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清朝才子对出的下联堪称经典

Posted 清朝

篇首语:我活着是为学习,而学习并不是为活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清朝才子对出的下联堪称经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清朝才子对出的下联堪称经典

正史上的唐伯虎,没有影视剧中的那般英俊潇洒,更没能迎娶才貌双绝的秋香,虽有一肚子的才华,却因为被取消了科举考试的资格,仕途之路就被堵死。既然仕途无望,唐伯虎就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诗词书画的创作当中,经常以酒为伴,过着潇洒不羁的生活,从而写出了“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千古佳句。

世人无法猜测,唐伯虎是否真的看透一切,那种洒脱是不是发自内心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晚年生活不太如意,甚至可以说贫困潦倒,只能靠着卖字画度日。尽管有人因欣赏他的才华,想给他安排一份工作,也就是变相地施以援手,但都被唐伯虎给婉拒了,古代文人骨子里的骄傲,决定了他绝不会接受他人的施舍,哪怕是饿死街头。

妻子离他而去后,唐伯虎就成了孤家寡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他,没有多少压力,无需考虑房子、车子等问题。一旦卖出几张字画,手中有些余钱,便离开家乡,到各地的名山大川游玩,顺便散散心、找找灵感,除了祝枝山等好友理解并支持他的做法,其他亲朋好友都表示很费解,甚至指责他不务正业,但他并不在乎这些人的眼光。

有一年的夏天,唐伯虎独自一人来到山中游玩,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他发现山上有座寺庙,就决定到里面借宿一晚,说不定还能遇到得道高僧,聊聊佛学方面的知识。寺庙看起来有些破旧,估计至少有几十年了,但内外打扫的都比较干净,显然里面有僧人居住,并不是一座荒庙。

正当他准备进去的时候,出来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和尚,就问道:“小师父,天色已晚,我想在此借宿一晚,不知是否方便呢?”小和尚挠了挠头说:“应该可以的,此庙只有我和师父两人,你去里面问一下师父,我要去采一些野菜。”唐伯虎表示感谢后,缓缓地走进寺庙,在院子里看到一位高僧正在专心致志地画画,他并没有打扰,而是默默地站在一旁观看。

高僧画的是一幅荷花图,一看就是绘画功底相当了得之人。过了一会,高僧完成了这幅画,然后才发现唐伯虎站在他的身后。经过短暂的交谈后,唐伯虎介绍了自己,在高僧得知其身份后大喜不已,两人探讨了一番绘画技巧以及诗词歌赋,顿时产生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第二天一大早,唐伯虎就向高僧告别,尽管高僧有万般的不舍,但他深知“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的道理,希望唐伯虎能为他昨天画的那副画题字。唐伯虎想了一会,提笔写了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但他并没有接着写出下联,不知道是没想出来,还是故意而为之,然后就离开了。

高僧把这幅画视作珍宝,毕竟上面有唐大才子的题字,去世前把它传给小和尚,并嘱托小和尚一定要好好保存。就这样,这幅画一直保存了下来,期间寺庙中也来过不少文人,却无人能对出唐伯虎的那个上联。清朝乾隆年间,出身翰林的诗人李调元,偶然间来到寺庙中,看到了画上的上联,想了一个晚上,终于想到了堪称经典的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你觉得李调元对出的下联怎么样呢?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鸿是江边鸟!秀才对出的下联堪称完美

对联,俗称对对子,起源于五代十国,如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许多对对子的高手,我们熟知的有北宋文豪苏轼和他的好朋友佛印,明朝大才子解缙,清朝大才子纪晓岚。这些人能被我们熟知,很大一部分与他们

历史秘闻 网友对出的下联很经典,你可以吗

历史上的对联高手有很多,比如说北宋文豪苏轼和他的好朋友佛印和尚,明朝才子解缙,还有清朝才子纪晓岚和乾隆皇帝。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乾隆不是写了4万多首诗都没有流传吗,这种文学功底怎么会是对联高手?确实,

历史秘闻 才子对出的下联太经典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也称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它讲究的是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一副上佳的对联,足可媲美一部鸿篇巨著,在古代,文人相交,以文会友,

历史秘闻 网友对出的下联堪称经典

千古绝对!上联:“孙悟空,金箍棒,能长能短”,下联太经典了是的,咱们今天来讲一讲对联故事,根据史料记载啊,对联文化起源于五代十国,兴盛于明清两代,到如今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善了。喜欢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我

历史秘闻 才子对出的下联太经典

或许众人只知刘伯温智谋超群,帮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却很有人了解他文学方面的才华。刘伯温早年考中进士,不仅擅长写各种题材的文章,诗词歌赋无一不精,留下上千首诗文,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让人钦佩。咱们今天介

历史秘闻 和尚对出的下联太经典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华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受到了历朝历代才子们的追捧和喜爱,每逢闲暇时,约上三五好友,往茶楼一坐,借景生题,以景为对,对上几幅,既促进了同窗之宜,又能切磋才学,可谓是一举两

历史秘闻 少女对出的下联太经典

古代选拔人才的方法与现在不同,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察举制和科举,察举制是汉武帝在位初期设立,具体流程也很简单,由地方官府推荐有才之士,朝廷对这些才子进行考核,通过后就有机会做官。而科举制始于隋朝,与察举

历史秘闻 美女对出的下联非常经典

说起对联,大家都不陌生。无非是一个人出上联,另一个人对出下联,但是这个下联得对仗工整,意境结合,这样才能称为佳对。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钟爱对对子,他们诗词歌赋,样样精通。闲暇之余,还会叫上三五个好友,用

历史秘闻 秀才对出的下联堪称完美

古代的县令,作为县城的最高长官,通常需要具备相当的才能,否则难以胜任。所处的朝代不同,县令的官衔也不尽相同,有的可能是正五品,也有些是正七品。自从科举制度建立后,县令大多都是进士出身,且不说管理之才如

历史秘闻 秀才对出的下联堪称完美

以古代的秀才的水平,若是放到现代的话,算是什么学历呢?有人认为,秀才跟现在的初中生差不多,也有人说相当于高中生,甚至有人觉得,现代的大学生的才华,都未必能达到古代秀才的高度。其实,由于时代的不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