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张昆弟人物传,张昆弟生平事迹,张昆弟评价
Posted 工人
篇首语: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张昆弟人物传,张昆弟生平事迹,张昆弟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张昆弟人物传,张昆弟生平事迹,张昆弟评价
(一)
张昆弟,号芝圃。一八九四年三月十八日生于湖南省桃江县板溪乡一个农民家庭①。他五岁死了母亲,十三岁时父亲也不幸病故了,以后和祖母和叔父一块生活。张昆弟七岁进入私塾读书,五年念完了 《四书》、《诗经》和《春秋》。十三岁 (一九○七年)考入离家八十华里的益阳龙洲书院 (旧制高小) ,在这里学习了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等课程,初步打下了近代文化知识基础。一九一三年到长沙,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张昆弟在一师学习了五年,对他的成长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五年。当时的第一师范,不仅学习条件好,拥有杨昌济、方维夏、徐特立等一批学识渊博的教师,而且不收学宿膳费。他利用这里的良好学习环境,珍惜分秒,发愤读书,以极大的兴趣钻研文学、哲学和历史。遇有喜爱的文章,总是整段摘录下来,并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写在读书笔记上。在张昆弟家里保存的一本五万余字的笔记中,全部是抄摘《庄子》、王船山的《史论》、《新青年》里陈独秀的文章,并夹有评论一百多条①。例如他批判宗教,认为“宗教是世间极不平等、不自由、不自主的障碍物”。在课堂之外,他以虚心诚恳的态度,经常聆听杨昌济先生讲治学和处世之道。他在一九一七年八月至九月的日记中写道: “八月十三日,晚餐后至板仓杨寓,先生谓读书之要,在反复细读,抄其大要; 不在求速求多,反毫无心得也”。“九月八日。去年杨师谓余日: 克己之工夫多,存养之工夫太少,须从存养下功夫,则可免克己之苦矣。” “九月十日。晚餐后至板仓杨寓,杨师为吾辈讲 ‘达化斋读书录’。后又谈及美人之做事务实。”②由于他学习勤勉,功课、品德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和同学的爱戴。“在学校内部举行人物互选时,全校十一个班学生共四百余人中,毛泽东票数最多,张昆弟第四名”③。
张昆弟在第一师范求学,非常重视与朋友的交往,经常和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一批志向远大的同学静读“君子亭”、漫游“岳麓山”,研究学习,锻炼身体,探讨个人前途和天下大事。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三日,他写了这样一篇日记: “昨日下午与毛君润之游泳,游泳后至岳麓山蔡和森君居。时近黄昏,遂宿如此,夜谈颇久。毛君润之云: 现在国民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新思想。余甚然其言。中国人沉郁固塞,陋不自知,入主出奴,普成习性。安得有托尔斯泰其人者,冲破一切现象之罗网,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可比拟。” “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太阳浴,胸襟洞彻,旷然有远俗之概。归时十一句钟矣”。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学的那种匡时济世的远大抱负,使张昆弟无限敬佩,奉为师友,在道德、学问上努力向他们看齐。他在日记中写道: “每读友人日记,令人愧惭交集,何人之日异而月不同,道德、学问蒸蒸有生气向上之势。而吾则不见其进,若或有退焉。振汝筋骨,奋汝雄心,冲决汝一切魔障,向前追进,大呼无畏,大呼猛进,为汝作先锋队焉。”①激励自己向前追进。
共同的理想和抱负,把这班志同道合的青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经过近一年的酝酿和讨论,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 社会要改造,自己要进步,非组织一个团体不可。在毛泽东、蔡和森的倡导下,一个“以革新技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格”为宗旨的新民学会,便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在刘家台子蔡和森家的“沩痴寄庐”成立了,这是在湖南最早建立的倾向社会主义的革命团体。张昆弟参与了新民学会的创建工作,是这个学会的重要活动骨干之一。
一九一八年六月,张昆弟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为了找到实现新民学会宗旨的道路,他没有回家,遂同毛泽东、蔡和森搬进了湖南大学筹备处自修。他们“吃的是蚕豆拌米饭,还要自己上山捡柴,到很远的地方挑水。”①在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们一面进行自修作业,一面进行“新村生活”尝试。走遍了岳麓山下的小镇、村庄,试图寻找一个适合的地方,建立他们理想中的那种人人平等、互相友爱的“新村”生活。不久,他们发现这种脱离现实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很快放弃了这种打算。正在他们重新探讨民族前途和国家出路的时候,已应聘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先生告知他们,北京正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蔡和森便在第一师范附设小学召开了新民学会会友会,着手在湖南发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张昆弟对这种既工作、又求学的办法极表欢迎,决定实践“会友向外发展”的方针,最早参加了赴法勤工俭学行列。
(二)
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九日,毛泽东偕同张昆弟、罗学瓒等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友二十余人到达北京。当时,华法教育会的准备工作尚未就绪,还不能马上赴法,张昆弟经杨昌济先生协助,被介绍进入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补习了一年法语。一九一九年十月三十一日,张昆弟和李维汉、李富春等一百六十二名学生,乘坐“宝勒笳”号法轮由上海赴法,经过三十六天航海旅行,于十二月七日抵达法国马赛②。当时的法国,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萧条,失业严重,那时巳来法的学生,大都找不到工作,又无钱进学校,处境十分凄苦。初到法国的张昆弟,总是把自己的前途和大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当时他花了很大气力,已在法国北部的香拜尼找了一家工厂做工,“日得十余佛郎,工余可读书二、三小时”。但为使全体勤工俭学学生都能工读,他多次与李维汉、罗学瓒等新民学会会员联系,发起在留法学生中组织“勤工俭学励进会”。当时,他们组织这个团体的目的,是“为了联络一班人共同做事,互相勉励,工学交互,及为将来别种建划之预备,以及免除孤独生涯之烦苦,及环境诱惑之堕落及懒惰之预防”。通过一个多月的联络和筹备,于一九二○年二月,在巴黎华侨协社召开了成立大会,张昆弟被选为干事会的负责人之一①。自此,他每天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外,还挤出时间阅读法国翻译的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使他的思想渐渐地由激进的民主主义向着马克思主义转化。同时,他还深入法国社会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与工人的广泛接触,更加缩短了这种转变的过程。他在《法国北海岸之华工》一文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出路在哪里?他指出: “工人要想得到健康的衣食住,在现在这种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想别的法子,无论工资增加到什么地步,都是不行的。非全世界工人全体有彻底的觉悟,把这种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推翻不可。……工资增加于工人,毫无益处,因为工资增加,是随物价增加的。你增加工资,他把物价越增贵,结果还是资本家得利处。”这种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见解,是他致力于探索革命真理的一个重大成就。与此同时,他与李维汉等在蔡和森的影响和帮助下,完成了“工学励进会”的改组,基本澄清了这个组织中的工学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九二○年八月,“工学励进会”改名为“工学世界社”。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三十一日,在蒙达尼召开了第一次年会,讨论和修改社的宗旨。张昆弟、罗学瓒等新民学会会员邀请蔡和森在会上就“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问题作了长篇发言,对社友中出现的革命和改良两种主张,做了理论上的分析与批判。在激烈的辩论中,张昆弟旗帜鲜明地赞同蔡和森“主张马克思主义及俄式革命”的主张,认为“中国社会的改造,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的原理和方法。”①使得那些原来信奉无政府主义的社友转变了认识,懂得“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的。”②使“工学世界社”的宗旨,实现了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
张昆弟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还参加和领导了“工学世界社”及勤工俭学学生进行的三次重要斗争。这些斗争一是一九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四百多名勤工俭学学生,为争取“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向中国驻法公使馆进行的请愿斗争;二是同年七月,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同法国秘密进行卖国“借款”的斗争; 三是同年九月,发动“争回里大”,进占里昂中法大学,反对校长吴稚晖不招收勤工俭学学生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张昆弟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无愧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中的精英和领袖”①。
一九二一年九月,张昆弟等领导和参加的“以开放里昂大学为唯一目标”的斗争被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称为“小小的十月革命”。当时的北洋政府通过募捐勤工俭学资金,在里昂筹办了一所中法大学,名义上是为勤工俭学学生找求学出路,可是把持这所学校的吴稚晖从国内招来一批官僚富商子弟,对已在法的勤工俭学学生一个不收,于是激起全体留法学生的极大愤怒。九月中旬,在蔡和森、赵世炎、张昆弟、李立三等同学的领导下,举行了“勤工俭学学生代表大会”,提出了 “开放里大”的斗争口号,组织了进占里昂大学的“先发队”。九月二十八日,蔡和森、赵世炎、张昆弟、陈毅等率领“先发队”冲进里昂大学,占领校舍,准备与校方谈判,不料陈箓(驻法公使)、吴稚晖勾结法国当局,派出数百名军警,将蔡和森、张昆弟等一百○五人拘捕。面对残暴的武装镇压,张昆弟表现十分勇敢而坚强。在被押送法国兵营途中,他们高呼“誓死争回里大”。在关押期间,张昆弟还隔着铁窗用法语向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和各界人士说明事实真相,提出中国学生的正义要求,得到了法国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在狱中他还参加了抗议法国当局虐待被捕学生而组织的一次绝食斗争。经过二十八天的囚禁生活,法国政府以“从事布尔什维克活动”和“扰乱治安”的罪名,于十月十八日深夜把他们强行遣送回国②。就这样, 他被迫结束了近两年的留法勤工俭学生活。
(三)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张昆弟经香港回到上海。他刚踏上国土,就以满腔激愤的心情给叔父张翰宾写了这样一封信: “侄海外奔走,大志未成,南望洞庭,惟有洒泪而已。侄本拟酬报家庭,以付诸叔送读之殷,但处此恶浊社会,倘不严加整刷,则人民永无幸福,吾决断从事改造社会之大业,社会解决家庭亦随之解决也。”①此后,他积极投身于国内更大规模的斗争。一九二二年春,张昆弟由上海来到北京,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②。自此,他无论是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或是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环境中,都坚定地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石家庄、郑州、天津、山东及湘鄂西苏区从事工人运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浇灌在中国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上。
一九二二年秋,李大钊为了开展北方的工人运动,通过高恩洪 (北洋政府交通总长) 和白坚武(吴佩孚的参谋长)的“朋友”关系,派了一批共产党员到北方几条主要铁路线上担任“密查员”,以此公开身份为掩护,在铁路工人中秘密从事建立工会组织的活动。张昆弟就是这次被派往正太铁路工作的密查员。八月,他离开北京来到石家庄,首先在法国人修建的石家庄总机厂 (今石家庄车辆厂) 与工人积极分子孙云鹏见了面。他说: “我是劳动组合书记部特派员,以后常到这里送《工人周报》,有什么事可以和我联系。地点是北京沙滩中老胡同,收信人张昆魁 (化名)”。他白天住在天桥街劝业场胡同的一家旅馆里,了解工人情况,晚上深入到工人聚集的朱振芳茶馆同工人交谈,很快结识了赵永庆、滕邦志、施恒清等一批有觉悟的贫苦工人。张昆弟向他们宣传俄国的十月革命,揭露北洋政府“保护劳工”的虚伪面目。他启发工人说: “我们工人要有集会结社的自由,要有自己的工会。长辛店的工人起来了,你们怎么办?”当听到工人揭露工贼王纯、陈顺来出卖工人利益的时候,他鼓励大伙“咱们另立一个工会嘛!”①在工人积极分子的带动下,正太铁路总机厂所属各小厂的工人小组秘密组织起来。九月三日,全厂召开了有九十多名工人代表参加的大会,正式成立了正太铁路第一个工会。在总机厂工会的影响和带动下,通过张昆弟的具体组织工作,正太铁路工人也发动起来了。十月十八日,在同乐戏院召开工人大会,正式成立了正太铁路总工会 (工人俱乐部)。张昆弟代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赠送了“劳动万岁”的锦旗,发表了正太铁路全体工人《宣言》②,点燃了工人的斗争烈火。年底,在张昆弟的领导下,爆发了年关大罢工。当时他担心初次领导罢工没有经验,怕失败,专程由石家庄赶到唐山,向罗章龙汇报了罢工的准备情况,并邀请罗章龙、张德韫来石家庄,共同研究和决定了罢工的三个问题: “①分析了罢工的条件,认为时期已经成熟,可以罢工;②加强罢工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由富有作战经验的张德韫组织和领导工人纠察队,③定下罢工的日子 (年关),并以孙云鹏的名义正式提出罢工。” “这次罢工虽有挫折,但是胜利了,其中张昆弟是有功劳的。”①一九二三年,他又发动正太铁路和石家庄的广大工人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大罢工。
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了北洋军阀的残暴镇压。中共北京区委在李大钊的领导下,总结了这次罢工失败的教训,改组了北京区委,成立了北京地委,张昆弟担任了工农部部长,负责领导北京各地的工人运动。一九二四年十月,冯玉祥联合胡景翼推翻了北洋军阀在北方的统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胡景翼进驻河南(任河南省督办) ,他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表示“要把京汉铁路总工会恢复起来”。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派张昆弟、李振瀛到河南恢复、发展工人运动。他们来到郑州,同胡景翼搞“合作”,很快把京汉、陇海、道清铁路总工会恢复起来了,“原资本家每块钱扣发的两个铜子又全部补发给了工人”。同时,还建立了焦作、六河沟、新安煤矿、豫丰、安阳、新乡纱厂和开封兵工厂、铜元厂等厂、矿的工会组织。到一九二五年夏,这些厂矿的工会会员已发展到三万多人,工人向资本家的斗争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②。这年八月,由于豫丰纱厂 (中日合办,拥有五万纱绽)经理穆藕初欺压女工,在月薪上制造新老工人矛盾,激起工人的强烈不满,工会召集全厂五千余名工人开会,提出改善政治、经济待遇的十二条条件,遭厂方无理拒绝。八月七日,张昆弟来到工厂组织工人罢工,又提出罢工期间工资照发,不得开除办工会的工人等两个条件,要求“十四条”全部答应才能复工。罢工持续了十多天后,厂方重金收买厂丁百余人,又从安阳雇来一批流氓打手,于二十日下午,突袭纱厂工会,打伤工人七十余名,死亡两人,并劫走各地支援罢工的捐款二千余元。在反革命暴力镇压面前,张昆弟、李震瀛与全国铁路总工会负责人王荷波一道,发动京汉、陇海铁路总工会工人参加罢工,并决定对豫丰纱厂实行棉、煤、纱、布“四不运”。由于广大工人的联合斗争,迫使穆藕初接受了全部条件,发给被害工人每人抚恤金三千元,赔偿了工人损失,罢工斗争取得了胜利①。这时,党根据河南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河南省总工会,并于九月十八日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张昆弟被选为省总工会委员长。他要求做工会工作的同志,“经常深入到工人中去,关心工人利益”。会后,他经常到郑州、信阳、洛阳等地检查指导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表率。
一九二七年四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张昆弟转移到天津,在北方局和顺直省委任工委书记。并于一九二八年六月十八日至七月十一日,出席了中共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审查委员会候补委员,并列席参加了共产国际六大。回国后,他除了同刘少奇、陈潭秋等领导顺直省委的工作外,同时还担任了全国铁路总工会党团书记。
一九三一年五月,中央派张昆弟以党的特派员身份,到湘鄂西苏区开展工人运动。那时,苏区的工人运动在“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下,“工会组织被合并,工人运动实际上已处于被取消的状态”②。张昆弟到达苏区以后,立即着手恢复和建立各级工会组织。同年七月二十日,他主持召开了湘鄂西省第二次工人代表大会,成立了湘鄂西省总工会,选举许少卿为委员长,张昆弟任总工会党团书记。“因为他是党中央派来的特派员,总工会的活动受张昆弟的指导”①。自此,苏区的工人运动获得了迅速发展。首先是恢复和建立了监利、沔阳、潜江等八个中心县的工会组织,会员发展到二万多人。他还派出一批工人干部到宜沙、武汉、岳州等地建立了工会秘密组织,使党的工会工作扩展到了白区②。其次是动员工人参军,“拥护红军”,支援反“围剿”斗争。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三日,张昆弟主持召开了省总工会工作会议,作出了《拥护和扩大红军保证红军给养的决议》,发动各级工会动员工人参加红军,先后选派了二千三百七十多名工人参加了红三军。同时,还领导工人群众组织了“工人赤卫队”、“洗衣队”、“担架队”、“慰劳队”。在粉碎敌人“围剿”中,“这个组织在湘鄂西来说,是有它特殊斗争的历史作用”③。其三是帮助政府恢复和发展生产。一九三一年秋,苏区遇上了几十年未有的大水灾,堤垸倒渍,一片汪洋,灾民近百万。为了战胜水灾,巩固苏区,张昆弟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解决水灾问题上。他派出一批工会干部到灾区,动员了几万受灾群众到附近白区,汇合当地群众没收地主的粮食财产和大商人的木材、盐、布分配给灾民。“仅汉川南河一区没收现金一万余元,粮食六千余石,此外耕牛、船只、鸭棚等不计其数,这显然解决了灾民的生活困难。”④洪水退后,他又发动各级工会修复堤垸,掀起“赶秋运动” ,帮助苏区群众渡过水荒。
正当张昆弟领导工人群众巩固胜利成果的时候,湘鄂西中央分局于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召开了第四次党代表大会,全面贯彻《中央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和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这一新的冒险主张。到会代表在讨论政治报告的时候,对湘鄂西中央分局负责人夏曦提出了严厉批评。张昆弟同万涛、潘家辰等主要干部就“红九军北上,江南失守及红三军向襄北发展”等方面所作的批评,得到了绝大多数代表的响应。但是,会议进行到第三天,省委派到中央汇报的代表返回洪湖,并在会上传达了中央的指示,把万涛等干部对中央分局主要负责人夏曦的批评,说成是“反国际、反中央正确路线”、“是对中央分局进行反党的派别活动”。大多数代表慑于中央的结论,不再对中央分局负责人进行批评了,少数代表转而跟着他们指责持正确意见的同志。这样,大多数人的不同意见,被少数人以代表大会的名义压下去了,大会完全接受了 “左”倾冒险主义的路线和下达的任务。在大会通过的《关于职工运动决议案》中,规定“现时工会工作最中心的问题是领导灾民向外斗争” ,“发动白区工人罢工、游击战争、一直引导到为了建立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省总党团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建立武汉、宜昌、沙市、岳州、长沙、平汉路、武长路……的职工运动”。扭转了工会工作的正确轨道,使苏区工商业、手工业遭到了进一步破坏。灾民到白区后,不论地主、富农甚至一般农民的粮食财产统统没收,造成赤白区群众的严重对立。这种“左”倾盲动政策,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张昆弟的不满和反对。湘鄂西中央分局的主要领导人,依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支持,从宗派主义的立场出发,于一九三二年五月,错误地开始了第一次“肃反”。他们把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内部争论,说成是“反革命派别的阴谋活动”,还说: “有一小部分老党员、老干部变成了反革命派别的中坚”,指责“省总以张昆弟为家长,没有张昆弟几乎连工作都要停滞”,“工会中的机会主义、官僚主义、家长制命令主义以及实际工作中的机会主义,充满了反对中央的正确路线。”他们完全混淆了肃反斗争和党内斗争的界限,将革命队伍中一切对“左”倾领导不满的同志,都视为进行“反革命的阴谋活动”,任意逮捕,严刑拷打,指名问供,残酷迫害。在这次“肃反”中,张昆弟被诬陷为“罗章龙右派的首领”①,遭到“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执行者的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同年秋,被秘密杀害于湖北省洪湖县瞿家湾②。
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锐对张昆弟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一书中写道: “毛泽东在学校时的挚友蔡和森、何叔衡、陈昌、张昆弟、罗学瓒等人,无一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最英勇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五十多年过去了,革命的历史长河冲刷了许多往事,但张昆弟这位烈士的崇高形象,却一直刻印在革命人民的脑海之中。
注释
①张氏六修族谱载:贻于长子昆弟,号芝圃,清道光二十年甲午正月十二酉时生,即公元1894年3月18日。
①张昆弟读书笔记,1984年12月由桃江县委党史办公室送交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
②张昆弟在湖南读书时所写日记,原件存湖南省博物馆。
③肖三: 《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第55页
①李锐: 《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第144—145页。
①李锐: 《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第92页。
②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 《赴法勤工俭学史料》。
①《〈工学世界社〉简介》,载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党史研究资料》,1983年第2、3期。
①芝圃: 《法国北海岸之华工》载1920年12月26日上海《时事新报》 。
②《〈工学世界社〉简介》。
①张允侯等编: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②《湖南党史人物》第1辑第39—40页。
①《张昆弟给叔父张翰宾的信》,由张雁书提供。
②摘自罗章龙1980年9月7日 《回忆张昆弟同志》。
①②《张昆弟来到总机厂》,载《石家庄市工运资料》第1卷。
①摘自罗章龙1980年9月7日 《回忆张昆弟同志》。
②《河南党史资料》第1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0—141页。
①《河南工运史研究资料》,1982年第2期。
②杨光华:《回忆张昆弟在湘鄂西苏区的活动》 (1984年4月),未刊稿。
①杨光华:《回忆张昆弟在湘鄂西苏区的活动》(1984年4月)。
②③1931年10月18日 《湘鄂西省总工会对全总的报告》。
④1932年2月26日 《湘鄂西省委关于工会工作向中央的报告》。
①1934年2月16日 《湘鄂西中央分局关于肃反总结与清党的决议的报告》。
②杨光华: 《回忆张昆弟在湘鄂西苏区的活动》 (1984年4月)。
相关参考
张经武(一)张经武,又名张仁山,1906年7月15日生于湖南省酃县沔渡乡下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父张光凤,一世务农,生活颇为富裕。父亲张千厚是个读书人,由于不事耕耘,不理家务,家庭开始破落,后来在县政
张叔平,原名秉铨,一八九七年出生于山西省永宁州大武镇(今方山县大武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八岁时,父兄省吃俭用,将他送入本村私塾。张叔平性格坚毅,勤奋好学,深受师友的嘉许。然而因家境窘困,十四岁那年被迫
张宝泉是党中央交通的早期负责人之一,他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险恶形势下,为建立党中央地下领导机关和开展党内交通,作出了重要贡献。被捕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雄壮的无产阶级正气歌
张其德,江西省德兴县张村祝家营人,一八七四年八月二十二日生,一九二八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闽浙赣省特区贫民银行行长等职。一九三八年七月底,他被国民党枪杀于江西省上饶市郊。(
青少年时代张太雷,江苏武进人,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七日生于常州市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他原名张曾让,乳名泰来,学名张复,谱名张孝曾;参加革命后,初名张春木、张椿年,后改张太雷,有把自己化作巨雷,冲破旧社会的
罗云鹏,原名张会璿,又名张敬载、张西平,一九三一年于南开中学入党,先后担任过天津市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中共天津市委秘书长、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曾领导过天津学生南下请愿团赴南京,向国民党中央政府请愿
翁泽生,又名翁振华、翁定川、翁国生、李国梁、陈祥麟、张青春、张平凡、龚聪贤等。台籍,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台共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一九三三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秘书长时在上海被捕,囚禁于台
李富春,曾用名太盛,1900年生,湖南长沙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0年2月和李维汉、张昆弟等发起组织旅法青年的进步组织——勤工俭学励进会。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邓小平一起主编
(一)张克侠,原名张树棠,一九○○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东村乡侯陵屯村。从他刚刚懂事的时候开始,国家的不幸,民族的灾难,便朦胧地闪现在他的脑海中,并开始了辗转动荡的生活。张克侠祖籍海河一带。连年兵乱天灾,
(一)李兆麟,曾用名张寿篯,一九一○年十一月二日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小荣官屯一个农民的家庭里。父亲李文彬早年在外读书,后来也一直在外谋生。一九一六年春,刚满六岁的李兆麟被他的祖父送进学堂;一九二二年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