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嫂子对出的下联让她羞红了脸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用大把的时间迷茫 ,在几个瞬间成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嫂子对出的下联让她羞红了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嫂子对出的下联让她羞红了脸
说起对联,人们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在古代,几个才子相约一起用对联来切磋文采,妙趣横生。确实,对联是古代才子们消遣娱乐的一个好办法。
古代的对联高手有很多,说到最著名的,就要属北宋文豪苏轼和他的好友佛印和尚了。苏轼和佛印在晚年结识,志趣相投,性格相合,很快便成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还经常用对联逗乐。
有一次,苏轼和佛印相约在湖中乘舟游玩,一来可以欣赏岸边的美景,而来可以远离市井的喧嚣。两人在船上聊天逗趣,不亦乐乎。突然,苏轼看到了岸边有一条狗在啃骨头,来了灵感,随后便用手指着岸边那条狗。
佛印不解,往那边一看,立马明白了,苏轼是给自己出了一个哑联: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想道:这个苏轼可真够损的,自己可不能落入下风。
在思考片刻后,佛印把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词的扇子丢入河中,暗指:水流东坡诗(尸)。苏轼当然也明白佛印的意思,不过两人都毫不介意,而是哈哈大笑。
其实不仅是苏轼,苏轼家中有两个侍妾,叫朝云和暮雨,在苏轼的熏陶下,也很有才华。苏小妹就更不用说了,是著名的才女,不过平时在苏轼的宠爱下,经常口无遮拦,刁蛮任性。
有一次,苏轼被贬黄州。既然是被贬,家眷当然就不能带了。因此,苏轼的两位侍妾朝云暮雨和妹妹苏小妹就只能留在京城了。苏小妹性格活泼,与这两位嫂子很合得来,平时经常一起嬉皮打闹。
一天,朝云闲着无聊,在家中看《汉书》,苏小妹也没啥事做,就来找两位嫂子玩。苏小妹一来到嫂子房中,就发现嫂子在看《汉书》,一下有了灵感,说出了一个上联:大嫂翻书心想汉。
这个上联的意思是,嫂子表面上是在看《汉书》,实际上在想着苏轼呢。其中的“汉”字一语双关,十分精妙。嫂子听后羞红了脸,忙说不是。
苏小妹则很是得意,觉得自己看透了嫂子的心思。随后,苏小妹往门外走去。因为刚好是中午,太阳很大,晒得苏小妹立马用手遮住了脸。嫂子看到此情景,也有了灵感,对着苏小妹说道:小妹怕日手遮阴。
这个下联的意思是,苏小妹怕太阳晒着自己,用手来遮挡住太阳,得到些许阴凉,或许还有另一种意思。不得不说,这个下联对得十分工整,而且把上联怼了回去。这下轮到苏小妹羞红了脸,一向伶牙俐齿的苏小妹也无话可说,对嫂子的才华佩服到五体投地,低着头快速跑开了。
各位看官,不妨发挥一下聪明才智,看看您能对出更好的下联吗?
相关参考
说起对联,大家都不陌生。无非是一个人出上联,另一个人对出下联,但是这个下联得对仗工整,意境结合,这样才能称为佳对。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钟爱对对子,他们诗词歌赋,样样精通。闲暇之余,还会叫上三五个好友,用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也称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它讲究的是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一副上佳的对联,足可媲美一部鸿篇巨著,在古代,文人相交,以文会友,
千古绝对!上联:“孙悟空,金箍棒,能长能短”,下联太经典了是的,咱们今天来讲一讲对联故事,根据史料记载啊,对联文化起源于五代十国,兴盛于明清两代,到如今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善了。喜欢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我
古代的县令,作为县城的最高长官,通常需要具备相当的才能,否则难以胜任。所处的朝代不同,县令的官衔也不尽相同,有的可能是正五品,也有些是正七品。自从科举制度建立后,县令大多都是进士出身,且不说管理之才如
文字的出现,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意义非凡,据说汉字由上古时期的仓颉所造,属于古人智慧的结晶。自从有了文字,不仅可以保存记录古代发生的事件,还催生了相关历史文化的产生,包括却不限于诗词歌赋,它们共同构成了传
以古代的秀才的水平,若是放到现代的话,算是什么学历呢?有人认为,秀才跟现在的初中生差不多,也有人说相当于高中生,甚至有人觉得,现代的大学生的才华,都未必能达到古代秀才的高度。其实,由于时代的不同,学习
对对联是古人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文人骚客聚集在一起,喝两壶小酒,出一两个对子,调侃调侃对方,也增进一下感情。不过,对联具有雅俗共赏性,不只有书生会在闲来无事的时候,聚在一起对对联,贩夫走卒,街头巷尾的
苏轼以极为耀眼的才华,碾压同时代绝大多数文人,写词是他的拿手绝活,散文功底也称得上一骑绝尘。除了诗词和散文,苏轼还有一个强项,即擅长对对子,在这方面颇有自信,一般人绝非其对手。自信源于实力,当年辽国使
或许众人只知刘伯温智谋超群,帮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却很有人了解他文学方面的才华。刘伯温早年考中进士,不仅擅长写各种题材的文章,诗词歌赋无一不精,留下上千首诗文,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让人钦佩。咱们今天介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华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受到了历朝历代才子们的追捧和喜爱,每逢闲暇时,约上三五好友,往茶楼一坐,借景生题,以景为对,对上几幅,既促进了同窗之宜,又能切磋才学,可谓是一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