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常迥人物简介
Posted 无线电
篇首语: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常迥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常迥人物简介
·常迥
常迵,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无线电技术领域,从事电子线路、天线理论和发送技术的研究,对折叠天线的广泛应用起了推动作用。编著了一部有特色的无线电基础理论教材,对我国高等院校电路、信号与系统的教学与教材改革起了积极作用。在信息科学方面,从事信号分析和重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地球物理信号处理与识别应用技术研究,并积极倡导和开展了模式识别学科的研究,为增进我国电子和信息学界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作出了贡献。
常迵,字季高,祖籍河北省房山县(现属北京市)。1917年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其父曾在河南省唐河县和洧川县任知县,后因厌倦官场的污浊而弃仕。回原藉隐居后,洁身自好,愤世忧国,以诗文抒发情怀、教育子女。常迵自幼聪明好学,在父亲的 “穷通中外理,练达古今情”的教育思想熏陶下,懂得了勤奋读书、学以致用的道理。
1927年,常迵进入本县长育高等小学,接受新式教育,在扎实的诗书家学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他的知识和兴趣。课余他喜好登山漫游,家乡的山水陶冶了他的情操,山顶寺院殿柱上的对联“千里桑麻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他一直铭记在心。
1929年,常迵进北平私立四存中学 (现北京八中) 读初中。1932年,升入北平市立第四中学(现北京四中) 高中理科。在此期间,发生了 “九.一八”事变。看到流落街头的东北难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默默地脱下自己身上的毛衣,送给他们御寒。目睹日本兵在闹市区横冲直撞、为害无辜,他暗暗地下定决心,为使贫弱的祖国富强起来、为使穷苦的百姓不受欺凌,一定要发奋读书,走科学救国之路。
1935年,常迵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国难当头之际,他积极参加了震惊中外的 “一二·九”学生爱国救亡运动。他不顾南京国民政府派出的北平市警察的高压水龙头喷射封锁,奋勇地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1936年,他转到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七·七”事变以后,随校南迁,辗转到昆明就读。临行前,父亲嘱咐他“好男儿不患无家可归,患所以立”,激励他徒步踏上平汉线,开始了艰辛的继续求学之路。1940年,他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其后,他在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昆明无线电器材厂任助理工程师,主持无线电发射机的设计和试制工作。1944年3月,他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学习,钻研电子线路理论,获硕士学位。1945年3月,他转到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系,致力于天线理论的研究,获博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他关心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曾与学友在美国 《纽约时报》上发表署名信,抨击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进步师生的暴行。1947年10月,在他学成之后,毅然离开学习和生活条件优厚的美国,怀着献身事业的赤子之心回到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直至去世。
回国之初,常迵执教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他身着阴丹士林蓝布大褂,拿起粉笔、挽着袖子,走上讲台,主讲了电信方面的多门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为后来成立的无线电工程系打下了基础。1952年,常迵担任第一任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副主任,主管无线电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58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一方面从事无线电发送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编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材,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又一次在政治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精神。1970年,他被下放到江西鲤渔州农场。在艰苦的劳动中,他常以幽默的言谈和诗句,如 “大雨落秧田,白花一片。敬告天公休捣乱,雨淋只当水洗面,愈下愈干”之类的口占小诗,来慰勉身旁的同志,为了缩小自己与农民在思想感情上的差距,在了解到农民一年的劳动收入仅相当于自己一个月的吸烟钱数以后,他毅然戒掉多年的吸烟嗜好。1971年底,他离开妻子儿女,随系迁往四川绵阳分校。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仍然辛勤地教书育人。为了教好当时实际上只相当于初中文化水平的大学生,他坚持白天讲课,晚上编写、刻印讲义。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都可以看到他的宿舍亮着灯光,听到他刻钢板发出的沙沙声响。他就这样认真忘我地工作,直到病倒才返回北京。
1975年以后,常迵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任教。1978年3月,他领导成立了属新兴学科领域的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室,设立了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专业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开展了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培养了几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做出了重大贡献。1987年12月,他因年事已高而又工作繁忙过度,患脑血栓偏瘫在床上。人虽然病倒了,但为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鼓舞他又站了起来。在与疾病进行顽强斗争的同时,他更加珍惜有限的时光,坐在轮椅上出席学术会议,躺在病榻上著书立说,经常把有关人员请到病床前商讨国家、学校和教研室的科研与教育发展规划和设想,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在家中听取研究生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并给予指导。
1991年8月8日零点前后,辛勤工作了一天的常迵教授刚要入睡,突然觉得胸口闷、心里难受,他犹豫了片刻,推醒了身边刚刚入睡的夫人。然而已经晚了,药喂不进去了。医生赶到,救护车火速送往北医三院抢救,常迵教授却再也没有睁开眼睛,突然发作的心脏病带走了他,没有容他留下一句遗言。
在常迵求学和执教的几十年生涯中,不论是在政治上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岁月里,还是受病痛折磨的时期内,他的妻子始终如一地和他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帮助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就。
常迵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委员,民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不仅在清华大学,而且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许多单位担任学术和学位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现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年,任国务院第二届学科评议组 (自动化组)成员。1982—1986年期间,担任国际模式识别学会(IAPR)主席团成员。生前他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的荣誉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士、荣誉会员以及中国图象与图形学会理事长。1980—1986年期间,他连续担任两届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的无线电工程学家
常迵求学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战争的需要促使无线电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进而为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以及信息科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常迵选择这一领域为事业的起点,在美留学期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最新知识,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以后,他又把先进技术带回国内,讲授了多门内容新颖的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无线电技术和信息科学领域的人才。
常迵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从事电子线路方面的研究。他在硕士论文中,首次提出将栅极接地电路应用于超高频电子管放大器。这一创新不仅扩展了这种电子管放大器的工作频率范围,而且还有效地抑制了寄生振荡。这项研究成果立即受到了这一技术领域的重视,在超高频电路中被广泛采用,并被L.B.阿金堡(Arguimbau)教授引入《真空管电路》(Vacuum—tube Circuits) 一书中。
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及回国之初的一段时间内,常迵致力于天线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对环形天线和桥式平行天线(也称折叠天线或折合阵子天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导出了电流分布与输入阻抗的特性,并提出了这些特性的实际测试方法。根据他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测试出接收机的阻抗匹配特性,从而合理地选择适当形式的折叠天线。这一理论研究成果,对折叠天线的广泛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使之在国内外成为众所周知的一种典型的电视接收天线。美国著名的天线理论专家R.W.金(King)教授在他所著的《线性天线理论及其应用图表》(The Theo-ry of Linear Antennas with Charts and Table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一书中引用了上述研究成果。
50年代,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成立之后,常迵与苏联来华专家А. И. 霍佳阔夫(Хотяков)教授合作,开展了无线电发送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除继续研究超高频三极管线路的应用以外,他着重研究了他激振荡器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利用通用曲线设计这种振荡器工作状态的新方法。这一创新简化了苏联学者提出的折线法,使得初学者很容易掌握和使用。1958年,在清华大学与北京广播器材厂联合研制的电视发射机的设计工作中,引用了上述研究成果。同年夏天,他带领一个小组进驻邮电部506厂,参加我国第一台微波60路多路通信机的研制工作。为了工作方便,他和师生们就睡在实验室的地板上,通过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连续工作,终于完成了分米波振荡器和功率放大器的研制工作,为这台多路通信机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工作中,常迵主讲过 “电子线路”、“电波与天线”、“无线电发送设备”、“无线电技术基础”以及“振荡理论概论”等多门课程。他讲课思路清晰、表述严谨、重点突出,给听过他讲课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学识渊博、谈吐幽默风趣,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常常使学生忘记疲劳和困倦。例如,在讲振荡电路的建立过程时,他将其比喻成荡秋千,有源器件提供的能量即为推力,在满足相位条件下即可振荡起来。在此生动比喻基础上,他再给出理论推导和详尽分析,使学生获得清楚的物理概念。他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培养。他所教授过的学生都体会到: 他直接教授的知识,他的开拓创新的思想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打开科学宝库大门的钥匙,使他们终生受益。
多年来,常迵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出过许多创新的建议,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1年,他主讲“无线电基础”课程。这是在教学秩序一度混乱之后,经改革重新开出的一门高水平基础理论课程,深受师生欢迎。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他负责的教学小组酝酿改变无线电基础、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等课程的设置。经过反复研究和比较我国与苏、美等国的有关教材,考虑到当代通信和控制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国情,提出设立“信号与系统”和 “高频电路”两门课程,并将这些教学内容编著成教材《无线电信号与线路原理》,于1965年分两册出版。由于这套教材不同于1952年以来形成的苏联教本模式,也未单纯模仿美国新书,而是各取所长且又独具特色,使其成为国内在无线电基础理论方面颇有影响的教科书。80年代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常迵指导他的学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这一教学改革思想,由他的学生主编成的 《信号与系统》和 《高频电路》两部书,双双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1979年以来,常迵一直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组织了一系列全国学术会议和国际会议,多次担任会议主席并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在他的鼓励和培养下,许多年轻人直接参与了学术界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就是在患病期间,他仍然关心和重视学会的工作,经常抱病出席会议,多次对学科发展作了引导性的讲话,对推动和促进这一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而被公认为我国电路与系统学术界的学术带头人。
信息学科的带头人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广泛应用,信息科学得到了迅速发展。70年代末期,常迵以敏锐的目光注意到了这一发展动态,不失时机地率先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筹建和领导了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教研室,取得了多项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在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培养新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我国新兴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信号处理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常迵和他的研究生提出了广义拉德梅克函数系理论。由于计算机采用二进制,因此对于仅包括±1两个值的正交二值函数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22年,德国数学家H. 拉德梅克 (Rademacher)给出了一组过零点等距、但不满足完备条件的二值正交函数,称为拉德梅克函数。1923年,美国的数学家J. L. 沃尔什 (Walsh) 得到一组过零点不等距、仅取±1两个值的完备正交函数系,即沃尔什函数系。为获得一组过零点等距且完备、正交的二值函数系,常迵等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首先取三角函数系中全部函数的符号函数为一个新的二值函数系,再对它进行正交化处理,得到一组过零点等距且完备正交的就范函数。由于拉德梅克函数系是此函数系的一个子集,故称其为广义拉德梅克函数系。这一新的函数系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信号重构理论研究方面,常迵领导的课题组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信号重构是信号处理学科中研究在一定条件下只用部分数据或信息重构信号的基本问题,被广泛用于图象处理、语音处理和光信息处理等方面。常迵和他的同事及研究生证明了在一个松驰条件下,仅用幅度谱和一个端点即可重构有限长离散信号。在信号重构的算法研究方面,他们提出了 “零点扰动法”和 “三域迭代法”,解决了原有迭代算法存在的不收敛问题。他们还进一步把信号重构问题推广为半盲反褶积问题。即对信号方程z=x*y(其中 “*”表示褶积运算),若已知z及x和y的一部分,以此重构x和y,称为“半盲反褶积”。按已知条件的不同,他们把此问题分为线性问题和非线性问题,分别给出在典型情况下的求解方法。他们还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取得了多项应用成果。
常迵是最早在我国倡导和开展模式识别研究的学者之一。作为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业委员会的前几届主任委员和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主席团的成员,他对推动我国模式识别学科的发展、学术队伍的壮大以及学术交流的繁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80年代以来,他虽已年过花甲,但仍多次出席国际模式识别会议。在会上了解学术发展动态,在会下多方与国际上的著名学者交往,争取他们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使得我国于1982年被正式接纳为这一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尽管常迵在这一学科领域是公认的权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从不追求功名。为了提携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后辈,他主动辞去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中的领导职位,为后辈尽快走上第一线创造了条件。
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任教期间,尽管年事已高且社会工作繁忙,常迵仍然坚持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一方面为研究生讲授“信息理论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带领导师指导小组培养了几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审阅了大批校内外研究生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并多次出席答辨会。在他的倡导下,实行指导教师集体负责制,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对研究生从选题、立论到成文都严格把关,在学术上,他要求学生养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他们提出的学术概念,总是反复讨论,力求确切; 对他们撰写的论著,从纲目到行文、从文词表述到标点符号的运用,都要再三推敲,力求无误。他谆谆教导学生,不仅要求知,而且要求解求实。对研究生选题,他不是事先指定题目,而是选出几十篇国内外最新的有关文献,让学生通过阅读,理出一连串深层次的问题,并跟踪检索出一批新的文献,使他们能在拓宽选题思路的基础上选定更恰当更有意义的论文题目。他的言传身教,使研究生一进入课题就受到良好的科学素质训练和培养。他还强调工科的学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篇论文提出的理论和算法,不仅要有合成数据验证,而且必须通过实际数据检验。80年代初期,他亲自率领师生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到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石油勘探部门进行调研,并选择这一领域为信号处理基础理论研究和模式识别技术的应用背景,选出了一大批硕士和博士论文题目,提出了许多具有应用前景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解决国家的 “七五”科技攻关项目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难题作出贡献。他领导的 “地球物理信号处理与识别方法及应用”科研项目,获得了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思想上,常迵对学生也严格要求,教育他们要为民族自立、国家富强、使我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献身。在他的领导下,整个博士点形成了一个有朝气、有理想、老中青团结协作、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的先进集体,使研究生在这个学术思想活跃、思想作风正派的环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好思想和好作风。1989年,这一博士点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首届全国高校教学优秀成果国家级特等奖。
常迵教授博学多才,德高望重,为人师表。他正直朴素、谦虚谨慎、待人诚挚的优秀品格,博得了在他身旁工作和生活的同志们的一致赞赏和敬仰。早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求学期间,为给穷学友筹集路费,他卖掉自己的东西以救他人燃眉之急。在从海外回国之初,他这位“留洋”博士经常与师生们一起活跃在篮球和排球场上。当得知在四川绵阳分校工作的一名学生打坏眼镜时,他在北京为这位学生配好眼镜,买到工具书,并让自己的孩子赶往火车站托人捎去。为了几个数学上的疑难问题,他带领自己的研究生亲自到北京大学应用数学教授程民德家登门求教; 恰逢程教授正在接待别的客人,出于礼貌,他竟不顾自己高龄在门外站立达一个小时之久。他注重真才实学,不耻下问。对于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美国博士后,常迵亲自到宿舍问寒问暖,倾听这位年轻人的学术见解和管理意见,并及时采纳他提出的好建议。而在另一方面,常迵也曾严肃地批评过国内学术界某些人对外国专家不切实际的过高评价,要求他们实事求是,不要盲目追随。在工作中,常迵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图虚名,主动辞去各种名誉头衔,积极扶持新人。在生活上,他也善于关心他人,每当诸如中秋等传统节日,他即使躺在病床上,也会派人给他的研究生们送去月饼等礼轻义厚的慰问品。在他70周岁生日之时,他给围坐在身旁的数代桃李门墙朗诵喜爱的诗篇,表达他“老牛应识前程远,不用扬鞭也奋蹄”的老当益壮的心境,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语重心长地提出了希望。他说,为了后代不再遭受他在青少年时期的苦难,中国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盘散沙,任人宰割,应该齐心协力,振兴中华。直到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仍坚持撰写关于老三论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 与新三论 (协同论、耗散结构论和突变论) 的文章,勉励后辈始终站在科学发展前沿,把眼光放在21世纪,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在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激励下,常迵在无线电技术和信息科学领域勤奋钻研了几十年,也在讲台上耕耘奉献了几十年,他的业绩和贡献已被载入史册。1986年他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并获“人民教师”奖章;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荣誉奖。鉴于他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1989年,美国传记协会(ABI)授予他金钥匙奖。同年,他的事迹被收入该协会名人册 (第三版)、英国国际传记中心(IBC) 的世界杰出科学家名人录和世界前五百名人册。
简 历
1917年2月4日 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1935—1936年 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
1936—1937年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生。
1937—1940年 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40—1943年 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昆明无线电器材厂助理工程师。
1944—1945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 获硕士学位。
1945—1947年 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系, 获博士学位。
1947—1952年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副教授、 教授。
1952—1958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副主任兼发送教研室主任, 教授。
1958—1975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基础教研室主任、教授。
1975—1991年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
1991年8月8日 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Chang T.. The imped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ntennas involvingloopand linear elements: [Ph. D.disserta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1947.
2 Chang T.. Bridged-Parallel antennas. Engineering Reports of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1948, 3 (2) :61—70
3 常迵. 环形天线. 清华大学科学报告, 1950, 3 (4) :459—472.
4 常迵. 半导体放大器. 自然科学, 1951, 1 (3) : 189—197.
5 常迵. 利用通用曲线设计他激振荡器的工作情况. 清华大学学报,1956 (2) :197—206.
6 常迵.分米波三极管振荡器的工作情况与振荡条件.清华大学306组工作报告, 1959 : 1—29.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