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骆抗先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骆抗先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骆抗先人物简介

·骆抗先



骆抗先,传染病学专家。长期致力于传染病特别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和教学。担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军传染病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国内外九家专业学术杂志编委。完成病毒性肝炎方面的军队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论文130余篇,独立编写和主编专著各一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曾荣立三等功6次。曾被评为 “全军优秀教师”,被授予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及总后勤部 “精神文明服务十佳先进个人”称号,当选为总后勤部 “科学技术一代名师”,中央军委授予二等功,被评为总政治部 “全军院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员”,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和总后勤部“育才奖”。

骆抗先,1931年8月18日生于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骆家村。1949年考入原中央大学医学院,1954年于第五军医大学毕业。毕业后即在现单位 (单位几经变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校、军医学院至当前的第一军医大学)工作迄今。1981年任传染病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85年任教授、主任医师。1981~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曾在伦敦ROYFREE医院肝炎实验室工作。

骆抗先瞄准学科前沿,重视临床研究,在乙型肝炎诊治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他的带领下,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实验室于1996年被批准成为全军病毒性肝炎重点实验室及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实验室。1997被批准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业科室。2000年被广东省高教厅批准为广东省重点学科。他主持的科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军队医药卫生研究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



在国内对“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 (AsC)”进行了较系统的课题研究,为我国乙型肝炎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的高流行区,骆抗先课题组20年来的主要课题是“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他亲赴全国多个省份,对于我国AsC的分子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病理学及分子病毒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时间长、样本大、涉及面广,获得相当丰富的基础资料,较全面的阐明了我国AsC的特点。

骆抗先在国内外首次提出高流行区广泛存在HBsAg阴性的HBV感染的论点。通过较大人群调查,发现我国至少占全人口的2%~3%为HBsAg阴性的HBV感染。免疫病理和分子病理学研究则从不同侧面阐明HBV感染状态及其发展。他通过AsC较大样本的肝活检组织病理研究,表明仅10.5%的肝组织正常,而慢性活动性肝炎占10.1%,据此提出了无症状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论点。无症状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存在,提示对AsC进行长期医学观察的重要性。

骆抗先主持调查了老年人的HBV感染状态,认为我国的“高威胁人群”并不突出。阐明了代表我国主要语系的七个民族的HBV流行率及其民族差异等论点。在国内以较详尽资料阐明了AsC的自然史,提出AsC自然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免疫耐受的高复制期、免疫应答的自发活动期和免疫清除后的感染低落期。通过感染状态和免疫病理研究使对AsC的免疫耐受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认为AsC主要是个管理问题,按照AsC的自然史,不同时期应有不同处理。指出供血筛检亟待改进。提出因AsC的感染状态相当稳定,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AsC难以奏效,故对AsC应进行医学观察,不宜轻易使用抗病毒药物。国内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汪俊韬教授认为“这一项成果可为国家减少使用抗病毒药治疗慢性携带者造成的浪费,其节约的医药费用是巨大的”。

骆抗先与梁炽森、何超等同事们进行了13年的研究课题《慢性乙型肝炎无症状携带者流行学、分子病理学和分子病毒学研究》于199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4篇,其中国外刊物6篇。23篇论文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有关病毒、病理方面的论文已被SCI收录多篇并被国内外同行索取和广为引用。该项目有关AsC病理学的资料已收入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专著中,如高征守主编的“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孙宏训的 “肝脏病学”,李梦东的“传染病学新进展”等。有关HBsAg阴性HBV感染的研究结果,被国际权威性专著“Viral Hepatitis: Scientific Basi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HC Thomas主编) 引用。极大地丰富了AsC的有关知识。



在国内系统地开展“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研究,阐明了国内HBV变异的基本情况



骆抗先和他的学生侯金林等同事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病毒变异角度探讨HBV感染后发生不同肝脏病变和血清学表现特征,获得了大量数据并有新的发现,深化了对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

他们最先建立了错配PCR-RFLP检测HBV前C区变异的方法,并用于大样本HBV变异株筛检,调查其流行率。在中国重型肝炎病人中首次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新变异株(前C17和29位密码子变异),提出了重型乙型肝炎发生的分子病毒学基础。在国内较早描述了中国人感染的HBV毒株的一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热点变异,如前C区A83等。在国内较早报道C基因L97热点变异与肝病活动有关,并同时建立了PCR-RFLP筛检方法。进行HBV C基因启动子(CP) 变异临床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研究成果《乙型肝炎病毒前C/C基因变异与临床》及《乙肝病毒外膜蛋白变异的研究》分别获得1996年及1997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行病毒性肝炎中肝细胞凋亡的发病学意义研究,提出HBV可能抑制肝细胞凋亡,乙型肝炎时肝细胞非经典免疫途径清除病毒的新论点



骆抗先和他的博士研究生朱幼芙及其他同事通过对慢性肝炎的组织学观察,发现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表达CD95L,表明CD95系统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在乙型肝炎发病学中有重要意义。并发现CD95L可在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硬化肝细胞结节中,尤其是在癌旁结节中,常有很强的表达。肝细胞和肝癌细胞中可见吞噬的凋亡小体,似乎在乙型慢性肝病中,肝细胞也发挥细胞毒效应,肝细胞也是凋亡的效应细胞。发现药物诱导表达CD95L的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可经旁分泌及自分泌机制引起表达CD95的CTL瘤细胞、或转染HBV的HepG2细胞(HepG2.2.15细胞) 的凋亡。慢性乙肝血清中可检出可溶性CD95。提出HBV可抑制肝细胞凋亡; 乙型肝炎时肝细胞表达FasL引起自身凋亡,经非经典免疫途径清除病毒等新论点。初步阐明了乙型肝炎时发生肝细胞凋亡的途径和作用。该研究在中华级及国外杂志上发表专论及论文12篇,被SCI收录并被国内外论文引用数十次。获得了200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前瞻性的留存大量血清及粪便标本,发现第一种可经肠道传播的人类DNA病毒



1996年某学校发生一批以单项转氨酶增高为主要特征的肝炎病人,经排除法及流行病学分析认为是一种病原不明的病毒性肝炎。骆抗先五次飞赴现场,历时半年余,亲自组织实施,在肝炎流行初期即前瞻性的筛选留存了大量潜伏期血清及粪便标本,继而又收集了系列的恢复期血清。在南方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制定了严谨的研究方案,投入大量资金,研究TT病毒感染。经过艰苦的工作,在国际上最早发现TT病毒可以经肠道传播,是迄今发现的第一种可经肠道传播的人类DNA病毒。从病原不明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TT病毒,并获得国内第一株环形单链全基因组。实验证明了恒河猴对TT病毒的肠道易感性,阐明其优势嗜肝性及其对小肠、骨髓和淋巴样细胞的相对泛嗜性。并报告了新发现的7个基因群。该研究发表的论文在国内中华级杂志上6篇,在国外杂志上9篇。被SCI收录并被国内外作者多次引用。

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甘为人梯



骆抗先教授热爱教学工作,他治学严谨,学风正派,作风朴实。他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为军队卫生事业培养大量优秀人才。自任助教至任教授的47年中,每年均参加具体的一线教学工作从未间断。每次课前他都要结合大纲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认真备课,坚持参加带学生见习及病例讨论。在教学改革方面,他认为不仅是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更应是教学思想的革命。在长期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 内容准确,表达朴实,语言生动,注重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力图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局面,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他常以临床遇到的“故事”阐明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课堂气氛活跃,被学员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教学评估连年优秀。

骆教授特别注重人才培养,强调综合素质的培训,坚持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科学研究与临床技能的培养。他所带领的学科于1984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已培养博士生15名,硕士生44名。同时参与培养国内访问学者12名,人才班学员10名以及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170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骆抗先教授倡导“合作式”师生关系,不限制学生的学术思路,并力所能及的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尤其注意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他从不刻板说教,而是以自己的言行去感染、熏陶学生。他培养的学生都长期与他保持业务来往,受他的影响,许多学生已经成为本专业骨干,有的已获得了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荣誉: 如侯金林,现已成为第一军医大学感染内科科主任、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传染病学科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军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8年被评为总后科技新星; 乙型肝炎基因变异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参与国家973课题,负责军队重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5项课题。骆抗先教授的其他研究生中,获南粤优秀研究生暨曾宪梓奖学金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

骆抗先多年来坚持每周三上午病房疑难病人查房及教学查房,每次4~6人,并组织全科医生、进修生及实习生进行肝活检组织阅片、讨论及讲解,每年460~580例。近年在全国各地进行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讲学活动20余次。

骆抗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习体会于1997年独立编写了《乙型肝炎: 基础和临床》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书(75万字),大量发行,短期内售磐,2001年再版 (128万字),在专业医生中广泛流传,对提高国内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水平有所助益。2001年又主编《乙型肝炎: 临床与活体组织病理》 (科学出版社) 一书,并据此举办全国肝活检病理及临床诊断治疗学习班,希望对我国开展肝活体组织检查、对提高临床学术水平能有推动作用,颇受同行们的好评。



兢兢业业,体恤贫困病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骆抗先具有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40余年中解决了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大量实际问题。如1959年在黑龙江省嫩江地区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是国内此病最早的报告之一; 1978年主持了柬埔寨抗疟药现场验证工作;1987年受总后勤部指派赴南疆地区,处理“非甲非乙型肝炎” (以后确定为戊型肝炎) 的疫情,深入疫区调查和进行防治工作; 1990年起担任广州地区艾滋病临床组组长,多次主持艾滋病的鉴定工作,等等。

他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和其他传染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致力于研究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效果。通过对患者肝功能、活检肝组织病理及肝炎病毒定量水平等多方面综合判断,针对性地选择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与核苷类药物等治疗,并围绕抗病毒治疗开展免疫学、病毒变异及耐药性等研究指导临床工作,提高了疗效,深受患者信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他在临床使用α干扰素10余年,并亲自进行长期随访,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按照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情况(直接反映病人免疫水平)选择α干扰素治疗病例,并将疗程个体化,近年治疗近400例,完全应答率在适应病例中提高到57%。骆抗先目前主持长效干扰素、拉米夫定等4项国际协作在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的临床试验。

骆抗先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兢兢业业,除节假日外42年来从未休假,几乎每天都在工作。他非常重视科室医德建设,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特别体恤贫困病人,尽量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曾多次为患者垫付医药费。他艰苦朴素、生活勤俭,本人从不沾行业不正之风。尤其注意其个人行为。他亦十分重视科室学风建设,谦虚谨慎、淡泊名利、为人师表。提倡刻苦用功,反对夸大不实之词。

简 历



1931年8月18日 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骆家村。

1949~1954年 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医疗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54~1979年 在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

1979~1997年 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传染病科和教研室主任。

1981~1985年 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传染病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81. 1~1982. 6 在英国皇家医学院做访问学者。

1985~1997年 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教授、主任医师。

1986~迄今 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6~2000年 连任3届全军传染病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4~1997年 任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常务委员。

1994~迄今 任英国Journal Viral Hepatitis杂志编委。

1997~迄今 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专家组任教授、主任医师,为全国著名专家。

现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通讯编委;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委; 中华肝脏病杂志编委; 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 军医大学英文学报常务编委;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副主编。

主要论著



1 骆抗先. 白喉608例临床分析. 中华儿科杂志,1957; 1 :41.

2 骆抗先. 抢救传染性肝炎并发肝性昏迷的几点体会. 中华内科杂志,1966,14:249.

3 骆抗先.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免疫状态的初步探索. 中华医学杂志,1979,59: 203~5.

4 Luo Kangxian,Karayiannis P,Burns DM. Prevalence of a non-A,non-B-associated antigen/antibody system detected by radioimmunoassay in acute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 J Med Virol 1983,12:253~65.

5 骆抗先,梁炽森,何超,等. 短程皮质激素和阿糖腺苷治疗慢乙肝病毒携带者失败. 中华内科杂志,1987,26 : 162~4.

6 Luo KX,Lu QS. Significance of various classes of anti-HBc in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asymptomatic HBV infection. Am J Gastroenterol 1989,2:160~3.

7 Luo KX,Zhou R,He C,et al. Hepatitis B virus DNA in sera of virus carriers positive exclusively for antibodies to the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J Med Virol 1991,35:55~9.

8 Luo KX. Is nonresponsiveness to hepatitis B vaccine due to laten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ID 1992,16s:777.

9 Luo KX,Liang ZS,Yang SC,et al. Et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cute posttransfusion non-A,non-B hepatitis in China. J Med Virol1993,39:219~23.

10 骆抗先,何超,梁炽森,等. 汉藏傣瑶维蒙黎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3,14 : 266~70.

11 Luo KX,Liang CS. A complex aetiological connotation of acute non-A,non-B hepatitis in China (abstr). J Hepatol 1994,21:916.

12 骆抗先,梁炽森,杨洁. 乙型肝炎病毒前C/C变异与病变进展.中华内科杂志,1994,33 : 763~6.

13 骆抗先,朱幼芙. 病毒性肝炎与肝细胞凋亡. 中华肝脏病杂志,1996,4: 197~9.

14 Luo KX,Zhu YF,Zhang LX,et al. In situ investigation of Fas/FasL expressio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and relat ed liver diseases. J ViralHepat 1997,4:303~7.

15 骆抗先,朱幼芙,杨洁.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的C基因热点变异.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7,11 : 29~32.

16 骆抗先,朱幼芙,何海棠,等. 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病中Fas和FasL表达的原位研究. 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16: 134~6.

17 Luo KX,Zhang L,Wang SS,et al. An outbreak of enterically transmitted non-A,non-E viral hepatitis. J Viral Hepat 1999,6:59~64.

18 Luo KX,Liang WF,He HT,et al.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Nonenveloped DNA Virus (TTV) in Rhesus Monkey. J Med Virol 2000,61:159~64.

19 Luo KX,Liang WF,Zhang L,et al . Epidemiological survey and follow-up of transfusion-transmitted virus after an outbreak of enteric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 J Viral Hepat 2000,7 :309~312.

20 骆抗先,杨守昌,梁蔚芳,等. 一种无包膜DNA病毒对恒河猴的实验感染. 中华实验与临床病毒学杂志,2000,14: 240~3.

21 骆抗先. 乙型肝炎: 基础与临床: 第一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 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22 骆抗先,朱幼芙. 乙型肝炎: 临床与活体组织病理. 北京: 科学院科学出版社,2001年.

23 Luo KX,He HT,Liu ZH,et al. Novel variants related to TT virus distributed widely in China. J Med Virol 2002,67:118~26.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