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涵奎人物简介

Posted 天线

篇首语: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用大把的时间迷茫 ,在几个瞬间成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涵奎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涵奎人物简介

·陈涵奎



陈涵奎,电子学家,中国微波能应用的开拓者。长期致力于微波、天线和电磁场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为我国解决了多项有关电子科学的实际问题。在国际上最先把几何绕射理论用于分析电视反射体天线。对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涵奎,1918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夏溪镇,兄妹八人,排行第五。父亲陈渊,号蠹园,对国学深有造诣,藏书极多,喜爱字画,曾参与撰写武进县志。陈涵奎先在夏溪镇小学学习,1929年至1932年在武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发动 “九一八”侵华战争,翌年又在上海发动 “一·二八”战争,激起我国民众强烈的抗日情绪,学生结队上街游行,呼吁抵制日货,并募捐集资抗日。陈涵奎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参加了这些活动。1932年考入私立无锡中学读高中。该校于1920年建校时由原南洋大学校长唐文治兼任校长并义务在校授课。其高中部除语文一门课程外,全部课程采用英文教材,在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校风严肃,在当地享有盛名。

1935年在锡中毕业后,陈涵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先在南京学习了两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内迁,又在重庆学习了两年。

大学毕业后先在母校任助教至1942年,后来进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工作。1944年考取公费留美,1946年8月成行。陈涵奎到美国后先进入密歇根大学,一年后在该校电机系电信专业获硕士学位。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优秀,为全优学生。曾听过著名教授阿特伍德(S.S. Attwood)讲授的电磁场理论和电波传播两门课,获益甚多。1948年陈涵奎转到伊利诺大学,在美国工程学院院士、著名天线专家约敦 (E. C. Jordan) 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先在天线组任助理研究员,半工半读,从事螺旋天线的研制。1949年经系主任爱佛瑞脱(William Everitt)教授的推荐,获得博士生奖学金,1950年夏获得电信工程专业的哲学博士学位。美国荣誉学会Sigma Xi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毕业后留校任研究员,继续从事天线方面的研究。他认为这样对回国服务更有利。1948年至1951年,他在天线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有:提出测量天线三维方向图的方法,提出关于平面导电板上槽形天线的互阻抗与互补天线的互阻抗之间的正确关系; 指出在线天线辐射场的计算中有磁流的忽略。

依伊利诺大学的规定,攻读博士学位,必须修满一定的学习课程,通过两种外语考试,再经博士学位资格预试通过后才能进入论文研究阶段。博士学位只在论文答辩通过后授予。陈涵奎从自己的经历中认识到学位制是培养人的一种渠道,通过攻读学位的锻炼,掌握查阅文献了解前人工作的能力和寻求未知探索创新的能力。陈涵奎在回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除在履历表上填写外,从未向人说及自己在国外得过博士学位。当组织上问他,博士学位是什么时,他答说:是一种训练。后来他的研究生问他,怎样得的是哲学博士?他解释说:“这是由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学科的不断分化。电子学是从物理学分化出来的,物理学是从自然分化出来的,自然是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哲学博士是沿用的传统名称。”他既然认为学位是培养人的一种渠道,因而不赞成把学位单纯地看成是衡量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的尺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科学工作者对祖国政治前途的态度上有左、中、右之分。其中向往祖国新生的同学大多数都参加了于1949年成立的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陈涵奎参加了这个协会,因而获得了了解当时国内真实情况和阅读毛主席的 《新民主主义论》的机会。参加留美科协的共有七百多人,其中约有三百多人克服了美国政府的阻挠,在1951年底前先后回国。陈涵奎是在1951年8月乘最后第二艘轮船——美国威尔逊总统号取道香港回国的。

陈涵奎回到国内后,先在上海沪江大学物理系任教并主持系务。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到上海交通大学。不久,又调至新成立的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54年进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在“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个阶段,他在华东师大除了担任本科的教学工作外,主要是培养研究生和进修教师。曾主持了一个二年制和一个三年制的研究班。在办班期间,除了实验课外,他担任了全部专业课程的讲授。1972年至1978年曾被调到上海科技大学工作六年,于1978年仍回华东师大。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建立学位制,陈涵奎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培养博士和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他带领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师做了许多开拓性的科研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电子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涵奎多次出国访问。1980年底赴美参加1981年1月在堪萨斯大学召开的微波遥感国际会议,在会议上介绍了我国的微波遥感工作。会后访问了阔别30年的母校——美国密歇根大学和伊利诺大学,以及加州大学的贝克莱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参观了世界上最大的微波直线加速器。1984年应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长的邀请,赴美参加该会成立100周年纪念会。1987年赴英国参加在约克大学举行的英国第五届天线与电波传播国际学术会议; 会后至西德,访问了赫兹100年前用他的著名实验证实电磁波存在的卡尔斯鲁厄大学和工作过的波恩大学。此外,1982年出访芬兰和法国,1985年出访日本,1990年出访香港,都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陈涵奎在每次出访回国后总根据出访见闻,提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的意见。

陈涵奎1951年回国后,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从1964年起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四至八届委员。1963年起国家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当时的高教部及此后的教育部或教委)聘请他为高校理科无线电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1983年起任副主任委员。1983年起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科)评审组成员。1980—1988年被推选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1982—1986年被推选为上海市电子学会理事长。1989年起被推选为上海市微波技术应用协会名誉会长。

陈涵奎是一位既重视教学又重视科研,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既重视业务又重视政治,既重视专业活动又重视社会活动的教育家和科学家。为了表彰他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和电子科学技术作出的卓越贡献,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77年),晋升一级工资奖励(1987年),颁发科技进步奖(1988年); 国家教委颁给他为我国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执教40年的《荣誉证书》 (1990年)。

陈涵奎的传记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载入《远东大洋洲名人录》 (第二版,1991年)、《国际名人辞典》 (第二十三版,1993年)、《杰出成就名人录》(第十六版,1993年)。该中心并于1993年授予他 “20世纪成就奖。”

言传身教 精心培育无线电物理科技人才



从50年代初回国起,陈涵奎一直在教育战线工作。他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生动的课堂教学方法,颇具特色的自编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培养无线电物理科技人才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特别是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贡献突出。从1956年起,先后培养了60多名研究生。

这些研究生中有的当上了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有的当上了厂长、所长、系主任、教授,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培养的3名博士生在学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们与导师合作或单独在国内外权威性杂志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有20多篇。他们都得过优秀成果奖,其中一名女博士生于1985年获上海市巾帼奖的一等奖。

陈涵奎有自己的治学观。他认为 “自学成才这句话是颠扑不破的。它不仅对没有进过大学的人适用,对于正在大学学习的人也同样适用。学校的环境条件,教师的指导都只是帮助使之成才的客观条件,能不能利用这些条件还是要靠自己”; “大学的学习要着重基本功的培养,有了扎实的基础就有了适应的能力,就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不能期望在学校里把什么都学到,以后用之不竭”。

他认为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教师那里学到许多东西,同时教师也从学生那里学到东西。他主张“尊师爱生”,学生要尊敬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在科研工作中,他总是虚心地与学生认真讨论,不怕走弯路,不怕失败。他认为成功总是在无数次失败后取得的,也只有经过多次失败后的成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成功。他对学习认真、工作努力、而且对有培养前途的研究生,总是体贴关心,胜过对自己的子女。在科研、教学方面,言传身教。指导写论文,字斟句酌,一丝不苟,重要文章或报告,必亲自过目,仔细推敲。经过他精心培育的优秀学生,都受到求实、创新、刻苦的优良作风的熏陶。

他强调 “奉献”精神。在他所写的 《纪念赫兹》一书中,他这样写道:“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一生贡献很多,但他向世界取得很少; 一种人贡献很少,但他向世界索取很多。赫兹是前一种人。我们从赫兹的一生可以看到他如何为人以及如何发挥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为人类服务。我们今天纪念他,要学习他这些优秀品质”。陈涵奎是按照他自己所说的这些话,身体力行的。

为上海市电子学会的建立和中国电子学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海市电子学会于1958年开始筹建,陈涵奎担任筹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积极参加筹建工作。1961年9月学会正式成立,陈涵奎当选为学会的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82年被选为理事长。无论在筹建期间,还是他先后担任副理事长 (1961—1981) 或理事长 (1982—1986) 期间,为了把当地有关院校、科研单位和工厂企业等不同岗位上的科技人员组织起来,发挥学会实现横向学术交流、培养人才的优势,陈涵奎都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60年代前期,差不多每星期日上午,学会正、副理事长和正、副秘书长必定在科学会堂举行联席会议,陈涵奎从不缺席,数年如一日。由学会主办并由他担任副院长的无线电业余进修学院,培养出来的数期学员,有许多已在日后成为有关单位的技术骨干。1963年1月举行的首届学术年会,征集来的170篇论文摘要,有很多由他亲自审改,并在会后负责编纂了论文选集。学会成立时创办的面向广大电子科技工作者的 《电子技术》月刊,在他的关注与支持下,已成长为在国内电子学界颇有影响的刊物。陈涵奎一直参与领导的上海市电子学会的规模,已从当初的数百名会员和6个专业组,到1985年,分别发展到5000余名和14个。上海市电子工业与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蕴涵了上海市电子学会在其中的贡献。

1972年,陈涵奎参加接待了首批美籍华裔专家回国访问。此后,陈涵奎负责接待了多批外籍电子学专家其中包括由两届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长率领的代表团,为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缩短我们与国外在电子科学方面的差距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陈涵奎在每次接待中必组织学会成员事先作好充分准备,了解来访学者的专长,以期收到最好的效果,使电子学会的外事工作走在上海市其他学会之前。

陈涵奎曾被选为中国电子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微波分会副主任委员,电子学教育学会(后改称教育分会)常委,《电子学报》编委,1982年被推举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协助建立我国第一个微波仪器专业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上海只有一家无线电工厂,即上海亚美电器厂,主要产品是高、低频信号发生器。微波仪器当时在国内是缺门。

1957年,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在上海举办了一个展览会,展品中有三厘米微波测试仪器一台。因陈涵奎对这种仪器熟悉,1958年上海市计划委员会确定由亚美电器厂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承担三厘米测量仪器的研制任务。在陈涵奎的指导下,双方共同努力,在1958年9月制成了我国第一台WBY—1三厘米测量仪器,为我国微波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条件。经过不断的改进,此测量仪器的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从而使我国电子工业主管部门于1959年确定上海亚美电器厂 (即上海无线电二十六厂) 为微波仪器的专业生产厂。

此后,陈涵奎又协助该厂研制成功从厘米波到毫米波各个波段的测量仪器和元件,形成了系列产品。1972年陈涵奎调至上海科技大学工作后,为响应“开门办学” 的号召,曾至上海无线电二十六厂蹲点二年半时间。当时厂里有意研制国际上最先进的微波网络分析仪,但对此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问题缺乏了解。陈涵奎为此查阅了国外的许多参考资料,摸清楚了这种仪器的工作原理,并且写成书面材料,向厂里技术人员作了介绍,使该厂于1979年完成了国内第一套微波网络分析仪的研制任务。该仪器通过设计定型后即进入了小批量生产,填补了我国的一个重大空白。

陈涵奎在该厂蹲点期间,还为厂里的广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讲授微波技术的基础知识。由于听众的接受能力相差悬殊,不少人提出讲课时不用或少用数学公式。陈涵奎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尽理从物理概念出发,来讲解微波的特点和微波技术的原理。有时,还编了容易记忆的口诀,受到极大的欢迎。他还与几位年青教师撰写了一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的微波技术教材 (全书约60万字),把繁琐的数学推导作为附录列在每一章之后,以适应基础不同的学员的需要。陈涵奎为了编写这套教材,深入该厂生产第一线,认真调查研究,针对学员工作上的需要,编写了许多涉及工程设计和基础理论的内容。学员反映通过该教材的学习,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设计能力。外单位获悉后,前来听讲和索取教材的极多。

中国微波能应用的开拓者



陈涵奎的另一个重要业绩是开拓了我国的微波能应用。微波能应用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微波最早的重要应用是雷达,其后又用于通信和物质结构的研究,但都不是作为能源来用的。微波作为能源使用,在微波技术的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

1974年11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微波能应用技术经验交流会 (简称7411会议),陈涵奎作为特邀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并应大会的邀请对会议上交流的论文进行了总结。会后,先后到几十家工厂、研究所和医院了解情况,研究微波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前景,并在上海科技交流站举办学习班,亲自编写了关于微波能应用基本原理的讲义,培训旨在开展微波能应用的科技人才。在陈涵奎的积极倡导和技术指导下,我国第一套微波加热干燥设备于1975年首先在上海儿童食品厂投入生产,本来用热风需要七八个小时才能干燥乳儿糕,用微波干燥工艺只需9分钟,实现了生产自动化,节约劳力50%。在这一成功实例的带动下,微波加热的应用就在上海市的其它行业和全国各地相继展开。在理论研究方面,他在1976年导出了微波箱式加热器谐振模式数的正确计算公式,纠正了国际上长期沿用的错误公式。

1980年,电子工业部和卫生部联合在上海召开的会议,根据动物试验和对微波工作人员的健康调查,制定了中国的微波辐射安全卫生标准。陈涵奎作为领导小组的成员参加了标准的制定。

微波加热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加热均匀性问题,为了使之改善,他参阅了多种文献,于1978年发表了《关于改善微波箱式加热器加热均匀性的一些方法》的论文。1981年,陈涵奎等撰写的《中国微波能应用的发展》在第16届国际微波能学会年会上宣读,引起了国外同行的轰动,此论文也很快地在1982年学会会刊的第一期上发表,促进并发展了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在陈涵奎的倡导下,自1983年起,中国电子学会的微波学会和真空电子学会每隔二年联合召开一次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讨论会,并邀请国外专家介绍微波能应用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向。

对于微波能应用,他经常提出要结合中国国情选择好应用点,并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协作攻关。在他的影响下,历届参加会议的单位不断扩大,应用的范围已涉及到工农业生产、生物医学和化学以及一些高技术领域,有的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6年,他与研究生一起把数值计算和优化方法用于箱式加热器设计,以改善微波加热的均匀性,取得了有效的结果。这项工作于1988年在国际上发表后,被视作一项十分有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

陈涵奎对于弱功率微波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特别是把微波用于电量和非电量的测量以及无损检测也十分注意,曾于70年代初写过综合性文章,介绍国外在这方面的应用。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陈涵奎一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 “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和 “科学家要到实际工作中去找课题”等号召,身体力行,解决了电子学方面的许多重要的实际问题。他在领导本单位的研究工作中,竭力主张“面向应用”。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他提出 “研究工作要与计算机的应用相结合”。

1980年,上海市打算通过中外合资在中山西路仙霞路口建造一座高98米的虹桥宾馆。由于建馆地址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发射台只有860米,对宾馆建成后是否会影响电台的广播发生了争议。因为按照前苏联有关技术规范,这座高楼是不允许建造的。由于中外合资建馆的草约已经签定,上海市计委通过市科协把论证的任务委托陈涵奎研究解决(只有一个月的期限)。陈涵奎勇于面对困难,接受了任务。他带领该校微波研究所的同志,用两种不同方法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又把宾馆的实体模型缩小2500倍在微波频率下进行模拟实验测量,得出宾馆建造后对电台辐射的场强在最坏方向的减弱不大于2.3分贝的结论,为宾馆的可否建造提供了科学依据,解决了宾馆建造后电台是否需要搬迁的争议。这项成果受到上海市领导的表场,据以总结出的论文被评为1980年上海市优秀论文,并在《中国科学》上发表。这项工作的另一个积极的意义,是启示人们一切工作都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不可轻易迷信外国。

1983年秋,陈涵奎率领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走出校门进行调研。在上海电视台了解到该台的八频道电视在宝山、金山和闵行等重要工业区的收视效果不好,而八频道是广播上海市节目的主要频道。陈涵奎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于是立即组织学校微波研究所的同志应用先进的几何绕射理论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八频道发射天线进行了全面和详细的分析,发现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最后会同上海广播电视局商定采用改变八频道发射天线馈电方式的方案。这是一项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硬任务。1986年9月,在经过了周密的模拟试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后,由该电视台利用停止广播的间隙时间对发射天线的馈电系统进行了突击改装,一举成功。宝山、金山和闵行等地区八频道电视收看效果立即获得显著改善。这些地区的电视用户纷纷给陈涵奎领导的微波研究所和上海电视台写信,感谢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这项科研成果获上海市1988年科技进步重大科技成果奖。

中央广播电视部上海五五三电波监测台是50年代按原苏联图纸建造的木结构机房。在机房内测得的来波方向和大小与实际值存在差异,并且发现高于某一频率的误差为正,低于此频率的误差为负。在陈涵奎的指导下,经用矩量法对机房的薄介质柱体的模型进行理论分析,解释了存在的现象,找出了机房对电波监测影响的规律,为建造新机房提供了设计依据。

对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做出重要贡献



陈涵奎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培养授予学位的研究生并开始从事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的研究。为了培养研究生,曾邀请对计算电磁学深有研究的美国R. F. Harrington教授和K. K. Mei教授等著名学者到校讲学。

上海电视台八频道发射天线采用的是装在反射柱体四周的多层双环天线。日本学者在60年代研究这种天线的辐射场时是把柱体的反射面当作无限大的反射板来处理的。这种方法称为无限大反射板法。陈涵奎和他的研究生采用几何绕射理论对这种天线进行了研究,发现所得结果比用无限大反射板法所得结果准确而可靠。无限大反射板法在某种场合会导致错误的结论。1985年在日本第五届天线与传播国际会议上宣读这个研究结果的论文时,受到了与会人士的高度赞扬。国外天线专家赞誉陈涵奎是国际上第一个把几何绕射理论应用于分析电视反射体天线的。

他还和研究生用矩量法和几何绕射理论相结合的混合方法计算了导电柱体近旁振子天线和双环天线的输入阻抗。天线的输入阻抗对电视图像的传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研究结果为这类天线提供了重要的设计依据。上海电视台过去架设八频道反射体双环天线时发现在地面上已经调试好了的天线安装到反射柱体架上后性能会变差,当时未能找出原因。在看了陈涵奎和他的研究生得出的研究成果后,才明白原因所在。

上海市决定在浦东开发区的陆家嘴地区兴建一座高度为450米的亚洲最高的电视塔。陆家嘴靠近海边,如果天线向各个方向等场强辐射,将有一部分功率射向海区,造成浪费,同时也会对领近地区的相近频道产生干扰。为了节省功率和避免干扰,陈涵奎和他的研究生采用计算技术和优化方法,对反射体电视发射天线的辐射场型进行了优化设计,使辐射的场强正好覆盖上海地区。采用这种优化设计方案可以节约1/3至1/2的设备功率和能耗,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陈涵奎和他指导的研究生还用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了城市高层建筑对电视信号传播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对电视台的选址和城市规划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 历

1918年11月8日 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

1935—1939年 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 获工程学士学位。

1940—1942年 任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助教。

1943—1946年 任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技术室技术员。

1946—1947年 美国密歇根大学电信工程系, 获科学硕士学位。

1948—1950年 美国伊利诺大学电信工程系, 获哲学博士学位。

1950—1951年 任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员。

1951—1953年 任沪江大学、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校教授。

1954—1972年 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校务委员、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电子学教研室主任。

1972—1978年 任上海科技大学教授。

1978年— 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起);校务委员(1992年起)、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78—1992); 物理系主任 (1980—1984)、 名誉系主任; 微波研究所所长 (1985年起)、 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主要论著



1 Han kuei Chen:Mutual impedance of slot antenna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50.

2 陈涵奎主编. 无线电电子学 (三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1961.

3 陈涵奎等. 无线电基础.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

4 陈涵奎.关于改善微波箱式加热器加热均匀性的一些方法,上海科技大学学报, 1978 (1) : 62—80.

5 陈涵奎.微波箱式加热器的谐振模式数计算. 自然杂志,1979 (3):131.

6 陈涵奎,张锡年,孙乃华.高层建筑对领近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中国科学,1981(5):649—656(英文版,1981(12):1751—1762).

7 Chen Han—kui,Shen Zhi—yuan, Fu Chen—seng, Wu Ding. Thedevelopment of microwave power applications in China. Journal ofMicrowave Power, 1982, 17 (1):11—15.

8 陈涵奎,李明义,孙乃华.用矩量法计算电磁散射的近场. 中国科学A辑, 1983 (5) : 471—478 (英文版1983 (10) : 1119—1128).

9 Han—kui Chen, Nai—hua Sun, and Ming—ye Li. A study of effectof buildings on the radiation patterns of simple arrays. IEEE Trans.AP—31, 1983, 31 (4):689—692.

10 Nai—hua Sun,Han—kui Chen.A GTD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field pattern of TV reflector antennas. In. Proc. of ISAP, Japan, 1985,13—16.

11 Nai—hua Sun and Han—kui Chen. Scattered field near and inside adielectric shell.In:Proc. of ISAE, Beijing, 1985,601—606.

12 孙乃华,陈涵奎:矩形反射体近旁天线辐射特性的计算——应用几何绕射理论. 电子科学学刊,1986(4):241—246(英文版,1987(2):81—87).

13 C. Wu, N. H. Sun and H. K. Chen. Study of law of distribution of TV signal intensities in shadow regio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Proc. of ISAP, UK, 1987, 144—147.

14 陈涵奎,孙乃华,朱守正.矩形反射体近旁双环天线输入阻抗的计算. 中国科学A辑, 1987 (8) : 667—870(英文版,1988 (4) :470—475).

15 Zhu shou-Zheng and chen Han-kui.power distribution analysis inrectangular microwave heating applicator with stratified load. Jour-nal of Microwave Power and Electromagnetic Energy, 1988 (3) :139—143.

16 陈涵奎.纪念赫兹.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17 程紫燕,陈涵奎. 城市高层建筑对电视台辐射场强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0 (1) : 55—60.

18 Chen Han-kui and Zhu Shou-zheng. Pattern design of TV trans-mitting antenna by optimization. In:IEEE TENCON, Hong Kong,1990,246—249.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