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神童对出的下联堪称千古绝对

Posted 神童

篇首语:从来没有说忘就忘这回事,只有假装的冷漠和偷偷想念的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神童对出的下联堪称千古绝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神童对出的下联堪称千古绝对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是独立于诗词歌赋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起源于五代十国蜀国国主孟昶,他在一年的除夕夜,写下了我国的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而后到重文轻武的宋朝,更是受到了文人仕子们的追捧,渐渐的形成了一套体系,将对联的妙趣发挥的淋漓尽致,令人看后回味无穷,乐趣颇多!

明朝嘉靖年间,福州府有一小孩,叫赖其尚,自幼聪慧,才思敏捷,善于吟诗作对,小小年纪便博得“神童”之名,令十里八乡的乡邻钦佩不已,闻其名,均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其聪明劲,在赖其尚9岁的那年,当地的县太爷慕名前来试探。

当时,赖其尚正在私塾学堂玩耍,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尽兴呢,县太爷直接来到了小赖其尚的面前,对他说道:“听说你小小年纪便善于吟诗作对?今日,我便考你一下如何?”,话音一落,只见小赖其尚用稚嫩的脸颊看了看县太爷,而后点了点头,说道:“请大人出题”

县太爷一听,见此礼貌有加,心中很是欢喜,当即寻思个对联出来一试,只见墙角下种了几株姜,灵机一动便有了上联,随口吟了出来:新姜哪有老姜辣

县太爷这上联取之实景,出得非常的巧妙,联中之意更是很好理解,都知道,这姜一般是老姜比较辣,而新姜嫩却不够辣,小赖其尚一听,微微一笑,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一下联来

下联:老笋哪有新笋尖

小赖其尚这下联更具代表性,同样取之实景,应对巧妙,不仅与上联对仗工整,意境更是相符,县太爷一听,顿时一惊,心中暗暗想道:“这小孩反应如此之快,智力超常,真不愧为神童”,于是,便想着再试探一番,沉思片刻,吟出了一上联来

上联: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县太爷这上联同样取之实景,以剃头所用之刀为题,都知道古代的剃头匠为了快速,方便,舒服的给客人剃头,都会将剃刀磨得非常的锋利,但不管这剃刀如何的锋利,也没办法砍断千年的树木,毕竟这剃刀实在太小。

这上联之意实则暗藏玄机,一语双关之意,表面上在说剃刀,实则在说小赖其尚虽有大才,却年纪尚小,难等大雅之堂,有讥讽之意。而小赖其尚一听,听出了联中之意,笑了笑,略加思考后,随口而出一下联来

下联: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

小赖其尚这下联堪称巧妙,将上联反驳掉,同样是一语双关,县太爷说他小,难等大雅之堂,但小赖其尚却认为,灯火虽然微弱,但却能烧了万里江山,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别小看任何人,县太爷一听这下联,连连称妙,直竖起大拇指夸赞:“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学,难得、难得、名不虚传,名不虚传”,言毕,哈哈大笑而去!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才女对出的下联堪称完美

岁月是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尤其对于爱美的女子来说,时刻担心容颜老去,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用在皮肤保养方面,希望能抵挡住岁月的流逝。梁朝有位名叫徐昭佩的妃子,年轻时青春靓丽,绝对是万里挑一的美女,即使青

历史秘闻 神童对出的下联非常经典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之一,它起源于五代十国,至今上千年的历史,自后蜀主孟昶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开始,于两宋形成体制且以此流传了下来,成为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一道

历史秘闻 9岁神童对出的下联非常完美

天分这种东西,可遇而不可求,属于与生俱来的能力,极少数人自幼智商爆棚,对于相同的知识,只需要花一点时间即可掌握,简直让人羡慕嫉妒恨。明朝初年的解缙,就属于天分超高之人,从小头戴神童光环的他,几乎一直处

历史秘闻 神童对出的下联非常经典

古人喜欢以文会友,不管是琴棋书画,还是诗词歌赋,或者对联,三五人相聚于茶馆,你来我往,春风袭来,很是惬意,而运用交流最多的莫过于对联了,其雅俗共赏,可长可短的特性赋予它快速创造的便利,取现实之景色,对

历史秘闻 神童对出的下联绝了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华文化组成的一部分,被称之为独特的艺术瑰宝,自古以来受到了历朝历代才子们的追捧和喜爱,因其言简意深,形式多变,可长可短等特殊性,成了读书人在碎片时间,随时可创作的载体,历史上

历史秘闻 神童对出的下联让举人羞愧不已

明朝正德年间,福建莆田一座小山村,出现了一个神童,他的名字叫康大和。他很小的时候生了一场重病,痊愈后脸上留下许多麻点,小玩伴都嘲笑他,甚至给起了很难听的外号。上天是公平的,没有给康大和一张英俊的脸庞,

历史秘闻 9岁神童对出的下联非常经典

做事可以高调,做人一定要低调,知识渊博的孔圣人都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拜六七岁的孩童项橐为师,用实际行诠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道理。每个人均是独一无二,总有值得他人学习的一面,不要瞧不起任

历史秘闻 9岁神童对出的下联非常经典

做事可以高调,做人一定要低调,知识渊博的孔圣人都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拜六七岁的孩童项橐为师,用实际行诠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道理。每个人均是独一无二,总有值得他人学习的一面,不要瞧不起任

历史秘闻 秀才对出的下联堪称完美

古代的县令,作为县城的最高长官,通常需要具备相当的才能,否则难以胜任。所处的朝代不同,县令的官衔也不尽相同,有的可能是正五品,也有些是正七品。自从科举制度建立后,县令大多都是进士出身,且不说管理之才如

历史秘闻 秀才对出的下联堪称完美

以古代的秀才的水平,若是放到现代的话,算是什么学历呢?有人认为,秀才跟现在的初中生差不多,也有人说相当于高中生,甚至有人觉得,现代的大学生的才华,都未必能达到古代秀才的高度。其实,由于时代的不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