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陈阿金人物传,陈阿金生平事迹,陈阿金评价

Posted

篇首语: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陈阿金人物传,陈阿金生平事迹,陈阿金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陈阿金人物传,陈阿金生平事迹,陈阿金评价

陈阿金

陈阿金,原名陈建金,江苏阜宁县(今新沟乡小徐村小刘庄)人,生于1898年。父亲陈永銮,贫苦农民,种地为生。陈阿金有七个兄弟姊妹,他排行第二。7岁那年,阜宁发大水,饿殍遍地,田园荒芜,父母只得领着儿女逃荒到上海。贫苦的童年生活,在陈阿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旧社会的种子。

陈阿金13岁时,进了同兴纱厂粗纱车间做工。这家厂子是日本人开的,日本资本家压榨中国工人心毒手狠,动辄呵斥,拳打脚踢,对童工的虐待尤其厉害。陈阿金和一同做工的小伙伴,身上常被工头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他们童工和大人一样,在破旧的车间里,在嘈杂的机器声和丝絮纷扬的混浊空气中,汗流浃背地操作,一天劳作12小时以上,只能得到两毛钱工钱, 勉强够一人口。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8月在上海又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具体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陈阿金主动靠近中共地下党组织,参加党所领导的罢工斗争。有一次罢工时,几个工贼带着一伙流氓打手,大摇大摆地来同兴纱厂的车间抓人。陈阿金会点武术,操起根铁棍,一连撂倒三个打手,保护工友冲了出去。有些工友喜欢赌博,想碰碰好运气。陈阿金一方面自己从不参加赌博,另一方面,又好心地开导参赌的工友,规劝他们改掉这个坏毛病。因此,工友们都称赞陈阿金正派,能干,会团结人、帮助人。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纱厂工人顾正红被日本资本家枪杀,5月30日,举行反帝游行的上海学生和其他群众又遭租界巡捕开枪镇压,酿成“五卅”惨案。在残酷的斗争面前,陈阿金的思想觉悟急剧升华。他一方面废寝忘食地忙着工会工作,领导工人参加“五卅”运动,成为罢工工人群众最信赖最能干的领导之一,一方面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革命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

“五卅”运动后,陈阿金按照党的指示,又领导过两次纱厂罢工,反对资本家不执行增加工人工资等项已承认的条件。他作为工人代表,多次和资本家谈判,驳斥了资本家不执行条件的种种借口,使罢工取得了胜利。但陈阿金等工人代表却被捕了。每人被关三个月牢房。英国巡捕特意叫陈阿金走出来,恶声恶气地对他说: “你最顽固,煽动工人闹事就是你! 多关你一个月,赶出租界一年! ”①陈阿金对此理都不理。

1926年10月下旬至1927年3月下旬,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陈阿金除因援助罢工被捕、未能参加第二次起义外,第一、第三次武装起义他都参加了。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武器,捕杀工人和共产党员。党组织布置陈阿金转入地下活动。有一天,他背着修钟表的工具箱,带着弟弟陈建瑶深入到国民党重兵把守的龙华飞机场。他一边修着钟表,一边细心地观察着,巧妙地和敌人攀谈,搞清了敌人机场的情况,受到上级的表扬。

1927年夏,中共中央选派工人、农民、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到苏联学习。陈阿金等50多名上海工人踏上了秘密的旅程,辗转到达十月革命的故乡——苏联。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尽力为中国同志创造了学习条件。陈阿金分配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班学习。他常常一个人自学到深夜,一边钻研,一边写心得笔记。有一回,在莫斯科步兵学校留学的伍修权来看望他,他对伍修权发了点感慨: “我从小拣破烂,父亲拉黄包车,家里穷,没读什么书。亏得党组织信任,方有这个学习机会,不拚命学怎么行。”①他平时很少上街,星期日也很少休息,抓紧时间勤奋学习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和军事著作,因此伍修权称赞他“是以双倍的努力、双倍的时间在学习,简直可以说是在战斗。”②陈阿金不仅学习时间抓得紧,而且联系革命斗争实际加以思考,因而进步很快。尽管他原有文化基础低,但在军事班的同学中,数他学习成绩最好。当时军事班有托派活动,陈阿金在与托派的斗争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赴苏学习三年毕业,陈阿金于1930年7月回国,经上海绕道香港,秘密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

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全国工农红军已发展到十余万人,亟需大批训练有素的干部充实各级领导。因此,中共中央于1931年秋,创办了 “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即中央红军学校) ,刘伯承任校长兼政委 (1932年10月由叶剑英接任校长兼政委) 。陈阿金调到中央红军学校任军事教员,先后兼任红军学校军事连指导员、工兵连指导员和机炮大队政治委员。在苏联的刻苦学习,为陈阿金做好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加上他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因人施教,所以教学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1932年,陈阿金任工兵连指导员时,工兵连驻在瑞金南门外河边的一座小楼里,100多个学员都是农村青年,文化水平低。针对这种情况,他和连长赵新民及其他教员一道,从十几本厚厚的教科书中,编选出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筑城、架桥、渡河、爆破等工兵专业课程讲义,采取了“切合实用,少讲多做,少课堂多野外”的教学原则。陈阿金对学员们说:“工兵是一个要求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技术兵种”,鼓励大家当个红色工兵,攻下技术难关。学习坑道作业课程,坑道开口按类型分“垂直”、“水平”掘进,学员们听不懂。陈阿金和其他教员便用硬纸折迭成坑道模型,上面写明各种名称和尺度,加以说明,学员们才明白“垂直”、“水平” 是什么样子。弄清道理之后,他又带着学员到瑞金城南六里处的竹麻岗坑道作业场去实习。晚上,坑道外点起汽灯,坑道里点起蜡烛,日夜不停地挖了三个星期,学员们终于基本掌握了坑道作业的基本技术。红军学校每期学习半年左右,仅第一至第四期就为红军输送了6200多名连以上军政干部①,陈阿金为此作

出了自己的贡献。

1933年年初,陈阿金调到前方任团政委。6月,兴国模范师等组编成第3军团第6师,陈阿金调任6师政治委员。他和师长洪超一起,对6师指战员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使第6师在短期内有了较强的战斗力,在数次守备战中都打得顽强,打出了威风,6师被上级誉为 “铁的第6师”①。

1934年1月24日至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赤色首都瑞金举行,陈阿金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大会。大会听取了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关于红军问题、关于苏维埃建设的决议案,选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75人、候补执行委员36人,陈阿金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②。大会号召动员与组织全中国民众,同帝国主义国民党进行生死决战,根本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

1934年春,陈阿金调任第3军团第5师政治委员。这时,蒋介石正调集了100万大军,200余架飞机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在德、意、美等国军事顾问参与策划下,蒋介石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步步为营,节节进逼,于9月28日占领黎川,尔后继续南侵,妄图消灭红军和中央苏区。此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已占统治地位,红军在博古、李德“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挥下,先是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后又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他们委派的人以中央代表身分来到前线,命令红军第1、3、5、9军团按照“不丢失一寸土地” 、“御敌于国门之外” 的主张,提出“胜利或者死亡”等拚命主义口号①,死守广昌,寸土必争,进行广昌保卫战。尽管红军调集了九个师同敌人“决战”18天,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广昌县城仍于1934年4月28日被敌占领。

广昌失守后,敌人气焰嚣张,蒋介石调兵遣将,集中31个师的兵力,分六路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进逼,企图彻底消灭红军和中共中央。

“左”倾教条主义者在这一严重形势面前,采取“六路分兵”、“全线抵御”的错误方针,红3军团第4、5师和红5军团第34师被调到广昌驿前以北,抵御敌第3、第10纵队。

红5师在师长李天佑、政委陈阿金率领下,撤出广昌战斗后,在半桥地区进行了休整,尔后在驿前以北的高虎脑、王土寨、万年亭等高山上开始防御准备。

从我党创建初期就跟着党从事工人运动的陈阿金,在严峻的战争形势面前心情沉重,态度坚定。但他不明白,指导红军取得第一到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正确的战略战术,为什么被否定?也不理解为什么现在根据地日渐缩小,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他无法探究其原因,只是坚信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终究会取得胜利。因此,他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指示,决心为保卫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他以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努力加强战时政治工作,保证战斗的胜利。

陈阿金、李天佑将坚守高虎脑、王土寨的任务交给了13团。他俩带着团长王镇、团政委苏振华,陪同军团长彭德怀去察看阵地。站在高虎脑山上,他们清楚地看到,高虎脑和王土寨是并列在半桥镇东的两座山峰,紧扼着敌人南进的孔道。彭德怀对大家说: “都看清楚了吧?高虎脑地势险要,是构成整个防御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敌人一定会死力争夺。但是,敌人的困难比我们更大; 苏区的群众已经坚壁清野,人都上了山打游击。敌人越深入我们的腹地,就会在这个沼泽里越陷越深,而我们又占据着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正好打他个下马威!”①

李天佑、陈阿金很赞成彭德怀的分析。接着,又向王镇、苏振华具体指示阵地如何配置,兵力如何使用,工事如何构筑……下山后,陈阿金坐在曾家排村作为师指挥部的一间民房里,仔细琢磨着形势和当前的工作。他清醒地认识到,5师处于正面防守地位,4师为右翼,5军团34师为左翼,因此5师是整个军团防御战斗的关键,面临的将是一场罕见的恶仗、硬仗。一定要在战前进行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鼓舞部队的士气。

他主持召开了党支书、政治指导员以上的党员干部大会和排长以上干部同乐大会,除了宣传当前五次反“围剿”的一般形势,更着重地宣传了5师的作战任务。他在大会上坚定有力地说: “军团交给我们5师的任务,是守住眼前的阵地,迎头痛击蒋介石的主力! 不让敌人侵占苏区寸土,武装保卫秋收,誓死保卫赤色驿前和石城! 坚决粉碎蒋介石主力军的大举进攻计划! 我们要拿这次战斗的胜利,彻底粉碎五次 ‘围剿’ ! ”为了使大家明白高虎脑战役的重大意义,陈阿金着重解释了每一个具体战斗的胜利,都是达到五次反“围剿”彻底胜利的必要因素。他号召5师各级指挥员,坚决在中革军委统一意志领导下,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绝对服从上级指挥,坚决执行上级一切命令①。

陈阿金在政治动员的同时,适当地估计敌我力量与敌我战略战术的特点,进行了军事宣传。他说: 我们要等待时机,要有高度的忍耐心,不要放松了每一分钟的作战准备,不要丧失每一个消灭敌人的机宜,不要动摇任何人作战的信心。在进攻时,要求动作坚决、迅速与秘密,要善于突击从堡垒内出来的敌人,伺机夺取敌人堡垒,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在守备时,要顽强抗战,适时而坚决地实施反冲锋、反突击,无论如何不应轻易放松寸土。他特别地宣传了太阳嶂、马鞍寨守备战斗的胜利,号召学习太阳嶂顽强抗战精神,激励5师干部决战决胜的勇气。他要求各级干部,在战斗中要善于箝制敌人、迷惑敌人、阻滞敌人、打击敌人,既要学会在进攻时的坚决冲锋,学会在敌人溃败时猛烈的追击; 又要学会在上级意图之下的有组织地退出战斗。他指出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无论在任何困难危急的时侯,部队中不应发生丝毫的动摇和混乱②。

为了使战前动员深入到战士之中,陈阿金带领师政治部人员下到各团,和团、营政工干部一起,分赴各连召开支部会,布置各连召开军人大会,并要求连队组织好班排讨论会、小组会和政治宣传员的个别宣传活动。按照陈阿金政委的指示,师政治部组织了火线剧团分社,到各支撑点为战士表演歌舞节目,开展慰问、娱乐活动。红3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高虎脑战斗的政治工作》一文中,称赞“们”师(即5师) “这次战前政治工作比任何一个时候的政治工作都要深入。”①

深入细致的政治工作和多种形式的战前动员,激发了5师指战员决战决胜的勇气和信心。陈阿金和李天佑每天都到前沿来,检查一个个工事,一个个射击孔。指战员在他们的严格要求下,不断地修整和加固工事。支撑点以粗粗的松树为顶盖,上面一层石头一层泥,足足砌上八九层,表面再添上柴草,堆得象座山包,使敌人不易发现。各阵地间挖了交通壕,深达一米多,互相能串通。前沿阵地埋设地雷,堆满鹿砦,插上竹钉。5师和友邻部队纵横交错的网状阵地,绵亘数十里。

8月5日凌晨4时起,敌汤恩伯、樊嵩甫纵队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开始向高虎脑进攻。“堡垒战”的最高峰——高虎脑狙击战打响了。

战斗空前残酷激烈。成群的敌机怪叫着掠过山头,反复俯冲、扫射、 轰炸。 大炮疯狂地向红军阵地倾泻着弹雨。麇集的步兵,采取“羊群战术” ,轮番举行集团冲锋。陈阿金、李天佑亲临前线,身先士卒,指挥5师指战员固守阵地。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指战员们一次又一次地展开肉搏战,有时肉搏战一天就达五次之多。敌人对高虎脑的攻击持续了三天。5师在陈阿金、李天佑坚强领导下,打退了敌人无数次的猖狂进攻,杀得敌人丢盔弃甲,尸横遍野。高虎脑阵地前,红军击毙了敌人军、团长各一名,中校以下官兵4000余人。这是在第五次反“围剿” 中对蒋介石主力部队最沉重的一次打击,也是红军守备战中最出色、最顽强激烈的一次战斗。红3军团政治部为此谱写《祝捷歌》,赞誉这次战斗的胜利:

高虎脑战斗,

我们胜利了,

打垮了蒋介石主力六个师,

我们百战百胜。

真是无敌的红军,

顽强守备,

英勇抗击,

继续发扬英勇精神,

胜利属我们! ①

高虎脑战斗胜利的消息,通过歌声,通过火线小报,通过逐级短促的会议,迅速传遍整个红军阵地。陈阿金因势利导,使战时政治工作在频繁的战斗中仍然不间断地进行。他布置以团为单位,举行庆祝胜利与追悼死难同志大会,用战斗胜利宣传战争最终胜负不是由武器装备决定,而是由正确政策与广大群众的同情来决定的道理,清除少数指战员对飞机大炮的恐惧心理; 用战友的英勇牺牲揭露敌人的残暴本质,激发指战员向敌人讨还血债、为死难烈士报仇的决心。他深入到支撑点对战士们讲: 不要害怕飞机,飞机是不能解决战斗的; 天上的飞机我们不管它,要盯着地上的敌人; 要敢打近战,和敌人拚刺刀、手榴弹,飞机就不敢丢炸弹了。一些同志听了陈政委的宣传,不再怕飞机了。陈阿金布置各连队利用战斗间隙,召开支部会或政治工作会,检阅战斗经过,表扬英勇抗敌的指战员,批评战斗中的动摇分子,提高部队对守备战的胜利信心; 要求每个指挥员、战斗员都来做政治工作,而各级政工人员,首先要带头做好。他安排干部到医院巡视与慰问伤员,叫火线分社的文艺战士为伤员表演节目,伤员们高兴极了,情绪很好,很少有哭的。“负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成了最普遍而深入的口号。

8月14日,敌人把主攻方向转向5师15团防守的万年亭。万年亭距高虎脑以南七八华里,距蜡烛形二华里,因山上有个亭子而得名。六倍于我的敌人,从凌晨4点左右开始,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之后,一次又一次地扑向我红军阵地,都被顽强的5师指战员击退。打死打伤敌人1000余名。《红星报》 以《模范的高虎脑战斗之后,又有模范的万年亭战斗》为题,发表文章称赞:“……写下高虎脑光荣战史的是 ‘们’ 师,写下这次万年亭光荣战史的又是 ‘们’ 师。我百战百胜的‘们’师在战斗中,越战越勇,显示了他们是无敌的红军,是红军的模范! ”①

8月28日,敌人集中七个师的兵力,在数十门大炮、十几架飞机掩护下,又猛攻我万年亭阵地。5师指战员在陈阿金、李天佑坚强指挥下,怀着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奋勇抗击占绝对优势之敌。在击退敌人一次攻击之后,指战员举行反冲锋,杀向敌阵,与敌肉搏。刀光闪闪,杀声大作。师长李天佑、政委陈阿金骑在马上,观察着前沿阵势。李天佑关切地说: “老陈,到后面去吧!”陈阿金望着前方,答道: “不急,我到前头去看看。”这时,敌机空投的一颗炸弹,落在陈阿金身边爆炸了。李天佑被炸伤了手,陈阿金和他的警卫员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

①《陈建盛同志谈话纪录》 (1979年),原件存于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

①《伍修权同志谈话纪录》 (1979年),原件存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

②伍修权1986年12月22日在《高虎脑上一青松——陈阿金传》中的批语。

①李志民: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之一),载《中共党史资料》第7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①《悼陈阿金同志》 (1934年) ,《红星报》第63期第3版。

②《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选编——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录》,红旗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

①《斗争》第58期社论: 《五次战役第二步的决战》,1934年。

①苏振华:《高虎脑战斗》,《星火燎原》第2集,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

①②袁国平: 《高虎脑战斗的政治工作》,载《红星报》 1934年8月25日第5版。

①载于《红星报》 1934年8月25日第5版。

①刘志坚1986年9月28日给江西广昌县委党史办公室的一封信,原件存广昌县委党史办公室。当时他任红3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①载《红星报》1934年8月25日第1版。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陈友仁生平故事简介,对陈友仁的评价

陈友仁,英文名EugeneChen,1878年(清光绪四年)出生于中美洲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祖籍广东兴梅地区。父亲陈阿金[1]早年曾参加太平军,太平天国失败后流亡海外,辗转到英属西印度群岛,先是

中共人物传 陈为人人物传,陈为人生平事迹,陈为人评价

陈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创建中共东北地区的组织,保卫中共早期的珍贵文献资料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值得人民怀念。(一)陈为人,原

中共人物传 陈寿昌人物传,陈寿昌生平事迹,陈寿昌评价

陈寿昌陈寿昌是我党早期工人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中央特科第四科的领导工作,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主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等职。1

中共人物传 陈延年人物传,陈延年生平事迹,陈延年评价

陈延年(一)陈延年,又名遐延,安徽怀宁县人,一八九八年诞生在安庆城里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里。陈延年的祖父陈衍中,字象五,以教书为业,一八八一年病逝。叔祖父陈衍庶,字昔凡,清末举人,曾在奉天(今辽宁省)任

中共人物传 陈翰章人物传,陈翰章生平事迹,陈翰章评价

“小才子”陈翰章于一九一三年六月十四日(农历五月初十)出生在吉林省敦化县半截河屯。祖父陈宝珠,父亲陈海,都是农民。家有土地十几垧,自种自食,生活还算富裕。陈翰章五岁那年,母亲宫氏病故;七、八岁时,父亲

中共人物传 陈海松人物传,陈海松生平事迹,陈海松评价

(一)陈海松,湖北省大悟县李陈洼人,一九一四年二月十三日(农历正月十九)生。父亲陈正普和叔父陈正福没有分家,一起和睦劳动,虽然只有一亩半山坡地,在正常年景,生活倒也过得去。海松的母亲死得早,靠婶母抚养

中共人物传 陈铁军人物传,陈铁军生平事迹,陈铁军评价

叛逆闺秀陈铁军原名陈燮君,一九○四年三月二十一日(农历二月二十三),出生在广东省佛山市一个归侨富商之家。祖父陈贤超,原籍广东省台山县黎洞(现三合公社)汇洞里村,后因生活贫困,携全家迁到佛山,靠做豆腐谋

中共人物传 陈洪涛人物传,陈洪涛生平事迹,陈洪涛评价

陈洪涛,原名陈素华,广西东兰县武篆区旧州屯人,一九○五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壮族家庭。他的父亲陈元公,是一位勤俭淳朴的农民,租种几亩薄地,因租税重,不能养活一家,有时必须磨些豆腐,搞点副业,才

中共人物传 陈明仁生平故事简介,陈明仁历史评价,陈明仁怎么死的?

·黄埔精英陈明仁,号子良,1903年4月7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北部山区洪源乡洪源冲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祖父靠种田做工为生,因为忠厚勤劳,经常受人欺负和剥削。父亲有一定的文化,善理财,由自耕

世界历史 阿金库尔战役

阿金库尔战役阿金库尔战役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经典战役。英军于1415年8月开始围攻哈福娄港,但守军的顽强抵抗令围攻过程大大延缓,直到9月围攻战结束,英国人由于疾病而损失可达4000人。亨利五世不得不率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