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汪孚礼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太斤斤计较的人,不适合恋爱,适合买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汪孚礼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汪孚礼人物简介

·汪孚礼



汪孚礼,纺织技术专家。毕生从事纺织技术管理革新,敢于揭露,善于革,推翻封建工头制,建立技术人员责任制。他深入一大批纺织企业调查研究,促成纺织业与金融业的相互合作。他曾参与设计制造新农式小型纺纱机,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一定作用。

汪孚礼,名康,又名树磬,湖南沅江新塘口人。1907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堂,后任小学教师3年。当时他目睹洋布大量进口,充斥市场,戚然忧之,决心为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而奋斗。1912年他自费东渡日本,次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攻读纺织专业,被补为留日官费生,并入福田明治纺绩会社实习。

1919年汪孚礼学成回国,任上海恒丰纺织新局技师,两年后被新建的大中华纱厂聘为总工程师。在职期间,他积极推行科学管理制度,实施标准工作法,产质量不断提高,16英支纱每锭日产量由362.9克(0.8磅)增加到557.9克(1.23磅),大中华被誉为纺织业模范厂,汪孚礼的技术造诣与敬业精神也为纺织界所赞赏。

1923年汪孚礼因母丧返回湖南,省教育厅坚留他主持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教务。在他的亲自授业与严格要求下,带出不少后来颇有名望的纺织技术骨干。

1925年他受申新纺织公司总经理荣宗敬之聘,出任无锡申新第三纺织厂总工程师。该厂的生产技术原由外籍人任顾问,厂内大小工头把持管理,产量低,质量差,成本高,管理混乱,广大工人饱受欺凌压榨。汪孚礼进厂后,坚持启用学校出身的技术人员,因此受到封建工头势力的诽谤与暴力排挤。后经厂方调停,几经商谈,终于将技术人员责任制坚持下来,逐步走上正轨。从此,这一管理制度被许多纱厂陆续采用实行。

汪孚礼随后调任上海申新第二纺织厂厂长,并任恒大纱厂协理。此后,汪又为许多纱厂延聘,任鼎新、大通、永安、大生、豫丰、豫康、中一、广益、仁丰、雍裕、晋华等多家厂商顾问,充分反映出当时纺织界对汪孚礼的信赖与推崇。

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以及在技术管理中努力实践的基础上,汪孚礼在20年代与30年代发表大量文章,探讨技术理论,总结技术心得,揭露管理弊端,提出革新倡议,受到广大读者的高度重视与热烈欢迎。

1934年,汪孚礼受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之聘,任技术专员。次年,又由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聘为业务稽核,并任中国棉业公司副总经理兼纺织部经理。汪以银行业务稽核及纺织技术专家身份,先后深入各地许多纺织厂考察,写出调查报告,以克服纺织业的不景气状况。

汪孚礼在从事纺织工商事业的同时,还热心参加纺织学术活动。他是1930年创建的中国纺织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学会第一至第六届执行委员及第八届理事,多次在学会作学术报告,积极在学会刊物上发表文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汪孚礼工作过及有过工作关系的许多纺织厂,或是受到严重毁损,或是沦入日本侵略军手中,如无锡申新三厂遭轰炸与抢掠,损失惨重。汪孚礼由此抑郁成疾,体力日渐衰弱。当时,他与一些知名的纺织技术人士创办新友铁工厂,由他任董事长。为了支援抗日战争,克服生产困难,他与有关技术专家反复研究设计,由新友铁工厂制造出新农式小型纺纱机,以适应大后方及沦陷区农村发展纺织生产,缓解纱布供应。

由于积劳与忧抑,汪孚礼罹病不起,于1940年12月2日在上海逝世。

勇于革新,建立技术人员责任制



纺织科学技术是一门复杂的应用技术,也是一项集生产、供应、销售、管理各门科学的系统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在积累相当学识的基础上,再竭数年之实践与研究,才能得心应手,充分发挥工作效能。汪孚礼于1925年任无锡申新第三纺织厂总工程师,目睹厂中一些既无学识又无技术实际能力的大小工头,与社会上的封建黑势力勾结,拉帮结派,把持工厂车间的实际权力,厂方也奈何他们不得。企业的机械设备长时间得不到维修保养,生产工艺没有制度规范,管理混乱,产品数量与质量日益下降。为此,汪孚礼决心启用技术学校毕业的知识分子担任各车间工段的管理人员,明确规定职责范围,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将大小工头调到各工段参加保全及运转劳动,得到厂方的支持。这些工头受到约束,心怀不满,结成一股反对技术人员的势力,终于酿成轩然大波。一些技术人员被殴打,汪孚礼因带领部分职员去上海日商纱厂学习参观,得以幸免。工头们散发传单,污蔑汪是弄垮大中华纱厂的“流氓”。后经荣宗敬出面,邀集地方绅商与工人洽谈,进行调解,反复强调工厂改革的好处,势在必行,不然工厂就会倒闭;并说明汪在大中华厂作出了很大成绩,技术高超,待人诚恳。经过多次调停,风潮终得平息。在汪孚礼的运筹与切实努力下,无锡申新三厂的管理走上正轨,生产很快有了起色,技术人员责任制从此树立起来。在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管理史上,20年代的这场风波是一个重大转折,汪孚礼的开拓精神也因此受到人们的赞扬。

总结心得,撰写技术与管理文章



汪孚礼从1920年起,陆续发表不少技术与管理文章。《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刊载了他的《纱厂改良工务策》、《论细纱房管理法》、《纱厂实习须知》、《华商纱厂与日厂之比较》等8篇文章,资料丰富翔实,论析透澈明确,是他早期从事调查研究而总结出的心得体会,得到纺织界的良好评价。以后他通过技术管理实践,积累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缕析论证,于1931年写出《我国纱厂未上轨道之实例》、《纺织人才问题》等文章在《纺织周刊》发表。在前一文章中,他通过实际事例,列举当时纱厂的十大问题为:一、重商而轻工;二、组织之复杂;三、纺纱无定支;四、用棉不规则;五、技术少专家;六、工人无训练;七、设备不完全;八、物料不考究;九、用人无定额;十、出数无定量。在后一文章中,他详析人才缺乏的原因以及技术人员、厂长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他的这些文章,都是从当时纺织业的重大实际问题出发加以剖析,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反响强烈。广大纺织界人士认为文章切中时弊,缕析精辟,并据以指导工厂的改革实践。

那时他还发表《立在技师地位上对于用棉的要求》,这是我国早期对于棉花性质分析以及进行改良应用的科技文章,洋洋万余言,被《纺织周刊》的编者特别推荐,受到读者欢迎。

汪孚礼学识渊博,又勤于实践,勤于思考,勤于写作,他发表的许多有份量的文章,为我国近代纺织工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深入调查,发展民族纺织工业



1935年,汪孚礼受银行之聘担任业务稽核,以一个技术专家的身份帮助纺织企业改善技术管理,提高水平。那时,我国民族纺织工业受外来经济的排挤与压迫,处于严峻的不景气状态,大都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同样,金融业也需通过信贷投资求得实业的发展与银行自身的发展。中国银行的数千万元工业贷款中,棉纺织业占到63%;上海银行的360万元工业贷款中,纺织业占53%;金城银行1937年集中对10家纺织企业贷款即达1135万元;1934年申新各厂资金为6898万元,负债则达6375万元。为此,金融业对于纺织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不仅要有清晰的了解,而且要及时提出建议,帮助企业改善技术管理与经营管理。汪孚礼在一年多时间中奔走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江西等省,深入到70多家纺织厂作调查研究,与各厂有关人员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以及资金情况进行讨论,审阅有关资料文件,然后提出关于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建议,使工厂与银行取得合作。例如,山西的晋华、晋生、益晋三纺织厂负中国银行债务达500余万元,汪孚礼在提出改善办法同时,代为向银行斡旋,使厂家免于倒闭。通过考察,汪孚礼写出共10余万字的调查报告。这项调查研究,既有利于纺织业改善管理,也有助于银行业推进信贷业务,使我国民族纺织工业摆脱外来经济的侵蚀。

支援抗战,制造新农式纺纱机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纺织业遭受很大破坏,纱布供应奇缺。为适应抗战后方及沦陷区农村发展纺织生产的需要,缓解人民衣被困难,经申新第二纺织厂经理荣尔仁倡议,汪孚礼同纺织技术专家张方佐、李向云等以及申新厂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实验,设计出一种新农式小型纺纱机,由汪孚礼担任董事长的新友铁工厂制造生产。

这种纺纱机采用小型短流程超大牵伸工艺,取消粗纱机,用棉条直接纺成细纱。其特点是各工序设备体积小,占地省,便于战争时期搬运,全套纺纱机用两辆卡车即可运输,在山洞也能安排生产。当时,小型简易纺纱机的型号甚多,但大多产量低、质量差,发展不快。新农式纺纱机属于近代纺纱机的组合简单化与机器的小型化,采用了一些当时的新技术,有一定的先进性。如在细纱牵伸部分加装一根罗拉,增加一个牵伸区,大铁辊改为皮辊,采用杠杆加压,牵伸控制在40倍。产品的产质量与大型机比较接近,为此当时颇受好评,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以致纺纱机供不应求。

在设计、实验及制造过程中,汪孚礼因病住院,于1940年底去世。他虽然未能参加制造新农式纺纱机的全过程,但在他和有关人士倡议下研究设计的这种纺纱机,倾注了他一生最后几年的心血。1941年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新友铁工厂停产。其后该厂在广西桂林建立新友铁工厂分厂继续制造生产,供应西南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新友铁工厂恢复生产新农式纺纱机,曾向泰国供应。抗美援朝期间,新农式的小型梳棉机曾运往朝鲜山洞内加工制造药棉。这些都是汪孚礼留给后人的遗产。

简 历



1886年 出生于湖南沅江新塘口。

1907年 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堂。

1908—1911年 任小学教师。

1912—1918年 在日本高等工业学校纺织科学习并毕业,同时在福田明治纺绩会社实习。

1919—1921年 任上海恒丰纺织新局技师。

1921—1923年 任上海大中华纱厂总工程师。

1923—1925年 任湖南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教务长。

1925—1926年 任无锡申新第三纺织厂总工程师。

1927—1933年 任上海申新第二纺织厂厂长,并任多家纺织厂顾问。

1934年 任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技术专员。

1935—1936年 任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业务稽核,并任中国棉业公司副总经理兼纺织部经理。

1936—1937年 任上海恒丰纺织新局协理兼总工程师。

1937—1940年 任上海新友铁工厂、鸿新染织厂、永大企业公司董事长。

1940年12月2日 病逝于上海。

主 要 论 著



1 汪树磬. 我国纺织业之前途及其当前大敌. 全国纱厂联合会季刊,1920,1(2).

2 汪树磬. 纱厂改良工务策.全国纱厂联合会季刊,1920,1(4).

3 汪树磬.纱厂工银计算法.全国纱厂联合会季刊,1920,1(4).

4 汪树磬.论细纱房管理法. 全国纱厂联合会季刊,1921,2(2).

5 汪树磬. 华商纱厂与日厂之比较.全国纱厂联合会季刊,1922,3(1).

6 汪树磬.纱厂运转部监工员之规约.全国纱厂联合会季刊,1926,6(3).

7 汪孚礼.详述纱厂和花方法及其比较.纺织年刊,1931:67—76.

8 汪孚礼.论轻重纱之调节法.纺织年刊,1931.

9 汪孚礼.我国纱厂未上轨道之实例. 纺织周刊,1931,1(19):476—480.

10 汪孚礼. 纺织人才问题. 纺织周刊,1931,1(24):610—621.

11 汪孚礼. 立在技师地位上对于用棉的要求. 纺织周刊,1931,1(29):758—768.

12 汪孚礼.促借锭早日成功说. 纺织周刊,1932,2(1):16—18.

13 汪孚礼. 申新纺织公司过去的回顾和今后应取的方针. 纺织周刊,1932,2(10):248—253.

14 汪孚礼. 最近日本纱厂革新之趋势——在纺织学会的演讲. 纺织周刊,1935,5(9):251—254.

15 汪孚礼. 一年来之棉纺织业. 纺织染工程,1939,1(4):9—11.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