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董占球人物简介

Posted 计算机

篇首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董占球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董占球人物简介

·董占球



董占球,计算技术专家。先后参加研制我国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第一台每秒运行一万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承担多项国家重要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现,为我国计算机的研制和应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 “按模式记忆” 等学术观点,对计算技术基础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董占球,1935年11月29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4岁时,他的母亲死于日本侵略军的轰炸。在随后的逃难中,他在大街上替人擦过皮鞋,在卷烟厂做过童工。1945年抗战胜利,他回到合肥。在没有上过一天小学,只有父亲对他的启蒙教育的基础上,1946年考入合肥市立第一中学。1948年父亲因病去世,在他几陷绝境时,1949年合肥解放了,结束了他苦难的童年。1952年他从合肥高中毕业,考入山东工学院。同年,院系调整,山东工学院、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的无线电系调整为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于是他进入该系学习。大学4年,他享受甲等助学金,受到陈章、钱凤章、吴伯修、谢处方诸位名师的教诲。1956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这是根据周恩来总理领导制订的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筹建的崭新的研究所。华罗庚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在接受华罗庚面试后被分配到整机研究室。在室主任闵乃大和吴几康的直接培养下学步科研工作。同时,参加了筹备处举办的第一期训练班。范新弼、吴几康、夏培肃、周寿宪、孙念增、徐献瑜诸位先生都为训练班授课。1957年11月我国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 (103机) 研制组成立,莫根生任组长、张梓昌任副组长,他被分配负责运算器组。这台机器在1958年8月1日运行短程序成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视察后说: “有了!”它标志着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1958年初,筹备处由西苑大旅社迁至中关村新建的大楼。1959年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阎沛霖任所长。1958年开始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每秒运行1万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 (104机),于1959年初进入机房调试。董占球从103机组调至104机组的运控组,参加了后期的调试工作。该机于1959年9月试制成功,实现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目标。1959年6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119机) 开始研制。他担任该机标准线路组组长,负责全机电路定型。在整机进入机房进行联合调试时,他担任机房秘书,负责组织实施全机联调。该机在1964年研制成功。上述3台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是我国计算机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研制过程中的历史性事件,已经载入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之中。1968年,1025机开始研制。该机采用ECL技术,中国科学院109厂承担了芯片的研制任务。他配合研制ECL芯片静态参数中间测试系统。由于各种原因,1025机的研制中途夭折,但他却在集成电路研制方面积累了经验。

1971年,董占球调至冶金工业部北京仪表厂,后与冶金工业部有关科研院所合并成立冶金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1973年,他担任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上海第一钢铁厂1200半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 负责人。为了项目的需要,他在仅有一本系统手册的情况下,在1976年完成了仿PDP-11/15计算机的研制,满足了工程的要求。该项目虽仅部分投入运行,但他却积累了计算机实时控制的经验。此后他负责计算机研究室的工作,主持ACOS—400的开发运行,先后完成了武钢1700工程冷轧控制模型; 高炉结构计算; 长江中、下游地质勘探分析等大型工程计算。1981年,冶金工业部授予他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

1984年,董占球调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始他20年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他开始对经历过的计算技术的科研、生产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思考。1986年,他发表论文 《对计算机若干问题的讨论》,提出突破确定性算法下的逐步求精过程,探求非确定性算法下的验证过程; 突破离散的二值的变量元素,探求更为广义的更接近物理世界的信息描述与表征; 突破冯·诺依曼的一维顺序模型,探求多维内连拓扑; 突破传统计算机中信息存储对信息操作规则的存储无关,探求既存储某一信息又存储对该信息的操作规则集的存储系统; 突破传统计算机中人机联系的非自然形式,探求直接的自然形式。这些观点得到了学术界一些专家的支持,形成了联合攻关组,进行了长达10余年的探索。1987年,他与刘邦君合作出版了 《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 一书。这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参加了1987~1988国际图书博览会。1989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面向智能计算系统的记忆、思维的基础理论——模型与方法”的重大项目申请并被批准立项。1991年,他与范新弼合作,发表论文 《按模式记忆》,提出 “记忆是模式的”,“记忆与处理应存在于同一结构” 的观点。在此后的10余年中,他与冯嘉礼合作,一直坚持这一方向的研究。1992年,他提出的重大项目建议,由国家科委组织进入 “认知科学中前沿领域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 的攀登计划项目。他是该项目中 “思维与智能的模拟”课题专家委员会成员。1997年,国家科委组织制订 “973” 计划,董占球参加了该计划中信息科学领域8人计划起草小组。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董占球主讲了 “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系统分析与性能评价”、“人工智能与计算机” 等课程,学生们对他的讲授反映良好,他主讲的 “计算机体系结构” 多次被评为 “优秀课程”。他培养了数十名博士、硕士,至今,他仍活跃在讲台上,努力实践 “教书育人” 的使命。

参加我国早期计算机的研制



1956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派出考察团赴苏联考察,闵乃大为团长。他们带回苏联当时正在研制的M-20计算机的部分资料。董占球被分配对M-20计算机中的主要部件动态触发器进行实验研究。1957年11月苏联提供的M-3小型计算机的资料运抵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103机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董占球被调至该机研制组,负责运算器研制。在组长莫根生、副组长张梓昌的领导下,一方面结合实验深入消化图纸资料,一方面结合我国情况对原设计中的有必要修改的部分进行修改实验。经过严格的分析计算,反复实验,最后定型。例如,用锗二极管替换了原设计中的氧化铜二极管,大幅提高所有门电路的工作温度范围和工作稳定性; 对原设计中触发器的参数无对称性要求,改为对称性要求,大幅提高了触发器的性能指标。这些修改保证了103机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来华指导工作的苏联专家拉巴托认可了这些改动,并认为运算器的工作波形是正确的。

在103机的研制中,令董占球受益终生的是老一辈专家的严谨作风和深厚功底。由于全体人员都没有研制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经验,对机器的调试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张梓昌在对整机逻辑图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各点应该出现的正确的逻辑波形按时序关系绘制在方格纸上,装订成厚厚的一本,这对调机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103机还将原设计中的磁鼓存储器改为磁芯存储器,这在当时即使在国际上也是十分先进的。

在119机的研制任务中,董占球担任全机标准线路组组长,负责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外围设备中使用的标准线路的定型。119机是自行设计的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浮点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主存储器周期6微秒,变址存储器周期4微秒,字长44位,乘法采用两位一乘,有源器件为真空管。119机研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全部采用国产器材,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应该说,线路定型是在困难多、压力大的氛围中进行的。困难多,是定型工作面对诸多互相矛盾的要求,例如由于真空管作为有源器件,信号的摆幅压不下来,但是逻辑链对信号延迟有着严格的限制; 延迟线采用无源四端网络,既要保证延迟时间的要求,又要使波形规整; 既要保证电路的稳定可靠又要面对各类元器件参数离散大、不稳定的客观现实; 既要求精心设计、严格定型,又要在要求时限内完成任务,等等。压力大,是线路定型是能否实现逻辑设计和机器能否正确稳定工作的基础。标准线路组人员在吴几康的领导下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全机进入机房后,开始整机联调,董占球担任机房秘书,协助吴几康组织实施整机联调,这是既有组织协调工作,又要解决联调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的综合性很强的任务。要求对整机的工作有所把握,从插件到逻辑,从接插到连线,从负载、波形到传输延迟,从接地系统到干扰,从机柜温升到通风冷却,从焊接工艺到可靠性,从考题程序到排错,等等。可以说,一台现实的计算机从研制到运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整机联调过程中都基本出现了。经过全体调机人员的努力,逐一地解决了所有问题,使机器得以比较稳定地运行,胜利地完成了119机的研制任务。这一经历,使董占球经受了严格的锻炼,也使他终生受益。

119机整机联调中曾经产生一份很有用的磁芯存储器测试程序,当时称为 “梅花程序”。事情是这样的: 在机器运行的许多考题中,有一份程序,每到运行它时,机器都要出错。长时间找不出原因,后来董占球和有关人员经过分析,发现这份程序运行时,会频繁地访问一个存放常数的存储单元,因此推测,是否在频繁访问时磁芯的磁滞回线发生了某种改变,按此推测进行实验,证实了这一分析推测是正确的。据此,对考题程序做了必要的修改,考题程序顺利地得出了正确结果。此后,根据这一案例,设计了一份程序,用它对磁芯存储器进行测试,效果很好。因为这份程序周期性地访问一个存储单元,访问路径像一朵梅花,因而得名。

整机联调中,有一次冷却系统要求停风一段时间,董占球同意了,但他却忘了通知机房,直至机柜温度明显升高,机房值班机长向他查询,他才想起停风没有通知机房,虽然没有酿成后果,毕竟是一起重大事故,他惶恐地向阎沛霖报告,结果,他只听到一句 “以后多注意啊”! 没有严厉的批评、指责。但他终生记取这个教训,他也深感领导对年轻人的爱护,关怀!

103、104、119机的相继研制成功,标志我国的计算机从无到有地逐步成长起来,与当时的世界水平差距不是很大。当时IBM704是一台真空管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1959年的IBM709是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119机的研制人员平均年龄24岁。董占球认为,他能经历这一历史时期,是非常幸福的。119机在1964年获国家工业新产品一等奖。

研制实时控制系统



1973年,董占球担任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上海第一钢铁厂1200半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 负责人。工程项目的任务是: 对热轧钢板的厚度进行控制,保证产品按厚度要求生产。这样的自动控制系统在我国当时没有先例。轧钢是快速过程,轧机及拖动不可能改造。工程涉及面很广,例如一、二次测量仪表就有: 温度、转速、厚度、轧制压力、轧辊开口度等。由于各架轧机的工艺参数不同,因此对这些仪表的测量精度及响应时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从加热炉出料的钢坯在材质、厚度、温度等参数上也有离散,因此轧制曲线也不唯一,电磁离合器、轧辊拖动电机的响应特性受到制约等。这些都使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面临许多困难,而且又要求成品钢板的纵向厚度必须一致,不允许出现明显波动,更使难度大大增加。面对这些困难,董占球提出: 第一,采用前馈控制方式,即由前架轧机的控制参数输出控制下架甚至下下架轧机的轧辊开口度及轧制压力,以求缓解速度与控制时间的尖锐矛盾; 第二,采用计算机—模拟复合控制方式,用模拟控制的快速性对本架轧机控制,用计算机对控制模型的计算输出实行前馈控制。事实表明,这些做法是正确的。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计算机可用,经过分析论证,决定仿制PDP—11计算机,然而当时唯一的资料就是一本PDP—11计算机的系统手册。所以,董占球只能逐一分析指令,进行逻辑设计,根据系统设计的要求进行存储器、A/D—D/A转换、控制台、电源系统、结构、通风等的自行设计。与此同时进行的是模拟控制装置的研制、计算机模拟转换装置的研制、部分一、二次仪表的研制、控制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等等。经过项目组全体人员的艰苦努力,1976年,这一系统在上海第一钢厂试运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程虽然没有实现最终目标,但它对热轧钢板厚度自动控制做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对武汉钢铁公司07工程的实施和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更快、更深入地掌握引进设备有所助益,也为后续的宝山钢铁工程准备了一部分工程技术力量。董占球的这一工程实践经历,使他积累了计算机实时控制应用的经验,深化了他对计算技术的认识。如果说,他参加我国早期计算机研制经历的15年为其在理论基础、科研方法、科研素质等方面打下了基础,那么在冶金工业部经历的科研生产实践,则拓宽了他的科技视野和对计算技术的更深入理解,对他以后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十分有用。

在计算技术前沿探索



1984年,董占球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一方面,他经历了近30年的科研、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另一方面,工作环境相对宽松,使他有可能对计算技术的深层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这些思考与研究导致了 《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一书的出版,以及《对计算机若干问题的讨论》 和《按模式记忆》论文的发表。《按模式记忆》这篇论文,1988年在长沙召开的信息存储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上报告不久,1989 年D.L.ALKON在 《科学美国人》 杂志上发表论文,明确提出“记忆是模式的存储”,这就为董占球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神经生理学的支持。此后兴起的 “Brain Simulation”也鼓舞了董占球在这一方向探索的信心。“按模式记忆” 这一观点的提出,源于董占球对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认识,他认为,以 “能行可计算的” 为理论基点,以演绎逻辑背景下的形式系统为理论框架,以确定性算法下的逐步求精为算法内涵,以部分递归函数类为计算对象,以图灵机为面向机器的模型,这一格局有其局限。以 “思维即计算” 为理论基点,以演绎逻辑背景下的形式系统为理论框架,以形式化方法为手段,以冯·诺依曼结构为执行环境的人工智能有其局限。

他对常规计算机作出归结,即M:=OP0,1 明确指出了常规计算技术在理论上的局限。其中的赋值符 “: =” 源于赋值公理,在机器中表现为冯狭道,在软件中表现为赋值语句。冯狭道源于 “计算机中信息存储对信息操作规则的存储无关”,亦即记忆与处理是分离的。赋值语句不服从 “引用透明性原理”。这就使董占球产生了: 记忆与处理存在于同一结构、离散与连续混合处理、规则不必全部预先定义、语义不单一的思想,所有这些,导致了 “按模式记忆” 观点的提出。在他与冯嘉礼的长期合作中给出了 “按模式记忆” 可证的数学结构。

董占球的上述学术观点,得到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范新弼、刘筱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吴泉源、王志英,武汉大学陈莘萌,哈尔滨工业大学胡铭曾,华中理工大学李德华,重庆大学童頫,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李传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沁平以及稍后加入的广西师范大学冯嘉礼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自愿联合组成联合攻关组。经过大家共同讨论,由董占球作为项目负责人,在1989年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了 “面向智能计算机系统的记忆、思维的基础理论,模型及方法” 的重大项目建议书。董占球在1992年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委托,拟订了1992年度项目指南 “面向智能计算系统的记忆与思维的研究”,并被批准立项。1990年,董占球作为项目负责人向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了 “记忆与思维,认知科学中的根本问题和智能系统新原理” 的重大项目建议书,1992年由国家科委组织进入 “认知科学中前沿领域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 的攀登计划项目。他至今仍在这一领域进行艰难求索。

教书育人



从1984~2004年,董占球一直活跃在讲台上。他对学生们总是说: 你们进入研究生院一是要学做人,二是要调整知识结构。他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要有清楚、牢固的基本概念,熟练的基本功,严谨的逻辑思维; 听课要跟住教员的思路,看他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评论; 文献不仅是当前的要读,更要读经典的,只有读懂经典文献,才能把握问题的根本; 一定要尊重前人的工作,但更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睁开双眼,注视一切,不可孤陋寡闻。他讲课非常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提问、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他对学生们说: 我们是师生,但更是朋友。正是他尽力地实践“教书育人” 的使命,使他受到同学们的尊敬和欢迎。

简 历



1935年11月29日 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1952—1956年 在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学习。

1956—1971年 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

1971—1984年 在冶金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工作,高级工程师。

1984—2004年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获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论著



1 应群,守文 (董占球) 译. 电子计算机的软件基础.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9

2 董占球,刘邦君. 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

3 董占球. 对计算机若干问题的讨论.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86,10

4 董占球,范新弼. 按模式记忆. 计算机学报,1991,4

5 董占球.人工智能 (A1) 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1,6

6 董占球,汪焕敏. 复杂系统优化的计算机方法. 数学物理学报,1993,2

7 董占球,刘岩,韩承德. 一类智能计算思想: 按自然法则计算. 计算机科学,1996,23 (3)

8 冯嘉礼,董占球. 基于属性整合的知觉模式生成与识别模型.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7

9 冯嘉礼,董占球. 基于属性抽取和整合的感觉神经检测模型.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7

10 毛文吉,熊竞,董占球. 存储与处理合一的智能系统.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2

11 董占球,冯嘉礼. 按模式记忆理论的数学描述 (1) ——记忆模式的属性坐标表示法.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8,8

12 陈苒,董占球. 按模式记忆理论的记忆结构刻画.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0,5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