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秀才对出的下联堪称完美
Posted 秀才
篇首语: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秀才对出的下联堪称完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秀才对出的下联堪称完美
以古代的秀才的水平,若是放到现代的话,算是什么学历呢?有人认为,秀才跟现在的初中生差不多,也有人说相当于高中生,甚至有人觉得,现代的大学生的才华,都未必能达到古代秀才的高度。其实,由于时代的不同,学习的知识及考试的内容差别很大,并不能放在一起比较,无可否认的是,以前的秀才的确不简单,即使不能出口成章,至少也称得上才华出众。
明朝嘉靖年间,浙江有一个姓冯的秀才,从小就非常聪明,一看就是读书的料。冯秀才当地有名的大孝子,有位父亲去世的比较早,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而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他就包揽了所有家务。为了能够照顾母亲,冯秀才就放弃了科举为官的梦想,但在不忙的时候,还是会经常读书。
尽管生活相对清贫,但冯秀才从没有后悔过,逐渐明白了荣华富贵也只是过眼云烟,平平淡淡也是一种幸福。闲暇之余,他会教村里的孩子读书,乡邻尊称他为“先生”,孩子也都很喜欢他,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还会教他们对对联,因为冯秀才觉得对联的句式优美,能彰显出综合能力,而且他本身的对联知识就很丰富。
酒香不怕巷子深,冯秀才逐渐成为附近的名人,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他就办了一个私塾,十里八村的孩子都到这里读书。有一年,冯秀才所在的县城,调来了一个新的县令,此人年龄与秀才相仿,却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据说还是当年的探花,才华肯定是毋庸置疑。
县令为官清廉,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把积压很久的处理的差不多了,而且还惩办了不少欺压百姓的豪强,百姓无不拍手称赞。巧合的是,县令也喜欢对对子,且为人相当谦逊,从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更没有过高高在上的样子,结交了很多当地的有才之士。
后来,县令从别人口中听说了冯秀才的事迹,就想亲自登门拜访一下。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县令处理完工作,独自一人来到冯秀才所在的存在,当时秀才正在给学生上课,县令就站在门外等候。放学之后,冯秀才得知县令来访,一时间激动的不知说什么好,县令笑着对他说:“我此次前来,是想找你聊聊,你把我当作朋友就行了,不要太拘束。”
看到县令如此平易近人,冯秀才逐渐放松了下来,不像刚才那么紧张了,两人聊得很嗨,从三皇五帝,聊到唐宗宋祖,聊的最多的还是文学知识,越聊越投机,顿时产生了相见恨晚的感觉。得知冯秀才也钟爱于对联时,县令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并说道:“前几日我看到一个上联,却怎么都对不出下联,不知冯兄可否愿意听一下。”
冯秀才回道:“既然大人不嫌弃,小人愿意一试。”县令出的上联是“蚕为天下虫”,属于拆字对联,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想对出工整下联的话,并不是那么容易。冯秀才思考了一会,给出了“鸿是江边鸟”的下联,县令听后大喜不已,称赞道:“冯兄果然厉害,这个下联简直太完美了,佩服、佩服!”前几日,看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上联:“周瑜看小桥流水”,你能试着对出下联吗?
相关参考
对联,俗称对对子,起源于五代十国,如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许多对对子的高手,我们熟知的有北宋文豪苏轼和他的好朋友佛印,明朝大才子解缙,清朝大才子纪晓岚。这些人能被我们熟知,很大一部分与他们
北宋文学家苏洵,年轻时家境较为优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他,到处游山玩水,对读书不感兴趣,十九岁是迎娶了富家女程氏,放荡不羁的性格依旧没有收敛。景佑二年,将近而立之年的苏洵,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不能在
岁月是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尤其对于爱美的女子来说,时刻担心容颜老去,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用在皮肤保养方面,希望能抵挡住岁月的流逝。梁朝有位名叫徐昭佩的妃子,年轻时青春靓丽,绝对是万里挑一的美女,即使青
文字的出现,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意义非凡,据说汉字由上古时期的仓颉所造,属于古人智慧的结晶。自从有了文字,不仅可以保存记录古代发生的事件,还催生了相关历史文化的产生,包括却不限于诗词歌赋,它们共同构成了传
说道中国的对联文化,上可至五代十国,下可至明清,对联文化在漫长历史长河的积淀中经久不衰,反而如同甘醇的酒酿,越发浓厚。直至今天,对联依旧是家家户户逢年过节的必需品,对联对于人的作用无外是这几条,一者可
清朝嘉庆年间,山西一地有个李秀才,自幼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善于吟诗作对,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管是什么样优雅的诗词,只要从他口中说出来,必定变味,变得诙谐,滑稽,且诗词俗的令人大跌眼镜,全然登不上大雅
天分这种东西,可遇而不可求,属于与生俱来的能力,极少数人自幼智商爆棚,对于相同的知识,只需要花一点时间即可掌握,简直让人羡慕嫉妒恨。明朝初年的解缙,就属于天分超高之人,从小头戴神童光环的他,几乎一直处
千古绝对!上联:“孙悟空,金箍棒,能长能短”,下联太经典了是的,咱们今天来讲一讲对联故事,根据史料记载啊,对联文化起源于五代十国,兴盛于明清两代,到如今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善了。喜欢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我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是独立于诗词歌赋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起源于五代十国蜀国国主孟昶,他在一年的除夕夜,写下了我国的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而后到重文轻武的宋朝,更
正史上的唐伯虎,没有影视剧中的那般英俊潇洒,更没能迎娶才貌双绝的秋香,虽有一肚子的才华,却因为被取消了科举考试的资格,仕途之路就被堵死。既然仕途无望,唐伯虎就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诗词书画的创作当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