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宋代·通判与知州

Posted 知州

篇首语: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宋代·通判与知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宋代·通判与知州

通判与知州

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州官的控制。宋初不拘铨选常规,往往用资序低的人暂代州官职务,以这种方法来控制州官,因而州官称 “权知军州事”,后称 “知州军事”,简称 “知州”。同时,太祖夺取荆湘之后,开始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一职,以分知州之权。以后推广到全国各地,成为一种制度,每州一人,大州二人,人口不及万户者不置。如知州是武臣,虽小州也设置。

开始阶段,通判既非知州的副贰,又非属官,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权力很大。通判与知州发生争执,通判常说: “我监州也,朝廷使我来监督你!” 知州的一举一动多为通判所牵制。后来宋廷规定,通判为州府副长官,有监察所在州府官员之权,凡民政、财政、户口、赋役、司法等事务文书,都须通判与知州联合署名才能生效,知州事无大小,必须与通判或判官、录事共同裁处,大大限制了知州的权力。

南宋时期仍设通判一职,平时是知州的副长官,战时则专任钱粮之责,与知州共同催收经制钱、总制钱缴纳户部。

相关参考

宋朝 宋代·“圣相”李沆

“圣相”李沆李沆是洺州肥乡人,少年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通判潭州。太宗曾说李沆是“嘉士”,命中书召试,擢知制诰,赐钱百万,又以李沆家贫,多欠人钱,别赐钱30万以偿债。判吏部铨,尝赴太

宋朝 宋代·前三苏

前三苏前三苏是指苏易简及其孙苏舜元、苏舜钦。苏氏公孙是绵州盐泉人。苏易简字太简,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第一,通判升州。太平兴国八年知制诰,屡知贡举。雍熙三年(986)迁翰林学士,后任同知京朝官考

宋朝 宋代·反击交趾

反击交趾神宗熙宁年间,交趾(今越南)经常向宋边境进行劫掠。熙宁元年(1075)九月,交趾进攻广西路的古万寨。十一月又出动6万军队分水陆两路大举进攻广西路,水军攻占廉州、钦州,陆军直迫邕州。知州苏缄立即

宋朝 宋代·玉清昭应宫

玉清昭应宫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亳州父老、道释、举人等3316人诣阙,请求真宗朝谒太清宫,宰相率文武百官也上表请求。真宗因而决定明年春天亲行朝谒,命参知政事丁谓为奉祀经度制置使、通判亳州,预作

宋朝 宋代·后三苏

后三苏后三苏是指眉州眉山人苏洵及其儿子苏轼、苏辙。苏洵字明允,号老泉。27岁才开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科,皆不中。乃闭户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为益州知州张方平所知。嘉祐元年(1056)

宋朝 宋代·宋江起义

宋江起义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在河北聚众揭竿而起,时称“河北剧贼”,曾拒绝宋廷招降,转战于京东各地,出没于青、濮、郓等州之间。次年宋廷派曾孝蕴为青州知州,负责镇压宋江起义军,未及到任,即因方

宋朝 宋代·陈旉与《农书》

陈旉与《农书》陈旉是北宋末、南宋初年人,居住于真州西山,他不愿仕宦,“种稻治圃以自给”,享年当在80以上。《农书》是他74岁时所撰,真州知州洪兴祖为之作序刊行。《农书》分上、中、下3卷,在理论上对农业

宋朝 宋代·濂溪先生周敦颐

濂溪先生周敦颐周敦颐,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熙宁初年任郴州知州,后卒于知南康军任上。周敦颐喜谈名理,精于《易》学。程颢、程颐拜其为师。他提出的无极、太极、理、气、心、

宋朝 宋代·杂技与魔术

杂技与魔术杂技与魔术,宋代统称为杂耍。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这门古老的艺术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瓦子勾栏里以及露天广场上常有演出。宋代的杂技,在传统的竿伎、绳伎、冲伎、箭伎、刀棍、翻筋斗、打硬底(硬气功劈

最能吃的宰相 宋朝人物张齐贤的轶事

历史上有许多武将很能吃,廉颇就是一个,据说能够一顿饭吃十斤米十斤肉。文臣能吃的很少听到,北宋的宰相张齐贤是个例外。张齐贤是宋代著名政治家.进士出身,先后担任通判、枢密院副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分司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