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
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 《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北部太原系海百合化石》是此门类古生物学之开创性著作。《中国的泥盆系》 一文奠定了我国泥盆纪生物地层学划分对比的基础。多年担任新中国地质事业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并在湖南大学等校任教,培养了一批人才。
田奇镌, 字季瑜, 土家族, 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为前清秀才,母为书香闺秀。田奇镌在弟兄5人中排第4。他和兄弟们都受到很好的家教。他7岁入私塾,10岁时入大庸县城松梁书院上小学。13岁时在长沙上中学。17岁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翌年北上首都,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19年轰轰烈烈的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田奇镌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天安门前的示威游行,又与大家一起火烧赵家楼曹汝霖公馆。5月5日,他参加街头宣传,被捕入狱10多天,后在各方面爱国进步力量声援下,胜利返回学校。
1919年秋, 田奇镌升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1920年,李四光及葛利普来该系任教, 田奇镌深受他们教导, 对地质学兴趣更浓,更加勤奋,曾连续3年以优异成绩获湖南省教育厅颁发的奖学金。
1922年冬,田奇镌与同班同学一起去北京昌平县南口进行毕业实习,他们用了3个星期,测制了地形图和地层剖面,采集了化石和岩石标本, 最后完成了毕业论文。 田奇镌的毕业论文是?南口震旦系之地层层序和古生物》,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该区震旦系地层不整合覆盖在 “五台系”古老片麻岩与片岩之上。这是他的第一篇论文,对于中国北方震旦系标准剖面之一——南口剖面之研究有一定的创见。他毕业时,该文即在《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
1923年秋, 田奇镌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即考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实习员,次年升调查员。在该所工作的3年里,他主要调查北方煤田地质及进行石炭二叠纪化石 (、 腕足类、 海百合类等)之研究,还参与了大型工具书《地质矿物学大辞典》的校订工作。
1927年3月,湖南省地质调查所成立,经翁文灏推荐,田奇镌回家乡湖南参加该所之工作,在那里工作了23个年头,历任调查主任、技正、主任技正、代所长、所长等职。其间,他于1933—1941年兼任实业部(经济部) 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1941—1949年兼该所特约研究员。1928—1940年及1947—1949年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他实际工作地点是在湖南省,以该省地质调查所为主,他在极度困难的环境里,使该所之工作蓬勃??展、硕果累累,成为解放前省级地质调查所中的优秀单位。他本人对湖南区域地质、矿产地质作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他积极从事基础地质,主要是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基于他对湖南泥盆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我国南方泥盆纪地层分类基础。1934年获得了第3届 “纪念赵亚曾先生研究补助金”,1940年获得了首届 “丁文江先生纪念奖金”。
田奇镌对腐朽的旧社会深恶痛绝。1948年冬, 田与中共地下党联系,表示要保护全所财产,迎接解放。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后,田与长沙各界人士联名通电全国,拥护人民政权,受委派继任湖南省地质调查所所长。他还应邀参加了10月1日??国大典的观礼。他满腔热忱,决心为新中国地质事业贡献全部心力。1950年他被调往武汉,任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资源勘测处处长、中南地质调查所所长,工作重心面向整个中南区。同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组专门委员,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 1952年,地质部成立, 田奇镌任该部中南地质??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55年, 田奇镌被调往北京,历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兼总工程师,地质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他致力于全国地质科学技术的管理、组织与领导工作,取得很大成绩。1956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地质部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和关怀。
田奇镌还积极参加了地质外事活动。他于1954年、1960年2次访问匈牙利。1956年他应邀赴苏联伯力参加远东地质会议,作了 《中国震旦系》的报告,为苏联地质界所重视。1957年他奉派赴越南民主共和国主持铬矿勘探工作,受到胡志明主席接见,并获越南政府颁赠的友谊徽章。
田奇镌也很热衷于学术界的社会活动。早在1920年,他上大学时,就与同学们一道,积极筹创成立 “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并积极参加该会活动。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他即为会友。他参加工作后,即为该会会员。他几十年热心会务,历任该学会?地质论评》编辑 (1936—1941年,1943—1947年,1949—1951年)、《中国地质学会志》(英文版)编辑(1942年)、《地质学报》编委 (1952—1956年)、学会理事 (1938—1940年,1962—1976年),学会编辑委员会委员 (1957—1976年)。
田奇镌热心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在地质事业上的光辉成就也深为党和人民所信任与敬重。他于1957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
田奇镌作了大量区域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1923年秋至1927年春,田奇镌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工作期间,先于1923年冬与赵亚曾、王竹泉调查了河北临城煤田,对该区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作了详细研究。1924年春,他又同赵亚曾调查了河北磁县与河南彰德县六河沟一带煤田地质,详测了上石炭太原统地层剖面, 并采了类、 腕足类、 海百合类等化石。 这两次考察都有详细报告发表。在该所工作期间,他还与翁文灏、赵亚曾、钱声骏共同校订了重要的工具书——我国第一部 《地质矿物学大辞典》 (杜其堡编纂,1930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20年代后期,他初到湖南地质调查所时,先后与刘季辰、欧阳超远调查了常宁县水口山铅锌矿,与王晓青调查了湘潭县上五都锰矿,与王及郭绍仪调查了益阳县板溪的锑矿、湘乡县梓门桥等地煤矿及新化县地质矿产,都取得很大成绩。30年代初,他在该所已处于业务领导岗位,因而参与并主持了若干更大规模的综合研究课题。他参与了湘中六县的区域地质调查与填图工作,??后主编出版了 《湖南长沙、湘潭、衡山、衡阳、邵阳、湘乡六县地质志》,并附1/25万地质图,被认为是我国早期测制的精度较高的区域地质图件之一。在此书中,他初步建立了湘中泥盆系的地层系统,其所创地层名称 “佘田桥系”、“锡矿山系”等沿用至今。他又倡议和主持了湖南全省铁、锰、钨、锑、铅、锌等重要矿种的矿产志之编纂。为此,他亲赴各有关矿山、矿区进行实地调查,考察开采沿革、现状、矿床地质特征、规模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先后主编出版了《湖南铁矿志(第一册)》、《湖南锰矿志》、《湖南钨矿志 (第一册)》。著名矿床地质学家谢家荣曾对其中的第一部著作有以下评述:“综观全书,调查精密,叙述详明,插图照片亦清晰可观,对于学术问题之探讨,经济资料之搜集,俱属扼要详尽,确属中国经济地质学上一重要贡献也”。他还筹划并参与了粤汉铁路株州至宜章附近全长400公里的区调 (1/50万)和矿产调查工作,其成果出版了 《粤汉铁路线长坪段地质矿产报告》一书,对粤汉铁路沿线之工业布局起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田奇镌积极领导该所调查湖南矿产资源,为抗战开发之用。1938年秋,他受湖南省政府沅陵行署委托,率湘西矿产探查队工作了一年多,对该区30多处矿产地的地层、构造、矿床地质特征作了详细研究,最后将所完成的16篇报告(其中田奇镌单独写的有2篇,与他人合著的有5篇)汇编成《沅陵行署矿产探查队报告书》。
田奇镌还经常应省内和相邻省区有关矿山、 煤窑、 砂金开采地的邀请,为勘查矿产资源以及矿山建设提供咨询意见。其中比较主要的有江华锡矿,沅陵、桃源金矿,锡矿山锑矿等等。他通过上述调查,取得了大量实际资料,发表了若干重要论著,有:?论湘西黔东汞矿之生成与产状》、《湖南金矿之展望》、《湖南之煤矿》、《湖南之矿产》等等。这些著作不仅对湖南及我国南方工业建设起到“先行官”的作用,而且大大丰富了我国经济地质学宝库。
?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中国之泥盆纪》两篇巨著奠定了我国泥盆纪生物地层学的基础
田奇镌从大学时代起, 就致力于古生物地层学之研究。 他??早接触的是震旦纪地层与化石。
他参加工作以后,经常进行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的调查,但从未放松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深入研究了晚古生代的地层古生物。他1923—1924年在河北临城、磁县等地调查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时,采集了大批化石,其中有几件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个体,在我国乃至亚洲均属首次发现。他在葛利普指导下写成了 《中国北部太原系海百合化石》一书,于1926年出版。他在此书中,描述建立了新属“中国海百合”Sinocrinus及若干新种。这是中国学者所写的第一部海百合化石专著,书中对亚洲所产的整个棘皮动物门化石都作了简略介绍,所以它对中国以至整个亚洲海百合化石之研究均有奠基性意义。
30年代初,田奇镌研究了丁文江、俞建章、舒文博采自贵州、湖北的下三叠统头足类化石,写成了专著《中国南部下三叠纪之头足类化石》,于1933年出版,该书共描述菊石目8个属、鹦鹉螺目3个属,共23种及1亚种,其中8个新种。乃是我国学者??写的第一部中生代头足类化石专著,具有开创性意义。
30年代中, 田奇镌将他本人及王曰伦、 王晓青、 许原道、 刘祖彝、计荣森、程裕淇等在湖南地质、矿产调查中所采的数以千计的泥盆纪腕足类化石作了系统的研究,完成了 《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专著,于1938年出版,共描述腕足动物化石2目、4超科、10科、3亚科、15属、4亚属、88种(包括亚种及变种),其中新种31,新亚种及新变种27。并建立了上泥盆锡矿山系、佘田桥系、中泥盆棋子桥系、跳马涧系的腕足动物共5个群、20个带。研究了腕足类化石的内部构造,同时对石燕贝化石的壳表装饰进行绘图,并以座标图表示其数量关系。统观此著,篇幅宏巨、内容丰富,在《中国古生物志》 中可说是名列前茅的,研究之精细与深入, 居于当时国内外领先水平。 是田奇镌的重要代表作。
田奇镌在地层学方面建树也很多。他于1929年发表了《湖南中部上古生代地层之研究》一文,对湘中之石炭二叠系地层作了详细划分,并阐明与华中、华南、华北、西北等地区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对比关系。1931年出版的《中国地质学会志》是“葛利普先生六十诞辰纪念册”,在其中发表了《湖南中部之丰宁系》一文,阐述划分湘中下石炭丰宁系为(自上而下):梓门桥灰岩(与上司灰岩对比),测水煤系 (与旧司砂岩对比),万罗山灰岩 (与革老河灰岩对比)。1936年出版的 《地质论评》 中 《丁文江先生 (逝世)纪念号》, 田奇镌在其上发表了《中国之丰宁纪》一文,对中国丰宁纪 (早石炭世) 生物地层学研究作了系统总结,特别提出了革老河统、旧司统、上司统的4个腕足动物化石“层”,与俞建章的珊瑚带化石相对比。
田奇镌对地层学之最大贡献在于泥盆纪地层之研究。 1938年,他发表了重要论文《中国之泥盆纪》,对全中国泥盆纪地层之分布、分类及泥盆纪古地理作了系统的总结。他在修改丁文江、葛利普1931年的中国泥盆纪地层分类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分类。
这篇文章再加上专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可说是奠定了我国南方泥盆纪生物地层学的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研究工作不断深入, 田奇镌这个分类系统及化石群、 化石带虽然有不少的修改和补充,但其基本框架和大部分主要内容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在区域地质和地层古生物学方面研究工作基础上, 田奇镌还从事了大地构造、区域地质发展史方面的综合性研究。他于1936年发表了 《湖南的造山运动》一文,提出湖南有加里东运动 (中泥盆统与下伏奥陶志留系间之不整合)、湖南运动(侏罗系或侏罗白垩系与下伏的上古生界或三叠系间之不整合,实际就是印支运动,发生于三叠纪末期)、燕山运动 (晚侏罗世)、衡阳运动 (晚白垩世至古新世)。此文勾划出了湖南大地构造发展史的轮廓,影响较为深远。后来,他又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了 《湖南煤矿与古地理》(1943年)、《湖南雪峰地轴与古生代海侵的关系》(1948年) 等文,都是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
在地质教育上的业绩
田奇镌曾任教于湖南省立克强学院、 湖南大学矿冶系, 共历时五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地质矿冶方面的人才。他调离长沙时,将家藏图书 (多为自己著作) 全捐赠给湖南大学。
除了在学校教书育人而外,田奇镌更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对青年进行传帮带,以利于他们更快地成长。他首先以自己对地质事业的热爱与奉献精神去感染、教育年轻人。例如他对刚到他身边工作的廖士范说:“来所里做事,既不能升官,又不能发财。你如果想升官发财,请不要来! 地质调查所不是旅馆,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愿意来,一定得干完三年。……三年以后你如果还能干下去,我劝你这一辈子就干下去,不要改行了……”廖士范深受教育,后来果然热爱地质事业,成长为有成就的地质学家。在日常工作中,田奇镌总是热情指导年轻同事,在室内为他们解决难题,在野外为他们讲解地质现象及理论,工作的各个环节都与大家和衷共济,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共同进步。在他身边工作的年轻人都成长得很快,不少已是知名度很高的学者,如刘国昌、边效曾等。
在地质科技管理上的功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由于工作需要, 田奇镌被调到地质部门的领导岗位,负责科学技术业务管理工作。1950年5月,他在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召开的第一次资源勘测会议上所作的3个报告,即《中南区地质概述》、《中南区矿产概况》、《湖南省矿产资源概要》,深受代表及领导重视,被誉为是结合理论与实际的报告。他在武汉工作的5年中,对中南地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规划、部署与实施进行了全面指导,有效地领导了中南地质调查所及其所属开封、武昌、长沙、南昌、广州5个分所科研工作的开展。他曾多次去大冶铁矿,研究、规划该矿及其外围的地质勘查工作,并积极努力为“武钢”解决铁、锰及其他有关矿产资源问题。
田奇镌调到北京地质部地矿司及全国储委担任领导职务后,先后主持和参与制定了数十种地质矿产勘探规范,审查、审批了各工业部门提交的各类矿产资源储量报告,主持并参与了铬、镍、汞、金等重要矿产的全国性地质工作会议。参与许多重大地质??术问题的研讨(如不同时期地质工作的方针、任务、工作重点,地质工作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国家急缺矿产资源勘探的突破,重大技术项目的引进等等),并经常深入重点勘探基地和重要矿区、矿产地的视察、检查与指导工作。
田奇镌对地质工作质量问题极为重视, 他认为必须保证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才能取得可靠的地质资料与数据,探明更多更好的可供工业利用的矿产储量。他尤其对某些勘探队由于储量任务压力过大而违反勘探程序、造成浪费等问题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50年代后期,有人提出要对建国以来采用的苏联矿产储量分类规范进行大破大立,甚至提出要降低高级储量比例和放宽勘探网度。 田奇镌认为在某些方面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加以修订是必要的,但必须充分考虑地质依据,慎重从事,尤其重要的是保证勘探质量。他也很重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合理开发。有的冶炼厂不注意矿石中伴生有益组分的回收,群众乱采滥挖往往破坏矿产资源,他对这些现象深为忧虑,并提出意见。他还对解放初期把已经营多年的金矿突然停办一事提出过异议。
繁重的管理工作任务迫使田奇镌没有时间撰写更多新的科学论著。但他却关心新生力量的成长,在审稿等把关工作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例如,1958年的《地质论评》第18卷第1期上刊登了周德忠、李文炎合著的《贵州万山汞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一文,同时刊登了田奇镌的《对周德忠、李文炎两同志著〈贵州万山汞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一文的意见》这一评审文章,对该文若干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其中的错误及不妥之处又提出了认真严肃的批评。该期还刊登了周德忠写的答田奇镌同志对《贵州万山汞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一文的意见,文中除对田所提若干问题作解答外,很虚心地接受田的批评,最后并说:“田先生提出了这些宝贵意见对我们的启发是大的,同时等于指出了我们今后研究汞矿的方向,并且教导我们解释说明一种地质现象时要有一定的唯物辩证的科学依据,离了它就会犯错误,做出错误的结论而给国家财富造成极大的损失! 特向田先生致以感谢,同时希望更多的指教!”
高风溢彩 厚德流光
田奇镌一生不为名, 不为利, 工作兢兢业业, 求真理、 做学问,为祖国地质事业无私地奉献。在北京大学求学时期,因经济困难,常为出版社翻译些科学文献,还参加排字之类的临时工作,挣钱贴补生活学习费用。他参加工作后,一直保持乐道安贫的学者作风,他节俭得连手表、皮鞋、钢笔都舍不得买。他对穷亲戚却慷慨解囊,曾资助两位青年地质工作者到国外留学,并帮助3位家境清寒而奋发有为的晚辈,直至供他们到大学毕业。
30年代初,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曾决定以庚子赔款公费派田奇镌留学德国, 后因情况有变, 改派他人, 他毫无怨言。 40年代初, 湖南省建设厅决定出资派田奇镌留学美国, 他由于手头地质调查与科研工作丢不下,又断然放弃了这一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多次奉派出国,但他全以工作为重,从不谋私利,把节余的外汇全部交给组织。
抗战期间,他曾将家中私蓄数十两黄金全部捐作抗战经费。抗战后期,有一次日军窜犯到距他家仅数十里的地方,家人电他速归,携眷避难,他却回电要全家自行去老家,本人还按原计划坚持野外工作。他工作中曾两次遭遇武装土匪行劫,险些送命,他却毫无惧色,野外工作劲头从未稍减。
解放前他多次拒绝到反动官僚机构或买办企业中去供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不停地工作和学习,组织上为照顾他上下班方便,决定派小车接送,他却体谅国家困难,予以婉言谢绝。
“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使田奇镌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仍十分关心地质工作的发展,并在极困难条件下先后写成了《关于我国今后开展地质工作的意见》、《我国地质矿产资源今后勘查方向》、《对首都钢铁资源勘探建议》等文,请求呈送党中央和北京市委。他还曾向有关方面提出“对武汉郊区隐伏的二叠纪煤田尽早试探”的建议。1973年在京养病期间,他又写成《关于我国地质工作对几种重要矿产资源今后如何作法的初步建议》,竭力陈述海相成油和找隐伏矿的重要性。直到临终前身卧病榻还念念不忘地质工作。1975年9月15日,这位投身祖国地质事业半个多世纪的老科学家来不及实现自己宿愿就与世长辞了! 国家地质总局领导同志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说:“我们地质工作者应该学习田奇镌同志热爱社会主义地质事业,忘我地献身于地质科学的革命精神”!
简 历
1899年2月13日 生于湖南省大庸县西溪坪。
1916年 毕业于长沙湖南省立第一中学。
1923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实习员。
1927 —1950年 历任湖南省地质调查所技正、调查主任、主任技正、代所长、所长。
1928年 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33年 兼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正。
1937年 兼任湖南大学矿冶系教授。
1950年 任中南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组专门委员,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
1952 —1955年 任地质部中南地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55年 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兼总工程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
1956年 任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1959年 当选为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
1964年 受聘为国家科委地质矿产组成员。
1975年9月15日 在北京病逝。
主要论著
1 C C Tien. Stratigraphy and Palaeontology of the Sinian Rocks of Nankou. Bull. Geol. Soc. China,1923,2(1—2):105—109.
2 赵亚曾,王竹泉, 田奇镌. 直隶临城煤田地质.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1924(6): 67—82. (附英文节要10页).
3 赵亚曾,田奇镌.直隶磁州及河南六河沟煤田地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1924(6): 102—120 (附英文节要17页).
4 C C Tien,Crinoids From The Taiyuan Series of North China. Palaeontologia Sinica,1926,B,V(1):1—59,pls. 1—Ⅲ,Chinese Summary1—5.
5 田奇镌,王晓青. 湖南湘潭上五都锰矿报告. 湖南省建设厅地质调查??报告 (经济地质志,第2册). 1928(4): 1—23.
6 田奇镌,王晓青, 郭绍仪. 湖南湘潭膏盐矿报告. 湖南省建设厅地质调查所报告 (经济地质志,第2册). 1928(4): 25—47.
7 田奇镌. 湖南中部上古生代地层之研究. 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1929(7): 69—92.
8 田奇镌. 湖南醴陵石门口煤田地质报告. 湖南地质调查所报告(经济地质志,第6册),1930(9): 1—18 (英文节要8页).
9 C C Tien.Fengningian System in Central Hunan.Bull.Geol.Soc.China,1931,10.
10 田奇镌,王晓青. 湖南湘乡梓门桥煤田地质之研究. 湖南省建设厅地质调查所报告 (经济地质志,第10册) 1932,13: 6—28.
11 C C Tien. Lower Triassic Cephalopoda of South China. Palaeontologia Sinica,1933,B,15(1):1—53,pls. 1—Ⅳ.Chinese Summary 1—2.
12 田奇镌,王晓青,刘祖彝. 湖南铁矿志. 湖南省地质调查所专报, 甲种,1934(1).
13 田奇镌,王晓青. 湖南沅陵乌溪锑矿报告. 湖南省建设厅地质调查所报告 (经济地质志,第11册). 1935,17: 31—45.
14 王晓青, 田奇镌,刘祖彝,许原道. 湖南锰矿志. 湖南省地质调查所专报,甲种,1935,2.
15 田奇镌. 中国之丰宁纪. 地质论评, 1936, 1(3): 255—276.
16 C C Tien.Orogenic Movements in Hunan.Bull.Geol.Soc.China,1936,
15(4):453—465.
17 田奇镌.对葛利普氏脉动学说之我见.地质论评,1936,1(5):523—530.
18 田奇镌. 湖南慈利西北部地质矿产. 湖南省建设厅地质调查所报告(经济地质志,第12册). 1936,18: 1—38 (英文1—10).
19 田奇镌,徐瑞麟. 湖南邵阳保和堂煤田地质. 湖南省建设厅地质调查??报告 (经济地质志,第12册). 1936,18: 39—56 (英文11—16).
20 王晓青, 田奇镌, 刘祖彝, 廖友仁, 许原道, 汪国栋. 湖南钨矿志. 湖南省地质调查所专报,甲种,1937,3.
21 田奇镌,王晓青,徐瑞麟. 湖南宜章广东乳源狗牙洞煤矿地质. 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 1937,29: 21—42 (英文73—84).
22 田奇镌. 中国之泥盆纪. 地质论评, 1938, 3(4): 355—404.
23 C C Tien. Devonian Brachiopoda of Hunan. Palaeontologia Sinica,1938,New Ser. B,no,4,(Whole Series no. 113),pp. 1—193,pls. 1—ⅩⅩll,Chinese summary 1—7.
24 田奇镌. 论湘西黔东汞矿之生成与产状. 地质论评,1940, 5(4): 277—294.
25 田奇镌. 湖南之煤矿. 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季刊,1941, 1(1): 157—169.
26 田奇镌.湖南煤矿与古地理.地质论评,1943,8(1—6合期):115—132.
27 田奇镌. 湖南雪峰地轴与古生代海侵之关系. 地质论评,1948, 13(3—4): 203—210.
28 田奇镌. 广东乳源锑矿. 中南地质汇刊, 1950(1)(创刊号): 1—16.
29 田奇镌,刘国昌,靳凤桐.湖南辰溪二叠纪煤田地质.中南地质汇刊,1951(3): 1—24.
30 田奇镌. 中国铝土矿的类型、 特征及其生成条件. 中国地质, 1961(10): 9—15.
相关参考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