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Posted 胚胎

篇首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



姚錱, 实验形态学家, 细胞生物学家, 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和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建设,培养科研人才和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做了许多艰苦踏实的工作。

姚錱, 字琮如, 1915年10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 少年时代读书勤奋,后在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学习,高中时受生物学老师影响,潜心生物学知识的追求。1933年毕业后,当时不少大学理学院均设生物系, 惟独浙江大学设实验生物学组, 姚錱为这个新颖学组??吸引,报考被录取。1937年以甲等优异成绩毕业于该系。留校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时值抗战爆发,学校内迁,经浙江建德、江西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遵义,于1940年落址贵州湄潭。这段时期,他一直随从贝时璋教授工作,除讲课和管理实验外,还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开展线虫卵裂过程中染色质丢失现象与胚胎细胞分化关系、水螅组织中枢等方面的研究。从此使他对细胞学和实验形态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约瑟 (J.Needham) 教授著的 《化学胚胎学》 (Chemical Embryology,1931)、《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Bio-chemistry and Morphogenesis,1942) 和布拉舍 (J.Brachet) 教授的有关著作深深地影响了姚錱, 使他的学术兴趣逐步转向对形态发生过程中生物化学变化的探索。经贝时璋教授和李约瑟教授的推荐, 姚錱于1946年获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赴英国留学,在爱丁堡大学动物遗传研究所魏定顿(C.H.Waddington) 教授实验室工作。魏定顿教授是英国剑桥化学胚胎学派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又是一位著名的遗传学家,在他的指导下, 姚錱开展了“果蝇胚胎发育细胞化学研究”, 1949年以这篇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10月, 姚錱顾念故土, 本着 “愿潜力于深求科学真理,以提高本国科学知识和技术之水准” 的志愿,受邀回浙江大学生物系任教授。1950年9月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成立,贝时璋任所长,他又应邀任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继续进行果蝇变态的细胞化学和生化研究工作。自此之后,就一直都在实验生物研究所 (1978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工作,历任研究员兼室主任、副所长之职。从1952年起,在当时客观要求的推动下, 姚錱从他掌握的理论基础出发, 联系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医学问题,开展了肿瘤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历年来,他主持进行了肿瘤与激素的关系、实验肝癌发生、肿瘤免疫学、畸胎瘤等方面的工作,在肿瘤发生机理及其早期诊断方面均获得过重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肿瘤研究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虽然随着国际上的新进展和我国肿瘤防治的需求, 姚錱在肿瘤研究的具体内容上有过几度改变, 但在理论上他始终是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这条主线展开的。不论是正常胚胎的发育和分化,或是肿瘤细胞的的异常分化,对其中存在的共同规律和特性长期进行着探索。

姚錱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被选为中国细胞生物学研究??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两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40年代初, 姚錱跟随贝时璋教授从事细胞学和实验形态学的研究。他以亚洲蟾蜍直肠内寄生线虫 (Cosmocerca) 这一细胞常数动物为材料,首次观察到受精卵在早期发育中,除生殖细胞外,??有体细胞在分化前每一次分裂中都要发生染色质丢失现象,而所丢失的染色质属异染色质。这对于了解异染色质在线虫生殖细胞中的功能是有意义的。当时人们对异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一无所知,他们设想不同类别体细胞中所丢失的异染色质在质和量上有所不同,这一现象可能与细胞分化相联系。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对这个特殊现象未能作进一步的分析, 迄今这个问题也尚未被阐明。 随后, 姚錱进行了水螅组织中枢诱导能力的研究。他应用实验移植的方法论证了诱导产生新水螅的能力只存在于水螅口缘部(hypostome) 的组织中枢,而不呈梯度分布。同样,水螅体中部和基底部的组织移植后,前者绝大部分被同化,有极少数形成基盘,而后者只能形成具有粘着性的基盘,表明可能存在着一个基盘生理梯度。在生物的生长发育中,诱导、分化、和生理梯度等问题在那个年代都是实验形态学研究的热点,他这方面的研究结果赢得了李约瑟教授的赞诩,被推荐到英国《实验生物学杂志》 (J.Exp.Biol.21:147~160,1945)上发表。这项研究结果到20世纪50~60年代还被A.L.Burnett和L.Wolpert等同行科学家所引用。

姚錱的博士论文是在魏定顿教授指导下完成的。 他深入研究了果蝇胚胎发育过程中碱性磷酸酯酶的变化。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果蝇早已是遗传学研究的一种重要试验材料,但对果蝇实验胚胎或发生方面的研究却很少。他的研究结果对磷酸酯酶在果蝇胚胎发育中组织分化以及变态过程中组织新生与组织分解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发现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首先出现于将来属于胚胎胸部胚带的区域,并向四周扩散,从而,提出该区可能是一个“分化中心”的设想。在1978年出版的“The Genetics and Biology of Drosophila”(M.Ashburner和T.R.F.Wright编)一书中曾引用了他的这项结果。

20世纪40年代,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的兴起和发展,将实验形态学引向与细胞和组织内部的细微化学变化相联系,以深入了解细胞功能代谢同形态特征的关系。 姚錱回国后, 于50年代初, 继续从事果蝇变态中磷酸酶特性的生化和组织化学研究,进而在开展实验肿瘤学研究中,都应用了这项新兴的技术。虽然当时国内的试验条件有限,他努力创造条件,建立了多糖、酶、核酸 (RNA,DNA) 等多种组织化学实验技术,并参与设计和研制了数件定量细胞化学的设备和方法,如石英丝超微量分析天平、细胞分光光度计等,对组织切片中的酶、核酸等活性作了定量测定。他还编写了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 的讲义,受南京大学生物系等院校邀请授课,并接受进修生,对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在我国的广泛应用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姚錱于1952年开始从事医学重大问题的肿瘤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起先,他选择并主持了同内分泌激素有密切关系的甲状腺肿瘤、卵巢肿瘤及乳癌等研究,阐述了激素的不平衡将可能诱发有关肿瘤的发生并引起细胞内组织化学的变化。同时,用化学致癌物诱发和建立了动物肝癌模型,为肝癌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并论证了肝癌发生的性别差异和营养因素的关系。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主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日见增长。为了集中研究力量开展多学科研究,实验生物研究所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 由姚錱主持从细胞化学、 组织化学、 离体细胞培养、免疫学、病毒学及实验形态学等多种途径开展了肝癌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他自己主要从事肿瘤免疫学研究。肝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其治愈率的优先途径。然而,当时临床上对肝癌的诊断虽有同位素、超声波以及血清化学等方法,但都缺乏特异性。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上报道了甲胎蛋白 (Alpha-fetoprotein) 可用于临床肝癌的诊断,它在胚胎肝细胞和肝癌细胞中都有表达,而在成年正常肝细胞中这种蛋白质即消失。 1970年, 姚錱刚刚从被迫害的处境下解脱出来,他不顾仍然存在的压抑情绪,忘我地投入并主持着人体甲胎蛋白及其应用于肝癌早期诊断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甲胎蛋白免疫扩散和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其间,他同黄永安、葛锡锐等许多研究技术人员一起亲临医院、工厂、农村和城镇,还深入到肝癌高发区——江苏启东,应用甲胎蛋白免疫测定方法在肝病患者和不同人群中进行大量普查工作,不仅确定了甲胎蛋白作为特异的诊断原发性人体肝细胞癌的价值,而且还在普查中发现了多例无临床症状的早期肝癌,开肝癌早期诊断之先河。通过当时上海市肿瘤防治研究协作组各单位的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和推广应用,这一成果使我国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为诊治肝癌这一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单克隆抗体技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初始阶段仅在实验室应用。 在我国 “六五” 和 “七五”规划期间, 姚錱敏锐觉察到这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组织和主持了人体肝癌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同陈瑞铭、谢弘等研究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数株分泌专一性较好的抗人体肝癌单克隆抗体的小鼠杂交瘤细胞株; 利用同位素碘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在裸鼠荷人肝癌模型及临床病人中取得定位扫描检测的初步成功; 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也取得了核素标记单抗和免疫毒素的专一性杀伤效果,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1991年以来,他们应用碘标记的肝癌单抗于临床无手术指症的肝癌病人,获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现仍在继续研究,以便进一步提高疗效。

姚錱在重视肿瘤应用研究的同时, 也十分注意肿瘤发生及其本质的理论探索。1975~1980年间在研究人体肝癌细胞特性的过程中,他同施渭康等研究人员发现人体肝癌细胞表面有另一种不同于甲胎蛋白,也不同于CEA的新的胚胎性膜相关抗原,经初步分析确定其为一种糖蛋白,从而进一步充实了癌变细胞中胚胎性基因被重新激活的研究结果,也为肝癌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志蛋白。该项成果获得了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鉴于肿瘤和胚胎发育在某些方面具有类似的生物学特性,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20世纪80年代他主持建立了既具癌细胞生长特性又有胚胎细胞分化潜能的小鼠胚胎性干细胞这一实验体系,进而对胚胎癌细胞 (embryonal carcinoma cell)和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 stem cell) 的诱导分化和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生长因子对它们生长和分化的调节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已获得显著的进展。包括: 建立了体外小鼠胚胎癌细胞系和克隆细胞株以及胚胎干细胞系; 证明了胚胎癌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和生化标志都发生了变化,失去其恶性特性或分化全能性; 发现了微环境对胚胎癌细胞的分化组织类型的影响,证明接种眼窝部是检测胚胎癌细胞发育潜能性的良好场所; 发现胚胎癌细胞能产生转化生长因子类生长因子、它的存在与癌细胞恶性表型之间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对进一步深入分析癌的发生和胚胎发育之间的异同性和相关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近几年,他的研究组还在胚胎干细胞中导入外原基因,为??展转基因鼠研究建立了技术条件。这是当前研究基因功能和活动十分活跃的领域。

认真治学,积极从事教育和科学活动



姚錱的学术思想十分活跃, 治学严谨。他既重视基础研究, 又急人民大众之所需,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其坚实的生物学基础转而从事肿瘤发生机理的研究,数十年来兢兢业业,坚持不懈,在肿瘤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今他虽年已古稀,仍紧随着国际上有关科研领域的新进展,开拓着肿瘤研究的新课题。他思想清晰,分析思考问题细密。对每件事都是认真负责,只要是答应了的,他都坚定承担下来,出色完成。他平易近人,善于理解别人的困难和要求,并尽力给予帮助。

他早年从事过教育工作,对年轻研究人员的指导和培养,一直?着满腔的热情、谆谆善诱、乐育人才而不倦。他培养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达20余名,并先后在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讲授过组织学、组织化学、发生生理学、癌生物学进展、理化细胞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门课程和专题讲座。他所培养的许多学生,现多已成为细胞生物学和肿瘤生物学领域中的高级研究人员或学科带头人,承担或开拓着独立领域的研究工作。

姚錱十分重视学术交流。他不但在各种学术场合报告自己的科研结果,也非常负责地承担了许多组织工作。他是一些学会建立的积极推动者和组织者,并担任负责职务,主要有: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上海免疫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和第二届理事长。他还积极推动亚太地区细胞生物学学会联合会的建立,以加强我国与亚太地区细胞生物学家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促进细胞生物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发展。他被遴选为联合会第一任主席和第二任副主席。联合会于1990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学术大会,他是大会的主要组织者,为大会的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主持和组织多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如国际化学治癌机理讨论会 (1982年)、国际细胞生物学联盟的 “卫星” 学术讨论会——基因表达和调控 (1984年) 等。

姚錱曾多次出国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 1979年率中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代表团访问英国和瑞典; 1980年赴美国纽约参加 “中美癌症学术第一次讨论会”; 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代表团副团长访问法国和瑞士,商讨双边协作计划; 1988年参加中国生物技术代表团访问印度。此外,在1980年、1984年和1988年分别参加了在德国、日本和加拿大举行的国际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每次出国,他都积极促进与各国科学家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建立了友好的联系。

姚錱长期以来, 还担任着《实验生物学报》副主编, 《中华肿瘤杂志》和英国专刊《细胞生物学: 国际报告》(Cell Biology,International Report)编委,以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第一任主编等职务,担负着繁重的组稿、审稿以及出版等各项工作。他对每篇稿件都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还经常帮助青年作者修改中文和英文,认为这样做也是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

姚錱为实验生物研究所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 为我国细胞生物学和实验肿瘤学的科学研究及其发展贡献了毕生的心血,他实践着自己早年所立的志愿——为探求科学真理,提高我国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艰苦努力,矢志不渝。

简历



1915年10月18日 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

1933~1937年 在浙江大学生物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37~1947年 历任浙江大学生物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47~1949年 英国爱丁堡大学动物遗传研究所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 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

1950~1978年 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后任副所长。

1959~1965年 兼任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1978~1983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实验生物研究所改名)研究员,副所长。

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论著



1 Yao Zhen(T.Yao),S.Pai.Heteropycuosis and chromatin diminution in Cosmocerca sp..Science Record,1942,1(1—2):197—202.

2 Yao Zhen (T.Yao).Studies on the organizer problem in Pelmatohydra oligactis.J. Experimental Biology,1945,(21): 147—160.

3 Yao Zhen (T.Yao).Cyt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Ⅰ,Ⅱ. Quart J Microscopical Science,1949 (90): 401-409; 1950 (91):79—88.

4 Yao Zhen(T.Yao).The localization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during the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Quart J Microscop Science 1950(91)89—104.

5 姚錱, 郑竺英. 果蝇变态过程中磷酸酶的性质和变化.实验生物学报, 1956 (5): 123—136.

6 上海市肿瘤防治研究协作组. 血清甲种胎儿蛋白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与普查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杂志,1973 (8): 454.

7 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上海第二医学院瑞金医院.甲种胎儿蛋白的放射免疫测定.中华医学杂志,1973 (8): 463—467.

8 丛笑倩, 施渭康, 姚錱. 人体原发性肝癌相关胚胎抗原的原位观察. 实验生物学报,1980 (13): 317—329.

9 Yao Zhen. Aspects of research studies on liver carcinoma.In “Cancer Researc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Epidemiology,Causation,and approaches to therapy”,ed. by Paul A. Marks,Grune of Stratton,1981: 145—160.

10 丛笑倩, 姚錱. 亚甲基双乙酰对小鼠畸胎癌B7-2克隆细胞的诱导分化. 实验生物学报,1984 (17): 309—321.

11 谢弘, 杨正洪, 陈瑞铭, 姚錱等. 分泌抗人体肝癌单克隆抗体的两个小鼠杂交瘤株及其抗体的专一性分析(简报).实验生物学报,1985 (18): 263—73.

12 Zhang,Y Y,Yao Z. Experimental liver carcinogenesis,In “Subclinic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ed. by Tang Z Y,Beijing: China Academic Publishers,Springer-Verlag,Beslin Heidelberg,1985: 298—320.

13 姚錱, 丛笑倩. 体内微环境对B7-2 EC克隆细胞株分化的影响. 实验生物学报,1985 (18): 239—249.

14 丛笑倩, 陈振国, 姚錱. B7-2胚胎性癌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表型转变.实验生物学报,1986 (19): 369—379.

15 施渭康, 姚錱. 胚胎癌细胞中的TGF-β样生长因子. 实验生物学报,1989 (22):213—223.

16 徐洁, 丛笑倩, 姚錱. 维生素A酸和双丁酰基环腺苷单磷酸对小鼠胚胎干细胞的诱导分化. 实验生物学报,1991 (24): 353—367.

17 Fuhrer J P,Xie Hong,Yao Z,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membraneassociated glycoprtein (GP43) o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a monoclonal antibody. Cancer Research,1991 (51): 2158—2163.

18 张宗梁, 姚錱. 肿瘤和宿主相互关系. 实验肿瘤学基础.王蘅文, 陈立编,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244—268.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

知名人物 冯纯伯人物简介

·冯纯伯[原刊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