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刘宽是怎样的人?刘宽人物历史评价?
Posted 太尉
篇首语: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 刘宽是怎样的人?刘宽人物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 刘宽是怎样的人?刘宽人物历史评价?
刘宽
一
东汉汉安帝刘祜君临天下时,华阴县(今属陕西)有一富豪,名刘崎,他位居司徒,是当朝权势显赫的人物。每年,刘崎都主持对官员政绩行为的评价,并给空缺的官位推荐候选人。每次朝会,如若皇帝缺席,就由司徒刘崎召集大臣讨论国家大事,把各种意见综合起来写成奏疏上报皇帝。作为赏赐,刘崎家有良田几千亩,食邑近万户,并建有富丽堂皇的宅邸,那高门大院,青堂瓦舍,雕梁画栋,使整个刘府显得气派威严。
永宁元年(120)春天,刘崎的夫人给刘崎产下一男婴。在男尊女卑观念流行的年代,刘氏家族后继有人,刘崎自是万分高兴。作为一通晓儒经的权贵,刘崎按当时盛行的儒教准则,从儒经中为孩子起个预示着吉祥的名字,盼望孩子长大后有所作为。在儒家的经典文献《论语·阳货》中,有这样一段话:“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刘崎从中取一个“宽”字,给儿子取名“刘宽”。另外,刘崎取《论语·八佾》中孔子论礼的一段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中取“文”,复加“饶”字,给儿子取字“文饶”。
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中,刘宽渐渐地长大。从他刚懂事起,家里就给他请了私塾先生,从此,刘宽走上了接受封建正统思想教育的道路。刘宽天生性情敦厚,自幼聪明伶俐,有强烈的求知欲。刘家丰富的藏书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使刘宽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很小的年纪就能背诵儒学六经。长大成人后,他仍苦读不辍,在《尚书》、《易经》、《诗经》上,有很高造诣,对于景象、占卜等也颇精通。对儒学知识的广泛涉猎,使年轻的刘宽以博学多才被时人称道,人们送他一个“通儒”的称号。当地的一些官僚常就一些问题向他请教。
汉顺帝时,陕西发生了地震,当地的州牧就这个问题向刘宽请教。刘宽说: “和气则出现一些吉祥的自然现象,如果为官的乖戾,则会出现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痛苦,给社稷带来损害。吉祥如意并非得自天降,灾难并不凭空发生。史书上说: ‘天子看见怪异的自然现象就应该反省以行善,提高道德修养; 诸侯看见怪异现象就应该反省以检查自己的为政; 士大夫看见怪异现象就应该反省,做到恪尽职守; 百姓看见怪异现象就应该检查自己的行为。身为天子的仆役,只有忠恕才是自己真正的本分。”刘宽的一席话说得州牧心服口服,并乘机请刘宽入仕,但是刘宽拒绝了。
刘宽拒绝立时入仕的原因并非自己不愿做官。相反,作为“学而优则仕”信条的忠实信徒,他认为自己学习的目的就在于为天子效忠,做天子的奴仆。他拒绝立时入仕的真正原因则在于他认为自己还没有全部掌握儒学的内容。刘宽尽管号为“通儒”,他自己是非常谦虚的。他曾下决心: 不通儒术,决不当官。所以他以有凌云之志见称于时人。事实上刘宽也是这么做的。在他自认为没有通晓儒术之前,三公数次举荐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了。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以胁迫的方式勉强把他请出来做侍御史。后来梁冀被杀,刘宽就辞了侍御史的官职,又回到家里钻研儒学去了。
几年后,朝廷给他以“博士”的头衔让他出来做官,刘宽以健康欠佳为由再次拒绝。过了十年,刘宽自认为能基本掌握了儒学以后,才决意出仕,被推荐为议郎。不久,由于他才华出众,博通儒术,性情温和,被提升为司徒长史,协助司徒处理政务。后来他又当上了侍中,侍从皇帝左右,备皇帝顾问。当时,京师洛阳发生了地震,在文武百官中引起了震动,但都不能解释这地震到底何由而生。于是汉桓帝特意就地震问题询问刘宽。刘宽说: “《易经》上说: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陛下尽管没有以苛政暴虐行于天下,但心里有所考虑,使五星由此而发生位移,阴阳因此发生变化。这地震的发生,乃是由于刚阳之气不足所致。惟愿陛下思刚阳之德,慎经典之诚,图改良之道,广招天下有志之才,留心国政,则灾祸可免,乾坤平衡,王道永葆昌盛。”不久,刘宽被征拜为东海王刘臻的相国。汉桓帝延熹八年(165),被拜为尚书令,负责接收和起草国家文件。后来出任南阳太守。汉灵帝时,刘宽曾先后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侍中、屯骑校尉、宗正、光禄勋等官职。灵帝嘉平五年(176),刘宽官拜太尉,成为三公之一。
二
刘宽为政温仁多恕,对自己的部下从不大声斥责。他常对人说: “人之所以和禽兽不同,是因为人有仁爱之心,懂得彼此相互尊重。孔子曾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们为官的要坚持以道德教化来施政,并以身作则,从而起到刑罚、法律不能起的作用,使老百姓有荣辱的观念,自觉从善。”刘宽对部下关怀倍至,每到年终,都拿自己的钱购置年货,派人给部下送去,以便让他们能安心过年。有人曾对他说: “如果做官的都像你这样,对部下的纪律不就不起作用了吗?”刘宽笑着回答:“纪律约束是王法和尊卑的需要,而礼则是合乎人情的东西。我以平等的礼节对待自己的部下,他们就不会有怨恨和厌恶的情绪。如果我用法律来约束他们,这种做法与用绳索把他们的手脚捆起来有什么两样呢?如若这样,他们就会心怀怨恨,处理政务时就难以做到恪尽职守,对百姓施以道德教化了。”刘宽曾对下属官员说: “咱们都是在一个衙门里做官的,你们有时难免会犯错误。如果你们所犯的错误不大,就没有必要加以重惩甚或是杀头,让你们反省检讨,自己认识到犯错误是一种耻辱,事情也就罢了。但是如果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则只有重重地惩罚了。”
有一次,刘宽手下负责押解犯人的官吏由于一时疏忽让犯人逃跑了。按东汉的法律,重则杀头,轻则流放。官吏们都为他担心。刘宽知道这件事后尽管很生气,却只是让这个狱吏检讨悔过,并命人用生牛皮做的鞭子把他打了一顿,让他知道这样做是一种耻辱也就罢了。刘宽对部下官吏的宽容并非姑息错误,相反,对自己的下属官吏,刘宽严格要求,对他们的错误从不充耳不闻,而仅仅是从轻发落,让他们知错而已。而对于下属官吏中成就突出的人,刘宽能及时举荐。例如东汉末年镇压黄巾军起义的著名将领傅燮,就是刘宽任太尉时推荐的。
刘宽这种赏罚分明、以鼓励进步为主的仁政方针,赢得官民的普遍赞誉。然而,刘宽并未因此而居功自傲。他能时常地进行自我批评。
三
汉灵帝刘宏颇好儒术,常请刘宽为他讲解儒经。有一天,刘宏派人把刘宽请来。见过君主以后,刘宽按尊卑礼节落座。刘宏手执经书让刘宽给他讲解。讲着讲着,汉灵帝发现刘宽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以为是由于他年龄大了的缘故,也就没大在意。过了一会儿,刘宏发觉刘宽不再讲解经书,竟伏在地上睡着了。汉灵帝又好气又好笑,让侍从把他叫醒。刘宽醒来发现自己竟在为皇帝讲经时睡着了,既惭愧又紧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连忙跪倒磕头请罪。望着刘宽尴尬的表情,汉灵帝不由哈哈大笑,说: “爱卿,快快起来,朕不怪罪你就是了。只是不知爱卿为何睡着了呢?你是喝醉了吧?”
谢过皇帝不怪罪之恩后,刘宽只得如实回答: “启奏陛下,为臣乃是因为责任重大,忧心忡忡,不知不觉中竟睡着了。”
“哦?此言怎讲?”汉灵帝来了兴趣。
“今天早晨,我让家奴到市场上去买菜,谁知他盗用了我给他买菜的钱去买酒喝,一直喝得酩酊大醉才回来。他回来后没敢向我报告就径自跑进自己的房间,蒙头大睡起来,而家里还急等着炒菜。我一等他不来,二等他还是不来,就派人到处找他。最后把他从房间里拖出来。我还没来得及询问他,陛下就召我来,我骂了他一声: ‘死狗!’就急忙奉旨赶来。我越想越觉得自己骂的太恶毒了,唯恐在我离开后家奴因此而自杀。故此,忧心忡忡的我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万望陛下宽恕为臣不礼之过。”
听罢刘宽一席话,灵帝放声大笑,连称刘宽是难得的贤相,能对自己的部下恩礼待之。
还有一个例子也能说明刘宽对待部下是如何爱护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高门大院的刘宅内一片欢声笑语,家奴仆役穿梭般地忙碌着。刘宽的一位同僚到刘府做客。
客厅内酒宴正酣,有家奴来报: “老爷,家窖储酒快喝没了,是否差人到市场上去再买点酒?”笑容满面的刘宽差身边侍酒的一仆役去买酒。谁知这仆役在侍酒时早已被桌上的山珍海味诱得垂涎三尺,一听主人让自己去买酒,他忙不迭地领了钱赶到酒市,首先找了一家酒馆过起酒瘾来,结果大醉而归。
刘府中酒席上正等着用酒。等了好长时间才等到买酒的侍奴归来。一看到他那酩酊醉态和空空的两手,众人哑然失笑,不觉为他的命运担心——他在客人面前丢了刘宽的脸,说不定刘大人要重重惩罚他呢!
没等刘宽说话,客人早已不堪忍耐,指着侍奴大骂: “你这个畜牲!”
“还不快快退下!”刘宽喝道。
这时,神智已醒的醉奴,也发觉自己犯了大错,听到主人吩咐,连忙退下。
酒宴很快结束,送走客人之后,刘宽回到正厅中坐下,吩咐下人: “去看看那个醉奴,别让他自杀了。这个客人也真是的,把人骂为畜牲,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刘宽对部下的爱护尊重之情溢于言表。因此,他手下的人对他感恩戴德,都自觉地做自己的本分工作,很少有犯错误的。
在为政上,刘宽非常注意深入百姓之中了解百姓的疾苦,深得群众爱戴。刘宽经常到地方视察,每到一处,都召集当地的学官、博士祭酒以及有学问而在家的处士,与他们一起执经书对讲,互相学习,同时也期望从中发现人才。此外,刘宽尽管位居高官,但他没有一点官架子。他每到一处,见到老农就请教农作物的种植知识,关心农民的疾苦; 见到青年人就用儒家的孝、悌来勉励他们勤学奋进,关心青年的成长。在人民群众中间,刘宽以其平易近人的作风和以身示范的德治信条、赢得广泛声誉。受他的影响,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很少出现违犯法律的事件,刘宽的德治教化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身为“德治”的忠实信徒,刘宽在为政上力图通过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道德教化来影响施政。《论语·颜渊》中讲“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就对统治者的个人修养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通儒”刘宽深深理解儒家“以身作则”的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从不发怒。其宽厚的性格被世人广泛称道。下面的一个实例突出地表现了刘宽宽宏大量的气度。
在一个深秋的下午,刘宽从乡下视察回府,刚要进城门,一位中年农民从行人中闪出,二话没说,上前一把挽住刘宽驾车的牛的绺头。质问刘宽: “我的耕牛昨天晚上没了,我到处找都找不到,想不到让你给牵来了。快说! 你是从哪里牵来的这头牛?你为什么牵我的牛?”
“这是你的牛?”被弄得莫名其妙的刘宽问。“嗯,不错,这是我的牛,快把它还给我吧。”中年农民自信地点了点头说道。
这时,行人慢慢围拢过来。其中有认识刘宽的人刚要向认牛者讲明刘宽的身份,被刘宽摆摆手制止了。
“既然是你的牛,你急着用牛耕地,你就牵去吧!”刘宽下了车,步行回家了。
不久,丢失耕牛者在邻村找到了自己的牛,就打算把认来的这头牛还给刘宽,当别人告诉他刘宽的身份时,这中年农民叫苦不迭: “小民这么无礼地触犯了刘大人,一旦大人怪罪下来,自己的命可就难保了——即使性命保住了,也难免要吃场官司,坐几年牢。可事到如今——唉! 还是听刘大人发落吧!”中年人边埋怨自己边牵着牛向刘府走去。
当刘宽听说有人来送还牛时,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把这个中年人叫进府来。中年人忙向他请罪。
“其实你也并没有犯多大的错误,不要放在心上,天下一样的事物多着呢,以后只要注意点就行了。再说,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只要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吸取教训,也就是了。”刘宽说。
“多谢大人不怪罪之恩。”等中年农民确实明白刘大人不会治罪的时候,连忙跪倒叩头道谢。
刘宽说: “幸亏你把自己的牛找到了,你也把我的牛还给了我,这有什么值得感谢的呢?”后来,刘宽还让人把这个农民送回家中。
刘宽并没有给这个农民治罪的事传开后,远近的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刘宽在民众中的声望越来越高。
其实,刘宽不仅对待同僚、仆役和百姓非常宽容,在家庭生活上也向来不发怒。有一次,刘宽的夫人有意地想惹刘宽发怒。就在刘宽穿好朝服要入朝面见圣上之前,刘夫人让家里的丫环给刘宽端来一碗燕窝汤,夫人事先指使丫环故意把汤泼在刘宽的朝服上,想试试刘宽能否发怒。只见刘宽微一楞神,神色不变,慢慢地对丫环说: “烫着你的手了吗?”刘夫人始终也没发现刘宽发怒。刘宽这种宽宏大量、虚怀若谷的气度,赢得世人的广泛好评。当时人们把他称为“海内长者”。
四
在纲常名教、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里,君为臣纲,道统天命是普遍的信念。为政者的政治命运都要随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日食的出现,还是地震等灾异的发生,都伴随着行政官员人事的变动,这在东汉是普遍的现象。刘宽的政治命运也曾因日食的出现多次变化。以证明“天变、人亦变”的观念。汉灵帝嘉平五年秋天,刘宽升任太尉,成为三公中权力最显赫的官员。第二年冬天,由于出现了日食,他被免去太尉的职务,改任九卿中的卫尉,负责统领宫外的禁卫军,保卫皇帝的安全。汉灵帝光和三年(180)代替段颎任太尉。三年后,由于又出现了一次日食,他再次被免去太尉一职,改任九卿中的少府,负责皇帝的私人钱财的管理。后来刘宽又改任九卿中的光禄勋,统领侍卫。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当张角预备组织起义时,刘宽就得到了这一消息,他及时地上报皇帝。但是,当时灵帝并没有重视,及至起义爆发,灵帝才记起曾就此事上奏的刘宽等人,感念赤胆忠臣,灵帝封刘宽为逯乡侯,食邑600户。
汉灵帝中平二年(185)二月,春寒料峭。年逾66岁的刘宽溘然长逝。刘府中哀泣一片。刘宽的儿子刘松等人哭成一团。高高的灵堂里,前来吊孝者络绎不绝。汉灵帝刘宏也深深地伤感于贤相刘宽的去世,亲笔写了悼词,派右中郎将张梁持节前往,替自己临吊一生敦厚的刘宽,又派五官中郎将何夔持节前往赐刘宽谥号“昭烈侯”,赠车骑将军印,刘宽的儿子荫封为官,位至宗正。
相关参考
刘宽刘宽出生于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潼关),自幼在观星、占卜、算术等方面都很有研究,官场沉浮多年,执政以宽恕为主,得到世人敬重,却屡次因日食而被免职。那么,在历史上刘宽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刘宽是怎么死的>
刘宽是谁?刘宽人如其名,为官多年颇受好评!下面历史新知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刘宽是东汉的名臣,他不只是当时著名的朝臣,还是刘邦的后人,也算是汉室宗亲,他的父辈就身居高位,到他的时候更是担任
刘宽刘宽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人,不仅是东汉宗室,也是当时名臣。他历任司徒长史、南阳太守、侍中、屯骑校尉、太尉、光禄勋等职,他典历三郡,人感德兴行,人称其为长者,得到世人赞颂、百姓拥戴。刘宽简介>刘宽字文饶
人物生平学识渊博刘宽为汉高祖刘邦的十五世孙,他的父亲刘崎,于汉顺帝时曾任司徒。刘宽少年时研习《欧阳尚书》、《京氏易》,尤其擅长《韩诗外传》。在观星、占卜、算术、历象等方面,都深得其师的学识,号称“通儒
人物志 韦孝宽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韦孝宽历史评价,韦孝宽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名叔裕,孝宽本为字,少以字行。京兆杜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祖父韦直善,北魏郡守。父韦旭,官至刺史。孝宽性深沉聪敏,态度和蔼,处事公正。好学,博览经史。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雍州刺史萧宝寅
杜乔一中国古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每当社会政治黑暗时,一般只选择两条道路:激烈抗争和隐逸山林。选择第一条道路的人,一生锐身自任,轰轰烈烈;选择第二条道路的人,一生愤世嫉俗,独善其身。东汉时的杜乔,就是选择
杨彪一在华山北麓渭河南岸,有一座古城叫华阴,在东汉后期,这里是出了名的地方,它位于京师洛阳和陪都长安之间,属弘农郡(今河南西部、陕西东部)管辖。它之所以有名,不仅仅由于境内有地势险要的潼关和挺拔峻峭的
种暠种暠字景伯,洛阳(今属河南)人。种暠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定陶(今属山东)县令,积攒了万贯家财。父亲死后,种暠把三千万家产全都拿出来赈济宗族和乡里贫困的人。他从来不与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来往。种暠涉足仕途,
王梁建武元年(25)六月二十二日,晴空万里,刘秀在高县(今河北柏乡)南郊祭祀天地,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七月十一日,任命王梁为东汉的第一任大司空。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今北京)人。王莽末年,王梁在
杨震东汉永建元年(126)春,在弘农郡(治弘农,今河南灵宝),一支庞大的送葬队伍自陕县(今河南陕县)向西缓缓行驶。沿途有不少百姓观看,他们听说死者是个冤屈而亡的朝中大臣,人已死了两年,现在才回乡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