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汤钊猷人物简介
Posted 肝癌
篇首语: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汤钊猷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汤钊猷人物简介
·汤钊猷
汤钊猷,肿瘤外科学家,肝癌研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小肝癌研究的奠基人。20世纪70年代,他领导的集体攻克了肝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难关: 创用甲胎蛋白动态分析诊断没有症状的肝癌; 对合并肝硬化的小肝癌,倡导局部切除代替肝叶切除; 发现亚临床期复发的再切除可提高疗效;更新了肝癌自然病程的概念等。导致肝癌由 “不治之症”转变为 “部分可治之症”。在国际上最早提出 “亚临床肝癌” 的概念,国际肝病学奠基人H.珀波在其主编的英文版《亚临床肝癌》 前言中指出: “这一概念是人类认识和治疗肝癌的重大进展”。他还最早在国际上提出 “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近年又在肝癌转移复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进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三等 (2项) 奖和美国金牌奖等。
汤钊猷,广东新会人,1930年12月26日 (阴历11月7日) 生于广州。父亲汤悦早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读经济学,后到南洋当过华侨学校校长,回国后从事中学教育,母亲是助产士。他童年时,父亲就教他背古文,读古典名著,还常讲老子的故事,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他有一定影响。1938年因抗日战争全家迁到澳门,他记得每天经过镜湖医院后门,总有饿死的尸体运走,皮包骨头就像一堆柴板; 那时连葡萄牙的小孩也敢欺负中国的大人。小小的汤钊猷已经体会到“落后挨打”这个真理。抗战胜利后他父亲满怀希望带全家迁到上海。但是给汤钊猷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马路上两个大字: 酱油店的“酱”字和当铺的“当”字。这正是旧中国“经济落后”和“民不聊生” 的写照。1948年他在上海有名的育才中学高中毕业,那时兵荒马乱,父亲失业,他只好到一家外汇经纪人办事处打杂。白天帮着买卖外汇,写好合同送去,一个上午要在上海外摊走五、六个来回,下午做账,晚上用打字机打下来,星期天要替老板收房租。青少年时代的坎坷,倒给他留下一些终身受用的东西。例如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是首要的; 他在事业上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持之以恒,也源出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次高考,由于成绩优秀,同时收到三所院校的录取通知,他进了上海第一医学院 (后称上海医科大学)。在附属中山医院实习期间,他写的病史被认为是全院最好的。毕业后留在中山医院外科,1955年曾到北京前苏联红十字医院进修外科。1958年和大学同窗李其松结婚,妻子全身心支持汤钊猷在事业上的发展。195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有空就到图书馆看书,并用6年业余时间,写成30万字的科普书《发展中的现代医学》,这本因“文化大革命”而未能出版的书,却使他终身受用。他研究肝癌敢涉足相关基础研究,和他有较广的知识面有关。他自认写得不错的第一篇论文,当时请我国外科创始人沈克非教授审,几天后论文被改得面目全非,几乎一无是处。但这种“严谨”的学风却使他受益终生。他早年参加血管外科研究,那时用丝绸做人造血管这个“创新” 深深影响了他。1962年他在国内最早研究显微血管外科技术,4年后和杨东岳教授共同完成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的创举。这个时期,他还研究过针灸经络,自学中医理论,并部分脱产搞医院行政。他在38岁时能独立领导一个研究组,并从事长达30多年的肝癌研究,也和多种工作的锻炼分不开。
1968年由于需要,他改行搞肝癌研究。那时病房的情景可概括为“病人从前门进来,又从后门出去 (死亡)”,这促使他下决心要为救治肝癌病人奋斗终生。30多年后的今天,病房的情景已变成“病人从前门进来,又从前门出去(好转或治愈)”。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和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他的肝癌研究很大影响。他曾撰写过“肝癌诊断的难与易”、“变与促变-肝癌临床研究19年”、“由小到大和由大到小-肝癌临床研究中的思路”、“在变革中求发展”等文章。
汤钊猷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曾任该学部副主任、主任。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原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 所长,外科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1989~)。曾任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医科大学校长、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委和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委。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和三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医学科学奖、中国工程科技奖和美国癌症研究所金牌奖等。主编《亚临床肝癌》英文版、《现代肿瘤学》等7本专著,论文500余篇。由于他在肝癌研究中不断保持着前沿地位,至今仍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肝癌研究专家之一。
国家和人民给予汤钊猷一系列荣誉,如“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和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上海市医学荣誉奖”等。鉴于他的突出贡献,1987年获邓小平等领导接见,并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小肝癌研究的奠基人
癌症是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位原因,而肝癌则是癌症死亡中的第二位杀手,我国每年死于肝癌人数约占全球肝癌死亡人数的一半。现代医学对肝癌研究了百余年,仍视之为“不治之症”,生存5年以上的肝癌病人还不到百分之五。20世纪50年代,由于弄清了肝脏解剖,对肝癌实施手术切除成为可能,但未能对肝癌的预后产生根本影响,因为肝癌早期无症状,难以发现,而出现症状的病人多数已属晚期,肝癌也被称为“癌中之王”。
1968年,为响应周恩来总理提出的 “攻克癌症” 的号召,中山医院成立了肝肿瘤组,即现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前身。担任组长的汤钊猷敏锐地意识到肝癌治疗的关键首先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在肝癌病人血中测得甲胎蛋白,西方曾尝试将其用于发现早期肝癌,但因效果不佳而停顿。汤钊猷等将我国基础研究工作者引进的甲胎蛋白检测技术,用于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他领导一个小组解决了以下关键问题: 首创对甲胎蛋白的动态分析诊断还没有症状的肝癌; 倡导对合并肝硬化的小肝癌,以局部切除代替肝叶切除; 提出对亚临床期复发的再切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更新了肝癌自然病程的概念等。
过去肝癌诊断依靠“四大症状和同位素扫描”。汤钊猷等在20世纪70年代初带领医疗科研队到江苏省启东县肝癌高发地区进行现场实践,总结出一套用甲胎蛋白和谷丙转氨酶(一种肝功能指标) 动态变化的联合分析来诊断尚无临床症状的小肝癌。那时没有超声显像的方法,更没有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和磁共振成像 (MRI),因此诊断没有临床症状的“亚临床肝癌”,不是去检查病人,而是根据几次验血的结果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手术去验证,最后证明这个办法可在症状出现前6~12个月诊断出肝癌,这时的肝癌一般只有枣子大小。这种诊断方法当时在世界上还没有。早期诊断方法的建立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对小肝癌应采取什么方法治疗是必须解决的另一大问题。作肝叶切除已经证明是肝癌最好的治疗方法,但我国肝癌病人绝大多数合并肝硬化,如果对小肝癌也采取肝叶切除,癌固然被切除,但病人却要冒极大的手术风险。因为在切除小肝癌的同时还将切除大量有功能的肝组织,病人难免死于肝功能障碍。汤钊猷等大胆改变了过去肝癌手术治疗的公认准则,提出在有肝硬化的情况下用局部切除代替肝叶切除的改革。由于这项革新,使多数小肝癌病人得到手术切除的机会,而且手术风险 (手术死亡率) 比肝叶切除降低10倍,更重要的是局部切除的长期疗效不仅没有降低,相反还有所提高。汤钊猷等获得了一条过去书本上从未见到的生存率曲线,病人作小肝癌切除后生存5年以上的达到六、七成,而大肝癌切除,即使是现在,能生存5年以上的也仅占三成。第三个改革是针对小肝癌切除后仍有很高的复发率,他们证明肝癌早期诊断的方法去也能发现还没有症状的肝癌复发,并证明对没有症状的肝癌复发作“再切除”可延长病人的生存期,甚或使病人获得另一次根治的机会。这项改革,使小肝癌切除后生存5年以上的病人又增加了一成。而过去对有症状的肝癌复发是不主张“再切除”的。第四是更新了对肝癌自然病程的看法。过去认为肝癌病人一般只能生存3~5月,汤钊猷等通过对亚临床肝癌的研究,证明肝癌也有一个相对长的发生、发展阶段,即肝癌的自然病程至少为2年。这个认识的更新,大大消除了过去对肝癌治疗的消极悲观态度。
小肝癌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所取得的重大社会效益,而且至今仍然是改善肝癌预后的最重要途径: ①小肝癌切除是获得肝癌长期生存病人的最重要途径。过去肝癌病人很少有生存5年以上的,而他的研究所在1995年以前治疗的2084位病人中,已有558人生存5年以上,其中来自小肝癌切除的有314人,占56%。②随着小肝癌切除在住院病人所占比例由前20年的不到一成提高到近20年的三成,住院病人中生存5年以上的也由不到一成提高到四成,说明小肝癌切除在提高住院肝癌病人预后中起主要作用。总之,小肝癌研究使肝癌由 “不治之症”变为“部分可治之症”。
在小肝癌研究的基础上,汤钊猷在国际上最早提出 “亚临床肝癌”的概念,并系统体现在他主编的英文版《亚临床肝癌》一书中。国际肝病学奠基人H. 珀波 (Popper) 在此书前言中称“这一概念是人类认识和治疗肝癌的重大进展”。美国著名肝癌外科学者J. H. 福斯特 (Foster) 称《亚临床肝癌》一书系肝癌研究中的里程碑著作。小肝癌研究获1979年美国纽约癌症研究所“早治早愈”金牌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不断保持肝癌研究的前沿地位
汤钊猷在肝癌研究领域的另一贡献是在国际上最早系统提出 “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正当小肝癌研究取得成效时,他立即想到能否将小肝癌的理论与实践,用到不能切除的、没有希望的大肝癌上。通常人们只想到小肝癌可以长成大肝癌,但他从哲学的角度认为“小可以变大,大也可以变小”。如果大肝癌能变成小肝癌,则不能切除就能转变为可切除。20世纪的80年代,他又带领大家致力于如何使大肝癌缩小的研究。由于获得了国家“六五”到“八五”科技攻关的资助,经十多年研究,终于完成了“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这一课题。结果使部分没有希望的大肝癌病人获得了生命延长甚至获得癌的根治。他的研究所住院的不能切除的肝癌病人,前20年没有一人生存5年以上,而近20年生存5年以上者竟占二成。他在这项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 ①证明综合治疗的缩小效果优于单一治疗,即1+1可以大于2。②证明新疗法的参与 (如导向治疗) 明显提高缩小的效果。③提出肿瘤缩小后还必须将其切除才能消灭残余的癌细胞。他因此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世界外科杂志(WorldJSurgery)”也邀请他主编“不能切除癌症的治疗”专辑。国际上关于原发性肝癌缩小后切除(即降期后切除) 只是近年才在文献出现。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进一步提高肝癌手术切除的疗效,他从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预见到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将是又一个热点。他毅然在第三个10年带领全所投入这一新的战斗,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他指导研究生在1996年建成国际上最早的高转移人肝癌裸鼠模型,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Int J Cancer); 1999年又在国际上最早建成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亦发表于国际有名杂志 (Br J Cancer)。应用这些模型可以代替在病人身上做实验,去筛选各种抗转移的药物,并用于研究转移理制。他指导研究生所完成的“肝癌侵袭性的分子机理”和“肝癌血管生成”等研究已获得科技成果奖。
作为肿瘤外科医生,从21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的战略高度,他不仅重视与临床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并强调密切与临床结合,这在临床医生中是不多见的。他指导研究生在裸鼠模型证明,长疗程α干扰素可抑制肝癌手术切除后的转移复发,这一发现在国际权威杂志 (Hepatology) 刊出后,立即组织进行临床随机分组试验,并证明在临床上也有用。由于始终保持着肝癌研究的前沿地位,他在国际上至今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在国际学术界占一席之地
“国际癌症大会”是4年一届的全世界最大的癌症会议,他第一次出席国际癌症大会是在1978年,那时我国肝癌研究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地位,小肝癌研究论文仅属于小组发言,他就通过参加大会讨论的方式“挤进去”发言,这才引起国际上的重视。1979年小肝癌研究获美国金牌奖,1982年他已成为国际最高层次肝癌会议的主席团成员,小肝癌研究也被邀作大会报告。至今他已先后70余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其中不少是最高层次的大会演讲 (State-of-the-art lecture或Plenary lecture或Quadrennial review)。他连任1990年和1994年两届国际癌症大会中肝癌会议的共同主席和主席。他还自1986年至今连续主办了四届大型 “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并任大会主席。最近的一届与会者逾千,国外学者超过200人。这个每2年一次的系列会议在国际肝病学术界已有较大影响。
他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还反映在众多的国际著名专著收录了他们的肝癌研究成果。他先后曾应邀在10本国际著名学者主编的专著中撰写专章,这些专著覆盖了美国、欧洲、日本和拉丁美洲。1979年小肝癌研究在美国获金牌奖后,即应现代肝病学奠基人H. 珀波 (Popper) 之邀,在其主编的肝病权威著作《肝病进展》第七卷 (1982年出版) 撰写小肝癌研究的内容,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在这本权威专著中撰文。国际肝癌权威奥田邦雄 (Kunio Okuda)也在其主编的《肝细胞癌》(1987) 一书中收录 “亚临床肝癌的外科治疗”一章; 10年后奥田邦雄又在其主编的《肝癌》一书中收录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方面的内容。小肝癌研究发表20年后,美国肿瘤外科专家H. J. 旺尼波(Wanebo)仍在其主编的《消化道癌的外科治疗》一书中收录“小肝癌的外科治疗”一章; 2000年由智利学者主编的《肝外科》一书,和2001年由德国学者主编的《外科治疗》一书中也邀请他撰写肝癌相关内容。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肝癌研究在国际上被认可的时间已长达20年。他作为我国的唯一代表,连任两届国际抗癌联盟 (UICC)理事 (1990~1998)。他先后应UICC之邀,连续三版(第6、第7和第8版) 在《临床肿瘤学手册》 中编写肝癌一章。他还先后担任10本国际杂志编委,其中2本杂志他是亚太地区主编,这2本杂志是德国有百余年历史的英文版“癌症研究与临床肿瘤 (J Cancer Res Clin Oncology)”,以及意大利的英文版“实验与临床肿瘤研究 (J Exp Clin Cancer Res)”。
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还反映在汤钊猷的论文中,SCI收录81篇,被1096篇文献引用。
推动我国肿瘤和肝癌临床研究
汤钊猷是中国工程院首位临床肿瘤学界的院士,他非常重视普及和推广肝癌诊疗的理论和经验,并在推动我国肿瘤事业方面作出了贡献。他在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15年间,共组办了7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并2次主编全国肝癌诊疗规范。他共有第一主编书7本。其中1981年出版的《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早的肝癌专著。1985年由国际著名的斯普林格 (Springer) 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亚临床肝癌》,是国际上第一本叙述早期肝癌的专著。1993年他又主编出版了《现代肿瘤学》,这本专著因填补了我国自1978年以来肿瘤学专著的空缺,成为全国不少肿瘤临床和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他又出版了《汤钊猷临床肝癌学》,总结了从事肝癌研究30余年的成果。
由于积极推广小肝癌诊断和治疗的经验,他获得199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领导的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每年都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促进了各地肝癌诊疗质量的提高。他还写了 《肝癌漫话》 (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诱人的治癌之道》、《征战癌王》等科普读物。
汤钊猷不仅是医学科学家,还是医学教育家,在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方面均有论述。作为全国重点学科“肿瘤学” 的学科带头人,他争取到数千万元基金,使研究所的建设达到较好的水平。他培养研究生38人,部分已成新一代学科梯队,包括30几岁的正教授和两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他领导的肝癌研究对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 肿瘤学、预防医学、病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病毒学以及医学影像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他还用获得的奖金和银行界共同建立了 “汤钊猷-建设银行基金”,以奖励年轻人在肝癌研究中所获得的进展。
汤钊猷从事肝癌研究,年年出新成果,在国际上显示了中国肝癌研究的实力,与此同时,他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普通外科医生成为国际肝癌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他在事业上的成功,除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勇于变革、过人胆略和强烈爱国心外,还因他在研究工作中的严谨治学、广阔胸怀和民主作风。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头脑敏锐,始终盯着国际前沿; 他工作主次分明,善于通过总结发现苗头,并能发挥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潜力,有效地指挥着一个个有始有终的战役。但他谦虚地说,30年只做了两件半事,一件是“小肝癌研究”,一件是“缩小后切除”,至于“转移复发”,最多只能算半件,而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严谨进取,放眼世界”是他的座右铭。
简 历
1930年12月26日 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38~1945年 澳门粤华中小学至初中毕业。
1946~1948年 上海育才中学至高中毕业。
1948~1949年 上海外汇经纪人李观森办事处打工。
1949~1954年 上海第一医学院 (后称上海医科大学) 医学系本科毕业。
1954~1955年 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外科住院医生。
1955~1956年 北京前苏联红十字医院进修外科。
1956~1968年 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外科住院医生-主治医生。
1968~1969年 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肿瘤组组长。
1969~1978年 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肝肿瘤组组长、讲师。
1978~1988年 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1994年 上海医科大学校长。
1988~至今 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现称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
主要论著
1 Tang ZY,Yu YQ,Lin ZY,et al.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linical analysis of 30 cases. Chin Med J 1979,59:35~40.
2 Tang ZY. A new concept on the natural cours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hin Med J 1981,94:585~588.
3 汤钊猷主编. 原发性肝癌.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388.
4 Tang ZY,Ying YY,Gu TJ.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hanging concepts in recent years. In: Popper H,Schaffner F (eds) Progress in liver diseases. VolⅦ. New York: Grune&Stratton.1982: 637~647.
5 Tang ZY,Yu YQ,Zhou XD.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olonging survival further after radical resection of AFP posit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Exp Clin Cancer Res 1984,3:359~366.
6 Tang ZY (ed). Subclinic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erlin:Springer. 1985:1~366.
7 Tang ZY,Yu YQ. Long-term survival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reference to the role of early resection,multioperation and multimodality treatment. Gann Monogr Cancer Res 1986,31 :185~190.
8 Tang ZY. Surgical treatment of subclinical cas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Okuda K,Ishak KG (eds) Neoplasms of the liver.Tokyo: Springer. 1987:367~373.
9 Tang ZY,Wu MC,Xia SS (eds). Primary liver cancer. Berlin:Springer 1989:1~495.
10 Tang ZY,Yu YQ,Zhou XD,et al. Surgery of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nalysis of 144 cases. Cancer 1989,64 : 536~541.
11 Tang ZY,Liu KD,Bao YM,et al.Radioimmunotherapy in the multimodality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reference to second-look resection. Cancer 1990,65:211~215.
12 Tang ZY,Yu YQ,Zhou XD,et al. Cytoreduction and sequential resection: A hope for unresectable primary liver cancer.J Surg Oncol 1991,47:27~31.
13 汤钊猷,朱世能,曹世龙,等主编. 现代肿瘤学.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 1~1208.
14 Tang ZY,Liu KD,Fan Z,et al. A decade\'s studies on the immunotargeting therap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tibody Immunoconj Radiophar 1993,6:155~165.
15 Tang ZY,Yang BH.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5,10:683~690.
16 Tang ZY,Yu YQ,Zhou XD,et al. Treatment of unresectable primary liver cancer: with reference to cytoreduction and sequential resection. World J Surg 1995,19:47~52.
17 Tang ZY,Yu YQ,Zhou XD,et al. Cytoreduction and sequential resection for surgically verified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evaluation with analysis of 72 patients. World J Surg 1995,19:784~789.
18 Sun FX,Tang ZY,Liu KD,et al. Establishment of a metastatic model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nude mice via orthotopic implantation of histologically intact tissues. Int J Cancer1996,66:239~243.
19 Tang ZY,Yu YQ,Zhou XD. Surgical resection of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Wanebo HJ (ed)Surgery fo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Philadelphia: LippincottRaven. 1997:503~512.
20 Tang ZY. Treatment of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ytoreduction by chemotherapy,hepatic artery ligation,radioimmunotherapy,and other methods. In: Okuda K,Tabor E (eds)Liver cancer.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97:537~541.
21 Tang ZY,Qin LX,Wang XM,et al. Alterations of oncogenes,tumor suppressor genes and growth factor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relation to tumor size and invasiveness. Chin Med J1998,111 : 313~318.
22 Tang ZY. Liver Cancer.In: Pollock RE (ed) Manual of clinical oncology,UICC. 7th edition. New York: Wiley-Liss 1999 :407~424.
23 Tang ZY,Zhou XD,Lin ZY,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related basic research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Chin Med J 1999,112 :887~891.
24 Tian J,Tang ZY,Ye SL,et al. New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cell line with highly metastatic potential(MHCC97) and its expression of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etastasis. Br J Cancer 1999,81:814~821.
25 Qin LX,Tang ZY,Sham JST,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chromosome 8p deletion and tumor metastasis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ancer Res 1999,59:5662~5665.
26 汤钊猷,余业勤主编. 原发性肝癌 (第二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563.
27 汤钊猷,朱世能,曹世龙,等主编. 现代肿瘤学 (第二版).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 1~1507.
28 Wang L,Tang ZY,Qin LX,et al. High-dose and long-term therapy with interferon-alfa inhibits tumor growth and recurrence in nude mice bearing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xenografts with high metastatic potential. Hepatology 2000,32:43~48.
29 Tang ZY. Multimodality treatment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n: Holzheimer RG,Mannick JA(eds) Surgical treatment-Evidence-based and problem-oriented. Munchen: W. Zuckschwerdt Verlag. 2001:276~281.
30 汤钊猷. 汤钊猷临床肝癌学.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1 ~271.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