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袁隗是怎样的人?袁隗人物历史评价?

Posted 宦官

篇首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 袁隗是怎样的人?袁隗人物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 袁隗是怎样的人?袁隗人物历史评价?

袁隗

袁隗,字次阳,汝南(治平舆,今河南平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曾祖是一代名相袁安。祖父袁京学习家传之学《孟氏易经》,顺帝时任光禄勋、议郎。父亲袁汤,少传家学,历仕显位,累迁至司徒、太尉,被封为安国亭侯,袁隗在家排行第三,大哥袁成袭封父亲侯位,任左中郎将,死得较早; 二哥袁逢继承侯位,为人比较宽厚。袁隗与他两个兄长的性情则完全不同,也许是因为他小的缘故,父母对他格外宠爱,父亲经常将他带在身边,长期耳濡目染,使袁隗年纪虽小,却已谙知官场中事。对于家传《孟氏易经》,也曾下过功夫研习。

袁隗成年后娶经学大师马融之女马伦为妻,马伦不仅容貌俊秀,而且很有才学,读了不少儒学经书,家境也很丰厚,与袁隗可谓门当户对。新婚那天,马伦穿着华贵的衣裤,并带来很多嫁妆。袁隗听说妻子是个才女,便有意试一试,对马伦说: “妇人读书再多也不过是拿箕持帚而已,何必过于修饰自己?”马伦回答说: “这是双亲垂爱,我不敢违命。如果夫君仰慕梁鸿清正高德,隐居不仕,我愿像孟光那样身穿粗衣,举案齐眉。”袁隗又问: “令尊学深道奥,文为辞宗,我听说他在任职期间,贪污官财,他为何做出损害名誉之事?”马伦回答说: “孔子是圣贤之人,尚且遭人诽谤,何况家父呢?”袁隗见妻子回答得机智而又巧妙,不由得暗中钦佩,对妻子敬爱有加。

汉桓帝末年,袁隗被征拜为大鸿胪,位列九卿,掌管各诸侯国及少数民族来京师赞襄礼仪。当时,宦官专权,气焰嚣张。延熹九年(168),“党锢之祸”发生,名士李膺等二百多名正直之士被罢官、逮捕,禁锢终身。经历这场变故,使袁隗清楚地认识到要在官场上混事除了凭自己的出身门第和非凡的权术以外,还要和那些被士大夫们不齿为一谈的宫中宦官打交道。

建宁元年(168),汉桓帝死,无子,皇后窦氏与父亲窦武商议选立解渎亭侯刘宏,袁隗的哥哥安国亭侯袁逢当时任太仆,也赞同迎立刘宏为帝,这样刘宏继承大统,是为汉灵帝。袁逢因迎立有功,增封三百户,袁隗也因此得到窦武的青睐。窦武在灵帝即位后,任大将军,辅佐朝政。他嫉恶宦官弄权,便与人谋诛宦官。当时袁隗多少听到一些风声,但他并没有参与,他知道宦官的势力无处不在,谁胜谁负还难以预料,他在静观事态的发展。不几天,窦武便被宦官诛杀。

宦官重新夺权后,权势更盛。他们在朝中排挤正直大臣,安插自己的亲信,还把持着士人的入仕途径。虽然掌握选举大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官吏,但面对权势熏天的宦官,要想保住官而不丢性命,只有唯宦官之意是从,更有趋炎附势之人。在这种情况下所推荐、选拔的官吏,除了少数例外,大多是宦官亲信。以袁氏家族在当时的影响,袁隗大可不必向宦官屈膝,但他想走一条通向显赫的捷径。当时中常侍袁赦资历较深,虽有权势,但一直耻于出身卑微,想攀个名门。他见袁隗与其祖辈有所不同,这个年青人似乎过于看重地位权势,便心想如果能与汝南袁氏认作同宗,自己就是身出名门了,还可以倚袁氏为外援。于是向袁隗说明自己想法,袁隗爽快地答应了。熹平二年(173),由于袁赦极力推崇,袁隗被任命为司徒,终于跻身于三公,满足了位居显赫的愿望。袁隗的哥哥袁逢也被进为司空。袁隗虽说是小弟,但他做官总比哥哥先行一步,不肯相让,时人对此都议论纷纷,传为笑谈。

当时,有两个最有名望的显赫大族,一个是弘农杨氏,自杨震始,四世四公,子孙都清正廉洁,能守家风。另一个就是袁隗的家族汝南袁氏,自袁安始,四世五公,与弘农杨氏所不同的是袁氏子孙崇尚奢华,其中袁隗尤为突出。袁隗登上司徒之位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他将府第改造一番,使司徒府成为当时王公大臣中最豪华的一座,他出入乘坐的马车,也不与其他公卿相同,以示区别,袁隗穿着的衣物、用的器具都是最昂贵的,其他家族无法比拟,连袁隗的家人个个都豪贵无比,人们一看便知是司徒府上的人。

东汉时期,有一种名高德重却绝意于仕途的士人,他们就是所谓的隐士。袁隗的侄子袁闳就是其中一位。袁闳见家族因有了宦官的支持更加富盛,常对兄弟们叹息说: “我们先公德高望重,后世却不能承袭家风,持守高德,而竞相骄奢,好慕荣利,与乱世争权,只怕家族要遭难。”袁隗见袁闳家境不丰,有时接济,送些物品,袁闳则拒绝接受,后来干脆筑一土室,与外界隔绝,妻子兄弟也不得相见,最后死在土室之中。

袁隗做官并非一帆风顺。熹平五年(176),袁隗因事被罢去司徒一职,不久出任太常。这期间,中常侍王甫因贪污宫中财物被处死,袁赦也被逮捕入狱,袁隗一时失宠,久居太常之位,不得升迁。

光和五年(182),袁隗再次出任司徒。虽然袁隗为了富贵利达,可以迎合趋附宦官,但是他毕竟是士大夫中的一员,宦官的专权在他眼里是非分的僭越,因而他对宦官并不是一昧地依附,当他已经位居显赫的时候,也有反对宦官专权、迫害正直官僚的一面。

汉灵帝时,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派遣弟子分赴四方传道,得到农民的信任。张角还亲自潜入洛阳,和宫中一部分宦官联系,利用他们作为内应。中平元年(184),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在全国各地爆发。豫州刺史(辖今豫东、皖北)王允在镇压了黄巾军后,从黄巾军的军营中,搜到中常侍张让及其他宦官与张角来往的信件,如实禀报给灵帝。灵帝对张让格外宠信,曾谓“张常侍是我父”,张让则一手遮天,恃宠作恶。灵帝没有将张让治罪,张让却陷害王允,并欲置之于死地,使王允在一个月中接连两次被捕。袁隗便与大将军何进、太尉杨赐共同上书: “王允征讨黄巾军有功,我们正要上奏皇上,请皇上为他进爵加赏,却不料将他治罪,我等位高宰相,不能缄默,恳请皇上能减轻责罚。”灵帝这才免去王允死罪。这年冬天,朝廷宣布大赦,其他犯人都被赦免出狱,唯独王允不在赦免之列。袁隗同何进、杨赐再次联名上书请求,直到王允被放出。

袁隗和朝中其他官员一样,以结纳名士为荣。虽然一些名士在两次党锢之祸中被迫害、遭禁锢,但这些名士在一般官僚心目中的地位仍然很高。黄巾起义爆发后,为防止党人与黄巾军合谋,也为了加强镇压的武装力量,灵帝准备起用党人去镇压农民起义,下诏宣布赦免党人。袁隗早就仰慕名士陈寔的声望,赦令一下,就派人去接陈寔,并许诺将为80高龄的陈寔特表以高位。但陈寔不愿出来做官,袁隗只得作罢。

袁氏家族到袁隗这一代,已是四世五公,贵宠于世,有许多人都想攀附袁氏高门。有一位隐士名叫黄允,有超人之才,名闻遐迩,朝廷多次征辟,都拒不赴命。袁隗想为侄女找一名有高才俊德的女婿。一次,袁隗见到黄允感慨地说: “如果能得到一位像你这样的女婿足矣。”黄允是个有才无德的人,他只是假借隐居以猎取高名,以便进一步谋求高官显宦,黄允见有机会能攀上这样的高门,便回家休弃结发妻子,欲娶袁隗的侄女为妻。黄允的妻子当众揭露他隐秘丑事十五条,使黄允名声顿时扫地,袁隗不禁为自己看错了人而懊悔。

袁隗虽然多年任司徒之职,但他只关心自己的荣华富贵,既不忤意宦官,也不得罪公卿士大夫,一直没有什么建树。

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其长子刘辩继位,是为少帝,少帝尊母亲何氏为皇太后,委政于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任命袁隗为太傅,与何进共录尚书事,共同执掌朝政。灵帝生前并不喜欢刘辩,意欲立庶子刘协,临终前,灵帝将刘协托付给典领禁军的西园八校尉统帅蹇硕。蹇硕是个宦官,图谋诛杀何进,立刘协为帝,不料事情败露,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刘辩继位。何进执掌朝政后,对蹇硕怀恨在心,同时他利用朝中官员痛恨宦官干政的心理,想要削弱宦官势力,以达到独揽朝政的目的,何进为了取得政治上的优势,靠向累世公卿的袁隗家族,拉拢袁隗的侄子袁绍。

袁绍是袁隗长兄袁成之子,喜好游侠,结交名士,宦官们对他很厌恨。中常侍赵忠曾说: “此儿好养死士,将来很可能会行为不轨。”袁隗听说后将袁绍召入府中,责备一番,但袁绍仍旧不改。后来袁绍被何进辟入大将军府中任虎贲中郎将。中平五年任西园八校尉之一中军校尉(相当于全国军队的副统帅)。袁绍与何进合谋处死了蹇硕,夺取了中央禁军的指挥权。袁绍又积极鼓动何进彻底翦灭宦官势力,何进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控制了京师各要害部门。由于何太后出面阻挠,致使何进犹豫不决,袁绍建议密召并州刺史(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董卓、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太守桥瑁等地方将领,以诛除宦官为名引兵进逼京师,以武力胁迫太后同意铲除宦官。不料宦官张让、段珪等人抢先下手,谋杀了何进,矫诏罢免袁绍。任命原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重新夺回要害部门的权力。袁绍闻讯,下令关闭北宫门,与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率兵入宫,将宫中宦官二千多人全部杀掉。袁隗见侄子袁绍已经铲除了宦官势力,便出面将那些依附宦官的官员一一问罪,并和袁绍矫诏杀掉了樊陵、许相。

这时并州刺史董卓带三千兵马进入洛阳。在汉朝,地方长官带兵进京是绝无仅有的,朝中官员对此反响很大,对诛杀宦官有功的袁氏家族来说是个威胁。有人建议袁绍乘董卓刚到京师、士卒疲劳之机发起突然袭击,俘获董卓,以杜绝后患。而董卓却工于心计,他感到自己兵马不足以镇服众人,于是每隔四、五天派军队在夜深人静之时,悄悄溜出城外,天亮后再大张旗鼓开进洛阳。袁绍慑于董卓表面上的威势,一时不敢下手。不久,董卓又收编了何进部下,势力大增。为了独揽大权,董卓要废掉少帝,另立刘协。因为刘协是由祖母董太后抚养大的,董卓便一厢情愿地认为与董太后是同族,要立刘协为帝。然而废帝是件大事,董卓在朝刚站住脚,他想找到支持他的力量。

何进死后,执掌朝政的就是袁隗了。袁隗虽工于心计,会玩弄点权术,但对于如何才能稳住当时的局势,也无良策,尤其是面对董卓这样一个纠纠武夫,更是想不出好办法。而董卓根本没有将朝中的那一班善引经典、出口成章的文臣放在眼中,他找到拥兵的袁绍商议废立少帝之事。袁绍当即表示坚决反对,对董卓说: “这是国家大事,应该找我叔父袁隗商议。不过废嫡立庶,不但我不同意,恐怕所有大臣都会反对。”董卓用剑威胁袁绍说: “天下之事,全都在我,我要做的事,谁敢不从?”袁绍毫无惧色,大声反驳道: “难道天下只有你董卓一人吗?”董卓十分恼怒,但考虑到袁绍家族的名望,不敢加害。袁绍则辞别叔父袁隗,愤然离开洛阳,远走冀州。

接着,董卓迫不及待地将废立之事提到日程上来。他先找人拟好废掉少帝的诏文,然后派人送给袁隗,并令一支军队在袁隗府门前来回走动。袁隗见董卓兵马众多,又失去袁绍的帮助,不敢反抗,只得同意废帝。中平六年九月初的一天,袁隗在董卓的胁迫下,来到崇德殿,文武百官也被董卓的军队赶到殿前。董卓逼何太后策废少帝,说少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之主; 在灵帝丧期不哀,无人子之礼,不宜为君。然后由袁隗扶出少帝,解去玺绶。这样,年仅9岁的刘协被扶上帝位,刘协就是东汉末帝汉献帝。

汉献帝即位后,袁隗仍为太傅,董卓则自封为相国,独揽朝中大权。董卓专权,引起函谷关以东诸军阀的不满。初平元年(190)春,各地州郡牧守以讨伐董卓为名纷纷起兵,整个东方几乎成了反董势力的天下。袁绍当时任勃海(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太守,举兵抗击董卓,自称车骑将军,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等纷纷率军,汇集袁绍旗下,推袁绍为盟主,相约从北、东、西三面包围洛阳,进攻董卓。

关东军阀声势浩大,对控制洛阳的董卓造成了巨大压力。他气急败坏,决定放弃洛阳,迁都长安,他恨袁绍是关东军阀之首,又无法捉拿他,便拿袁绍的族人出气,将在洛阳的以袁隗为首的袁氏家族男女老少共50多人全部逮捕入狱,霸占了袁隗的家产。

初平元年三月,袁隗及侄子袁基被董卓杀害,狱中袁家50多人同时惨遭杀戮。董卓将袁隗等人的尸体用车载至青城门外,挖一个大穴,一同埋掉。及至董卓西去长安,怕袁绍挖出尸体,便准备将袁隗等人的尸骨运送郿(今陕西眉县)藏起来,由于路途遥远,在运送的路上,袁隗等人的尸骨被抛落于荒野之中。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袁隗简介

三国人物中文名:袁隗国籍:中国(东汉)民族:汉族出生地:豫州汝南(今河南商水)出生日期:?死日期:公元190年(东汉初平元年)职业:太傅父亲:袁汤配头:马伦兄弟:袁平、袁成、袁逢侄儿:袁绍、袁术(历史

历史人物 袁隗,其妻为马伦,因袁绍而遭到董卓的杀害

人物简介袁隗,东汉太傅,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名门贵族,汉末枭雄袁绍、袁术之叔,他年少做官,娶汉末大儒马融女为妻。袁隗比其兄袁逢更早登三公位,曾任后汉太尉、太傅。董卓专权后,因为袁氏兄弟起兵反卓,董卓恐其为

此人堪称反董联军盟主,地位力压曹操袁术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在十八路诸侯反董时代,袁绍可谓是喜气洋洋,反董联军的牛耳,亲弟弟袁术总督粮草,亲叔叔袁隗是东汉朝延的太傅。实际却未必如斯,袁绍称得上徒有虚名,牛耳是民间而非官方,袁

此人堪称反董联军盟主,地位力压曹操袁术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在十八路诸侯反董时代,袁绍可谓是喜气洋洋,反董联军的牛耳,亲弟弟袁术总督粮草,亲叔叔袁隗是东汉朝延的太傅。实际却未必如斯,袁绍称得上徒有虚名,牛耳是民间而非官方,袁

揭秘古代女性是怎样对付“家暴”的

  一次,当地太守袁隗看过黄允的诗文后非常看重黄允,并表示想让其做自己的女婿。黄允一听觉得机会来了,回家后就给妻子夏侯写了一纸“休书”。  突然接到“休书”的夏侯如五雷轰顶,在多次恳请无效后,她决定离

古代女性如何对付“家暴”

  据《后汉书》记载,汉朝有一女子叫夏侯,是黄允的结发妻子。黄允是当时一位有名的才子。  一次,当地太守袁隗看过黄允的诗文后非常看重黄允,并表示想让其做自己的女婿。黄允一听觉得机会来了,回家后就给妻子

汉朝 杜乔是怎样的人?杜乔人物历史评价?

杜乔一中国古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每当社会政治黑暗时,一般只选择两条道路:激烈抗争和隐逸山林。选择第一条道路的人,一生锐身自任,轰轰烈烈;选择第二条道路的人,一生愤世嫉俗,独善其身。东汉时的杜乔,就是选择

汉朝 杨彪是怎样的人?杨彪人物历史评价?

杨彪一在华山北麓渭河南岸,有一座古城叫华阴,在东汉后期,这里是出了名的地方,它位于京师洛阳和陪都长安之间,属弘农郡(今河南西部、陕西东部)管辖。它之所以有名,不仅仅由于境内有地势险要的潼关和挺拔峻峭的

汉朝 刘宽是怎样的人?刘宽人物历史评价?

刘宽一东汉汉安帝刘祜君临天下时,华阴县(今属陕西)有一富豪,名刘崎,他位居司徒,是当朝权势显赫的人物。每年,刘崎都主持对官员政绩行为的评价,并给空缺的官位推荐候选人。每次朝会,如若皇帝缺席,就由司徒刘

汉朝 种暠是怎样的人?种暠人物历史评价?

种暠种暠字景伯,洛阳(今属河南)人。种暠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定陶(今属山东)县令,积攒了万贯家财。父亲死后,种暠把三千万家产全都拿出来赈济宗族和乡里贫困的人。他从来不与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来往。种暠涉足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