断绝收入而生活陷于贫困。为此,王随又根据他先曾变更西京、南京等地榷盐制度的经验,提出在江湖地区开放盐禁,实行通商,允准商人在缴纳利税以后,从便贩盐售盐。另建议在扬州置折博务,允许商人以钱或粟帛等实物入官,然后由官府计值给予食盐。这样不仅解决了江湖乏盐的问题,而且同时也解决了淮南积盐过多、亭户生活困乏的问题,同时还使官府增加了利税收入。他的建议为朝廷所采纳。

景祐初年,毗邻宋朝的西夏政权又开始不断派兵入侵宋朝边地,并把数十万军队布置在宋夏边界地区,形成对宋朝的严重威胁。仁宗为此作紧急部署,下诏起用前任宰相为枢密使,专典军政。景祐二年(1035)二月,王随也由参知政事加吏部侍郎、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与王曾一起决断军政大事。

仁宗先曾由刘太后作主,立前勋戚郭崇的孙女郭氏为皇后,可是仁宗并不喜欢郭皇后,对这桩婚姻十分不满,等他亲政以后,便废郭氏,专宠美人尚氏、杨氏等,还要立寿州茶商陈氏之女为后。朝廷大臣对此多有非议。王随这时即与宰相吕夷简等上书,力谏仁宗谨慎从事。最后仁宗下诏,立前勋臣曹彬的孙女曹氏为皇后,皇后之争才渐渐平息下去。

同时,仁宗又以宰相张士逊为舆论所不齿,罢张士逊,用吕夷简与李迪为相,因李迪与吕夷简因政见不合发生矛盾,仁宗又擢枢密使王曾为相,罢李迪出知亳州。吕夷简为固其相位,独揽大权,不惜采用各种手段,网罗亲信,进用侥悻,并杜塞言路,贬抑台谏,引起众人不满。特别是吕夷简与王曾的矛盾激化,两人常当着仁宗的面争论不休,再引起仁宗的不满。景祐四年(1037)四月,吕夷简和王曾同时罢相,王随即由知枢密院事加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任为首相。户部侍郎、知郑州陈尧佐擢为副相。

但王随任相后不久,即因病休息,仁宗特允准他五日一朝,到中书政事堂视事,参预大政决策。可是终因身体有病,又性情偏激,与副相陈尧佐、三司使韩亿、参知政事石中立等人议事不合,故为相不到一年,在宝元元年(1038)三月遭谏官韩琦的弹劾,加上全国各地灾异频发,王随被指责为人“无才术”,为政“无建明”,为相“非才”,与陈尧佐、石中立等同时被罢,以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出判河阳(治今河南孟县南),宝元二年(1039)正月卒于任所。赠中书令,谥章惠,后改谥文惠,有文集20卷。

相关参考

宋朝 韩琦生平简介?韩琦历史评价?

韩琦韩琦,字稚圭,相州(今河南安阳)人。韩琦相貌清秀,未满20岁便中了进士第二名。由朝廷派出任淄州通判。任右司谏时,上疏抨击宰相王随、陈尧佐、韩亿、石中立,使4人同日罢相。宝元三年(1040),出任陕

宋朝 王淮生平简介?王淮历史评价?

王淮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的铁蹄正在残暴地蹂躏着黄河两岸的壮丽河山,江浙一带远离战火,还暂时显得比较平静。此时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一户姓王的人家新添了一名男婴,父亲大概对淮河以北的弥天硝烟深

宋朝 晏殊生平简介?晏殊历史评价?

晏殊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春,全国各地的学子齐集京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朝廷大考。江南安抚使张知白向朝廷举荐一名“神童”应考,真宗即命驿送至京,与千余名考生一起在宫廷中参加礼部试(又称省试、春试)。

宋朝 寇准生平简介?寇准历史评价?

寇准提起寇准,人们就会想到长篇评书《杨家将》中那个刚正不阿、机智幽默的寇青天。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寇准的传说,比如智审潘仁美、寇准背靴等,歌颂他的公正执法、为国尽忠的事迹。这些都是经过人们的想象

宋朝 韩绛生平简介?韩绛历史评价?

韩绛宋朝时的相权随着皇权的无限膨胀而大大地削弱了,军事、财政大权亦被分出,宰相成了一个行政首脑。但作为百官之长,它仍然是权力的象征,尊贵的名词,闪烁着诱人的光环,是大大小小官员追逐的目标。韩绛、韩缜兄

宋朝 苏颂生平简介?苏颂历史评价?

苏颂绍圣初年,亲政后的宋哲宗对元祐政事展开了全盘清算,凡元祐年间得势的大臣或遭黜谪,或被治罪,罕有幸免。在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风云骤变之际,有一个人却唯一例外地受到了宋哲宗的礼重保护。这倒不是因为此

宋朝 刘挚生平简介?刘挚历史评价?

刘挚刘挚,北宋东光(今属河北)人,字莘老。嘉祐(1056—1060)进士。元祐元年(1086)任尚书右丞,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六年(1092)任右仆射,为元祐更化的重要人物,是旧党朔党领袖。哲宗

宋朝 梁克家生平简介?梁克家历史评价?

梁克家梁克家(1128—1187),字叔子,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他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三月参加“庚辰科”殿试,一举夺魁,成为南宋第十一位状元。时年32岁。被

宋朝 京镗生平简介?京镗历史评价?

京镗京镗,字仲远,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从小聪明好学,绍兴二十七年(1157),不满20岁就考中进士。此后一直在江西任地方官。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名臣

宋朝 王旦生平简介?王旦历史评价?

王旦王旦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北宋大臣。字子明,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淳化二年(991),任右正言、知制诰。真宗即位,任中书舍人。“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