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你可以忘掉失败,但不能忘掉教训;你可以忘掉昨天,但不能忘记历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

余贺, 字幼臣, 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祖父为清朝小官,移居北京。当他于1903年5月19日出生时,家境已破落,生活较清苦。

余贺6岁时, 在私塾念《三字经》类启蒙读物, 2年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读了3年未等毕业就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到四年级,又跳级考进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他考试成绩出众,名列第一,时年仅16岁。在4年大学学习期间,他除很好完成所学课程外,还应《京报》副刊主编孙伏园之约,经常为该刊译述有关卫生常识。后这些文章由《北京晨报》汇集出版《妇女的健康》一书,这是余贺的最早一本译著。

1923年, 余贺从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 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菌科任助教,开始了他钻研细菌科学的生涯。科主任田百录(Carl Tenbroeck) 教授对余贺的培训极为严格,开初半年要他刷试管、洗瓶子、养动物、做细菌培养基等以进行基本功锻炼。

1927年,余贺被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秦瑟(Hans Zinsser)处进修。秦瑟是举世闻名的细菌学家,知识渊博,善于追溯知识来源和演变过程; 一贯地缜密设计实验,仔细分析结果,谨慎严肃地提出推论和假说。这些优良的科学作风对余贺的长期医学生涯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余贺在哈佛大学时,先后发表“The bacteriology of rheumatic fever and allergic hypothesis”(风湿热的细菌学及变态反应假说) 和 “A study on the dissociation of diphtheria bacillus”(白喉杆菌免疫和抗毒免疫的不同质) 等论文。后者经该校学位评审委员会通过,评审委员会授予余贺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 (细菌学专业)博士称号。这样,他成为中国现代医学史上的第一位细菌学博士。

1929年秋, 余贺告别导师, 途经欧洲, 短暂参观利斯特研究所(英)、巴斯德研究所 (法) 和科赫研究所 (德)等后回到了北平。

回国后,余贺担任了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 并兼任中央防疫处技正。他一方面从事教学,另一方面进行著述。1930年与李涛、汤飞凡共同译述其导师秦瑟的巨著《秦氏细菌学》 (Textbook of Bacteriology),这是中国第一部细菌学译著。1933年,他的第一部专著《病原学》问世。该书曾在解放区的医学教育中列为教材。

1933年,他受邀到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 (Henry Lester Institute) 担任血清学科主任。这个研究院设备较齐全、经费较充足。在10年任职期间,他主要研究当时严重危害人类的霍乱、伤寒、白喉等病菌。他创用伤寒免疫血清治疗伤寒患者,在抗生素尚未问世的年代,确实抢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雷士德医学研究院被迫关闭。余贺违心地在上海开设医学化验所, 只能为患者做些医学检验,再也无法进行科学研究,这对他的事业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

1951~1952年余贺受聘于华东生物制品研究所, 任鉴定科主任,监制与反细菌战直接有关的鼠疫、霍乱等菌苗的生产。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1952~1988年他调任该院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后又兼任基础医学部主任。1956年定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教授。自1958年开始, 余贺一直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的主编。余贺在从事培育医学人才的同时, 从未间断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有抢救大面积灼伤患者邱财康时创用绿脓杆菌噬菌体,以及研制麻疹减毒活疫苗成功。

1970年代初,原属微生物学一个分支的免疫学在国际上有了重大突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地影响了生物医学各个学科领域。 当时, 余贺年近古稀, 他拖着病弱之躯,搜集资料,四处奔波。不久,在全国医学界掀起了“免疫热”,这缩短了中国与国际间的差距。他先后创建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1979,1979~1988年任所长、名誉所长),创办《上海免疫学杂志》(1981)。在培养免疫学专业人才和免疫学科学研究的信息交流方面, 余贺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表扬余贺在医学科学事业中的巨大贡献,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他先进工作者奖。

以余贺为所长的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于成立的次年, 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免疫遗传学合作中心,而他是中心的主任。同年, 余贺被推举为国际免疫药理学会创始人之一。 1984年,他担任中日国际微生物学学术会议主席。

余贺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上海市免疫学会理事长,《上海免疫学杂志》主编、名誉主编,《国外医学·生物制品分册》主编,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微生物学》主编等。 余贺一生编写、编译和主编的专著22种,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100多篇。

余贺也是一个爱国学者。 早在中学时代, 他就参加过“五四”运动,和游行队伍一起行进在天安门前。沦陷时期,汪伪政权要余贺出任上海市卫生局长, 他拒不接受。 1946年,他有幸结识周恩来和邓颖超,接受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余贺于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后, 因慢性支气管炎引发肺大泡破裂而住院。这以后未再入院治疗,却由医务人员上门随访。虽经治疗休养,体力日衰。1988年5月20日, 余贺因呼吸衰竭逝世于上海。

对风湿热和白喉、霍乱的研究



1927年, 余贺在美国哈佛大学秦瑟教授的指导下, 对当时医学中的一大难题——风湿热的病因进行研究。那时,风湿热由哪种微生物引起, 为细菌学家们所关注。余贺和秦瑟的研究,揭示出不同患者的血液中,甚至同一患者的血液中,均可检出不同抗原类型的链球菌。据此,他们提出新理论: 风湿热可由不同种类的链球菌致生,是其抗原物质使过敏体质的人体组织致敏发生关节炎等变态反应。“The bacteriology of rheumatic fever and allergic hypothesis” (风湿热的细菌学和变态反应假说) 一文于1928年在美国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内科杂志》) 上发表后,引起了医学界的轰动。这一假说经数十年的医学实践反复证实,已为世界医学公认。

余贺在美期间与秦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秦瑟时常提出一个问题: 当前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有一天,余贺大胆地提出 “白喉带菌人问题”。 因在那时, 白喉这??传染病虽已有抗毒素特效疗法,但总有少部分患者病愈后鼻咽部长期带有白喉病菌。原患者虽不再发病,但他们对周围无免疫力的人仍是一个危险的传染源。 余贺经过认真思考,提出“要消灭白喉细菌,可能需要抗菌物质”。他决心揭??这个奥秘。他发现白喉杆菌培养在有白喉抗毒素的培养基中,细菌不发生变异; 而若培养在含有白喉菌的血清中,则能出现变异。科学实验证明了余贺的设想, 这不仅在理论上鉴别了抗菌和抗毒的功能不同,在实践上也为治疗白喉带菌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这一成就使余贺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卫生学博士学位和一把金钥匙的荣誉。其论文于1930年刊登于美国Journal of Bacteriology(《细菌学杂志》) 上。

余贺在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任职期间 (1933~1942)发表的有关上海霍乱弧菌的研究的论文中,用详尽的科学材料,大量的实验数据,驳斥了外国学者关于上海是霍乱发源地的错误观点。指出上海霍乱的流行是由国外传入的,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防治霍乱的措施,即严格进行海港检疫。后来他的研究转向伤寒的血清疗法。当时上海和国内各地伤寒患者不少,死亡率颇高,而那时磺胺药和抗生素尚未问世。余贺从伤寒细菌Vi抗原的研究中制造出有效的抗伤寒血清,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疗效,成为当时治疗该病的最有效制剂。他写成的“伤寒的血清治疗”等多篇论文,分别在英国和国内的医学刊物上发表。

抢救严重灼伤的钢铁工人



1958年,上海第三钢铁厂工人邱财康被钢水灼伤,灼伤面积达98%。在抢救过程中,病员右大腿受绿脓杆菌严重感染,病情急剧恶化,生命处于危机关头。有人提出立即锯腿以保全病员生命,但医院领导认为非到万不得已时不能使病员终身残疾。在各种抗生素和全部抢救措施失效后的紧要时刻, 余贺提出: “在自然界中, 每一种细菌都有自己的天敌,称为噬菌体; 如果能找到这种噬菌体,就很有可能控制感染。”他的建议得到有关领导的支持,60多个医学生被组织起来在微生物学教研室教师带领下四处寻找,最后终于在沪郊粪池采集的标本中,找到了与邱财康右腿上绿脓杆菌相应的特异噬菌体。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大罐培养生产出大量噬菌体,用来浸泡病腿。经过24小时,获得了意外效果。绿脓杆菌得到基本控制,使病员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这又为植皮创造了条件。对这一成果,余贺感到终身难忘。

参与研制麻疹减毒活疫苗



1960年代初, 余贺与诸福棠等合写了 “关于麻疹研究近年来文献的综合报道”一文,介绍了国外的研究成就。继而在全国十二年科学规划会议上提出 “研究并试制预防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提案,得到大会的批准。随后,他在上海领导麻疹疫苗研究小组,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制成中国的麻疹减毒活疫苗; 使中国迅速地控制了麻疹的流行。

余贺的教学贡献



余贺长期从事教学工作, 在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他对教学更为重视。1954年卫生部召开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学大纲编写会议,委任他主持讨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在讨论会上虽有少数人主张全盘苏化,但他和多数教师坚持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编写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自此以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一直是他主编的,这在培养中国医学人才中起重大作用。

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建院初期,教师很少,他每年要承担500多学生的全部讲课任务。为了编写讲稿和备课,他常常日以继夜地工作。每次上课,他总要至少提早半小时到教研室,即使上午第一节亦如此,以能将讲稿再认真地温习??遍。他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

余贺对教学改革极为重视。在多年的教学中,他根据微生物学教学特点,提出 “三性三法”原则。他认为不论微生物种类繁多,只要抓住其生物性、致病性和免疫性三种特性,紧密联系临床应用中的诊断法、预防法和治疗法,就能使医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规律。余贺在晚年卧病家中时,仍经常约教研室同志一起讨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例如他倡议的“三段式”教学,即将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分成基础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进展三个部分,分别在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和临床实习三个不同阶段学习,这样可以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同时又逐步深化了基础学科的内容。

余贺从1979年起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 1981年起带博士研究生。他从论文选题、实验设计、资料总结直到毕业论文撰写都亲自过问,并进行具体指导。有一次,他不幸因肺气肿导致肺泡破裂,生命垂危,被送进医院抢救。待病情稍为稳定,他就躺在病床上口述,由助手代笔写成一万多字的“与研究生谈心”一文,内容包括课题设计、文献收集、文献综述、实验设计和科学论文5个部分。指出治学的途径,写得亲切感人。

余贺一生好学, 始终不渝。 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他深深体会到学习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性。1962年发表了第一篇哲学论文“微生物与机体”,后来又陆续发表了“辩证法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学领域中的两种思想斗争”、“试谈人体正常菌群问题的辩证法”、“世界是无限的,人们的认识也是无穷无尽的”、“人体与正常菌群的相互关系”等哲学论文。因此,他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这对于保证他事业上的成功,起了极大的作用。余贺的扎实的哲学基础,也时刻感染着他带领的属下。

简历



1903年5月19日 出生于北京。

1909~1911年 在私塾学习。

1911~1914年 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学习。

1914~1918年 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1918~1923年 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并毕业。

1923~1927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菌科助教。

1929年 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获公共卫生学细菌学专业博士学位。

1929~1933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兼中央防疫处技正。

1933~1942年 任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血清学科主任。

1942~1951年 在上海开设医学化验所。

1951~1952年 任华东生物制品研究所鉴定科主任。

1952~1988年 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兼基础医学部主任。

1979~1988年 兼任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世界卫生组织免疫遗传学研究合作中心主任。

1988年5月20日 因慢性支气管炎呼吸衰竭病逝于上海。

主要论著



1 余幼尘. 妇女的健康. 北京: 晨报社,1925.

2 Zinsser H,Yu H. The bacteriology of rheumatic fever and the allergic hypothesis. Arch Intern Med,1928,42:301~309.

3 余贺, 李涛, 汤飞凡, 译. Zinsser H, 著. 秦氏细菌学. 北京:协医会,1930.

4 Yu H,Yang CC. Dissociation of cholera vibrio. Nat Med J China,1930,16 (4):325~331.

5 Yu H. A study on the dissociation of diphtheria bacillus. J Bact,1930,20 (2):107~120.

6 Yu H,Chen KF. A suggestive skin test for susceptibility to cholera. Chin Med J,1932,46:799~805.

7 余贺. 病原学.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3.

8 Yu H,Wei H. Studies on local strains of streptococci in scarlet fever.Trans FEATM,Nanking,1934,185~191.

9 Robertson RC,Yu H. The value of “H”and “O” agglutination in the serological diagnosis of typhoid fever. Chin Med J,1935,49:1117~1121.

10 Yu H. Studies on Bacillus typhosus in Shanghai.J Path Bact,1936,42 (1):53.

11 Robertson RC,Yu H. Serum treatment of typhoid fever Brit Med J. 1936,50:159.

12 Yu H. Serum therapi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J Clin Med,1936,Ⅰ :1~20.

13 Robertson RC,Yu H. The Vi antigen of Bacillus typhosus. J Path Bact,1936,42 (1):191~196.

14 Robertson RC,Yu H. The serum treatment of typhoid fever.Brit Med J,1936,11 : 1138~1140.

15 Yu H. The serology of typhus group of fevers. J Clin Med,1937,Ⅱ :1~10.

16 Robertson RC,Yu H. Leukopenia and the toxic substances of B.typhosus. J Hyg,1938,ⅩⅩⅩⅧ:299~305.

17 Yu H.The virulence and immunogenic activities of V.cholera vaccine.Chin Med J,1938,54:255~288.

18 Yu H,Towers AE.Vaccine treatment of diphtheria carriers.Chin Med J,1938,53:533~558.

19 Yu H,Hu YF. Studies on the types of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in Shanghai. Chin Med J,1939,56:456~461.

20 Yu H. Further studies on the serum treatment of typhoid fever.Chin Med J,1939,56:29~34.

21 Yu H. Typhoid toxoid for specific prophylaxis of typhoid fever. J Malaya Branch,Brit Med J,1940,3 (4):374~383.

22 余贺. 细菌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23 余贺. 医学微生物学及细菌学 (全国高等适用教材).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24 余贺.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参考书). 第一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第二版,1963.第三版,1983.

25 余贺, 诸福棠, 薛冰沁, 等. 关于麻疹近年来文献的综合报道.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情报研究所,1960.

26 余贺. 医学微生物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修订1版,1979.修订2版,1984.

27 余鼎新, 余贺, 张菁. 麻疹弱毒活疫苗 (组织细胞培养) 的研究. 中华儿科杂志,1962,11 (5):330~339.

28 Yu TH,Yu H,Chang C. Studies on attenuated measles virus vaccine,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of vaccination. China Med J,1962,81 :756~764.

29 余贺. 微生物与机体. 哲学研究, 1962, (3):23~28.

30 谢少文, 余贺. 免疫学进展 (上).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

31 谢少文, 余贺. 免疫学进展 (下).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

32 余贺.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4.

33 余贺. 急性传染病.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65.

34 余贺. 试谈人体正常菌群问题的辩证法. 解放日报, 1965年11月28日第四版.

35 Yu TH,Yu H,Chang C.A highly attenuated live measles vaccine from a Shanghai strain,preliminary clinical and serological studies. Chin Med J,1966,85:158~166.

36 余贺. 人体与正常菌群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学报, 1966, 12 (2):244~246.

37 余贺, 谢少文, 杨贵贞, 等. 临床免疫技术. 上海: 上海科学??术出版社,1982.

38 余贺, 主编.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微生物学.上海: 上海科学??术出版社,1984.

39 余贺. 英汉医学微生物学词汇.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

知名人物 冯纯伯人物简介

·冯纯伯[原刊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