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桓焉是怎样的人?桓焉人物历史评价?

Posted 太子

篇首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 桓焉是怎样的人?桓焉人物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 桓焉是怎样的人?桓焉人物历史评价?

桓焉

桓焉,字叔元,弘农郡华阴(今属陕西)县人。华阴县地处汉中平原的南部,从高祖刘邦改“晋阴”为“华阴”以来一直作为一个行政单位沿袭下来。到东汉时,华阴县隶属于距洛阳四五百里的弘农郡。境内风景秀丽,西岳华山山势嵯峨,峰峦突兀。青山叠翠,碧岫堆云。东汉汉明帝时,桓焉的祖父桓荣受封为关内侯,领有弘农5000户的食邑。桓氏家族开始定居繁衍在这块地杰人灵的宝地上。

桓焉的祖父桓荣,以博学著称于世,曾为皇帝讲解儒经。桓焉的父亲桓郁,以父有功于汉王朝的缘故从小被荫封为郎,以谦虚、讲礼貌得到汉明帝的信赖。永平八年(72)朝廷命他为皇太子刘炟讲学。明帝去逝,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桓郁被任命为屯骑校尉。章和二年(89),章帝一命呜呼,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年仅10岁。在皇太后和大臣的建议下,桓郁被任命为长乐少府,给小皇帝讲学。身为两代帝师,使桓家荣耀一时。

世代以儒学传家的桓家,在桓郁去世后,能传家业的只有桓郁的三儿子桓焉。

桓焉年少时就被荫封为郎,自幼聪明好学,年纪不大便通晓儒经。他性情敦厚,行为端正,受到时人的称赞,这为他走上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桓焉走上仕途,是从为汉安帝讲解经书开始的。汉和帝由于皇子接连夭折,为继宗嗣位,邓皇后在生下皇子后,便避开和帝把皇子偷送到民间,让平民抚养,据说这样可以保住皇子的性命。汉和帝去世后,由于皇长子刘胜有不治之症,太后立刚满100天的刘隆为帝。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刘隆去世,邓太后立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由太后临朝听政,长期动荡的政治生活始趋稳定。刘祜继位时年仅12岁,而刘胜尚在,这就在大臣中引起了混乱,成为党朋之争的引子,有许多大臣欲立刘胜为帝。为稳定局势,邓太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有高尚的德行、又能通晓儒经、劝导晚生的人才。永初元年(107),桓焉奉命为安帝讲解儒经,官拜侍中、步兵校尉。永宁元年(120)四月十一日,皇子刘保被立为太子。为培养太子,桓焉又被任命为太子少傅,辅导太子学业,一月以后升任太子太傅。这时他母亲年老病故,桓焉奏请回乡治丧守孝。丧满奉诏回朝,任光禄大夫,备皇帝顾问。凡诸侯有丧事,皇帝派桓焉去临吊。几年后桓焉升任太常,掌管礼仪、祭祀等,每到祭祀时,桓焉先奏明皇帝应有的礼节,然后侍从天子行礼。每到朝廷选博士,桓焉负责审查侯选人的资格。每个月都代皇帝到先帝的陵庙巡察。

身为人臣,进谏辅政是主要职责,这一方面可以藉集体的智慧治国安邦,另一方面也能纠正皇帝决策的失误。但在皇帝至高无上的人治社会里,劝谏者为“诤臣”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一句不合皇帝心意的话或言辞过激的话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尽管如此,仍有一些诤臣,为了国家社稷的安定冒死进谏。桓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太子刘保被废一事上,桓焉和一些大臣据理力争,表现了自己刚直不阿的高贵品质。

汉安帝继位时由邓太后临朝听政,随着安帝年岁渐长,太后被迫还政,由安帝亲自处理政务。安帝的奶妈王圣以哺养安帝之功日益骄横,不仅被封为野王君,还要求安帝给她修建精美华丽的官宅,在朝臣中引起了非议。为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王圣极力拉拢未来的皇帝——太子刘保,渴望能得到太子的欢心。一次,王圣请刘保到自己家里,一番奉承之后,王圣挽留太子在自己家里多玩几天。太子的奶妈王男、厨监邴吉等人劝道: “王圣的宅第是新修的,按风俗讲对太子不利,太子不如早些回宫。”王圣笼络太子的良苦用心落空,便迁怒于王男等人,对他们恨之入骨,伺机报复。她伙同江京在皇帝面前诋毁王男等人。结果汉安帝下令把王男等人杀了,其家属流放。太子刘保思念王男和邴吉,屡屡为此事叹息。江京等人为绝后患,与阎皇后凭空捏造证据,罗织罪名诬陷太子和太子宫的官员。汉安帝大怒,召集三公九卿及群臣,讨论废黜太子。耿宝等人秉承旨意,一致认为应当废黜。桓焉等人冒死驳议道: “经典上说,年龄不到15岁的人,过失与罪恶不由自身负责。况且太子或许并不知晓王男、邴吉的奸谋。陛下不应废太子,当为他选忠良之臣做保傅,以礼仪辅佐。”安帝对他们的奏书置之不理。结果,延光三年(124)九月七日,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第二年,安帝病死,阎太后拥立北乡侯刘懿为帝。刘懿短命,做了8个月的皇帝就病死了。刘保在宦官孙程等人的帮助下,发动政变登上帝位,是为汉顺帝。桓焉当初曾反对废刘保为太子得到升迁。

永建元年(126)二月四日,桓焉升为太傅,与太尉朱宠并录尚书,处理军国大政。不久,顺帝又封他为阳平侯。但桓焉以自己无功为由坚辞不受。阳嘉二年(131),桓焉接替来历任大鸿胪一职,掌管诸侯及四方归顺的少数民族事务,每当诸侯王入京朝见皇帝,就由大鸿胪桓焉到京郊去迎接,典其礼仪。每当皇子被拜为诸侯王,桓焉就称赞皇恩颁给他们印玺、绶带; 如封赏周边地区少数民族首领为王,也由桓焉负责召拜。若诸侯王去世,桓焉就代表朝廷去凭吊; 并据皇帝的旨意拜封嗣位者。后来,桓焉改任太常一职。

汉顺帝阳嘉、永和年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在儒家信条“观天象则内省乎己”被奉为真理的时代。汉顺帝于永和元年(136)召公卿重臣在显亲殿议事。顺帝说: “古时周公摄政,等周公死后,周成王要以对待公的礼仪来埋葬他,结果上天发生异常变化。狂风怒吼,大雨倾盆,生灵遭难。于是周成王改用天子的礼仪来安葬他,结果风停雨止,庄稼淹没后重新长起来,这是一种天人感应啊! 在朕被废为济阴王时,先帝去世,阎太后排挤朕,立济北王的儿子北乡侯刘懿为帝,但天不佐他,他很快就去世了。朕登位后用对待诸侯王的礼节安葬他,这是否为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呢?是不是该为北乡侯追加帝王的谥号,以天子的礼仪重新安葬他呢?”大多数朝臣唯唯诺诺称是。桓焉、周举等人不以为然,他们认为: “周公摄政是受人之托,他为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立了大功,为此皇天当然要显象以表彰他的功德。而今北乡侯原非皇位继承人,而是奸臣拥立的。况且他在位不足一年,其年号也延用先帝的年号,上天当然不会保佐他。在古代,周景王的儿子姬猛没即位就死了,《春秋》就不称‘崩’; 鲁襄公的儿子姬野死了,《春秋》仅称为‘卒’。现北乡侯无什么功德,用诸侯王的礼仪安葬他就很合理,没有必要再追加谥号。所谓自然灾异并非由此发生,请陛下放心。”汉顺帝采纳了桓焉等人的建议,从而为国家节约开支。永和五年(136)桓焉升任太尉。

不过任太尉六年,桓焉没有什么可值得称道的事迹。

汉安元年(142)十月,出现了日食,为体现“天变人亦变”的观念,二十六日桓焉被免去太尉的职务。次年桓焉病故。

桓焉为儒学大师,弟子颇众,成名者有杨赐等人,杨赐也官至太尉。

相关参考

汉朝 杨彪是怎样的人?杨彪人物历史评价?

杨彪一在华山北麓渭河南岸,有一座古城叫华阴,在东汉后期,这里是出了名的地方,它位于京师洛阳和陪都长安之间,属弘农郡(今河南西部、陕西东部)管辖。它之所以有名,不仅仅由于境内有地势险要的潼关和挺拔峻峭的

汉朝 刘宽是怎样的人?刘宽人物历史评价?

刘宽一东汉汉安帝刘祜君临天下时,华阴县(今属陕西)有一富豪,名刘崎,他位居司徒,是当朝权势显赫的人物。每年,刘崎都主持对官员政绩行为的评价,并给空缺的官位推荐候选人。每次朝会,如若皇帝缺席,就由司徒刘

汉朝 种暠是怎样的人?种暠人物历史评价?

种暠种暠字景伯,洛阳(今属河南)人。种暠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定陶(今属山东)县令,积攒了万贯家财。父亲死后,种暠把三千万家产全都拿出来赈济宗族和乡里贫困的人。他从来不与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来往。种暠涉足仕途,

汉朝 东汉王梁是怎样的人?王梁人物历史评价?

王梁建武元年(25)六月二十二日,晴空万里,刘秀在高县(今河北柏乡)南郊祭祀天地,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七月十一日,任命王梁为东汉的第一任大司空。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今北京)人。王莽末年,王梁在

汉朝 东汉杨震是怎样的人?杨震人物历史评价?

杨震东汉永建元年(126)春,在弘农郡(治弘农,今河南灵宝),一支庞大的送葬队伍自陕县(今河南陕县)向西缓缓行驶。沿途有不少百姓观看,他们听说死者是个冤屈而亡的朝中大臣,人已死了两年,现在才回乡安葬。

汉朝 陈蕃是怎样的人?陈蕃人物历史评价?

陈蕃一东汉安帝初年的一天,在汝南郡平舆县(今河南平舆西北)境内的一家陈姓庄宅里,客人薛勤与主人一番晤谈后,又信步走入了庄宅角落里的一间屋子,去看望主人的爱子。只见屋内脏乱不堪,一片狼藉,一个英俊少年正

汉朝 东汉杜林是怎样的人?杜林人物历史评价?

杜林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杜林的父亲杜鄴,汉成帝、哀帝年间曾做过凉州刺史。杜林从少年时代就好学深思,家中又多藏书,博学多闻,被当代人称为通儒。杜林青年时代出仕,先做郡吏。王莽失败后,天

汉朝 东汉周章是怎样的人?周章人物历史评价?

周章周章字次叔,南阳随县(今湖北随州)人。他开始步入仕途的时候,在南阳郡担任功曹。汉和帝永元四年(92),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周章的一生。汉和帝刘肇即位的时候,年仅10岁。窦太后临朝听政,她的哥哥窦宪

汉朝 朱儁是怎样的人?朱儁人物历史评价?

朱儁熹平二年(174),通往京师的大路上,尘土飞扬,一匹快马在风驰电掣般飞跑,伏在马上的人汗流浃背,满脸尘土,神情严肃,明亮的眼睛中透出刚毅和智慧。他面带倦色,疲惫不堪,看来是劳累已极,但他依然跃马扬

汉朝 东汉张禹是怎样的人?张禹人物历史评价?

张禹“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这诗句出自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的《咏史》。这里的“佞臣”,指的是西汉成帝时的大奸相——安昌侯张禹。时隔一百多年以后,东汉政治舞台上又出现了一位同名同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