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宋代·陈旉与《农书》

Posted 肥料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宋代·陈旉与《农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宋代·陈旉与《农书》

陈旉与《农书》

陈旉是北宋末、南宋初年人,居住于真州西山,他不愿仕宦,“种稻治圃以自给”,享年当在80以上。

《农书》是他74岁时所撰,真州知州洪兴祖为之作序刊行。《农书》 分上、中、下3卷,在理论上对农业实践加以总结。上卷为土地经营及栽培总论,中卷养牛,下卷蚕桑,体例谨严,多切身体会。对土地规划利用、土壤治理、肥料、水稻技术等方面,有不少独到见解。

陈遹《农书》 里,对稻、麦、粟、豆、麻、芝麻及萝卜等农作物的种植时间、高产办法,都根据农民的经验和他自己的实践、观察,作了科学的说明。在增产问题上,陈旉批判了土质条件决定论,认为用粪得当可以改变土地的性质,使作物生长良好。他提出积肥用粪屋,使肥料发酵快、质量高,提倡深耕,精耕细作,反对广种薄收的粗放办法。在种水稻方面,对旱田、晚田、山川原隰及平坡旷野的土质气候特点,都总结了一套经验。对于稻田之耘田,先要放水,不问有草无草,都要用于排摝,使稻根周围干干净净。在稻田里拔掉的杂草,随之埋在秧根底下,作为肥料,等到土面干裂再灌水,这样可使 “田干水暖,草死土肥”。《农书》里还提到稻田冬灌,可以使 “土壤苏碎”,还总结了防止虫害、浸种等方面的生产经验。陈旉 《农书》 可以说是两宋之际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全面总结,在中国农作史上有其光辉地位。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 贾思勰写农书

魏孝文帝改革,使北方社会经济呈现上升趋势,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广大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贾思勰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撰写了我国最重要的一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贾思勰不仅学问

宋朝 宋代·宋代针灸学

宋代针灸学针灸学在唐代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专科,在宋代又有突出的成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针灸师和新技术。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模型的铸造,是针灸学上的一大创造。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王

宋朝历史 宋代服饰图解

宋代服饰图解 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

宋朝历史 宋代官吏便服

宋代官吏便服――宋代官吏的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便服等。便服主要是一种圆领宽袖或窄袖的衫袍,一般男子及官员都可穿着。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

宋朝 宋代·宋代私修当代史

宋代私修当代史两宋时期史学家私人编写的本朝史书,数量极繁,流传到今天的也有很多,其最重要者有李焘、王称、徐梦莘、李心传等人编的史书。南宋初年李焘用了将近40年的精力,编撰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专记北宋

宋朝 宋代·太学

太学宋代的国子监,是中央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它直接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等官办学校。太学是国子监的主体,也是宋代的教育典范。北宋前期,太学规模不大,仁宗时也不过三四百人,而且是借用锡庆院的西

宋朝历史 宋代女子发型大全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虽然宋代也流行过梳大髻、插大梳的盛妆,然就整体而言,还是不像唐朝那般华丽盛大;面部的妆扮虽也有不少变化,但也不

宋朝 宋代·杂技与魔术

杂技与魔术杂技与魔术,宋代统称为杂耍。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这门古老的艺术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瓦子勾栏里以及露天广场上常有演出。宋代的杂技,在传统的竿伎、绳伎、冲伎、箭伎、刀棍、翻筋斗、打硬底(硬气功劈

宋朝 宋代·小市镇的勃兴

小市镇的勃兴唐代中期以后,小集市逐渐增多。然而,只有到了宋代,在商品大潮腾涌不已的背景下,集市与小镇才能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在宋代之前,镇的设置,主要出于军事上政治上的需要。宋代的镇,有的虽然是承继了

宋朝历史 宋代的刑罚

宋代的刑罚,分"极刑"、"徒刑"和"流刑"三大类。极刑分绞、杀、剐三个等级。绞刑一般适用于妇女,让她们得一个"全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