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杨彪是怎样的人?杨彪人物历史评价?
Posted 汉朝
篇首语: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 杨彪是怎样的人?杨彪人物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 杨彪是怎样的人?杨彪人物历史评价?
杨彪
一
在华山北麓渭河南岸,有一座古城叫华阴,在东汉后期,这里是出了名的地方,它位于京师洛阳和陪都长安之间,属弘农郡(今河南西部、陕西东部)管辖。它之所以有名,不仅仅由于境内有地势险要的潼关和挺拔峻峭的华山,更重要的是因为在这里出了个世代显耀的名门大族——弘农杨氏。汉安元年(142),这个以累世传授《欧阳尚书》的家族中,又添了一个男孩。他的父亲见他瘦小体弱,便给他取名为彪,希望他能长得像小老虎一样强壮,同时又为他取字文先。杨彪的家族在弘农是第一名门,但这个家族与豪门富族不同,没有大量田地,也没有豪华气派的府第,从外观上看,与周围人家没有什么不同,但一提及“弘农杨氏”,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是一个人人仰慕的儒学世家,杨彪的曾祖杨震,被誉为“关西孔子”,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祖父杨秉除了博通家传之学《欧阳尚书》外,还明晓《京氏易经》(西汉京房所著),是有名的经学儒士,先是在家隐居教授门徒,后来入朝为官。父亲杨赐自幼学习家传之学,拜东汉有名的经学大师桓焉为师,年纪很轻就以博闻经籍而闻名州郡,杨彪出生的时候,杨赐正居家招收子弟,传播经学。杨彪的母亲是桓焉的孙女,知书识礼,不但熟知《尚书》,还兼通历史,是古时少有的知识女性。在杨彪刚刚懂事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习诵经文,母亲则给他讲述古今名儒的故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杨彪,从小就勤奋好学,年纪不大,学问已誉满天下。州郡官员慕名推荐他为孝廉、茂才,杨彪均谢绝,后来三公闻知,要征辟他入府为官,杨彪也推辞了。他和父辈们年轻时一样,在家广读名儒著作,潜心专研经籍。
熹平四年(175),杨彪的父亲杨赐已入朝为官,官拜光禄大夫,兼任汉灵帝老师。杨赐奏请正定《五经》文字,避免经书中错字流传后世,灵帝同意。同时灵帝下诏征用能为《尚书》精辟地分章析句、并且精通古今礼仪的人入宫协助杨赐完成这项工作。有人向灵帝推荐杨彪,灵帝就特旨派公车召请杨彪,与杨彪一同被请的还有名士蔡邕,他们被征拜为议郎,在东观一同校正《五经》文字,补续《汉记》。工作完成后,由于杨彪博学渊识被留下担任侍中,侍从皇帝左右,以备顾问应对,后来出任京兆(今陕西西安)长官——京兆尹。
汉灵帝时,宦官弄权放纵,在朝中迫害不与之同流合污的正直大臣,在地方通过他们的亲族兄弟和亲信走狗搜刮人民,鱼肉百姓。中常侍王甫的气焰更盛,他是第二次党锢之祸的罪魁祸首,经常打击与宦官有怨隙的人。他在各地遍树党羽,在朝中安插他的亲信,太尉段颎便与他是一丘之貉。王甫的养子王萌、王吉都依恃王甫的声势,专横暴戾,王吉更加残暴,在为官五年中杀害无辜百姓万余人。王甫父子又贪污大量宫中财物,派门生王翘到京兆境内销赃,价值高达七千多石。杨彪当时正任京兆尹,发现了王甫父子的罪行,陈列其罪状上奏给灵帝,同时禀报专门负责纠查百官的司隶校尉阳球。阳球向灵帝面陈了王甫的种种罪行,灵帝动怒,命令查究。杨彪配合阳球,处死了罪大恶极的王甫父子及王翘,王甫的亲信段颎也畏罪自杀。阳球还将王甫的尸体放在城门外,旁边悬挂一块大布,上面写着“贼臣王甫”四个大字。人们见王甫被处死,无不拍手称快,一时京师附近的州郡百姓都交口称赞京兆尹杨彪不畏权宦,秉义持正。后来杨彪又被召还洛阳,再任侍中、五宫中郎将,出任颍川(治阳翟,今河南禹县)、南阳(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太守。在他任太守时,和祖父杨秉一样,按天计算拿取俸禄,休息之日则不计算在内。这样,杨彪的俸禄每年都余下一些,他从不私用。当地百姓都知道他们有个持廉守洁的父母官,许多与杨震、杨秉交往过的人都称赞他有祖辈遗风。
二
中平年间,在镇压黄巾军起义过程中,一部分官僚和豪强地主乘机扩充私人武装,这些人凭借手中军队同地方州郡官吏密切联系,发展地方割据势力。中平五年(188),为了防范发生新的农民起义,灵帝采纳太常刘焉的建议,改刺史为州牧,企图用加强地方官吏权力的办法,来加强镇压力量,这就给一些将帅和地方官吏以扩充军事实力的权力,出现州郡牧守擅兵的局面,从而造成了封建割据势力的发展,不少州牧成为实力强大的军阀。加强地方军事力量的结果,不但没有增强东汉朝廷的控制力量,反而加强了与中央对抗的力量。灵帝末年,朝廷对地方统治不断削弱,形成了军阀割据局面,当大规模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趋于激化,由政治争斗演变成武装冲突,以军阀混战形式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瓦解。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去,刘辩继承皇位,大将军何进掌握大权。何进蓄谋除掉宦官势力,他一方面拉拢大族袁绍、袁术兄弟,另一方面密召并州牧(辖今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一部分)董卓入京。宦官张让、段珪等人先发制人,杀掉了何进,袁绍、袁术以及何进的部将带兵进宫,杀掉宦官二千多人,彻底消灭了宦官的势力。但接着暴虐而又有极大野心的董卓领兵进入洛阳,他立刻废掉刘辩,立年仅9岁的刘协为傀儡皇帝,即汉献帝,董卓自称相国,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东汉已名存实亡。
杨彪在灵帝末年回洛阳任永乐少府、太仆,董卓专权时他正任太中大夫。董卓是以关西军阀问鼎中原的,对政治可以说一窍不通。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急需饱腹经纶的士大夫们的支持。于是,他在全国范围内广收人才,擢用天下名士以获众望,名士蔡邕、荀爽等人都被委以要职。凡是朝中有影响的大臣,董卓也是极力提拔。对于杨彪家族的名望和影响,他早就耳闻,为了博得出身名门的杨彪的好感,他将杨彪由太中大夫提升为司空。杨彪对董卓废帝杀君的行为憎恶无比,但又见他网罗天下名儒贤士,不禁对这个纠纠武夫多少改变些看法。杨彪与司徒黄琬向董卓建议为党锢之祸中死于宦官之手的陈蕃、窦武平冤雪耻,董卓为了收买人心,便郑重其事地与杨彪、黄琬一同诣阙上书,请求恢复陈蕃、窦武的爵位,录用他们的子孙为官,同时对受害的名士加以褒奖和提升。两个月后,杨彪出任司徒。但不久,杨彪就认清了董卓的凶残面目。董卓放纵兵士,在洛阳掠劫财物,施用酷刑,稍有不满者必遭处死,城中百姓如临大敌,朝中百官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董卓的专权引起关东军阀们的不满,他们推戴袁绍为盟主,相约共同讨伐董卓。初平元年(190),关东诸军阀共汇集数十万大军,袁绍自称车骑将军,准备进攻洛阳,声势浩大,对在洛阳的董卓造成巨大压力。这时,在洛阳北部,号称白波军的农民起义在西河郡(今山西境内)爆发,他们共约十万人在郭太的领导下攻占了太原、河东(今山西中南部),威胁着洛阳。董卓见形势于己不利,决定放弃京师洛阳,迁都长安,回到西北自己的地盘。董卓召集了朝中公卿聚议,对他们说:“高祖定都关中,传位十一世,光武帝以洛阳为都,至今也有十一世了,现在应该迁都长安,以合天意。”令公卿们作好迁都准备。众人听后面面相觑,心里虽然不满,但面对杀人不眨眼的董卓却不敢张嘴。杨彪站起身反驳说: “移都改制,事关重大。古时商汤至盘庚五次迁都,招致百姓怨忿,所以迁都一事,要谨慎而行。况且关中地区在王莽时期遭到破坏,宫室都被焚毁,百姓十有八九逃往外地,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恢复过来,不宜再作都城。如今洛阳为都,历年已久,百姓安乐,如果无故迁都,废弃光武皇帝留下的基业,惊动百姓,必然导致天下大乱。”董卓见有人出来反对,大为不满,他强词夺理,蛮横说道: “《石包谶》上说汉终十一帝,如果不迁都,汉就要灭亡。长安杜陵南山下,有瓦窑数千处,营修以后,可以当作宫殿,迁都的事根本不用考虑百姓,你们尽管西迁!”杨彪毫无畏惧,再次反驳道: “搬迁都城容易,安置困难,不能不慎重考虑。而且关东军阀正要进攻洛阳,如果听说迁都,必然西进,不能不防!”董卓盛气凌人,面带狞笑地说: “你用不着想这么多,如果有敢前来者,我派军队把他们统统赶下海。”杨彪还是不肯同意迁都,董卓顿时瞪起眼,手按着剑柄朝杨彪咆哮道: “你想妨碍国家大计吗?”太尉黄琬见势不妙,连忙起身委婉地对董卓说: “迁都确实是国家大事,杨公方才说的话,未必没有见识,还望相国三思!”董卓又斜眼看着黄琬,没有说话,司空荀爽见董卓声势逼人,担心董卓豺狼性起,加害杨彪,就走到杨彪面前,用手拍拍杨彪的肩膀说:“相国本意,是因为关东兵起,又非一天两天就能平定,所以西迁长安,以图大计,这也是秦、汉的开国之策。”董卓听了这话,怒气稍解。杨彪见对专横暴虐的董卓难以讲清道理,只得愤愤地与黄琬退出,荀爽这才放下心来。荀爽后来私下对杨彪说; “你们要是再争下去,恐怕就会大祸临头。”事后,董卓指使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奏请免去杨彪官职。后来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又一同劝阻董卓迁都,董卓大怒,下令将周毖、伍琼斩首示众,并声称如果再有人敢劝止迁都,和这两个人同样下场,公卿大臣中的反对意见终于销声匿迹。在董卓的淫威逼迫下,杨彪和黄琬不得不一同到相国府中,以谢失言之罪,说自己恋旧,并非有意阻碍国家大事。董卓见杨彪屈服,非常高兴,让杨彪任光禄大夫,十天后,杨彪升任大鸿胪。
初平元年(190)二月,董卓下令西迁。杨彪跟随献帝及文武百官先离开洛阳,然后董卓又强行将洛阳数百万人口迁往长安。在洛阳通往长安的道路上,烟尘蔽日,拥塞着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和各式各样的车辆,路两旁堆满了冻死、饿死和被杀死的尸体,被步兵和骑兵驱赶的人们个个蓬头垢面,欲哭无泪,无论贫富都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与此同时,洛阳城也在经历着百年不遇的洗劫。董卓命令部下烧毁所有的宫殿、庙宇、官府、民宅,方圆200里内鸡犬不留,这个被张衡在《东京赋》中视为人间仙境的繁华京城变成了一片焦土废墟。亲眼目睹这一惨象的曹操在《薤露行》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已迁至长安的杨彪闻听董卓的暴行,见到有幸活着迁到长安百姓的苦状,痛心疾首,大病了一场,在家养病休息,很久没有上朝。初平三年(192),祸国殃民的董卓被王允和吕布合谋杀死,杨彪的病似乎一下减轻了许多。他走出户外,见到了正在街上载歌载舞的欢腾的人们,心里不禁欣喜万分,不顾病体未愈,就随同群臣入宫庆贺。不久,杨彪出任光禄勋、司空,尽心辅佐小皇帝。董卓虽然除掉了,但是东汉王朝并未安定,另一场灾难又向杨彪所在的长安城袭来。
董卓死后不久,其部将李傕、郭汜以替董卓报仇为名,率兵杀进长安,逼死王允,赶走吕布,李傕逼献帝封他为车骑将军,郭汜为后将军,二人共同执掌朝政。他们凭借手中的武力,大发淫威,对稍有忤意的官员,立即罢免,当时朝中官员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杨彪先后任少府、司空、太常等职。兴平元年(194),杨彪出任太尉,录尚书事,主管全国兵事,统领百官。但是杨彪徒有虚名,实际上一切军国重权都掌握在李傕、郭汜的手里。就在这一年,李傕、郭汜为争夺权势展开了火并,长安及其附近的关中地区,成为他们互相厮杀的战场,居民逃散,行旅断绝,继洛阳之后,关中又被践踏得残破不堪。兴平二年三月,郭汜与部下合谋挟持献帝以号令天下。不料李傕捷足先登,派侄子李暹率数千人包围皇宫,逼迫献帝迁至李傕营中。杨彪立刻提出抗议: “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帝王搬迁到大臣家居住的,你们做事,应该顺乎天意、人心,何必逼人?”李暹不耐烦地说道: “我家将军担心郭汜入宫为逆,派我前来迎驾,你竟敢阻挠,莫非你与郭汜合谋?”说完派人将杨彪扭到一旁,挟持献帝及皇后伏氏,扬长而去。群臣一时没了主意,杨彪见状,心想: 作为朝臣,使命就是忠心辅佐皇上,跟随皇上,无论如何不能让年仅16岁的小皇帝只身落入虎口。于是,杨彪无可奈何地率众官员步行跟着献帝来到了李傕营中。李暹随后派兵抢走宫中财物,放火焚烧了皇宫,重现董卓当年的暴行。献帝在李傕营中,如同进了牢笼,杨彪为此日夜担忧。献帝想让李傕、郭汜二人和解,以便早点结束囚徒似的生活,便派杨彪与司空张喜、大司农朱儁等共十位公卿大臣前去郭汜营中讲和。杨彪率众公卿历尽千辛到达郭汜营中,劝说郭汜停止交战。然而郭汜不从,反而将杨彪他们扣留,充做人质。杨彪气愤地质问郭汜: “你们相互争斗,为何一人挟迫天子、一人拘留公卿,从古至今还没有人像你们这样做的。”郭汜大怒,面目狰狞地拔出剑挥向杨彪,杨彪面无惧色,从容地说: “你们不念国家,我岂能屈身求生!”众臣慌忙劝解,郭汜才把剑收回,但仍然不肯放还杨彪等人。
杨彪一行人在郭汜营中度日如年,除了忍饥挨饿以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只要郭汜打了败仗,就扬言要杀掉他们出气,他们每天都在惊忧中度日。杨彪自从来到郭汜营中,就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是他惦念着年少的献帝的处境。这时李傕与郭汜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厮杀,战斗激烈时,流矢射到献帝居住的房中。李傕怕郭汜劫走献帝,又将献帝迁到北坞,派兵监守,与外部完全隔绝,饭菜不能及时供应,侍臣们常常饿着肚子。献帝向李傕请求给些米,李傕派人送去发臭的牛骨头,献帝想着自己的遭遇和生死未卜的十位公卿,不免心酸落泪。李傕、郭汜两军在长安城外互相进攻了几个月,损兵折将数万人,李傕见一时难以击败郭汜,又想把献帝再往西迁,迁至池阳黄白城(今陕西泾阳)。就在这时,董卓的另一个部将张济从弘农陕县(今属河南)来到长安,为李傕、郭汜二人调解,并表示愿奉献帝东迁弘农。献帝自离开洛阳以后,一直怀恋旧都,他觉得东行总比西迁好,就欣然允许。李傕、郭汜终于达成协议,各以女儿为质,李傕同意献帝东行,郭汜也放回杨彪及诸公卿。杨彪一行人被郭汜留作人质长达七个月,其中辛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大司农朱儁因为愤恨成病死去,余下九人都回到献帝身边。劫后余生,使只有50多岁的杨彪一下苍老了许多,君臣相见,禁不住痛哭失声。
兴平二年秋,杨彪及群臣随从献帝起驾东行。跟随张济前往弘农。一路上,排除了郭汜及其部下不断拦阻车驾、胁迫君臣西迁的干扰,经过二三个月的艰难行程,到达了弘农华阴(今属陕西)境内。华阴守将段煨准备好衣物、粮食,请君臣们到军营中休息,但后将军杨定、兴义将军杨奉与段煨有旧隙,诬蔑段煨与郭汜串通,蓄意谋反。杨彪认为段煨是真心诚意,根本不会生谋反之心,便对献帝说: “段煨不会反叛的,我敢以死担保,我们可以去他的营中歇息。”但杨定坚决不许。当天夜里,杨彪只好和献帝及群臣露宿在道旁。华阴是杨彪的故乡,面对生养他的故乡土地,不禁百感交集。昔日是皇帝特派公车征他入宫为官,十分荣耀地离开家乡,今日世道遭了变乱,身居高位但不是衣锦还乡,而是同皇上落难逃到这里,今昔对比,他怎能不感慨万分呢?杨彪整夜都没有合眼。
李傕、郭汜自从放了献帝东行以后,心中十分后悔,二人又联合起来,共同追赶。张济因与杨奉发生矛盾,也与李傕、郭汜联兵。为了确保东行安全,杨彪不得不派人向农民起义军白波军和南匈奴求救,借助他们的力量抵挡追兵。一路边战边走,光禄勋邓泉、廷尉宣播等一大批官员死于乱军之中,御用物品、国宝遗失大部,连献帝的玉玺也不知丢哪儿去了。断断续续行进了40里路,到达陕县,这时随同献帝奔波的大臣已不足百人。为了躲避追兵,白波军首领李乐建议趁夜间北渡黄河,并征求杨彪的意见。杨彪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尽管夜渡黄河很危险,但还是点头同意了,并对李乐说: “夜渡黄河不能没有大船,人又这么多,你去多找几只大船来。”李乐表示如果找到船就点火把为信号,杨彪答应了。当时正值寒冬十二月,杨彪一行人被寒风吹得瑟缩发抖。捱了多时,见到河岸边火光出现,知道船已备好,杨彪便拥着献帝磕磕绊绊走到河岸边,见河中只有一条船。河岸很高,只得慢慢爬下,献帝、杨彪及其它大臣依次上船,一条船容不下更多的人,卫尉士孙瑞等一些大臣只能和士兵留在岸上,有的冻死,有的被李傕的追兵俘虏、杀死。杨彪随献帝在天亮时登上黄河北岸,来到河东郡大阳(今山西平陆县)李乐的军营中,接着又乘牛车到达安邑(今山西夏县)。安邑离洛阳不到500里路,杨彪建议献帝还都洛阳,杨奉提出要在安邑建都,在非常时期,文官拗不过武将,杨彪只得同意暂时以安邑为都。在安邑半年时间里,没有遇到什么危险,只是朝权掌在杨奉等武将手中,杨彪仍然毫无实权。
建安元年(196)七月,杨彪及幸免于难的大臣跟随献帝终于辗转回到了故都洛阳。自初平元年西迁至建安元年东归,杨彪跟随献帝历经磨难五年零四个月。然而环顾洛阳,满目疮痍,昔日的繁华与热闹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荆刺丛生。由于皇宫正在修建中,献帝只得居住在原中常侍赵忠的住宅里。杨彪和众臣无处安身,只得在废墟中拣几处稍好的地方暂时充作居处。住处还好解决,粮食却成了大难题。杨彪派人到各州郡征募,但却毫无结果,自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只得亲自到郊外采摘野菜,饥一顿,饱一顿,有的人体力不支,竟活活饿死。虽然杨彪依旧统领百官,但是面对分崩离析的东汉王朝,他这个儒士出身的满腹经纶的乱世宰臣,只有感叹而已。
建安元年八月,雄心勃勃的曹操击败了豫州黄巾军余部,占领了汝南(今河南东南)、颍川(今河南中部)两郡。为了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曹操率军到洛阳朝谒献帝,博得献帝好感,任命曹操为司隶校尉,兼录尚书事。接着,曹操又以洛阳缺粮为名,请献帝迁往许县(今河南许昌)。献帝苦于城中无粮,不得不同意,杨彪及群臣随献帝再次离开洛阳。到达许县后,献帝封曹操为武平侯,任大将军,朝中大权自此落入曹操手中。一天,献帝设宴大会群臣,曹操只身上殿。杨彪见献帝刚刚摆脱了关西军阀,现在又受制于曹操,心情很沉重。多疑的曹操见杨彪面色不悦,担心杨彪在宴会上图谋害自己,便不等开宴,就借上厕所为由,悄悄溜出宫回到自己营中。虽然杨彪并没有害曹操之意,但曹操从此对杨彪半恨半惧。杨彪见曹操独揽大权,不愿和曹操共事,加上五年的颠沛流离,杨彪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就主动提出辞职。
杨彪与东汉豪族“汝南袁氏”结亲,与袁术有姻亲关系。袁术在董卓专权时逃到南阳(今属河南),后来在扬州形成割据势力。建安二年(197),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自称“仲家”。曹操以杨彪与袁术之间的关系,诬奏杨彪私通袁术,欲害死献帝,并以大逆之罪将杨彪逮捕入狱。名士孔融当时任将作大匠,闻听此事,来不及穿朝服就匆匆忙忙去见曹操,对曹操说: “杨公四世清正高德,海内皆知。父子兄弟尚且罪不相及,怎么能因袁术而归罪于杨公呢?你这是欺负人! 如果你杀害无辜,天下人谁还敢投靠你?杨公下狱,已使许多人畏惧。你若是以非罪杀害他,明天我就回老家去。”侍中荀彧也尽力解救,曹操不得不将杨彪放出。
建安四年,袁术死后,杨彪被拜为太常,建安十年被罢免。建安十一年,曹操剥夺东汉历代以功受封的侯爵,杨彪的父亲杨赐被灵帝封为临晋侯,杨赐死后,杨彪承袭侯位,此时也被夺封。这时曹操击败了袁绍等北方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又逼迫献帝罢三公职,设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为丞相。杨彪见汉室将终,自己也已年过花甲,就称脚疾,不再复出。
三
杨彪的儿子杨修是有名的文人,才智过人,杨彪十分钟爱。建安年间,杨修任郎中,后来在曹操的丞相府任主簿。杨修善于领会曹操的心思。一次,曹操去看正在修建的丞相府大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官员问他是否满意,曹操只在门上写了“活”字就走了。官员不明其意,去向杨修请教,杨修让他把门拆了重修,修得小一些。有人问杨修这是什么原因,杨修回答说: “丞相在门上写‘活’字,门中有‘活’是‘阔’,说明丞相嫌门修大了。”门修好后,曹操果然很满意。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平定汉中地区,刘备派兵争夺,两军相持了近一年。曹操既无法取胜,又不愿就此放弃汉中,一时犹豫不决。一天晚上,曹操正在进餐,传令官请教当夜口令,曹操看着碗中的鸡汤,随口说出“鸡肋”两字,传令官迷惑不解,如实传达,众将士皆不明其意,只有杨修收拾行装,许多人莫名其妙,杨修说: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以鸡肋比作汉中,看来他下决心要班师回朝了。”果然不出杨修所料。杨修才气过人,文笔高妙,由于是袁术的外甥,爱才又忌才的曹操总把杨修当成心腹大患,最后找了个借口将杨修杀掉,杨修死时年仅45岁。
年迈的杨彪见爱子无辜被害,痛不欲生,由于思念儿子,杨彪茶饭难进,日见憔悴,老来丧子的痛苦使他本来就虚弱的身体一下垮了下来。一天,曹操见到杨彪,便摆出关切的样子问: “杨公为何如此消瘦?”杨彪叹了口气,惨痛地回答:“我后悔没有日磾的先见之明,至今仍怀着老牛舐犊之爱。”日磾,即西汉金日磾,他的两个儿子为汉武帝所钟爱,带入宫中。两个儿子年长后,不循规矩,祸乱宫帏,日磾便将两个儿子杀掉。杨彪借此来比喻自己的儿子杨修无辜受戮,并以“老牛舐犊”表明自己的爱子之情。曹操听了杨彪的回答,不禁也为之动容。
延康元年(220)即魏黄初元年,曹丕代汉,恢复三公职位,并专门派使者请年近80的老臣杨彪出任太尉。杨彪对使者辞谢说: “老夫位至汉朝三公,遭世倾乱,久不出门,已经老而无用了,况且已近耄老之年,诸病缠身,不易再侍奉新君。”曹丕不肯,拜杨彪为光禄大夫,赐几杖(老人坐则凭几,行则扶杖)、衣袍,以示尊敬,并下诏称: “太尉杨彪,祖辈高名,显赫至今,特赐杨公延年杖。延请之日可以持杖入宫。”杨彪推辞不过,入宫朝见曹丕,但拒绝穿朝服。曹丕特地为杨彪举行盛大朝会,让杨彪身穿布衣、头带鹿皮冠,持杖而入,并待之以宾客之礼,将这位久未复出的汉末名臣引见给魏国的文武百官。到杨彪这一代,弘农杨氏四世四人位至三公,德业相继,世代弘扬家风,成为东汉最有名望的家族之一。黄初六年(225),饱经人间沧桑、屡遭世道变乱的杨彪卒于家中,终年84岁。
相关参考
杨修生于官宦世家,杨家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后汉书·杨震列
> 被杀后,其余党李、郭汜攻入长安,操纵朝政,横行无忌。>> 太尉杨彪密奏献帝说:“臣有一计,先令二贼自相残害,然后诏引兵杀之,扫清贼党,以安朝廷。”献帝说:“计将安出?”>> 杨彪说:“闻郭汜
杨修之死可以说大部分的原因都在他自己身上,他知道曹操在想什么,却又不完全知道,他的聪明是在揣摩曹操的小心思上,却看不到曹操对自己的厌恶与日俱增。杨修最终被曹操杀死之后,曹操有一次偶遇了杨修的父亲杨彪,
> 被杀后,其余党李、郭汜攻入长安,操纵朝政,横行无忌。>> 太尉杨彪密奏献帝说:“臣有一计,先令二贼自相残害,然后诏引兵杀之,扫清贼党,以安朝廷。”献帝说:“计将安出?”>> 杨彪说:“闻郭汜
东汉末年,扰乱朝政,后来大臣王允采用美人计将其诛杀。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催、郭汜继续作乱,再次攻进长安,将王允杀死,并纵兵大肆掠夺,其罪行超过了董卓。太尉杨彪等大臣迫于无奈,只好装作顺从的样子,暗地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母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 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
简介——(175年-219年),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袁术外甥,太尉杨彪之子,出身高门士族。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
简介——(175年-219年),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袁术外甥,太尉杨彪之子,出身高门士族。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
简介:(175年-219年),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袁术外甥,太尉杨彪之子,出身高门士族。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
杨修简介――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袁术外甥,太尉杨彪之子,出身高门士族。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