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夏循元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做一个俗人,要知世俗而不俗世,知世故而不世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夏循元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夏循元人物简介

·夏循元



夏循元,毛纺织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致力于恢复和发展毛纺织工业。提倡使用国产羊毛,积极倡导采用化学纤维与羊毛混纺,推行工艺过程计划等三项技术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毛纺织工业技术管理的一套框架,并对毛纺科技工作发表多篇论文和译著。



夏循元,祖籍浙江杭州,1913年9月6日出生于奉天营口县(今辽宁省营口市)。祖父夏同善,清光绪年间官至兵部侍郎。父亲夏偕复,曾任造币厂厂长、北洋政府驻美纽约领事、汉冶萍总公司副经理。他1930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至1934年毕业。后来,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助教,并为英国白克教授的助手,参加筹备上海交通大学纺织系,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辍。1937—1939年在英国利兹大学留学,获纺织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是《研究羊毛剑鞘状组织》。

1940年夏循元回到重庆,任中纺纱厂(即小中纺)总经理。1941年起任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纺织试验示范工厂厂长。

抗战胜利后,他于1945年底从重庆到上海,担任中纺公司上海第十七纺织厂副厂长,主管毛纺。1946—1947年,在中纺公司举办的毛纺技术人员进修班和上海交通大学纺织系讲授毛纺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受中共地下党员的影响,积极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7月在中央上海地下党工作委员会领导下,他与陈维稷、胡方等共同发起成立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国纺织事业协进会(简称“小纺协”),并为其核心领导小组成员,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技职人员,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49年春节,夏循元亲自驾驶小轿车和胡方驶遍半个上海,把地下党油印的1600多封宣传品,投递给上海各阶层人士。上海临近解放,夏循元积极组织护厂斗争,迎接人民解放军的顺利接管。

上海解放后,1949年8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上,夏循元被选为执行委员。是年10月,他毅然放弃在上海当厂长的优厚待遇,奉调到北京,担任纺织工业部制造司毛麻处处长。

1950年6月,纺织工业部召开全国毛麻纺织会议,由钱之光、陈维稷副部长主持会议。会上以中纺公司经营标准为蓝本,讨论制定了《毛纺织厂经营标准暂行草案》和《麻纺织厂经营标准暂行草案》,这两个草案的制定,就是由夏循元为主组织进行的。会后,为利用国产羊毛维持毛纺工业生产,争取到军需后勤部门一部分制服呢加工定货。夏循元并从英国杂志上摘译了《麻袋机械(黄麻纺织机)发展简史》,在《中国纺织》杂志上刊出,以供各地建设麻袋工厂订购机械的参考。

1951年2月,纺织工业部召开全国麻袋生产会议。这次会议对于麻纺织厂经营标准作了部分修正,制订了麻袋标准规格和成品及半成品试验暂行办法,是由夏循元负责的。

1950—1958年,夏循元不遗余力地为毛纺织工业的维持、恢复和发展.提高技术管理水平而工作、探索,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毛纺织工业经验交流会,借鉴苏联经验,制订毛纺织品质量标准,在毛纺织工业推行郝建秀工作法、五一织布工作法和五三保全工作法,推行工艺过程计划、设备使用规程和技术检查制度等三项技术管理制度,初步形成毛纺织工业技术管理的一套框架,从而保证了毛纺织品质量的逐步稳定提高。从1953年起,开拓了国际市场的路子,利用进口羊毛,以进养出,开始向苏联出口,以后发展到东欧、港澳、英国、加拿大、日本、西德和非洲等29个国家和地区。1957年出口毛纺织品数量已达到1953年的18.64倍。1956年,夏循元参与组织毛纺织染整设备定型组。

1957年秋季,夏循元作为代表团成员到英国考察,参加选购援助蒙古毛纺织厂设备,并考虑毛纺织染整设备定型组参考样机,完成设备订购工作。

1958—1959年,夏循元调纺织科学研究院后,负责编制落实毛纺织科研项目计划,包括化纤长丝束直接制条机、针梳机自调匀整装置、细纱机摇架加压和无级变速、化纤与羊毛混纺工艺、片梭织机以及毛纺织染整机器选型定型等。他作风严谨,在青年技术人员中起到积极的影响。

1959年春,夏循元被错划为“内定右派”,下放到沈阳毛纺织厂劳动。

1962年,夏循元任沈阳毛纺织厂总工程师,妻龚韵梅、子邦森、女邦卫都调到沈阳团聚。夏每天工作、读书到深夜,有时还拐着因车祸受过伤的腿,到全厂区巡视一圈。他主持该厂的扩建工程,引进英国染整设备,在改造工厂落后面貌和提高产品出口合格率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文化大革命”给夏循元巨大的打击。他受到长期批判、斗争,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缺乏医疗,生活艰苦、孤独。

1971年1月29日夏循元在沈阳病逝,终年58岁。

1980年纺织工业部为夏循元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落实各项政策。

利用国产羊毛以及羊毛和化纤混纺推动毛纺织工业恢复和发展生产



建国初期,公私营毛纺织企业仅有13万枚纺锭,仍开工不足,产品滞销积压,而外毛又因美国封锁不能进口,为了维持生产,只有尽量使用国产羊毛。夏循元调纺织工业部后,面对现实,说话不多,沉着应付,从一件件具体工作抓起。

1950年10月,我志愿军进入朝鲜抗美援朝,需要及时供应一大批军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夏循元去上海,动员和组织公私营毛纺织企业六七十家合作,依靠各厂职工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生产,齐心合力,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生产了20万条军毯,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当时,夏循元还组织了质量检查和成品验收小组,严格把好质量关。

1951年,毛纺织工业又争取到一大批军毯、制服呢加工定货,原料按定货计划统一调拨,产品由军需部门验收。纺织工业部于1951年10月召开全国毛纺织标准规格研究会议,夏循元组织拟订了粗、细制服呢和毛毯的验收办法及规格(草案),以促进各厂提高技术,保证军需品的质量。以后几年,每年都争取到军毯、制服呢的加工定货,后来又增加了一种大衣呢,为毛纺织工业维持与恢复生产起了很大作用,同时在使用国毛方面也积累了经验。

1952年,为了解决造纸毛毯的生产供应问题,夏循元组织京津沪三地造纸毛毯制造厂交流经验,提高质量,增加生产,以适应造纸工业发展的需要。后来,在掌握情况、提高技术的基础上,依靠国内造纸毛毯制造厂挖掘潜力,增添必要的设备,一面利用优质国毛、一面适当进口必需的外毛,加强造纸毛毯制造厂与造纸厂的对口协作,自力更生地解决了供需协调配合问题。

1957年,夏循元根据各地使用国毛和国内市场绒线需要量增长的情况,发表了《有关毛纺织工业增产原料的两个问题》,认为在原料供应的数量、质量和品种上要注意发展适合于绒线用毛的羊种,在羊毛收购和营销上要贯彻优质优价政策,推行分等论价、净毛作价等问题。

他较早地注意到要利用其他纤维与羊毛混纺的问题。在利用国毛生产粗、精毛纺织物时,他曾采纳用粘胶纤维混纺以提高国毛可纺性的意见,以及在毛织物中混纺少量锦纶纤维,以提高织物强力和延长造纸毛毯的使用寿命等。

为了扩大利用粘胶纤维,以后在新品种试制计划中,又列上了试制纯粘胶、粘胶与羊毛混纺以及粘胶、羊毛、锦纶三合一等混纺织物,并在英国考察时,引进了树脂整理高温热定型设备。纯粘胶短纤维仿毛织物,经树脂整理后可提高毛感、弹性,以代替部分纯毛织物,供应内销市场的需要。在英国考察时,夏循元还了解到该国生产的聚丙烯腈纤维(即腈纶),具有近似羊毛的特性,是适合毛纺织工业使用的一种新合成纤维。回国后,他向部和毛麻丝局写了书面报告,建议发展腈纶生产,并建议从英国引进生产线。

1958年6月,夏循元发表《向毛纺织工业的技术革命进军》的文章,提出了迅速扩大利用其他多种纤维资源,是毛纺织工业技术革新的主要方向之一。文章还肯定了一些毛纺织厂在化纤混纺或纯纺时加大牵伸倍数,缩短纺纱工序的经验。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57年毛纺织工业使用粘胶短纤维占原料总量的1%,1958年即增加到10%左右。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花色品种为中心切实加强毛纺织工业的技术管理



毛纺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设备简陋,甚至有不少是单纺厂和单织厂,技术力量不足,生产管理薄弱,染整工序更是凭经验操作,以致质量不稳定,产品瑕瑜悬殊。夏循元到部任职后,他一方面深入实际,总结和推广基层企业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带领全处人员学习俄文,学习苏联毛纺织工业的经验。

1951年春夏之交,夏循元带领毛麻处和北京市毛纺技术人员到东北毛纺织企业,学习他们推广苏联企业组织计划与管理的经验,工作抓得很紧。

1952年,夏循元组织陈鸣皋、贾奕良到清河制呢厂新建的精梳毛纺车间蹲点,在毛纺行业移植和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培养了许多优秀挡车工,加强了生产管理,推动了该厂的增产节约运动。

1953年,纺织工业部陈维稷副部长访问英国,确定了从英国进口羊毛,以进养出的方针。1953年秋季,夏循元亲自到上海,与华东纺管局席循良一起同苏联专家谈判毛织品出口标准。后来夏循元带头并组织全处人员翻译苏联毛纺织品质量标准及试验方法,并根据1952年调查汇集的国内毛纺织品品种规格资料,挑选其中的优质毛纺织品,仿照苏联标准的模式,制订出统一的质量标准,先在承担出口任务的企业实行,并作为对苏出口的依据。

质量标准开始实行时,一般企业一等品率只能达到30%—40%,经过组织攻关,后来达到95%以上。物理指标中的缩水率一项,也由9%下降到3%。染色牢度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外观疵点中的水印、色花,仍是影响质量波动和出口交货的关键问题。

1954年,夏循元组织徐冠杰等到上海第二毛纺织厂蹲点,学习苏联和哈尔滨亚麻厂移植的经验,制订毛纺织染整三个技术管理制度,即工艺过程计划、设备使用规程和技术检查制度。这三个技术管理制度,是在华东纺织管理局技术处毛纺科的配合下,组织各毛纺织厂技术人员陈兆鱼、吴永恒等参加,通过到各厂调查测定,进行试验总结才制定出来的。它对于加强技术领导和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巩固和提高产品质量,节约染整用水、汽和染化料,具有较好的效果。从此,毛染整工艺开始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不但严格规定使用软化水,而且建立了测定和掌握酸碱度的要求,并且通过优化工艺和操作,依靠科学管理,对外观疵点中存在的水印、色花找出了防止和消除的方法。同年年底,纺织工业部召开全国纺织品染整技术专业会议,决定在全国染整行业包括毛纺织染整行业推广。在这期间,夏循元亲自翻译了苏联毛纺织工业纺纱、织造、染整工场技术管理规则,以及技术检查的组织与方法等书籍,为毛纺织染整三个技术管理制度的制订与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认真贯彻已制定的毛纺织品质量标准,1956年夏循元还组织专人带着毛纺织品标准中制定的9种外观疵点标样(包括经档、纬档、纬印、条花、大头印、小缺纬等),到全国各地毛纺织厂展出、讲解和组织仿制、贯彻执行。历经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等地,促进了全国范围内毛纺织品质量的提高。

在此期间,夏循元领导毛纺处(科)通过国外技术合作的途径,还学习和推广了波兰的洗、缩呢工艺,学习他们以干织坯缩绒可使绒面丰满的经验等。

1955年初,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外销市场的需要,夏循元提议,仿照苏联的办法,将新品种试制列入计划,专门下发文件布置,要求毛纺织企业加强新品种设计和试制工作,建立新产品试制的计划制度。其后,还总结和推广了新品种试制中的先锋试验办法,有效地促进了新品种试制工作,扩大了外销毛纺织品的品种和数量。1957年,外销毛纺织品品种已由1953年的六七种增加到六七十种,出口数量增加到十余倍,其中有的品种如拷花大衣呢赶上了国际水平,受到国外客户的欢迎。

胸襟开阔 工作严谨踏实



夏循元虽出身封建官僚的家庭,但在中共地下党员的熏陶下,接受革命真理,并且积极投入革命工作。

早在重庆时,夏循元和中国共产党南方局经济组严希纯都在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任专员,相互有联系,夏循元曾掩护过地下党员,并为地下党提供经济情报资料。

1946年4月,夏循元任上海十七纺织厂副厂长期间,该厂总务股长胡方(地下党员)介绍夏循元与上海中共代表团负责经济组工作的许涤新晤面,许谈了中国发展前景,强调技术人员要团结起来迎接新中国的解放。这次晤面,中纺公司总工程师陈维稷亦在座。从此,夏循元进一步靠近党,表现更为积极。经胡方介绍,夏循元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

1947年7月,“小纺协”经常在夏循元家集会,夏循元自费聚餐,多次招待,出力出钱,慷慨大方。一次为党内印刷宣传品的需要,就捐了六令白报纸的钱。凡有秘密任务,夏循元总是勇于承担。他对地下党介绍进厂的人员竭力掩护,妥善安排。他还直接间接地发展“小纺协”成员,并不定期组织在他家收听新华社广播和学习进步书籍,组织对全国解放形势的剖析,以及安排“小纺协”成员印刷宣传资料,有时每至深夜。

1948—1949年,夏循元曾几次受到警察和“便衣”(即国民党特务)的威胁,但不受影响,仍照常工作。护厂斗争时,夏循元做好正厂长吕德宽的工作,争取吕的合作,共同抵制黄色工会和特务阻挠破坏。当中纺公司来厂提取纱、布时,夏循元以保证正常生产为理由,支持工人要求以棉花来掉换,粉碎了南京国民政府妄想劫走物资的阴谋,并积极储粮应变。中纺公司总经理顾毓瑔响应地下党号召起来护厂时,夏循元又是积极的支持者。

夏循元胸怀革命真理,在业务工作上一直矢志于毛纺科技工作。他勤奋好学,博采众长,吸取国外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成就,加上他所担负的行政职务和具有的组织能力,初步建立起毛纺织工业技术管理的一套框架。他工作认真,严谨踏实,经常带领处(科)内同志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并在当地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配合下,种试验田,抓第一手资料。他孜孜不倦,亲自动手写文章,搞翻译,仅1955、1956两年出版的翻译苏联毛纺科技书籍5种,约七八十万字,都是他个人劳动的成果。他还翻译了一些有关腈纶的技术资料,“化纤长丝束直接制条机”这个译名,是在夏循元的译文中首先出现的,至今为纺织界普遍采用。1962年夏任沈阳毛纺织厂总工程师以后,曾出差北京,还与纺织科学研究院联系,建议在化纤长丝束直接制条研究工作告一段落后,将研究样机转移到该厂进行中间性生产试验。后因夏循元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应有的待遇,此建议未能实现。

简 历



1913年9月6日 出生于奉天省营口县(今辽宁省营口市)。

1934年 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

1934—1937年 任上海交通大学助教。

1937—1939年 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研究生,获纺织硕士学位。

1940—1943年 任重庆中纺纱厂总经理。

1941—1945年 任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纺织试验示范工厂厂长。

1946—1949年 任上海第十七纺织厂副厂长。

1949—1958年 任纺织工业部制造司、生产技术司毛麻处处长,毛麻丝局毛纺科(处)长。

1949—1959年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四届(1949—1954年)执行委员、第十五届(1954—1959年)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1958—1962年 任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毛纺织研究室副主任,下放沈阳毛纺织厂劳动。

1962—1971年 任沈阳毛纺织厂总工程师。

1971年1月29日 逝世于沈阳。

主 要 论 著



1 纺织工业部制造司毛麻处.麻袋机械(黄麻纺织机)发展简史.中国纺织,1950(4):54—57.

2 夏循元. 工厂变成了战场——记上海毛纺织业突击生产军毯. 中国纺织,1951(3):55—56.

3 夏循元译. 毛纺织工业企业组织与计划下册第二分册毛纺生产.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55.

4 夏循元译. 毛纺织工业企业技术检查的组织与方法. 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55.

5 夏循元译.粗梳毛纺织厂纺纱工场技术管理规则.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56.

6 夏循元译.毛纺织厂织造工场技术管理规则.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56.

7 夏循元译.毛纺织厂染整工场技术管理规则.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56.

8 夏循元.有关毛纺织工业增产原料的两个问题. 中国纺织,1957(13):10—11.

9 夏循元. 向毛纺织工业的技术革命进军. 中国纺织,1958(12):30—31.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