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张其德人物传,张其德生平事迹,张其德评价
Posted 财政部
篇首语:每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张其德人物传,张其德生平事迹,张其德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张其德人物传,张其德生平事迹,张其德评价
张其德,江西省德兴县张村祝家营人,一八七四年八月二十二日生,一九二八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闽浙赣省特区贫民银行行长等职。一九三八年七月底,他被国民党枪杀于江西省上饶市郊。
(一)
张其德家贫,幼时只读过三年私塾。虽然读书时间不长,却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打得一手好算盘。年稍长,他跟着父亲种几亩租田,由于地租重,苛捐多,光靠租地无法糊口,所以农闲时就做点茶叶小生意,并与人合股经营榨油作坊。
在做小生意时,他结识了方志敏的父亲方高翥。因他俩系同年同月同日生,境遇、脾气也极相似,就结拜为同年兄弟。方志敏从小就很尊敬这位同年伯。张其德也很佩服方志敏的聪明、能干和革命胆识,特别喜欢方志敏处处、时时替穷人讲话的好思想、好品德。
方志敏从一九二四年夏季开始,在弋阳湖塘村创办旭光义务小学和贫民夜校,利用办学开展农民运动。张其德是贫民夜校的学员,在方志敏的革命思想影响下,于一九二六年底在弋阳秘密加入了农会。
一九二七年六月上旬,江西军阀朱培德继蒋介石之后叛变了革命,江西境内刹时血雨腥风。八一南昌起义后,方志敏辗转回到弋阳从事革命活动。同年十一月底,方志敏来到德兴县张村他姐姐方荣姩家,召集农协积极分子开会,张其德也参加了。严重的白色恐怖,使不少群众对革命前途感到迷茫。方志敏向贫苦农民讲了许多革命道理,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向豪绅地主作斗争,实现耕者有其田。张其德听了很感动地说: “种田不交租,欠债不用还,穷人当家,要是有那一天,我们是真正翻身了。”①当方志敏讲到如何组织起来开展斗争时,张其德当即表示: “志敏,你就领着我们干吧! ”不久,他参加了“上名字”运动②。
方志敏在张村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的消息,很快被泄露出去。第二天,黄柏塘村的地主武装外号叫“十三太保”的,便准备来抓方志敏。那时方志敏身体不好,来张村的当晚还吐了血,来不及走了,张其德就自告奋勇地掩护,把方志敏背到祝家营自己家里藏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十三太保”们手执刀枪棍棒,气势汹汹地冲进张其德家里搜捕,张其德用手一指山那边说: “他回弋阳去了! ”当晚,张其德和他的二儿子、二儿媳的父亲,将方志敏抬到乐平篁坞村二儿媳的娘家去隐藏。
第二天,“十三太保”们又来到祝家营搜捕,一进张家门就将张其德五花大绑吊在门口大树上,一边拷打一边追问方志敏的去向,还威胁道: “你不说,老子就打死你! ”张其德虽然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斩钉截铁地说: “打死我,我也不知道! ”这时,村里的乡亲们纷纷围了上来,对这伙歹徒的横行霸道都忿忿不平。一个小乡绅伯闹出人命来不好收场,就上前向歹徒们说了人情。歹徒们看看愤怒的人群,也有点害怕; 又看看被打得昏去的张其德也实在问不出什么名堂来,就只得顺水推舟下台阶,吆喝几声走了。
方志敏在乐平篁坞村养病近一个月。其间,张其德掩护方志敏的事被泄露出去。国民党弋阳靖卫团又派人到张村祝家营,借口张其德“通匪”、“窝匪”,一把大火烧掉了张其德仅有的两间小屋。
一九二七年底,方志敏等人领导了弋 (阳) 、横 (峰) 大暴动。张其德在当时县委负责人之一、二区区委书记方远辉的领导下,积极投入这一斗争。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梅溪、苏家一带十几个村庄都建立了贫农团。
一九二八年六月底的一个晚上,张其德由方远辉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位饱经风霜的五十四岁老人,开始了新的革命生涯。
一九二八年十月底,继德兴苏家、大田等十八村暴动之后,张村也竖起了农民暴动的红旗。张其德一马当先,领导二区农民团和广大农友起义。
(二)
张其德参加革命后,一直在赣东北苏区负责财政工作。一九二九年二月,赣东北苏区成立了信江特委和信江苏维埃政府,方志敏调张其德去信江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会工作。不久,信江特委成立独立师,后扩编为红十军,张其德担任了师和军的供给部长。一九三○年十月,赣东北贫民银行在弋阳芳家墩成立; 翌年三月,银行迁至葛源枫树坞,更名为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张其德任行长。在他的积极筹划下,银行于一九三一年五月即发行了纸币,票面有一角、二角、一元、五元四种,后来,又发行十枚、一角、一元三种硬币,同时还铸造了银元,对于商品流通,活跃苏区经济起了很大作用。苏区纸币发行后,张其德便要求上饶、贵溪、德兴三分行收集敌币,拿到白区去购买苏区所急需的物资。由于根据地的生产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市场物价稳定,纸币和银行交换价值一样,到红军北上抗日前均未波动过,因此颇受群众的信任,称之为“红票”。一九三二年十二月,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张其德调任省苏维埃财政部部长。以后随着苏区的扩大,又改为闽浙皖赣省苏维埃,他仍然担任财政部部长,被誉为“苏区的好管家”。
当时苏区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两个: 一是取之于民的税收,即征收营业税、土地税和发行公债; 二是取之于敌,就是打土豪的罚款和从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苏区初创时,缴获敌人物资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张其德工作的重点也在这方面。他经常随军转战各地,亲自清点战利品和打土豪筹的款子,并组织力量运回苏区。一九三二年九月,张其德随红军二进闽北。当红军打下了闽北较富庶的重镇崇安的长涧源、赤石街以及浦城等地时,张其德立即组织财政部的同志,在短短的几天内就筹款五万多银元,黄金两千多两,还有缴获来的辎重。那里是山区,既无马车,更无汽车,要把这一大批现洋、黄金以及战利品运回苏区,在当时条件下,的确是件难事。张其德和军政领导同志商量后决定,每个战士除带武器弹药外,还要背银元六百元。他以身作则,挑着现洋担子走在前头。同志们见他年纪大,劝他少挑点,他乐呵呵地笑道: “你们别嫌我老,比起筋骨来,我还不输你们!挑担子是我的老行当啦!”从浦城到横峰葛源几百里路,翻山越岭,他挑着担子,还不断地做鼓动工作,终于把这批财物安全地运回根据地。
为保证安全及时运输财物,在方志敏赞同下,张其德从根据地里挑选了五十多个思想品质好,身强力壮的青年,组成一支红色运输队伍。他很关心运输队员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即使在最艰苦的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中,运输队里也没出现过逃兵,有力地保证了财物的安全运输。张其德又和财政部其他同志一道,将金银熔成锭子,请木工做了一批箱子,每箱二十斤,一人一挑,以便随时分散转移。在张其德的精心筹划和组织领导下,尽管当时战斗频繁,经常行军转移,但财政部所经管的财物,从没有丢失过。
在红军二进闽北打下浦城时,夺得了敌人的一个物资仓库,里面布匹、衣服等百货堆积如山。根据上级指示,拿出一部分削价拍卖给群众,财政部有的同志也想买点。张其德耐心地对大家说: 我们共产党人要吃苦在先,享福在后,便宜货要让老乡们先买。后来,卖过后还剩下一些东西,他才让财政部里的同志买,自己却一样也没有买。
随着苏区财政贸易事业的发展,张其德为执行省苏维埃关于统一财政管理、统一财政收支的决定,又和部里同志一起研究,规定了一系列财政制度,财政部的组织机构也逐步完善起来。为了开辟财源,增加收入,他与财政人员一道,广泛地动员群众集资建立消费合作社,开办苏维埃商店,统一收购苏区盛产的毛竹、木材、茶叶、笋干等土特产,组织出口。同时,他还和群众商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苏区办了很多小工厂,如纺织厂、铁砂厂、木炭厂、糖厂、樟脑厂等。以纺纱织布为例,当时苏区“组织家家纺纱、村村织布,县县有小织布厂,省苏维埃在弋阳宣湖村办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织布厂,基本上满足了军民生活用布的需要。”①从一九三三年起,张其德采纳财政部副部长谢文清的建议,在上饶灵山等地开办了十八个造纸厂,共有工人二千余人,生产的纸的品种很多,其中京方纸、白莲纸、棉纸最受用户欢迎,远销杭州、上海等地,每年收入达八万多银元。一九三四年一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集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在表扬闽浙赣苏区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表扬了闽浙赣苏区工业所取得的成绩,指出: “闽浙赣边区方面,有些当地从来就缺乏的工业,例如造纸、织布、制糖等,现在居然发展起来并且收到了成效。”②这些成绩的取得同张其德对苏区财经工作的有力领导和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
(三)
张其德初到财政部时,干部战士对这位年老的部长既尊敬又畏惧。时间长了,大家渐渐感到他既象严父又似慈母。他批评人中肯在理,毫不留情,关心战友胜似亲人,是一个容易接近、可以信赖的好长辈,好领导,因此,大家亲切地叫他“老
一九三二年省苏维埃机关转到横峰葛源一带山里,生活很艰苦。财政部新来了一位年轻的秘书叫朱以政、原是横峰司铺的店员,是新婚不久参加革命的。由于山区生活艰苦,又怀念新婚不久的妻子,小朱不安心工作。张其德知道后,就及时找他谈心。小朱原以为部长要大发脾气的,可是出乎意料,张其德不仅未批评他,反而首先表扬了他的工作,关切地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耐心地向他讲述一个革命者应如何对待家庭和革命事业的道理。小朱深受感动,坦率地向张其德谈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并表示坚决改正。几天后,小朱的爱人来看望他。原来,那次谈话后,张其德就派人将他的妻子接到山上。
张其德对战友关怀备至,但对他们的缺点从不姑息迁就。当时,方志敏用的马是由财政部的一位马伕喂养的。这位马伕从小给地主养马,练就了一套养马驯马的好本领,参加革命后入了党。有一天,他应好友邀请去做客,回来的晚了,没有按时喂马。张其德知道后,立即召开党小组会,严肃地批评了他。当时,这位马伕还有点不服气,认为部长小题大作。会后,张其德又找他谈心,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现在情况很紧张,反动派天天来 ‘围剿’ ,我们随时要转移,方主席的马没有喂好,万一有情况怎么办?”一席话,说得马伕低下了头。事后有的同志对张其德说,这样的小事何必那么认真。张其德严肃地回答说: “对青年人,不严格要求,对他们没有好处,只会害他们。”后来,这位马伕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没有出过差错。
张其德不但平时关心帮助战友,尤其在革命紧要关头,临危不惧,保护同志。一九三二年二月,曾洪易等在赣东北极力推行王明“左”倾错误,大搞肃反扩大化,把不少真正的革命者打成“AB团”加以捕、杀。张其德顶住了来自上面的压力,在他主持的财政部的肃反工作中,慎重、稳妥,未错捕一人,更未错杀一人。
一九三二年三月某天晚上,大批敌人突然从弋阳城里扑向东西坑,省委机关被冲散了,情况万分危急。张其德命令财政部一部分同志迅速转移,自己却和年轻的副部长谢文清一起掩护身负辎重的运输队。敌人仗着人多势众,气势汹汹地尾随财政部队伍不放,渐渐地逼近了担任掩护的张、谢二人。张其德当机立断,毅然将省委配给他用的一匹马交给了谢文清,让他骑马迅速转移,自己则凭借熟悉的地形,巧妙地摆脱了敌人。在他的掩护下,财政部的人和物却没有遭受损失。
(四)
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三年,敌人对赣东北苏区多次进行“围剿”,使根据地生产受到影响。为了筹集军费,支援前方,粉碎敌人的“围剿”,张其德经请示方志敏同意后,在赣东北苏区发行闽浙赣苏维埃政府公债。一九三三年和一九三四年各发行了十万元。这些公债以百分之八十作为战争经费,以百分之十开展经济建设,以百分之十用于救济革命群众。这一决定公布后,广大群众热烈响应,迅速完成了购买公债的任务。
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沟通红白区的物资交流,张其德领导财政部从一九三三年初起在赣东北主要河流卡子上,设立船舶检查处,每年收入达七千银元; 他又领导财政部从一九三三年起,在红白区边缘地带设立对外贸易点十三处,获利甚巨。据当时的《红色中华》报道: “总数约有四十万元,一九三三年出超七万余元。”①
一九三三年十月,谢文清调离,财政部领导工作的担子落在张其德一人肩上。他的工作更紧张了,有时连睡眠时间都很难保证。尽管如此,他还是乐呵呵地工作着。他走遍了各工厂和各税务局,给这些单位以亲切的关怀和具体帮助; 他还亲自主持开办了采购员训练班,训练了一批意志坚定、工作能力强的采购员,将苏区的茶叶、油料、猪、粮食、纸张、中药等土特产运到白区去,换回苏区缺乏的盐、布、西药等物品,以满足苏区军民的需要。
一九三三年十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首先攻占黎川,截断了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联系。从此,赣东北的形势日趋紧张。反动派在加紧军事进攻的同时,加紧了经济封锁。当时,苏区面临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食盐问题,张其德领导财政部同志,广泛地发动群众熬制硝盐。全苏区先后办了一千三百多个硝盐厂,年产硝约一千万斤,除熬盐供应食用外,还为兵工厂造炸弹、子弹、地雷提供了原料。对此,毛泽东曾赞扬说: “在闽浙赣边区方面,……他们为了解决食盐的缺乏,进行了硝盐的制造”②。《红色中华》也介绍说,闽浙赣苏区“盐比较贵,但现在大家都能制硝盐。”③
为了节约用盐,张其德还千方百计地想出少用盐和不用盐的菜来。菠菜、黄花菜、南瓜等有甜味的菜,就可不用盐,他先在财政部的菜地上多种,亲自烧来给大家吃,然后到处推广。后来,他又发现将南瓜花用面粉拌和油炸,不用盐,其味也香,便又到处介绍。
张其德除了自力更生解决食盐困难外,还领导各地消费合作社工作人员,深入白区采购食盐,用各种巧妙办法通过敌人岗哨和封锁线偷运回苏区。有一次,省总社采购员在上饶五区搞到八百多斤食盐,但苦于无法运回。汇报给张其德,张便替他想办法,叫他把盐放在棺材里。采购员按照这个指示,通过五区的地下青妇部长程子珍,动员八个基本群众抬着这口装满食盐的棺材,由程子珍带领另外几个基本群众跟在棺材后面哭哭啼啼,佯做送葬,躲过了沿途敌人的岗哨,安全地运回苏区。
(五)
张其德虽然在省苏维埃政府担任要职,但是始终保持一个普通红军战士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本色。他身上穿的是灰色粗布军装,脚上着的是草鞋或土布鞋。苏区经济困难的时候,衣服不能按时发,他就不去领,所以他的衣服总是补钉摞补钉。他办公的地方是间旧茅草房里边放着一张缺了一只腿、用砖头支垫起来的破桌子。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财政部里也有几个木工,不少人劝他做一张新桌子,他总是婉言拒绝。有一次,他在红十军里工作的老战友来葛源开会,看了这张破桌子,不觉笑了起来,说: “堂堂的部长,有的是金条银元现钞,还用这破烂货,快做张新的吧! ”张其德却严肃地说: “同志呀,如今虽然家大业大了,但富日子还得当穷日子过呀! ”
一九三三年底,由于国民党加紧对赣东北苏区的封锁与捣乱,财政收入相当困难。那时,每个红军战士和工作人员每天只有五分钱菜金。为了度过困难,方志敏提出自己动手开荒种菜养猪。张其德首先响应,带领财政部里的同志开了五、六分菜地。财政部本来人手少,而且还要经常到各地检查了解工作,在家的人手更少了。张其德是部长,要主持全面工作,在部里的时间多一点,在极其繁忙的情况下,他起早摸黑地经营这块菜地,使菜地上一年到头长着绿油油的各类瓜菜。财政部食堂还养了两头大肥猪,一天三次喂养,他也很操心。财政部在他的领导下,生产和生活都搞得好,每月还能分到伙食尾子。后来,省苏维埃还组织各机关和红军搞后勤的同志到财政部参观学习。当大家要张其德介绍经验时,他谦逊地笑笑说: “没什么,还不是靠一双手勤快点。”
当时,苏区为了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广泛地开展星期六义务劳动。张其德无论工作再忙,总是带头参加,并专拣重的脏的活干。大家见他年纪大,劝他多休息一会,他总是说: “没关系,我这身板子是从小练出来的,不信,我们来比比看。”
张其德主持财政部多年,经管的钱财千千万万,可是他始终廉洁奉公,两袖清风。至今,他家乡的老年人还交口夸赞: “张其德当了那么多年财政部长,从来没有往家里拿回过一个铜板。”
一天,他老伴从祝家营来葛源看他。那时,他家有五人在外参加革命①,生活有些困难,向他要几块钱作家用,他说没有。老伴听了不高兴,说: “人家都说你当了财政部长,管的就是金银财宝,给几元钱还没有?”张其德听了严肃地说:“公家的钱,我一分一厘也不能动!”接着又耐心地向她解释:现在苏区经济还不富裕,工作人员也没津贴,家里实在有困难的话,可向当地苏维埃政府申请。他老伴也是通情达理的人,听了丈夫这么一说,就高高兴兴的回去了。
(六)
一九三四年十月,方志敏率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皖南挺进,张其德根据方志敏的指示,留在赣东北坚持斗争。
一九三五年一月,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怀玉山受挫,方志敏不幸被捕。反动派以为时机已到,对赣东北人民进行了空前未有的“围剿”,到处建碉堡,设封锁线,日夜不停地袭击红军。张其德没有被敌人的残暴凶焰吓倒,毅然带领财政部同志和一部分苏区群众转战在横峰磨盘山、德兴横港广才山一带,在丛山峻岭中与敌周旋。这支游击队每日遭受敌人的追逐,得不到外界的支援,粮食、食盐都吃光了,敌人派飞机经常来散发传单,夸耀他们的“战绩”,妄图动摇指战员的斗志。面对这些困难,张其德毫无惧色,他一面发动大家挖野菜、采野果充饥; 一面拿着敌人的传单,严肃地对大家说: “我们不要相信反动派的鬼话。我们决不当叛徒!”随即将传单撕得粉碎。在一次突围中,张其德和财政部同志失散了,但他仍然坚持斗争,不久,他和程伯谦①会合,组成赣东北特区游击队,继续在丛山峻岭中打击敌人。他们破坏了敌人在葛源长林一带的封锁网,摧毁了篁村、槎源坞等地敌人的炮台,打得敌人惊慌失措。不久,程伯谦被捕牺牲,游击队也遭到很大损失,张其德仍然带着一部分同志,在德兴横港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一九三五年七月的一天凌晨,横港山上大火熊熊,敌人出动了大批兵马,把横港山围得水泄不通,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除少数同志突围外,大部分同志被俘,张其德也被俘了。
一九三五年十月,张其德被押到南昌老福山国民党江西省军法处第一监狱关押。在狱中,敌人对他软硬兼施,先是用高官厚禄收买; 继而又严刑拷打,但他软硬不吃,宁死不屈,反动政府法官摇头叹气,无可奈何。
狱中的生活是极端艰苦的,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土屋里睡十几个人,难友们挤得象罐头里的沙丁鱼一般。每天两餐,一稀一干。稀的端碗见底,如喝清水; 干的是掺着细沙子的糙米饭。所谓“菜”,是一些发黄的菜叶汤,没有油盐。一天只有十几分钟的放风时间,成年累月关在暗无天日的黑牢里。难友们个个都浮肿得浑身发乌发紫。但非人的黑牢生活,更锻炼了张其德的革命意志。
一九三六年六月的一天,国民党的军法官宣布: “张其德、缪敏①、徐大妹②三犯,犯危害民国罪,经蒋委员长批示,均判为无期徒刑。”说完就要他们在那张纸上签字。面对敌人的“宣判”,他们毫无惧色,张其德慷慨陈词,痛斥那班祸国殃民的真正罪犯: “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人民,没有危害人民,没有危害国家,我们没有罪! 你们屠杀共产党人,欺压贫苦百姓,真正的罪犯是你们! 你们该当何罪! ”①三人一致坚决拒绝签字。那个军法官被骂得理屈词穷,马上招来十几名军警,捉住他们的手强迫在那张所谓宣判书上按了手印。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日战争爆发。根据国共两党谈判协议,国民党被迫释放在押政治犯。同年十二月,张其德在弋阳获释,结束了整整两年零三个月的囚徒生活。不久,国民党弋阳县县长张伦元宴请张其德,想利用家族同宗关系要他上山收编战斗在赣东北山区的杨文翰游击队为其服务②,遭到了张其德的严词拒绝。
一九三八年元旦刚过,才从狱中出来的张其德,不顾自己长期受折磨而极度虚弱的身体,来到南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向办事处主任黄道要求工作。黄道原要他休息一段时间,但看他态度坚决,不好拂意,就让他管理办事处的后勤工作。不久,新组建的新四军奔赴大江南北抗日前线,他又奉命回家乡发动群众,在白区做抗日工作。他回到家乡后,积极进行秘密串连,多次到方荣姩(方志敏胞姐) 、潘相林、洪宗富等老同志处联络,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准备组建一支由党领导的抗日队伍,足迹踏遍了张村的家家户户。邻村有个土豪,为非作歹,无恶不作,连群众打几斤菜油,他也要勒索所谓“油捐” (抽百分之二十) 。张其德知道后,带领群众进行抗捐斗争。这个土豪迫于形势,只得让步,随即便对张其德拉拢利诱,派了一个说客要他出来当保长,张其德听了火冒三丈,拍桌子将那位说客骂走了。
五月的一天下午,张其德来到方志敏烈士的家乡——弋阳漆工镇湖塘村,在一位老贫农家里,向十几名曾参加过土地革命的老同志和贫苦农民念方志敏烈士的狱中遗书。当时有位胆小的人听他念这种犯“禁”的东西,关切地提醒他说: “你念这种东西,他们会来抓你的! ”张其德正色地答说: “怕什么,现在是国共合作时期,弋阳县政府我都去过了! ”接着他更有劲地念起来。当他念到: “十分亲爱的同志们! 永别了,请你们努力吧”这一段时,在场的人无不失声痛哭。张其德含着泪水,信心十足地说: “方志敏烈士的愿望一定会实现,革命一定会成功! ”①
张其德对国民党毫不妥协的斗争,使得敌人恨之入骨、伺机对他进行陷害。
不久,中共弋 (阳) 、德 (兴) 、横 (峰) 中心县委的负责人罗才林,由于政治上的动摇和贪污全体干部战士的薪水,在铅山由黄道代表组织宣布开除党籍。罗才林潜回德兴后叛变投敌,向国民党弋阳保警大队中队长颜文卿密告了张其德。颜文卿这个曾枪杀红军战士十余人、只身带枪投敌,先后出卖二十名革命志士的恶狼闻讯后,当即带着百余名士兵,从弋阳漆工镇直扑张村祝家营,捉拿张其德。
这天,正好是端阳节,张其德正在祝家营枫树坞家里吃粥。百余名保警队的士兵突然将这间破茅舍围得水泄不通。机警的张其德透过门缝看见了两张熟悉的面孔,一切都明白了,他被叛徒出卖了,但此时已无法走脱。他再次落入了敌人的魔掌。
张其德被五花大绑,在敌人重兵监押下,经过荞麦岭,取道弋阳,送到上饶国民党第三战区监狱。一路上,他心神镇定,坦然自若,毫无惧色。经过沙路时,他对水塘边上洗衣服的一位妇女说: “你告诉荣姩,莫怕! ”这是张其德告别乡亲的最后一句话。
“志士器宇轩,热血洒疆场”。一九三八年七月底,张其德在上饶英勇就义,时年六十三岁。
注释
①《访问方荣姩口述记录稿》,藏江西省德兴县文化馆。
②“上名字”运动就是让那些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的贫农登记一个名字,表示自己参加了革命,后来连中农也参加了。“上名字”运动的目的,是组织农民起义的武装——农民革命团。
①方志纯: 《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4月版。
②毛泽东: 《我们的经济政策》,《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8页。大哥”。
①③《闽浙赣苏区近况》,见《红色中华》第139期。
②毛泽东: 《我们的经济政策》,《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8页。
①张其德的长子乾林在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工作,次子乾锡是德兴瑶坂乡苏维埃主席,三子乾铜在闽浙赣省苏维埃财政部任职,小女幼安在德兴县妇女慰劳队。1935年赣东北革命失利时,他们都遭到反动派的逮捕。乾林、乾锡、幼安均被敌人严刑拷打折磨而死;乾铜被捕入狱,一直到1937年底国共合作后才获释。
①程伯谦,江西横峰县人,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1926年入党,闽浙赣苏区创建人之一,曾任赣东北省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北上抗日先遣队失利后,他与张其德等继续在德兴、横峰坚持游击斗争,1935年8月被捕,同年底牺牲。
①缪敏,方志敏烈士的爱人。1979年在南昌病逝。
②徐大妹,曾任闽浙赣省苏维埃副主席、省妇女解放委员会主任等职,现退休在江西上饶市。
①《访向徐大妹口述记录稿》,藏江西德兴县文化馆。
②杨文翰游击队是1934年冬至1943年秋活跃在赣东北地区的一支有影响的革命队伍。抗战开始后,由于没能适应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没有下山编入新四军,不能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因而处境日益困难,最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打败。
①《访问方荣姩口述记录稿》,藏江西德兴县文化馆。
相关参考
张经武(一)张经武,又名张仁山,1906年7月15日生于湖南省酃县沔渡乡下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父张光凤,一世务农,生活颇为富裕。父亲张千厚是个读书人,由于不事耕耘,不理家务,家庭开始破落,后来在县政
张叔平,原名秉铨,一八九七年出生于山西省永宁州大武镇(今方山县大武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八岁时,父兄省吃俭用,将他送入本村私塾。张叔平性格坚毅,勤奋好学,深受师友的嘉许。然而因家境窘困,十四岁那年被迫
(一)张昆弟,号芝圃。一八九四年三月十八日生于湖南省桃江县板溪乡一个农民家庭①。他五岁死了母亲,十三岁时父亲也不幸病故了,以后和祖母和叔父一块生活。张昆弟七岁进入私塾读书,五年念完了《四书》、《诗经》
张宝泉是党中央交通的早期负责人之一,他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险恶形势下,为建立党中央地下领导机关和开展党内交通,作出了重要贡献。被捕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雄壮的无产阶级正气歌
青少年时代张太雷,江苏武进人,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七日生于常州市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他原名张曾让,乳名泰来,学名张复,谱名张孝曾;参加革命后,初名张春木、张椿年,后改张太雷,有把自己化作巨雷,冲破旧社会的
罗云鹏,原名张会璿,又名张敬载、张西平,一九三一年于南开中学入党,先后担任过天津市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中共天津市委秘书长、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曾领导过天津学生南下请愿团赴南京,向国民党中央政府请愿
翁泽生,又名翁振华、翁定川、翁国生、李国梁、陈祥麟、张青春、张平凡、龚聪贤等。台籍,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台共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一九三三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秘书长时在上海被捕,囚禁于台
(一)张克侠,原名张树棠,一九○○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东村乡侯陵屯村。从他刚刚懂事的时候开始,国家的不幸,民族的灾难,便朦胧地闪现在他的脑海中,并开始了辗转动荡的生活。张克侠祖籍海河一带。连年兵乱天灾,
(一)李兆麟,曾用名张寿篯,一九一○年十一月二日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小荣官屯一个农民的家庭里。父亲李文彬早年在外读书,后来也一直在外谋生。一九一六年春,刚满六岁的李兆麟被他的祖父送进学堂;一九二二年于小
张文彬,原名张纯清,别名刘宗义、张南杰,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七军政治委员,第三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第十五军团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美国记者尼姆·威尔斯在《续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